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格迈纳尔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机械能守恒定律》课件(20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烟台市格迈纳尔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机械能守恒定律》课件(20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1:00:09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7.8 机械能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3会判定具体问题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回顾机械能表达式练习质量为2Kg的小球在距离地面10m高处瞬时速度是10m/s,求出此刻小球的机械能? (g=10m/s2)
(以地面为参考面或者以抛出点为参考面)h=10mv= 10m/smA重力做功弹力做功动能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弹性势能12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3小球摆动试验哪些力对小球做功?能量之间有转化吗?小球摆到另一侧相同高度说明了什么?
小球的能量转化有定量的关系吗?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地面为参考面EA=EB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内容条件1.动能增加,势能一定减小,
并且,动能增加量等于势能减小量。
2.动能减小,势能一定增加,
并且,动能减小量等于势能增加量。表达式下列所述的实例中(均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的是( )(多选)
A.石块自由下落的过程
B.人乘电梯加速上升的过程
C.投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
D.木箱沿粗糙斜面匀速下滑的过程练习A C练习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最大偏角为θ。小球运动到最底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AOGFCLθL·cosθ练习解: 以最低点为零势能面最低点的O机械能为最高点的A机械能为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得:选取研究对象
(物体或系统)恰当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
对象初状态和末状态的机械能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
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跳水运动员从10 m高的跳台上跳下,在运动员下落的过程中( )
A.运动员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
B.运动员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
C.运动员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D.运动员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巩固练习D练习:除1外都不计空气阻力,哪些情况机械能是守恒的?1.跳伞员利用降落伞在空气中匀速下落2.用力F拉着一个物体沿着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3. 用细绳系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4.轻弹簧拴一小球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巩固练习如图所示,把一块质量是3.0kg的石头,从20m高处的山崖上以30°角,5 m/s的速度朝斜上方抛出。(空气阻力不计) 求石头落地时速度的大小。巩固练习解:B点为参考平面课堂小结PkEEE+=定律内容:表达式:如图长L=0.4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m=0.1k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课后练习若小球摆到最低点时绳子断裂,小球水平飞出时的离地高度为H,则
1.从飞出到落地的时间?
2.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多大?
3.落地的速度方向?课后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八节的内容。本 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 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 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 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 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 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探究了守恒量,学习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知道了重力做功会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将使弹性势能发生变化,合外力的功将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学生对于初中阶段学过的一些定性的东西逐渐找到了定量方面的联系,对功能关系的认识加深了,也萌发了继续探究的兴趣.那么,在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参与转化的过程中,情况又将如何呢?这是学生急待解决的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也倒了水到渠成的时候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使用技术
1、用微视频无法在课堂完成的实验过程
2、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
二、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及预期效果
1、微视频的使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没办法在课堂演示,故使用了微视频演示。
预期效果: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思维导图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完后,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本节课知识
预期效果:进行知识巩固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建立知识网络的好习惯。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引入新课
复习: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及其表达式;回顾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以及动能定理。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在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量(机械能)又会如何?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
师生共同复习
学生回答
学生猜测
?
多媒体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多媒体演示多组图片,拉弓射箭,过山车,瀑布,跳水,把学生引入相关情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上述图片中能量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演示实验:把一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A点,然后放开,小球摆动起来。小球在摆动中动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与A点等高的C点。当有个钉子挡住细线时,细线仍能摆到原来的高度。
思考:
这与我们研究的机械能守恒有何关系?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展示物理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离地高度为h1
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离地高度为h2的B点时的速度为V2。教师边叙述边示范。围绕研究问题设计物理问题。
1、物体的受力如何?
?2、各力做功怎样?
?3、根据已有的动能定理知识能否推证出我们要
的结论(EA=EB)
?
?
?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学生实验
学生自主探究
师生共同推导
学生小结
视频演示实验
多媒体演示推导过程,感受演示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应用小结作业
小球碰鼻实验
请同学试一下,小球如图静止释放,返回来会不会碰到鼻子?
做了这个实验有何感受?
现实生活中只有重力作功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其他力作功远远小于重力作功,我们也可以看成机械能守恒。
教学评估:
练习1.下列所述的实例中(均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的是(???? )(多选)
??? A.石块自由下落的过程??????????
??? B.人乘电梯加速上升的过程
??? C.投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
??? D.木箱沿粗糙斜面匀速
练习2.如图所示,把一块质量是3.0kg的石头,从20m高处的山崖上以30°角,5 m/s的速度朝斜上方抛出。(空气阻力不计) 求石头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一小球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另思考与训练:一同样小球在黏性较大的液体中由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相同高度。
1.重力做的功是否相同?
2.重力势能的变化相等吗?
3.重力势能分别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量。
教师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及应用
2.作业布置
(1)课下思考:如果只有一块斜面,能否用理想斜面实验来探究我们今天的课题?
(2)课后习题练习
?
?
?
?
参与活动并解释现象
?
?
?
学生思考
?
?
归纳分析
课后继续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多媒体展示物理情景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一、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难免“穿新鞋走老路”,也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所以我觉得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恰当的设置了探究点
首先,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入、过渡、分析结论、课堂小结等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其次,探究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实验的参与等几个环节。
三、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自己探究,又分小组亲自讨论,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