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5: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29 年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股票投机过度 B.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 贫富差距过大
2.1929- 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剧增。这反映出经济危机的哪一特点( )
A. 涉及范围特别广 B. 持续时间特别长
C. 破坏性特别大 D. 来势特别凶猛
3.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胡佛采取 “无为而治” 政策,结果导致( )
A. 经济逐渐复苏 B. 生产更加萎缩
C. 社会矛盾缓和 D. 政府威信提高
4.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时,经济危机与阶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状态。罗斯福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调整农业政策 D. 推行 “以工代赈”
5.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增加银行利润
C. 限制银行数量 D. 打击金融投机
6.为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罗斯福新政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B. 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
C. 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 D. 提高农产品价格
7.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其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农产品产量 B. 提高农民收入
C. 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减少农业劳动力
8.罗斯福新政推行 “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下列属于 “以工代赈” 兴建的公共设施是( )
A. 学校 B. 医院 C. 公路 D. 工厂
9.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老年保险 ②失业保险 ③对残疾、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④免费医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D. 以工代赈
11.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两大支柱是( )
A. 《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B. 《紧急银行法案》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农业调整法》和《社会保障法》
D. 《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12.1935 1936 年,反对和支持罗斯福新政的斗争趋于激烈,新政的两大主要法令先后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反宪法而废止。这两大法令是( )
A. 《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B. 《紧急银行法案》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农业调整法》和《社会保障法》
D. 《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13.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它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
A.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B.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限制了企业的自由发展
C. 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新的经济危机
D. 使美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14.罗斯福新政为遭受经济大危机的西方国家提供了借鉴,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
C. 消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D. 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15.1929 1933 年经济大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德、日则走上了( )
A. 社会主义道路 B. 法西斯道路
C. 民主改革道路 D. 民族独立道路
16.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 “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青年人纳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基于这种思想,罗斯福积极致力于( )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调整农业政策 D. 推行 “以工代赈”
17.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保障新政的实施。这些法律的统称是( )
A. 罗斯福新政立法 B. 反危机法令
C. 社会保障法 D. 产业复兴法
18.美国在 1929 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是( )
A. 机床制造 B. 汽车 C. 炼钢 D. 采煤
19.罗斯福新政在调节工业及劳资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实行强制卡特尔化以消除生产过剩
B. 承认工人阶级某些基本权利来缓和劳资矛盾
C. 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大军人数
D. 提高农产品价格
20.1938 年,美国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试图建立 “常平仓”,其目的是( )
A. 在丰年收购和销毁农产品,在歉年抛售农产品以调节市场
B. 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C. 限制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减少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 年 10 月 24 日,被称为 “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出现大规模抛售现象,一日之间成交额达 1300 万股,为 1929 年日平均交易额的四倍多。10 月 29 日,股价再次以更大幅度下挫。10 天之内,各种股票价值下降了 150 亿美元。股市崩溃冲击了美国金融界,1929 年银行破产 659 家,1930 年 1350 家,1931 年 2249 家,1932 年 1456 家。危机接着席卷了各个经济部门,整个工业生产从 1929 年 5 月至 1932 年 7 月之间下降了 55.6%,其中,机床制造下降了 96.3%,汽车下降了 92.1%,炼钢下降了 84.7%,生铁下降了 86.7%,采煤下降了 65.6%。1929 1932 年,企业破产累计达 109371 家。在此期间,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 54.1%,比工业品价格下跌幅度大一倍。美国失业人数仅登记人员 1929 年是 155 万人,1930 年是 434 万人,1931 年是 802 万人,1932 年是 1206 万人,1933 年是 1283 万人,占总劳动力比重最高达 1/4。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包括财政信贷、货币政策、调节工业及劳资关系的政策、调节农业生产及整理农村信贷与债务的政策、住宅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兴办公共工程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 1929 1933 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各项政策的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和雇佣工人条件等。接受法典的企业可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 “蓝鹰” 标志。美国各行业共制订出这类法典及补充法典 700 多个。该法又规定:工人有权选择参加并组织工会,以及通过自己的代表同资方签订集体合同;雇主须遵守最高工时(一般每周 40 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 30 40 美分)和按规定的条件雇佣工人。还规定成立公共工程署(PWA),在 33 亿美元范围内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吸纳失业者以增加就业。
材料二:1935 年 5 月,最高法院判决《国家产业复兴法》违宪,国家复兴署随之撤销。此后,罗斯福政府又陆续通过一些替代性的法令,以恢复《国家产业复兴法》的部分内容,主要有:1935 年 8 月通过《格菲 斯奈德烟煤稳价法》,实际上重新制订出煤业法规;同年 7 月批准《瓦格纳 康纳利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会通过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 年 6 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力求确定每小时 40 美分最低工资和每周 40 小时最高工时,以及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
根据材料一,概括《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家产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宪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调节工业及劳资关系方面的政策。
三、论述题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请结合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以及罗斯福新政等史实,以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论述文。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请结合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三大改造、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及罗斯福新政等史实,以 “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论述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 C
解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2. C
解析: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剧增体现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3. B
解析:胡佛的“无为而治”政策加剧了经济衰退,导致生产更加萎缩。
4. A
解析: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金融体系,以恢复银行信用。
5. A
解析:《紧急银行法案》的核心目的是恢复银行信用。
6. D
解析:《全国工业复兴法》未涉及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是农业政策的内容。
7. C
解析:调节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农产品价格。
8. C
解析:“以工代赈”的典型公共设施是公路等基础设施。
9. A
解析:《社会保障法》包括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济。
10. A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核心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 B
解析:新政前期的两大支柱是《紧急银行法案》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12. A
解析:《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因违反宪法被废止。
13. A
解析:新政未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14. A
解析:新政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5. B
解析: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而美国通过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16. A
解析:罗斯福的思想强调社会保障,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照顾。
17. A
解析:罗斯福新政通过一系列法律保障实施,统称为“罗斯福新政立法”。
18. B
解析:汽车工业下降幅度最大,达92.1%。
19. D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格属于农业政策,而非工业及劳资关系措施。
20. A
解析:1938年的《农业调整法》试图通过“常平仓”调节市场供求。
二、材料题答案
第一题
(1)特点:
范围广(金融、工业、农业、就业全面崩溃)
破坏性强(工业生产下降55.6%,企业破产超10万家)
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
失业率高(最高达1/4劳动力)
股市崩溃引发连锁反应(银行破产、企业倒闭)
(2)目的:
财政信贷、货币政策: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市场
工业政策:防止盲目竞争,恢复工业生产
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缓解失业,刺激消费
(3)认识:
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未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消除根本矛盾
第二题
(1)主要内容:
规定行业生产规模、价格、信贷等
保障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
设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通过公共工程吸纳失业者
(2)措施:
通过替代性法令恢复部分内容(如《瓦格纳-康纳利劳工关系法》)
制定行业法规(如《烟煤稳价法》)
设立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
(3)评价:
积极作用:缓解劳资矛盾,促进工业复苏
局限性:未完全消除生产过剩,部分政策被废止
三、论述题答案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使日本跻身列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新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激活经济,缓解苏联危机;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缓解经济危机,开创资本主义新模式。这些改革均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或政策,推动社会转型与进步。
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经济政策以市场机制激活经济,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创新革命道路;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奠定社会主义基础;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激活经济活力,推动中国崛起;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缓解资本主义危机。这些创新均通过突破传统模式,推动国家制度、经济或社会结构的变革,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