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商务星球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1.1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的第二课时,主要探讨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教材内容涵盖了亚洲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以及大陆性气候的广泛分布。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地理特征的认识框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和地形,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他们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气候类型的识别和气候特点的归纳仍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学生对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1. 对复杂气候类型的识别和分类;2. 对气候特点的准确描述;3. 对气候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课时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 能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图归纳亚洲的气候特点。
2. 能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归纳某一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
1. 结合资料简要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提高读图和分析能力。
人地协调观:
1. 了解亚洲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亚洲气候特点的描述及方法总结。
2.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难点
1. 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2. 亚洲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
3. 亚洲大陆性气候的广泛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
(1) 展示12月份的俄罗斯和12月份的东南亚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地的自然景观差异。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季节,俄罗斯冰天雪地,而东南亚却是热带海岛风光?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4) 介绍本节课将学习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6) 通过图片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 观察图片,感受自然景观的差异。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4. 激发学习兴趣。
新知感悟 气候的主要特征
(1)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亚洲的气候类型。
(2) 提出问题: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哪些?
(3)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介绍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5) 提出问题:亚洲气候特点是什么?
(6)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1. 观察亚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讨论并归纳亚洲气候特点。
4. 了解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活动探究 影响气候的因素
(1) 介绍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
(2) 提出问题:亚洲的气候跨越了哪些温度带?
(3)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介绍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地势差异显著。
(5) 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6)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1. 了解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讨论并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4. 总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季风气候显著 分析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1) 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亚洲季风气候的分布。
(2) 提出问题: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类型是什么?它们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介绍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面和南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5) 引导学生分析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6)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1. 观察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讨论并分析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4. 总结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分析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1) 展示吐鲁番和北京气候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城市的气候差异。
(2) 提出问题:吐鲁番和北京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3)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介绍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
(5) 引导学生分析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6)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1. 观察吐鲁番和北京气候对比图。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讨论并分析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4. 总结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介绍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亚洲乃至世界水稻的主产区。
(2) 提出问题:季风气候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3)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介绍季风气候的不利影响:夏季风不稳定,势力过强或过弱时季风区易发生水旱灾害;冬季风势力过强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带来大风、暴雪、冰冻、寒潮等灾害性天气。
(5) 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讨论并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总结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试牛刀 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介绍亚洲气候特点的描述方法。
(5)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点。
(6)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 完成练习题。
2. 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点。
4. 检查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课 回顾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亚洲气候特点、影响气候的因素、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 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方法。
(4) 提出问题:你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 引导学生分享学习体会。
(6)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 分享学习体会。
4.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收集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3) 写一篇关于亚洲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小论文。
(4)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扩展本节课的知识。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收集资料,制作手抄报。
3. 写一篇小论文。
4. 巩固和扩展本节课的知识。
评价任务 1. 描述正确:☆☆☆
2. 分析准确:☆☆☆
3. 归纳完整:☆☆☆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亚洲的气候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练习题和总结,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 收集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要求包含亚洲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 写一篇关于亚洲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小论文,要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 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本节课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1. 亚洲气候特点:
-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 季风气候显著
2. 影响气候的因素:
- 纬度位置
- 海陆分布
- 地形
3. 亚洲季风气候:
- 三种季风气候类型
- 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4. 亚洲大陆性气候:
- 分布广泛
- 特点: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
5.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有利影响: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不利影响:夏季风不稳定,易发生水旱灾害;冬季风势力过强,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带来大风、暴雪、冰冻、寒潮等灾害性天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图片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提高了他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部分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3. 课后作业的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并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