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3月学情调研(2025.3.17)(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2.(2024·河北高考·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3.(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4.(2023·全国高考乙卷·30)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5.(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6.(2023·天津高考·6)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A.中央权力的下移B.救亡路径的求新
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
7.(2023年·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对旧传统进行批判,这在当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反传统主义者”。这里“反传统主义者”的含义是他们
A.完全否定传统文化B.否定传统思想的权威
C.反对旧文学的形式 D.反对旧道德的束缚
8.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9.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0.(2025·辽宁沈阳高三上质检·11)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以中国经典文学《西游记》为基础,结合现代游戏技术,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取得了商业上和传播上的巨大成功。这一现象
A.引发了文化同质化的担忧B.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文化霸权
C.是文化产业商品化的开端D.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11.(2022·天津市南开区一模·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提升个人修养 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
C.强化基层教化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12.(2023·天津和平区二模·6)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3.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A.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
C.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 D.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
14.下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此图可用于研究
A.古希腊文明的起源 B.罗马文化的繁荣
C.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 D.柏拉图对几何学的贡献
15.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源氏物语》中,成为源氏三代人爱情发展的基调。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这说明
A.仅白居易的诗对日本有影响B.白居易是最有才华的诗人
C.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颇深 D.白居易与紫式部交流较多
16.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计算之书》,系统介绍和运用了印度数字,标志着新数字正式在欧洲得到认可,它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由于是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来的,所以欧洲人一直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大利人发明了这套数字B.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7.罗马法是古典的、精致的法律体系的代名词,而日耳曼民族习惯法则是粗俗的表现。中世纪早期,罗马法在日耳曼王国内得到一定程度保留,并逐渐为日耳曼法所吸收,这一过程又导致罗马法本身的日耳曼化,也即粗俗化。这一现象表明
A.游牧民族的落后 B.人口结构的变化
C.文化的双向交融 D.罗马法走向衰败
18.(2024·安徽阜阳)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几乎同时,古印度的《历算书》(《婆罗摩历算书》)中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三角函数的案例。但直到19世纪,才有中国人通过《历算书》的英译本对该书内容有所了解。这说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
A.继承性与发展性B.独立性与相似性
C.同源性与封闭性 D.扩展性与创新性
19.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20.(2022·天津市河西区二模·3)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C.海外华工利益得到全面保障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21.(2022·天津市南开区一模·12)下表是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据此可知,外来移民
年份 移民增长数(万人)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1851- 1854 37.9 42.8 1851-1856 757-2315
1863- 1866 17.6-31.9 1863-1867 3781-12301
1879 1882 17.8-78.9 1880-1883 12926-21196
A.以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主B.与美国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相关性
C.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D.主要受到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吸引
22.(2022·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12)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通过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B.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D.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23.罗马《十二铜表法》中关于交易行为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自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需要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秤到场作证,交易方为有效。这一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罗马
A.公民法注重形式的特点B.早期的商品经济尚不发达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D.法律以调节贸易纠纷为主
24.(2024·江西赣州)14世纪,小乘佛数传入柬埔寨,改变了柬埔寨众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用于书写小乘佛教的巴利文也传入柬埔寨。这一局面形成反映了
A.佛教在东南亚逐渐本土化B.文化冲突导致佛教的分裂
C.佛教传播重构了族群结构D.古印度文化影响力的扩展
25.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由此可以深刻认识到
A.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 B.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
C.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 D.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3点+4点)
材料二罗马征服希腊之后,希腊的文艺和科学作品传入罗马。但是,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喜欢思辨、富于创造性,而是比较注重实用。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既总结了意大利的农业经验,又吸收了希腊和迦太基的成就。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典。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罗马的建筑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三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的文化发展的特征。(4分,4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3点+3点)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4分,3点+3点)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据统计,1860年,加州每10人中就有一个华人。1870年,美国有63000华侨,90%集中在西岸。
材料三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6分,4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10分,4点+3点)
28.(2025·湖北部分名校高三1月联考·19)【非物质文化遗产】(10分)
材料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4年12月8日,在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占39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下表是世界各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部分):
项目名称 申报国家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中国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中国
太极拳 中国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中国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 中国
中国皮影戏 中国
中医针灸 中国
京剧 中国
中国篆刻 中国
中国书法 中国
中国剪纸 中国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中国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中国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
妈祖信俗 中国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中国
端午节 中国
昆曲 中国
选取表内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运用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C
2.C
3.A
4.A
5.A
6.B
7.B
8.A
9.B
10.D
11.D
12.A
13.B
14.C
15.C
16.D
17.C
18.B
19.C
20.D
21.B
22.D
23.A
24.D
25.C
26.(1)特征:以儒学为中心;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原因:儒家思想的伦理性;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答案](1)高度繁荣,全面发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注重实用;影响深远。
(2)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
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27.(1)路径:美洲 - 欧洲一欧美之外。
转折: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发现” 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2)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国内人口压力大;美国西部开发需要;黑奴贸易的废止。
(3)特点: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认识:受工业化潮流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
28.评分细则:主题 2 分,史论结合 6 分,结论 2 分。
【示例】以申遗为契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祈福禳灾的原始宗教仪式演变而来,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缩影,人们借由祭祖守岁、贴春联、拜年等活动祈求来年家庭幸福、五谷丰登,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道家道法自然等传统思想的结合。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春节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平等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传统文化精神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映照出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端午节源于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民间传说、宗教信仰、自然现象等多种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多样,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既有驱邪避疫的寓意,也有纪念先贤的意蕴。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崇尚文化的精神风貌,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着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成为全球华人共同骄傲的文化符号,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维系民族凝聚力和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交流互鉴。
参考答案示例:
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家国情怀。端午节纪念屈原体现了爱国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端午节被命名为 “诗人节”,爱国精神被再次挖掘和弘扬。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如 “蹋百草草”“采艾” 等亲近自然的习俗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本土性。端午节是集娱乐、亲情、竞技于一体的民俗节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颁布新历,全国各地依然过端午节,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随着时代发展,端午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如民国时期端午节传统的 “除毒” 习俗与卫生大运动结合起来,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端午习俗申遗成功,对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