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8: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星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3月份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为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种鉴定结果统计表部分,表中的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 )
遗址名称 类型 鉴定结果 距今年代(年)
江苏连云港二涧村 稻亮印痕 栽培稻 7000-6000
河南洛阳西高崖 稻壳印痕 栽培稻 5500-5000
山东栖霞杨家圈 稻壳印痕 栽培稻 4400-4000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水稻栽培的起源
C.区域间经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多元
2.下表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土地租赁人的身份。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出租人身份一览表
出租人身份 女祭司 那迪图女祭司 无身份 挽歌手队长 校尉 士兵 房产管 事 寺庙书吏
契约个数 约208 71 158 1 5 1 1 1
A.两河流域较早形成封建生产关系 B.古巴比伦时期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C.古巴比伦时期神庙占有大量土地 D.两河流域盛行“政教合一”体制
3.下表所示为西瓜、辣椒、花生等作物引种至中国后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瓜,种类不一,而郡属独无西瓜,贩自会城(南昌),直恒数倍,近亦有种者” 《广信府志》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蜀游闻见录》
“(花生)近日种者颇多,为出产之大宗,榨为油,民间日用,大率皆是” 《全椒县志》
A.农业结构变化源于商品经济发展B.经济效益是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C.传统经营模式影响外来物种传播D.人地矛盾尖锐促进多种农作物种植
4.15世纪以后,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丝织业兴盛,种桑养蚕利润丰厚,导致了“桑争稻田”的局面。据此推知,这两种现象都()
A.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
C.影响了食物供给状况 D.刺激了农村人口增长
5.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A.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B.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C.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6.齐国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探矿经验。《管子·地数》记载,“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由此可以推断()
A.齐国金属冶炼业较为发达 B.“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
C.战国时期冶炼业开始兴起 D.经济发展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7.有学者就18世纪后期英国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指出,征服从不是英国的主要目的,占有金银等硬通货也并非英国人制订计划的主要动机······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该论述()
A.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国的世界影响
C.揭示了英国扩张的动力 D.美化了英国的殖民侵略
8.下图是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各细分应用领域发展成熟度。这说明中国()
A.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C.人工智能影响社会生活 D.国家重视人工智能化的创新
9.宋朝京师汴梁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中因婚丧嫁娶、寿辰、乔迁等重要事宜而设置的饮宴活动,会有当地的茶酒司提供租赁服务。这一现象说明宋朝()
A.传统社会分工被打破 B.城市坊市分区制逐步瓦解
C.奢侈性消费行为盛行 D.消费需求拉动服务业发展
10.下列图文为唐朝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一件文书的信息。据此可知,该文书()
A.是民间借贷关系凭证 B.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
C.由当地政府负责担保 D.限制商业贸易的发展
11.1873年英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使澳大利亚、爪哇、巴西、中国和日本都遭到了打击,纽约股票行情的剧变,转眼便波及斯德哥尔摩、敖德萨、新加坡等地。商品积压、市场紧缩竟像瘟疫般漂洋过海传播到最遥远的城市和农村。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略方式 B.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态势
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遭到了冲击 D.西方殖民国家加紧对殖民地扩张
12.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程表明苏俄()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C.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 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3.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海《申报》曾有以下买卖股票的记载:“上海有西人买卖各公司股份,曾习以为常。然其法未必今买而即付银,或以一二月为期,甚至有以六月为期者。盖冀以博一昂价耳,于赌博固无少区别。”这一记载反映出()
A.晚清经济局势受到洋务运动影响 B.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C.国人对新商业经营方式认知有限 D.传统信贷业务遭受到一定的冲击
14.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15.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建筑()
A.领先世界各国 B.富含文化气息 C.体现宗教信仰D.受制于自然条件
16.观察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图反映了()
图2
A.乡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B.中国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
C.城市分布呈现地域性特征 D.城市功能和规模逐步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泉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一千一百余年,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以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闻名于世。历史上,泉州城市空间的扩展经历曲折,有快速发展,也有基本停滞。以下为不同时期泉州城市的空间拓展示意图。
--摘编自傅孙萍《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实证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幅图,对比不同时期泉州城市空间发展情况,概括其发展进程,并说明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金鱼起源干中国,唐代被半家化饲养并用于放生祈福。宋代金鱼养殖走向规模化、业化,培育的花色更字普遍用于观赏。金鱼体色变异现象受到达尔文的关注并记入具莆田诗人刘克庄在乡间宅院篮池券舍丝,屡屡咏鱼于诗中。宋代生物色彩的创新还表现在培育出壮丹新色彩品种。宋人将白杜丹用药物培育出碧色牡丹且年年上贡。欧阳修也曾记载当时用嫁接技术改变牡丹色彩。这两项成果都作为祥瑞展示并载入史册。
--摘编自程民生《“与造化争妙”:宋代生物色彩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生物色彩技术创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价值。(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汉唐时期都将粮食视为国家管控的战略物资,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调运、中转、分配。汉唐用以储备粮谷的官方和民间仓廪种类繁多,形成了仓、廪、庾、囷、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形成了以常平仓、正仓、太仓、军仓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贮”和以义仓、社仓为代表的民间“分散存放”现象。皇家仓廪因其重要性与规模性,承担了更为广泛的赈济职责;而民间系统则有效弥补了在官方难以维系时的不足,显示出对于百姓生活的保障属性。
--摘编自韩国河、王祖远《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材料二中国粮食进口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期曾经输入占城稻3万石,用作改良稻种。清代康乾之际,清政府鼓励商人从东南亚输入米谷。鸦片战争后,据海关统计,1867-1947年的81年中,78年有粮食进口,其中大米、小麦、面粉分别进口约6.607亿、1.568亿、1.391亿担,三项合计共约9.0266亿担。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粮食贸易出超,分别约出超26万担、750万担和1190万担,其余78年分别共约入超6.02亿担、1.104亿担、1.127亿担,三项合计共约入超8.2517亿担。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摘自新华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政府管控粮食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粮食进出口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意义。综合材料一、二、三,说明粮食生产与国家治理的关系。(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世界发展中心具有生成、发展与衰落的生命周期,从而导致世界发展中心的转移。世界发展中心形成于古代亚洲,近代以来转移到欧洲和北美,目前出现向亚洲太平洋回归的新趋势,并形成其新特征。
--摘编自金泓汎、全毅《世界发展中心转移与亚太发展中心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中心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C
  2.C
  3.B
  4.C
  5.B
  6.A
  7.C
  8.C
  9.D
  10.B
  11.B
  12.B
  13.C
  14.A
  15.B
  16.C
  17.
  示例一
  进程:唐代至宋元时期,泉州城市空间快速扩展。
  原因:海外贸易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局的稳定等;统治者重视。
  示例二
  进程:宋元后到民国时期,泉州城市空间扩展缓慢,基本停滞。
  原因:明清政府长期执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的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泉州港淤塞导致贸易地位的下降;开埠后厦门、福州港地位的崛起;政局动荡不安等。
  示例三
  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城市空间扩展较为迅速。
  原因:社会稳定;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晋江经验);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行政区划的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能力;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事业的发展;良好的山川港口等自然地理条件(跨晋江、洛阳江的带状发展到走向环泉州湾发展)等。
  18.
  背景:吸收前代的成果;生活和审美需求增加;科技创新活跃;政府重视。
  价值:丰富审美体验;拓展文艺内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后世科研提供借鉴。
  19.
  (1)政府重视,统一管理;广设仓、廪等储粮设施;建立起官方与民间相互辅助的储粮体系;管控粮食重视赈灾等。
  (2)特征:进口粮食作物种类增加;粮食进口总量大;粮食进出口整体呈入超状态。
  原因:世界联系加强,市场上流通的粮食类型增加;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影响粮食生产;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能低下;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倾销粮食等。
  (3)意义:提升了粮食自给率,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关系:粮食安全生产关乎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改善有利于粮食生产;守住耕地红线;国家要重视农业科技投入;要维护农民利益等。
  20.示例
  论题:16 至 19 世纪,欧洲确立起世界中心的地位。
  阐述:16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迅速发展。从发现美洲大陆到环球航行,全世界的海洋航路开辟出来,欧洲航海家建立起全世界的联系。西欧国家加快殖民扩张的步伐,抢占贸易据点,进行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欧洲通过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建立起资产阶级文化,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17 世纪英国革命引发了欧美资产阶级浪潮,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英国及西欧逐渐确立。英国及荷兰和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需求刺激下,西欧和美国开启了工业革命,现代化的机器大工业陆续建立,英法等国成为第一批工业化国家。与此同时,亚非各国社会制度落后,发展迟缓,对外界反应保守迟钝,在西方的炮舰政策下,逐渐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综上所述,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地对外扩张,使西欧建立起主导世界的格局,成为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