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宜春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宜春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7: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二年级下学期宜春中学、高安二中联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文明起源,国际考古学界通常以城市、金属、文字三要素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准;随着良渚古城等本土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中国学者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据此可知,中国学者更强调()
A.物质生活的发展B.社会关系的变革
C.文字符号的成熟D.出土文物的鉴别
2.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B.官僚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C.统治者对国家结构的认识不同D.军事防御的需求不同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反映了传统的士大夫阶层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如表)。与这一时期家训文化盛行密切相关的是()
士大夫 家训内容(节选)
羊祜 “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徐勉 “继清廉门风,以清白传家”“汝既居长,当使内外和谐”
王导 “忠谨事主,崇尚正直,慎戒好胜,淡泊名利”
A.儒释道的融合B.宗法制度的加强
C.传统儒学的复兴D.门阀制度的兴盛
4.唐代,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致凡三十里置一驿站,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都亭驿在长安,驿骑疾驰如流星,长安、洛阳相距850余里,急事二日余可达;范阳至长安2500余里,节度使安禄山叛乱,七日消息已达;天德军经夏州至长安1800里,急驿四日余。据此可知,唐代驿传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B.致力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
C.确保了国家政令高度统一D.有利于国家政治军事功能的强化
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A.工商皆本的思想B.经世致用的思想
C.天人合一的精神D.社会变革的意识
6.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洋货进口大部分由此集散,各地商人竞来上海采购,这样在上海就逐步形成若干采购帮别,比较大的有:天津帮、长沙帮、川帮、江西帮、福建帮、宁波帮等。规模较小的还有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口岸辐射效应显著B.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允许农村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还是要保护自由交易和私有财产制度”,并扩大与非苏区群众之间的经济往来,而外商只要遵守苏维埃一切法令,即可重新另订租借条约,继续生产。这些政策的制定旨在()
A.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B.进一步壮大革命统一战线
C.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开创苏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8.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典试委员会人员分科拟订试题,缮印试题在夜间办理,火漆密封。考试后弥封试卷及制备弥封姓名册,试卷上只有密封的编号而无应考人姓名。只有在阅卷结束后,登录成绩时才能从撕册的浮签上查到姓名。据此可知,当时公务员考选制()
A.带有明显的政治偏向B.保证了行政的稳定性
C.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9.白天鹅宾馆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当时一些人对白天鹅宾馆中外合作的经营方法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搞“资本主义”。1984年1月31日,邓小平专程视察白天鹅宾馆,在28楼俯瞰浩荡珠江景色时,高兴地对霍英东说:“白天鹅'好!比美国的还要好!”。这反映出()
A.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C.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突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0.有学者指出,石器时代,当生态承载力达到某一临界值后,食物采集者只有向食物生产者进行转变,通过种植和驯养才能增加食物的供给总量。这一转变推动了“农业革命”的出现。该学者意在强调“农业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恶化B.生产力的提高
C.人口增长的压力D.领地范围的狭小
11.在埃及早期大量墓葬和岩石绘画中,有描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风格的船、符号和人物;复杂稳定的墓葬建筑方法明显地拷贝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这反映出上古时期()
A.北非是世界农业文明的源头B.埃及未能形成独立的文明体
C.世界早期文明交流的状况D.西亚文明吸收了外来文化
12.美洲变种小麦是在由欧洲传入的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开始在欧洲广泛种植,使得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材料着重强调,美洲变种小麦的交流与种植()
A.解决了欧洲饥饿问题B.改善了欧洲民众的饮食结构
C.加剧了欧洲贫富分化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3.据统计,到1541年,“西班牙殖民地上的印第安人被消灭了1500万人”,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从非洲掠贩黑人到美洲充当奴隶。这反映了()
A.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性B.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
C.美洲国家人口结构趋同D.西班牙殖民帝国的扩张
14.从15世纪开始,儿童玩具或游戏的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欧的宗教肖像画中,游戏不再被视作肉体与精神的放纵。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认为,学习要与游戏和必要的锻炼交替进行,儿童才能达到智力敏捷。这一现象()
A.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B.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使儿童得到了全面发展D.旨在弘扬古希腊教育理念
15.1726年到1729年,伏尔泰在英国居住,亲身体验了英国开明而又民主的政治制度,此后终其一生都在鼓吹君主立宪制度。孟德斯鸠也曾专门在英国对政治进行考察,形成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据此可知,他们()
A.赞同法国实施直接民主制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C.希望英国支持法国的革命活动D.强调对政治权力进行有限制约
16.下表为苏联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指数变化表,这说明这一时期()
时间 1923年10月 1924年6月 1924年10月
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指数 2.97:1 1.47:1 1.41:1
注: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指数是指工业品零售价格与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比价关系。
A.农民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B.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C.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余粮收集制D.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五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材料二
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形式之一。宋代,以农民为主的乡村居民越来越多地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开始兼职或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宋代商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农民趁农闲之时,涌入城市,为人佣力,贴补家用;农忙时,又返回家中。宋代商贾雇佣村民的事例很多,如“鄱阳民黄一,受庸(佣)于盐商,为操舟往淮南,还至大孤山”“庆历年,都下马吉以杀鸡为业。每杀一鸡,得佣钱十文,日有数百钱”。僧尼、道士作为宋代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享有免役特权,因而,出家为僧道,亦成为村民逃避赋税、以求生存的职业选择之一。建炎、绍兴年间,南宋与金的战火不断,朝廷对兵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募民为兵是战时所需,弃农参军成为宋代乡村居民职业流动的重要方向。
-摘编自贾灿灿《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动-以笔记小说为视角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村居民职业流动的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抗战以来,我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也就是一方面减租减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在各根据地实行以后,曾经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团结了各阶层的人民,支持了敌后的抗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1942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平均分配。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即使在16世纪中期,其香料进口量仍比利凡特多。利凡特贸易是葡萄牙香料贸易的补充,它只能在葡萄牙贸易遭遇困难时复兴。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材料二
16世纪末,欧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地中海东部的商道向东方输送了相当于72吨的白银。为了减少贵金属的使用,商人尽量采用物物交换的三角贸易形式。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三角贩运贸易减少了贵金属的使用,有效换售出英毛织品。三角贩运贸易也使广州成为东南亚香料集散中心。
-摘编自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迁徙与多元文化的形成紧密相关,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表6
迁徙族群 时间范围 主要影响区域及文化影响
印欧人 公元前2000-前1000年 欧洲,影响语言体系形成,如希腊语、拉丁语;印度,带来吠陀文化,形成种姓制度
阿拉伯人 7-8世纪 中东、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传播伊斯兰教,促进文化融合,如《一千零一夜》
欧洲人 15世纪末起 美洲,欧洲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北美洲形成独特音乐风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
华人 19世纪中叶起 东南亚、北美洲等,传播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影响商业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族群的迁徙,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宜春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D
  5.B
  6.A
  7.C
  8.C
  9.A
  10.C
  11.C
  12.B
  13.A
  14.B
  15.D
  16.A
  二、非选择题
  17.(1)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采用糊名、誊录等方法防止作弊。(4 分,每点 2 分)
  (2)原因: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加速;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雇工劳动的发展;农民赋税负担较重;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募兵政策的实行。(10 分)
  18.(1)影响: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赢得人民的支持。(6 分)
  (2)变化:由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到彻底平分土地。(2 分)
  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放战争的推进;加快中国革命胜利的需要。(4 分)
  19.(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6 分)
  (2)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8 分)
  20. 示例 1:选取印欧人的迁徙
  论题: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欧亚文化的多元发展。
  阐释:公元前 2000 - 前 1000 年,印欧人从东欧平原出发,向不同方向迁徙。在欧洲,他们的迁徙对语言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希腊语、拉丁语等诸多欧洲语言皆源于印欧语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哲学的发展。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通过希腊语得以广泛传播和传承,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学方面,用拉丁语创作的诸多作品成为欧洲文学的经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为印欧人的一支,带来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种姓制度,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义便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影响着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印欧人的迁徙在欧洲和印度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变革,促进了欧亚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2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2:选取阿拉伯人的迁徙
  论题:阿拉伯人的迁徙促进了亚非欧文化的大融合。
  阐释:7 - 8 世纪,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向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迁徙。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人传播了伊斯兰教,与当地的波斯文化、犹太文化等深度交融。《一千零一夜》这部文学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结晶,它汇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与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来改变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格局,伊斯兰教广泛传播,阿拉伯语也逐渐普及,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统一与发展。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尔多瓦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学术研究繁荣。
  总之,阿拉伯人的迁徙使得亚非欧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创造出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12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3:选取欧洲人的迁徙
  论题:近代欧洲人的迁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阐释:15 世纪末起,大量欧洲人迁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建立起以欧洲政治制度为蓝本的殖民地体系,使英语成为主要语言,传播了欧洲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同时,非洲黑奴被贩卖到北美地区,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与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它融合了非洲音乐的节奏、欧洲音乐的和声等特点。在中南美洲,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与印第安文化深度融合,并且在宗教方面,本土宗教信仰与天主教结合的现象出现了,如玛雅文化与天主教融合后,在宗教仪式和建筑风格上都有体现。在艺术领域,诞生了融合多种风格的建筑,如墨西哥的一些教堂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风格与印第安本土特色。
  总之,欧洲人的迁徙使美洲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极大地丰富了美洲的文化内涵。(12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4:选取华人的迁徙
  论题:近现代华人的迁徙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融合。
  阐释:19 世纪中叶起,华人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东南亚、北美等地迁徙。在东南亚,华人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手工艺以及儒家文化等。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的商业活动,对当地商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华人商业文化,如注重家族合作、诚信经营等理念。在文化方面,春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节日相互影响,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当地元素。在北美,华人在参与当地建设的同时,也传播中国文化,形成了唐人街等独特文化区域。唐人街不仅是华人的聚居地,还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如中华武术、书法绘画等在当地得到传播与发展,让当地居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总之,华人的迁徙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以传播,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2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