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5: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文城市的基本理念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人的精神凝聚、审美培育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行动指南。
中国式的城市人文类型故事,是值得认真面对并加以格外珍视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城市人文类型故事。所以,中国的人文观念和涵盖范围,在新的前行中,在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还会有更多来自“他者”的鲜活元素加入。这是我们解读人文城市理念中国化实践的一个关键点。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事情,是如何将人文城市理念进行有效的中国化转换,要怎样结合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全新实践,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寻找并建立一套评价体系,进而将这一体系推进到实践中去,成为指导中国城市更好发展、营造更被普通民众认可和乐于安居的新家园的指导性原则。
如果我们能够将已经比较成熟的大量有关人文城市的理论,继续分解为对人文城市理念的构成、内涵等内容的中国化的对应研究,可能还会催生相当丰富的新成果。中国的很多城市设计、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阙如问题,一些城市新建设缺乏人文意味和文化魅力,城市面目一味趋洋、仿古、求奇,文脉模糊,文化识别性缺失。一些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过分强调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过分注重城市外貌的宏伟壮观却忽略了人们的真实生活需求等问题。这些现象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观念在做支撑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合理解释。
我们希望在整理和总结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经验和实践得失中,能够逐步形成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体系。但是建立这一理论体系的前提,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吸取他人的教训。我们将“人文”的概念应用于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在这一评价视域中,将以城市文化的发展质量标准和人文尺度,以及城市的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去评价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质量状况。
(摘编自陈宇飞《人文城市理念的中国化实践初探》)
材料二:
自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以来,我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人民城市与人文城市是什么关系?这次演讲,我主要从人民城市与人文城市的关系切入,希望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认知人民城市的理论内涵、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民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更加深刻地了解建设人民城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继而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人民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最早见于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这次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此前,关于城市建设的目的,常用的表述是“以人为本”。但由于“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可以指现实中的任何个体、阶层或群体,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容易确定到底“以哪个人、哪个阶层或群体为本”。而把“以人为本”深化为“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城市建设一定是人民至上,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某些个人或少数团体。可以说,人民城市申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人文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在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新型城市”的概念,并具体分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三类。其中人文城市主要针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冲击,如把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旧城老城等“一拆了之”。新型城市既是对城市粗放型建设发展的有力矫正,也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出场做了必要的铺垫。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文城市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我国新型城市主要形态之一的人文城市,梯次推进、普遍发展,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参照。人文城市直接关乎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等根本性和深层次问题,因此也就成为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尺度。如果把人民城市比作一首诗,那么人文城市就是诗眼。深入研究和总结人文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为正确认识、客观评估、积极引领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一把钥匙。人文城市作为城市文化本质发育最好,文化功能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发展最为协调平衡的新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着凝神铸魂、文化赋能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刘士林《人文城市是人民城市的理想形态——刘士林在湖南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猛追湾片区地处成都市成华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该市非常繁华的工业片区,拥有丰厚的工业文化积淀。然而,随着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整个片区从建筑到景观都破损严重,出现交通拥挤、公共空间狭小、年轻人逃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2018年,成都市成华区启动实施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对交通进行重新规划、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梳理,保留沿河具有片区记忆的商家并进行软硬件提升,将滨河路,望平街等街区进行有机更新,实现文化印记的新潮表达,采取“修旧如旧”手法保留了沿河剃头铺子和古戏园,老街区释放了“新活力”,将原本单一的川剧、茶坊一条街改造为业态丰富的滨河商业街区,在保留文化元素基础上推动“空间+服务+配套”一体化更新升级,让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能在城市更新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小天地,让市民和游客在这里能慢下脚步、静下心来。
(摘编自王晓霞《让“猛追”的脚步更加优雅——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片区“变形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读人文城市理念中国化实践的关键点,是在中国传统人文观念和涵盖范围中加入来自“他者”的现代鲜活元素。
B.中国一些城市的新建设缺乏人文意味和文化魅力,对此现象应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出导致该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
C.从城市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来评价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质量状况,是“人文”这一概念用于此类评价的一种体现。
D.“人文城市”这一概念,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时间早于“人民城市”,但二者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城市发展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人文城市理念的构成、内涵等内容进行有效的中国化转换,建立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中国城市就会更好发展。
B.我们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体系,前提是我们借鉴了世界其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并吸取了它们的教训。
C.由于“以人为本”中“人”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人”和城市建设目的的定位都不容易精准地确定。
D.新型城市一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凝神铸魂、文化赋能等方面作用,它就能成为城市文化本质发育最好的人文城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中国一些城市在设计规划、发展重点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了读者对拥有人文城市理念的必要性的认识。
B.材料一主要围绕人文城市理念中国化这一核心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材料二第一段提出问题,同时说明演讲的切入点和目的,这有助于让听众了解演讲的意图和大体思路,进而引发听众思考。
D.材料二对“人民城市”与“人文城市”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处等都作了言之有据的交代,体现了演讲者严谨的态度。
4.材料二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如何做到语言表达既形象又严密的?请简要说明。
5.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片区的“变形”,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文城市理念?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大部队南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关口,不是敌军据守,而是一道天然障碍——横在面前的黄泛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行让黄河从花园口决堤改道,以阻止日军,造成了宽二十余公里的黄水滥泥区。那里浅则没膝,深则及脐。
部队过黄泛区时,都找了向导带路。结果证明,由于受旱涝无常的影响,黄泛区地貌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向导们画出的路线图,无一不是“去年的皇历”。骑兵通讯员曹水儿和参谋汪可逾两人掉队了,他俩不能去找向导,行动时一旦对外暴露,连个帮手都没有。不过曹水儿不在乎:我们有战马滩枣!
滩枣凭着它超乎寻常的灵敏与直感,追踪着野战军大部队的行迹。在漫无边际的黄泛区,它随时可以确定什么地方泥泞太深,不可踏入;什么地方无须过于谨慎,仰着脖颈蹚过去就是。
汪可逾一路上都是骑马的,过黄泛区时就不行了,马背上驮一个人,重量太大,很容易下陷。滩枣在前面曲曲弯弯地探索前进,曹水儿和汪可逾跟随在后。他俩两眼紧盯着马蹄印迹走,从不敢随意迈一脚出去。
滩枣为什么朝着回返方向走出去老远,迂回了好大好大一个圈子,又兜了回来?曹水儿猛然醒悟,原来它是为了避开大面积的滥泥区!老军马仿佛在绕行一个隐形的迷宫,七绕八绕,走了多少“冤枉路”,终于准确无误地抵达迷宫的出口。
大部队艰难徒涉,不敢放慢脚步,也不敢稍事休息,否则会身不由己地向下陷,越陷越深,只有一鼓作气不停地向前冲。终于如蚯蚓一般,部队从数十公里的污泥中钻了出来。
过了黄泛区,就顺利多了,一路越过豫东地区涡河、沙河、颍河、洪河,八月二十三日进抵河南正阳县境内的汝河一线。
曹水儿、汪可逾两人,也尾随大部队赶到了汝河北岸。
听枪声炮声便知道,前面激战正酣。
汝河是汉江的一个较大的支流,河面宽六七十米,但水深近三米,无法徒涉。忽然,曹水儿兴奋地叫起来,一道浮桥出现在眼前。自不待言,这是大部队在密集的炮火下,用十多条木船连接搭建的。浮桥宽约四米,桥面填满了树枝,铺了厚厚一层土。
“汪参谋坐稳了!”
骑兵通讯员大吼,在战马后臀猛力拍了一掌。滩枣四蹄腾空而起,载着汪可逾飞速驰过浮桥,曹水儿紧随其后。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炮弹打过来,上下游连连激起高高的水柱。
上岸后便是一片开阔地,不时受到炮击。这下让曹水儿犯难了,他们再没有任何地形地物可以利用,人员马匹全都暴露无遗。他担心汪参谋,一旦有事,连一个急救包也没有,两手空空的怎么救援她?
但绝不可犹豫不决,后面追兵说到就到了,不当俘虏的话,就只能硬着头皮快速通过。只有让汪参谋乘马先行一步,飞速通过开阔地,他从后面跑步跟上来。汪可逾一听要哭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她一个人先走。
曹水儿急了:“汪参谋!你是首长,不过眼下你得绝对服从我!”
汪可逾忽然来主意了,她试探着说:“可不可以两个人同乘一匹马?”
骑兵通讯员无可奈何地说:“那就看滩枣的实战发挥了,我们试试看!”
他扳住鞍桥,纵身上马,弯下腰去拉汪参谋。她被拎了起来,顺势一个骗腿①,坐在骑兵通讯员身后,两臂环抱,手紧紧抓住了他腰间的军用皮带。
一马双跨腾空而去,身后荡起一团团尘土,如一缕黄色烟雾迅速延伸开来。滩枣野性勃发,背上的两人似有若无,它身体的倾斜度愈来愈大,展现出其超强的腿部力量与卓越的平衡感。不断有迫击炮弹轰来,或在前或在后,或较远或更近,弹片噗噗地不断从耳边飞过,弹着点掀起的泥土唰唰地从空中溅落下来。然而,尘土飞扬中,滩枣见首不见尾,硬是驮着两人飞过了那标示死亡的开阔地。
他们事后才知道,这是千里跃进征程中唯一的也是最为凶险的一道关口。
曹水儿他们尾随大军,从汝河南岸一口气赶到了息县淮河渡口。见沿岸一支部队正在待命渡河,随即上前打听,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那些大兵一个个疲惫不堪,不耐烦搭理他。曹水儿又问,我们独九旅在什么位置?对方没好气,暴躁地对他说:“你们九旅早过河了!”
不知道水情可否徒涉,也不了解对岸有无敌情,既然自己部队已经上了南岸,还等什么?过河!阴沉的夜晚,滩枣刚刚入水,水便淹到了它的腹部。马背上的汪参谋连忙脱下布鞋,两条小腿浸在水里。虽然是曹水儿牵着缰绳,其实他是在信马由缰,深深浅浅迈出的每一步,完全由老军马拿定主意。不知用了多长时间,两人慢慢吞吞地终于上了南岸。
已经继续向南边进发的两人并不知道,在渡口北岸待命渡河的是野战军总部及六纵部队。连续几天大雨,淮河早已满漕,水流湍急,不可徒涉。敌人将沿河上下的船只全部烧毁,只剩下几只破损的小划子,即便修复起来,一次也渡不了几个人,对于上万人的大部队来说更是无济于事。
两天后曹水儿碰到了从北边赶过来的大部队的一个老乡。老乡告诉他,他牵马徒涉的那个夜晚,野战军“一号”首长正亲自用一根竹竿在测量水情,布置架设浮桥事宜。首长看到了一个场景,派卫士长送去一张字条,是写给野战军参谋长的:“我亲眼得见,一个饲养员牵马从上游不远处过河,并已到达南岸。架桥任务取消,全部徒涉过河。”
受命围追堵截的国军共计二十三个旅,先后抵达淮河一线,其中整编第八十五师走在最前面。这个季节淮河本无大水,偏是国军刚抵达河边,洪峰应时赶到。他们既不可能徒涉,也无法架桥,只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登上南岸扬长而去。
(有删改)
【注】①骗腿:指侧身抬起一条腿,跨过马背骑到马身上的动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黄泛区的介绍,除了交代其形成原因,更强调了“浅则没膝,深则及脐”的行军艰难,只有向导带领才能走出黄水滥泥区。
B.曹水儿对滩枣领着他们兜圈子,开始不解,后来“猛然醒悟”,说明他对战马意图的领悟与战马本身的行为并不同步。
C.汪可逾骑马过浮桥,“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是以炮火随时会致人死亡的环境来映衬她的英勇无畏,表现她驾驭战马的高超本领。
D.滩枣驮着两人飞过标示死亡的开阔地,速度快,画面感强,惊心动魄,闪烁着英雄主义的光辉,直接表现了解放军战士无往而不胜。
7.关于曹水儿牵马徒涉息县淮河渡口这个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水儿牵马徒涉的行为是冒险的,这样写更突出了他们追赶自己部队的急切心理。
B.涉水过河“慢慢吞吞”,暗示前几天淮河发大水无法徒涉,这次渡河需要摸索前行。
C.补叙曹水儿牵马徒涉时的情形,主要是为了表现部队首长在困难面前积极寻找出路。
D.曹水儿徒涉成功,大部队也因此改变方法,顺利过河,这个情节充满了戏剧性。
8.文本从多个角度侧面表现战马滩枣的特性,请简要说明。
9.在行军过程中,战马滩枣被赋予重要地位,作者这样设计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桧逐赵鼎,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读桧奏,至“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语,恶其欺罔,恚曰:“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离与飞有怨,风离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大率谓:“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改命万俟离。离诬: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
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或教离以台章所指淮西事为言,离喜白桧,簿录飞家,取当时御札藏之以灭迹。又逼孙革等证飞受诏逗遛,命评事元龟年取行军时日杂定之,傅会其狱。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云弃市。籍家赀,徙家岭南。幕属于鹏等从坐者六人。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材料二:
夫夷狄者不战而未可与和者也犬絷项而后驯蛇去齿而后柔者也。以战先之,所以和也;以和縻之,所以战也。知此,则秦桧之谋,与岳飞可相辅以制女真。抗必不可和之说,而和者之言益固,然后坠其所以而一恃于和,宋乃以不振而迄于亡。非飞之战,桧亦安能和也?然则有桧之和,亦何妨于飞之战哉?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此中国制夷之上算也。夫夷狄者,诈之而不为不信,乘之而不为不义者也,期于远其害而已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夷狄者A不战而未可与B和者也C犬絷项D而后驯E蛇F去齿G而后柔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才,与《六国论》“始速祸焉”的“始”意思相同。
B.籍,登记,名词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的“籍”意思、用法都相同。
C.其实,它的实际情况,与《种树郭橐驼传》“不抑耗其实而已”的“其实”意思不相同。
D.则,就,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则”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飞读到秦桧奏章中的一些话语时感到愤怒,他认为君臣之间,应以真诚天性为本,而秦桧竟然欺骗君主。
B.秦桧先命何铸审讯岳飞,何铸没有查出治罪岳飞的证据,又改命万俟离审理,万俟禼陷岳飞父子都曾写信给张究并指使张完做某些事。
C.岳飞被关押两个月,没有人为他作证明。到年底,这件案子还是没有成立,秦桧写了一张纸条交给监狱,岳飞立即被处死。
D.王夫之认为可以将战与和两种方法配合使用来制服夷狄,秦桧讲和,对岳飞作战并没有妨碍,制服外族可以不用顾及信义。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2)以战先之,所以和也;以和縻之,所以战也。
14.王夫之认为主战与主和“偏用则败”,材料一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撑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岁晚家居自勉
宋祁
朝阳浓澹雪云垂,汤沐余闲似标枝。药有不龟聊击絮,管无窥豹任□棋。
垣阴剥紫迷寒藓,池溜含光结晚澌。饮取醇醪作佳士,莫因蒿目强忧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岁晚”二字交代了时节,即农历年末,诗中“雪云”“晚澌”等意象与此相切合。
B.颔联两句均借典抒情,自然而不着痕迹,前一句运用了《五石之瓠》中的相关典故。
C.从律诗的相关格律要求来看,“□棋”应和“击絮”对仗,所以缺字很有可能是“敲”。
D.诗人最后劝勉自己要做一个品行端正、才学兼优的士人,对社会问题要深切关注。
16.本诗虽明确写到闲适、恬淡的家居状态,但诗人的内心实际上是酸楚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反问语气强调说明,出现历代君王“,”的普遍情况并不是因为天下得易守难。
(2)古代文人常借月亮盘桓徜徉的情态来抒怀,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苏轼《赤壁赋》中的“”。
(3)梁思成指出中国建筑往往向南取光,院内多植花草,《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来反射南面日光,后又“”,最终使老屋焕发光彩。
(4)小刚经常用荀子《劝学》中的“,”两句来勉励自己:尽管自己资质平庸,但只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定能收获成功。
(5)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发现,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榫卯来连接构件,有时也会使用“门钉”加以装饰,这可以从杜牧《阿房宫赋》“,”两句中得到印证。
(6)中国古典诗词常借助草木的荣枯来反映国家兴衰、朝代更迭,寄托思想感情,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的花朵大,颜色艳。或粉、或白、或黄的百合花瓣上,都点缀着一粒粒褐色的雀斑。①我不理解欧洲时尚界对雀斑模特儿曾经的偏爱,②但当我第一次看到百合花瓣上的美丽斑点时,③我一下子理解了欧洲人,④他们偏爱雀斑皮肤美女,或许是接受了百合花的影响。
说说香味吧。_A_,气味都是一种很奇妙的诉求方式。人若喷了香水,大概是希望自己像一朵花一样,可以“招蜂引蝶”;而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则是类似一封封的邀请函。百合正是用气味来邀请“媒人”来帮助它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那么,_B_?有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充当媒人的,既不是蜜蜂,也不是弄蝶,而是天蛾。天蛾闻香而来并在花间飞舞,帮助百合繁殖后代。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封,这个曾经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
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建筑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天天 A ,熙来攘往,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
再说那灯。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 B 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疑是银河垂地。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路这厢”和“路那厢”分别用了“这”和“那”,有什么作用?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近看远望皆是千姿百态,高低闪烁,像是天上的银河垂落人间。”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时候我们常常渴望成为英雄,长大后我们终将与自己的平凡和解。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A 2.C 3.B 4.①把人民城市比作诗,把人文城市比作诗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②运用类比,揭示人文城市从属于人民城市的关系,表达既形象又严密。 5.①保留并改造具有片区记忆的商家、文化印记的街区,体现了对文化识别性的注重,以文化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城市理念。
②推动“空间+服务+配套”一体化更新升级,为不同人群创造活动空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群众真实生活需求的人文城市理念。
【答案】6.B 7.C 8.①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侧面写出马能准确识途的灵性;
②通过向导无法识途、曹水儿随马而行侧面写出马的灵性;
③通过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侧面写出马的野性。 9.示例一:合理。
①用马找路,突出行军艰难;
②以马写人,突出战士的神勇;
③强化马的作用,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
示例二:不合理。
①过于夸大马作用,削弱了战士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②过分渲染对马的描写,淡化了战争的惨烈;
③过度凸显马的灵性,缺少生活的真实感。
【答案】10.ACE 11.C 12.C 13.(1)秦桧也认为岳飞不死,终究要阻碍和议,自己也必然会遭到祸害,因此极力图谋杀死岳飞。
(2)先和它作战,是为了和它讲和;用和议束缚它,是为了以后再开战。 14.①岳飞主战,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责任,不肯附和同金议和;
②秦桧主和,认为岳飞不死,终究要阻碍和议,自己也会遭到祸害,极力陷害、谋杀岳飞,岳飞死后,敌人举杯庆贺,而宋朝依靠和谈而一蹶不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秦桧将赵鼎逐出朝廷,岳飞常常对幕僚感叹惋惜,又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责任,不肯附和同金议和。他阅读秦桧奏章,到“德行没有一定的师法标准,只要主张为善就可以师法”这句话时,厌恶他对皇帝的欺骗、蒙蔽,愤怒地说:“君臣之间的伦常,根源于天性,臣下怎么能忍心当面欺骗他的君主呢!”兀术送给秦桧的信中说:“你每天都在请求和议,但岳飞却正在图谋进攻黄河以北,必须杀掉岳飞,然后才能够议和。”秦桧也认为岳飞不死,终究要阻碍和议,自己也必然会遭到祸害,因此极力图谋杀死岳飞。由于谏议大夫万俟离与岳飞早有怨仇,秦桧就暗示万俟离弹劾岳飞,又指示御史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接连上章弹劾论说,大概意思是说:“今年春天金军进攻淮西,岳飞进军至舒州、蕲州而不再前进,近来他和张俊在淮河一带按兵不动,又打算放弃山阳而不加防守。”岳飞多次上章请求罢免自己的枢密副使职务,不久又交还两镇节度使的官位,充任万寿观使、奉朝请。秦桧的意图还没有得到满足,又指示张俊下令逼迫王贵、引诱王俊诬告张宪策划(迫使朝廷)把兵权交还岳飞。
秦桧派遣使者逮捕岳飞父子证实张宪的事情,使者来到时,岳飞笑着说:“皇天后土,可以表明我的心迹。”秦桧开始命令何铸审讯岳飞,岳飞撕开衣服把脊背给何铸看,上面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字迹深入皮肤之中。不久查实缺乏证据,何铸说明岳飞没有罪。秦桧又改命万俟离审理。万俟离诬蔑道:岳飞曾写信给张宪,让张宪谎报敌情以耸动朝廷,岳云也写信给张宪,让张宪采取措施让岳飞回到军中;并且说这些书信已经被烧毁。
岳飞被关押两个月,没有找到可以证明他有罪的证据。有人教万俟离以御史台奏章所指责的淮西一事为借口陷害岳飞,万俟离高兴地报告给秦桧,查抄登记岳飞的家产,取走当时高宗写给岳飞的书信收藏起来以灭迹。又逼迫孙革等人证明岳飞接到高宗诏令后仍逗留不进,命令大理寺评事元龟年把岳飞行军日程颠倒排定,用来附会岳飞冤案。这年岁末,这件案子还是没有成立,秦桧亲自写了一张纸条交给监狱,监狱当即报告说岳飞已死,当时岳飞年仅三十九岁。岳云被斩首弃于闹市。登记并没收岳飞的全部家产,全家被流放到岭南。岳飞的幕僚于鹏等六人也被牵连定罪。
岳飞一案准备上报时,韩世忠愤愤不平,到秦桧那里质问真凭实据,秦桧说:“岳飞的儿子岳云写信给张宪这件事虽不明确,但这件事情或许有的。”韩世忠说:“‘或许有’三个字,怎么能够使天下人信服?”当时洪皓正出使金国,派人迅速送回一封蜡书上奏高宗,说金国因畏惧而敬服的只有岳飞一人,甚至用父来称呼他,金国将领听说岳飞被处死,举杯互相庆贺。
材料二:
对于夷狄,不和它作战是不能和它讲和的,恶狗拴住脖颈而后会被驯服,毒蛇去掉毒齿而后会柔顺。先和它作战,是为了和它讲和;用和议束缚它,是为了以后再开战。明白这一点,那么秦桧的主和,与岳飞的主战可以相辅相成来制服金人。坚持一定不讲和的观点,主和派的主和意见也更加坚定,然后放弃了和女真作战而完全依靠和谈,宋朝因此一蹶不振,一直延续到它灭亡。如果不是岳飞和女真作战,秦桧又怎能和女真讲和呢?既然这样,那么秦桧讲和,于岳飞作战又有什么妨碍呢?战与和,两种方法一起使用就会成功,只用一种方法就会失败,这是中原之国制服夷狄的上策。对于夷狄,欺骗它不算不讲信用,趁它危难时进攻它不算不讲道义,只是期望避免遭受它的祸害罢了。”
【答案】15.D 16.①用典:颔联出句用庄子“不龟手之药”的典故,暗含自己是无用之人,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楚;对句说自己没有“窥豹”之“管”,只能下棋消磨时光,再次强化了失意的酸楚。②借景抒情,颈联诗人描绘了墙壁阴影处苔藓杂乱,池塘傍晚结冰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幽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酸楚。③尾联劝勉自己做一个放达的“佳士”,不要“忧时”,这背后,隐藏着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也暗含着诗人的无奈与酸楚。
17.【答案】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可怜楼上月裴回 徘徊于斗牛之间 垣墙周庭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
18. 语句①,把“曾经”调整至“我”之后。
语句④,把“接受”改为“受”或“受到”。
19.A.无论人还是植物
B.百合的“媒人”是谁呢
【答案】20.A.人头攒动
B.巧夺天工21.①“这”是近指代词,指“耸立现代化大楼”一侧的街,“那”是远指代词,指具有“明清风味”一侧的街;
②通过“这”和“那”的视角转换,写出开封街景新旧交融的特点,给人以时空交错的惊喜之感。22.①原句“近近地看”“远远地望”分别领起对街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欣赏彩灯时流连忘返的情状。
②原句使用“大放光华”“五颜六色”等词语,描写出彩灯的绚丽多彩,表现出作者观灯时的兴奋之情。
③原句使用“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等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形象性,表达作者对彩灯的赞赏之情
23.【答案】例文:
重识平凡,构筑精神高地
鲍勃·迪伦曾落墨:“建造自己的宫殿,不做世界的囚徒。”儿时人人都有英雄梦,孩童天真的理想主义在长大后在社会中被浇灭,人人又成了平凡的个体,但长大的我们在认清生活本质后,仍要持有英雄主义,建造自己的宫殿,而不为复杂现实所裹挟随波逐流。
长大后的与平凡和解是认清生活本质后的握手言欢,而不意味着儿时懵懂英雄梦的破碎崩塌。相反,这一英雄或许换了一种平凡的形式在心里长存,用平凡书写着另一种人生。揆诸当下,当年喊着要成为英雄的孩童早已在社会中奔波忙碌。与之伴随的是爆炸般的信息碎片,快节奏的生活与日复一日的压力。现实的残酷与个体渺小的理想站在对立面,儿时的棱角渐渐被锉平。青年群体的大脑被工作生活挤占,而儿时纯真的梦想的剪影也被冲刷淡化,人们回归于平凡。
然而,“平凡”可以变得不平凡。长大后的我们在复杂的浪潮中更要构筑精神的高地,存留理想的底色,做罗曼·罗兰口中的“认清生活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之人,才有生命的原野郁郁葱葱。
因此,需重新定义“与平凡和解”,要重新认识到平凡个体虽是最易被忽视的力量,却正是这些轻盈之力构筑了世界运行隐形的支架,社会大船才能破浪前行。所以之于我们而言,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建造自我宫殿,在与平凡和解之中保留儿时英雄主义的纯真与勇气。而不是随波逐流,对压力认输或甘愿与世偃仰,失去生命的活力。故而要有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那样的勇气,要有泰德·休斯笔下的马那样的冷静,与个体的普通和平凡和解,握手言欢,却要相信平凡之力也能书写长大后的英雄人生。不在社会的酱缸中压抑活力,不陷入斯泰宾所言的“罐头思维”中而变得麻木又不理性,而是不做世界的囚徒,在自我平凡之路上书写长大后的独特的英雄梦。
当代诗人西川儿时曾种下“诗人”的英雄梦,长大后却不得不面对国际诗坛的风格导向与诗歌淡出公众视野的现实,但他却勇敢与自己的平凡握手言欢。怀揣“胸中自有青山在”的理念,西川在他的平凡之路上前行不辍。他不仅继续作诗,更能因诗而诵、绘画、作曲,让诗意向其他领域漫溯,“一个人活成一群人”。可见,重新认识“与平凡和解”,并不意味着儿时梦的完全破碎,而是在守往理想的同时构筑自我的宫殿,保持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之从容与定力。
“策风好去,长空万里。”儿时纯真的理想主义不会因平凡而崩塌,而是在平凡中换了另一种形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敢于面对平凡的英雄,构筑精神高地,不做世界的囚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