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3.5.3.2感觉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感觉的形成》第二课时《听觉》,是继视觉后又一重要感觉内容。它承接了之前对人体感觉器官的研究,丰富了同学们对人体如何感知外界信息的认识。通过学习听觉,大家能进一步理解人体是一个精密且协调的整体,为后续学习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调节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教材涵盖了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过程、晕车晕船现象以及耳的保护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同学们能理解听觉这一复杂生理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明白耳的各部分结构怎样协同工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晕车晕船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理解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与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保护方法。 难点:听觉形成过程中声音信号的转换和神经传导;晕车晕船现象的生理机制。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人体的视觉系统有了一定了解,也掌握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对于听觉,大家在生活中有一定体验,但对于其背后的生理原理可能还不太清楚。这个阶段的你们好奇心旺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学习听觉这种较为抽象的生理知识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过别担心,老师会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家理解。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耳的结构与听觉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认识到听觉对我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听觉形成及晕车晕船现象的原因,培养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模型等工具,构建听觉知识模型。 探究实践: 在观察耳的模型过程中,提高大家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收集耳卫生保健资料并设计手抄报进行宣传,培养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关注自身耳部健康,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增强对听力障碍人群的关爱意识,体会人工耳蜗等技术对他们的重要性。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2 理解听觉的形成和晕车晕船现象背后的原理
探究能力 在观察耳的模型过程中,提高大家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收集耳卫生保健资料并设计手抄报进行宣传,培养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耳部健康,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增强对听力障碍人群的关爱意识,体会人工耳蜗等技术对他们的重要性。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同学们为中心,采用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耳的模型、动画等直观手段,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易懂;用一系列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激发探究欲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视觉的相关知识,哪位同学能来回顾一下眼球的主要结构有哪些呀?视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巩固上节课视觉的知识,为学习听觉做好知识衔接和思维过渡。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当我们游泳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周围的声音立刻听不清了。这时,侧过头,进水的这只耳朵朝下,用同一侧的脚单脚支撑跳几下,水流出来后,周围的声音就又能清楚地听到了。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 闭眼倾听,然后分享听到的声音及对听觉重要性的看法。 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同学们对听觉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耳的结构 【观察思考】“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耳的模型。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模型,思考耳由哪些部分组成 耳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巡视并适时指导) ” 【实验探究】“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结合模型和PPT,给大家详细介绍耳的结构和功能。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就像一个小喇叭,能把周围的声音收集起来;外耳道则是声波传导的通道。中耳有鼓膜、听小骨等结构,鼓膜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可以把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到内耳。内耳里有耳蜗、半规管和前庭等,其中耳蜗与听觉形成密切相关,它里面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半规管和前庭则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大家都明白了吗?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提问。 观察耳的模型,相互交流并尝试指出耳的各部分组成。 认真听讲,观察模型和PPT,理解耳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提出疑问并解决。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对耳的结构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系统讲解耳的结构和功能,让同学们准确掌握知识,为理解听觉形成奠定基础。
听觉的形成 【新知探究】“了解了耳的结构,那听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听觉形成的视频)大家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进而引起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我们就形成了听觉。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 观看视频,思考并总结听觉形成过程,回答问题。 利用视频直观展示听觉形成过程,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知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晕车晕船现象 【新知探究】“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些同学可能有过晕车晕船的经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和我们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前庭有关。它们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当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突然启动、刹车或转弯时,半规管和前庭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将这种刺激传到大脑,引起晕车晕船等不适反应。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引发类似的感觉呢? 思考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讨论晕车晕船现象。 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常见现象,培养同学们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耳的保护 【新知探究】“耳对我们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呢?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分享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 思考、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耳的保护方法。 。 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保护耳的意识。
动手实践 “同学们,课后请大家通过书刊、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有关耳卫生保健的资料,设计一份宣传爱耳的手抄报。然后分小组在学校或社区向居民宣传爱耳知识。这不仅能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耳的保健知识,还能锻炼大家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好呀?” 认真聆听任务,积极回应表示有信心。 培养同学们收集资料、设计创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眼界 【开眼界】“同学们,对于一些听力障碍患者,有一种神奇的技术——人工耳蜗能帮助他们重新听到声音。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它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使患者恢复部分听力。大家可以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工耳蜗的知识。 认真聆听,对人工耳蜗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展示练习题,巡视同学们做题情况,之后讲解答案)大家要认真思考,做完后我们一起核对答案。” 独立完成练习题,核对答案,有疑问及时提出。 通过练习,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强化知识记忆。
课堂小结 “好啦,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了。哪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重要内容呢?”(引导同学们回顾耳的结构、听觉形成、晕车晕船现象和耳的保护等知识)。” 思考并举手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并且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保护耳和听觉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你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耳朵。 记录作业内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强化保护耳的意识。
作业设计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保护耳和听觉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你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耳朵。
板书设计 听觉 一、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半规管、前庭) 二、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三、晕车晕船现象:与半规管、前庭有关 四、耳的保护: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同学们对听觉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但在讲解晕车晕船现象和听觉形成的神经传导等抽象内容时,部分同学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多采用生活实例和更生动的比喻帮助同学们理解。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深度不够,需要在今后加强引导。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同学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后续应增加相关练习和拓展。总体来说,这节课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和细节处理上还有提升空间,以更好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