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杨浦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5: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诊断评估
预备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2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
一、古诗文(29分)
(一)默写(10分)
1.
流响出琉桐。(《蝉》皮世南)
2.何当金络脑,
。(《马诗》李贺)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十五夜提月》下建)
4.《西江丹·夜行黄沙道中》“
”一句体现了
作者对丰收之年即将削来的期盼与欣喜。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4分)
竹石
咬定肯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动,
任尔东西南北凤。
5.这首诗的体裁是。作者是
。(2分)
6.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白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干”“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D.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竹于那顽强而又共著的品质
(三)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7-10题(15分)
【甲】学醉
弈秋,道国之善弈者也。使弈揪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激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彬若之矣。为是其智韩若与?曰:
非然也。
【乙】任末①好学
任末年十四,负笼”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
茅为庵,削荆为笔,刘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每有会意处,
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减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内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7.甲文的作者孟子是时期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3分)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虽与之俱学()(2)夫人好学()
9.(1)用现代汉语翻禅下列句子(3分)
语文学科试卷
第1页
共4页
为是其笛佛若与
(2)下列对【丙】义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项是(3分)
4(门徒)经常用衣服换走任末的干净衣裳。
书(任末)经常用衣服换走门徒的干净衣装。
C.(门徒)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任末的衣装。
D.(任末)经常用千净衣服更换」徒的衣裳。
10.要想学有所成,既要有【甲】文中
学习态度,还要有【乙】文
的学习方法。(2分)
二、现代文(2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3题(11分)
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洁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北如:某些数字成日期磔
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党然有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
巧合真是“冥莫中自有天意”的奇遥吗?
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共时性事件是指被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
系的事件。我们如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脸。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
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
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很能人类身上也有
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城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
一些人加工处埋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系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恩息处理机制与人脉处埋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
序有一种本能的揭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
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
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
能帮功我们更好地探东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国,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
释的作用时。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
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门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有人将此视为
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
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无论你将其就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
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经过对5000余件此类事件的
数据分折,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策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九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
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生活中有几美人
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
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妹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⑨总之,对巧合的敢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
语文学科试卷
第2贞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