(共35张PPT)
文体介绍
科普文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
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
理解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①科学说明文②科学小品文
科普文特点: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客观性)
文学性(会运用描写、修辞、表现手法)
通俗性(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科普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更客观地说明事物。
②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
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③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
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
读者理解。
⑤引资料:引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
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
⑥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
⑦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
而鲜明的印象。
⑧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
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头绪。
【品析语言】
演讲稿
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1.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
2.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
作用: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
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
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主要有以下特点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
演讲词所提出的问题应
是听众所关注的问题,所讲内
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
水平。演讲既要注意当时的时
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
场合。
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
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
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条理性
针对性
鲜明性
演讲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明
白晓畅。句子不要太修饰不要太多,
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
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
以便雅俗共赏。
通俗性
演讲的内容必须表明自
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
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
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
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又要有诚
挚热烈的感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
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适当的
感情
色彩
学习目标: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课文,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3.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壹 论其世 , 知其人
3 作者简介
屠呦呦(1930.12—):药学家,中国中医研
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
心主任。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字取自《诗
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
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
医科学院)工作。
成就: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
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
家。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BBC“20世纪最伟
大科学家”。
【获得荣誉】
2019年共和国勋章奖、
“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2018年改革先锋奖
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2011年拉斯克临
床医学研究奖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一屠呦呦的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
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
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
德音孔昭。”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
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一项震
惊整个世界的发现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又一份曙光。接下
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疟 疾
喂!哪儿来
的盲流子
冲啊
有 些 蚊 子 体 内
有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
它们会在蚊子咬人的时
候,跟着进入人体。
它们在人体里
种搞破坏,让我们
得冷。
同时我们体内的免疫
细胞,也会赶过来消灭它
们,这会让我们觉得热。
这种让人忽冷忽热打
摆子的病,就是疟疾。
【相关背景】
(一)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
我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古人认
为,疟疾的起因是暑气和风邪的轮
番侵袭所致。西方人也把疟疾的原
因归结在空气上。把病因归结为空
气,正好说明了人类的无助。疟疾
就这样在人类中肆虐了几千年。
在1940年代,我国每年的疟疾感染
病例高达3000万,直接受疟疾威胁的人
口在3.5亿左右。地处热带的云南思茅
则更为严重(如今普洱市市区)。季羡
林曾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这样描述:
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这里暴发了
两次恶性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
病死亡,县大老爷的衙门里,野草长到
一人多高。原本是通往滇南的要道,清
末七八万人口的市镇,死的死逃的逃,
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九百余人,人口损失
超过85%,当地也成了虎狼出没的地方。
【相关背景】
(一)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1820年法国的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
纳树皮中提取到了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
1852年法国的巴斯德,证明了奎宁为左旋
体。
在20世纪末,疟原虫对金鸡
納碱产生抗药性,奎宁失效。
疟疾再次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
传染性疾病。
1854年德国斯特雷克,确定了奎宁的分子
式C2o H24 NO2。
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都具有抗疟活性,由
于辛可宁的药理作用较小,所以奎宁被确定为
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
奎宁一直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
【相关背景】
(二)屠呦呦团队的抗疟背景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
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
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
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
目“523 ”办公室艰巨的
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
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
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
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
组长。
屠呦呦团队临危受命,进
入文章看看她们经历了怎
样的艰辛,才使得“中国
已 经 消 除 了 疟 疾 ” (
2021年 6月 30日 , 世界卫
生组织认证),实现了这
一“了不起的壮举”!
每年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
贰 理文绪,解文意
字 音
青 蒿 素
瑰 宝
疟 疾 nüè
hāo
精 髓 suǐ
guī
相 悖
肆 虐
nüè
bèi
羟 基qiǎng
衍 生 物
yǎn
拯 救zhěng
砒 霜
pī
君臣佐使: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起着
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解题
战胜,揭示了青蒿素对困扰
了人类几千年的疾病——疟
疾的疗效
解释说明
青蒿素 :人类 征服 疾病 的 一小步
明确了青蒿素的医药学地
位和里程碑意义,显示了
作者的谦虚态度
点明了这篇获奖
感言的科研对象
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
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
含民族自豪感,又表现了作者谦逊的胸怀。
【阅读文章】
阅读提示: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挽救了全
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
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
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
写而成。
阅读时,请关注小标题,把握各部分主要信息并划分层次
。
本文设立多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从分子到药物
①内容上:每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能简要
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
影响世界
②结构上: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发展与超越
②效果上: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
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具有突出强
调的作用,让读者对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一目了然。
中医药学的贡献
【整体把握】
关注小标题并分层:
引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第一部分(1-4):引言,讲述获奖事由,就
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
药的过程;
总括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发现)
从分子到药物(提取)
影响世界(传播)
主体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
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发展与超越(超越)
(以时间为纵
线来介绍)
总结
第四部分(21-25):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
卓越贡献;
结构特点①:采用“总—分—总”结构: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梳理信息】
——研习“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部分
结合本部分内容,简要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及成药过程。
①“523项目”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②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③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加热提取,进展甚微。
④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保存抗疟有效成分。
⑤成功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⑥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⑦分离提纯,找到了青蒿素熔点发现其分子结构,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⑧将青蒿素天然分子变为药物,1973年秋,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梳理信息】
——研习“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部分
结合本部分内容,简要概括青蒿素是如何走向世界并成功进行自我超越的?
①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其“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②1981年,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作的抗疟报告引起世界关注。
③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④来将疗效更高、复发率更低的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梳理信息】
——研习“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
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中国医学的贡献
药名(治疗方案)
青蒿素
治疗病症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老年痴呆
石杉碱甲
活血化瘀
芍药苷
心血管疾病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
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叁 品语言,析手法
【品析语言】
品析提示:
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朴实而
不乏生动的特点,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全文以平实、准确
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叙
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
,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
品析要求:
请从文章中任选一两处语言进行品析。主要从说明文
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朴实性不及生动性方面进行品析
。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明确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
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
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2)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
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明确 :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
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
度与精神。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明确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
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
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明确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
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明确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
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
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明确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
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5)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
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明确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
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明确 :此处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
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
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思考2: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列数字,如“2000种中草药”,更加具体、
真实;
②举例子,如“《肘后备急方》”,增强真实性;
③作比较,如“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
高近十倍”,突出强调;
肆 体会科研艰辛 感受科学精神
体会科研艰辛,感受科学精神
再读课文,看看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发青蒿素过程中历经了哪些艰辛,由此体现出
了她们怎样的科学精神?请填写下面表格。
历经的艰辛
体现的科学精神
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种提取物;
不辞辛劳的治学精神
锲而不舍的实证精神
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进展甚微;
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查 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找大量文献获启示,改为低温摄取。
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和同事勇做志愿者,亲自尝试
青蒿提取物。
勇于实践的献身精神
药物生产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程中的合作者在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将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的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抗疟药物的客观需求,这一研究工
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②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方面的合作,并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③团队的力量。有一个由专业研究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①屠呦呦从小饱含对医学的敬畏和好奇,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
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强;并且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汲
取经验,勇于创新;热切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③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与实验;
④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积极开展临床试验;
⑤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
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9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
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
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持目标
、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研精
神,同时也表达了传统中医药学
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
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的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