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义”即乐之义理,是包含在铿锵鼓舞之下的乐之原则,往往包含宇宙论、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等方面。雅乐与俗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乐义。依照《礼记·乐记》,圣人依人性和阴阳五行制定礼乐。雅乐中自然包含人伦和宇宙之理,即乐义。人听雅乐善声,则感动善心,因此雅乐是重要的教化手段。雅乐本于天道人伦,因此历代雅乐的乐义皆相通,乐舞也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损益而成。汉代的宗庙乐舞同样损益自六代古乐,又依高祖事迹作《武德》。可见汉代太乐掌管的宗庙祭祀用乐,基本遵循雅乐制作的规律。
与雅乐看重乐义正相反,俗乐以娱人耳目为目的。《礼记·乐记》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俗乐以娱人耳目为目标,正是“乐得其欲”,旨在助长和满足个人欲望。雅乐与俗乐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存有乐义。在雅乐中,重要的是包含人伦天道的乐义,以及在听者身上激发起的善德;与之相反,俗乐以声色娱乐为目的,不包含乐义,因此俗乐郑声虽然悦人,但“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
汉家太乐所掌管的是包含天道人伦的雅乐,但汉武帝的郊祀用乐则完全不同。汉武帝的郊祀用乐归本于神仙方术,在乐义上与雅乐完全冲突。汉武帝本人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在下令议郊祀乐时,专门以民间祠祀作为参照。既然郊祀用乐围绕黄帝故事展开,并比照民间祠祀用乐创作郊祀乐舞,那么这一工作理当由负责俗乐的乐府负责。汉武帝郊祀乐“祈望成仙”的主题和雅乐乐义相矛盾,这是汉武帝“立乐府”制作郊祀乐的深层原因。
太乐署一般由世袭乐官和官爵嫡子组成,乐府则吸收了大量民间乐舞,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性。如应劭《风俗通》记载了汉高祖曾观阆中寶人之舞,“后令乐府习之”,将阆中乐舞纳入乐府。汉武帝的郊祀乐正具有浓重的民间性。《汉书·礼乐志》称汉武帝制作郊祀乐时到民间采诗,在郊祀中采用“赵、代、秦、楚之讴”的地方性音乐,这很可能与兴起于民间的太一信仰有关。这些地方乐不仅要由乐府到地方“采诗”,也需要由地方乐人、乐器演奏。地方性的乐舞、乐器、乐人被征召到中央后,归属乐府管理。汉武帝郊祀乐的地方性,应是其“立乐府”的直接原因。
汉武帝“乃立乐府”围绕着太一祭祀展开,乐府从民间采诗制作的《郊祀歌》表达了汉武帝成仙登天的欲望。汉武帝时期乐府所制作的郊祀乐,是与道德伦理无关的“俗乐”,性质与传统雅乐及汉初新式雅乐完全不同。因此,汉武帝“乃立乐府”的创新之处,就是使俗乐正式进入国家祭祀,形成国家祭祀中雅乐与俗乐并存的新局面。西汉末年,在复古崇儒的风气下,承载俗乐郑声的乐府被裁撤,完成了它短暂的使命。
(摘编自李晓璇《乐义与汉武帝“乃立乐府”》)
材料二:
近体诗在唐代非常流行,成为当时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抗衡近体流行乐章,唐代文人主要沿抒情咏怀与纪实叙事两种思路进行古乐府之复兴。唐人古体乐府主抒情咏怀的一系,李白实有“开凿”之功。鲍照承东晋文人拟乐府寥落情形之后,重新激活了汉魏乐府缘情叙事的文体功能,李白古乐府受此影响很大。李白古乐府进一步融合“诗骚精神”,结合个人身世际遇、社会观察,形成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加剧,世风趋于浇薄,这愈加考验士人的精神品格。韩愈的《琴操十首》、孟郊的《湘妃怨》等乐府诗,推崇忠孝,宣扬名节,同时作者也从古圣先贤处获得精神支持,颇具时代意义。又如李贺的古乐府重视情绪渲染,揭示了更为深隐的士人心理,其《公无渡河》篇,保留了汉古辞“公提壶渡河而死”的基本情节,但用以劝止的话涉及众多世情俗意,从而将汉乐府单纯的爱情悲剧,升华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悲剧。总体来看,唐人结合个人情感创作,以古乐府抒情咏怀的,多有穷愁之叹、不平之鸣,表现出士人品格中坚忍不屈、固穷守志的一面。
唐人从汉魏乐府中汲取灵感复兴古乐府,针对社会现实进行创作,如高适、陶翰的《燕歌行》,皆借汉喻唐,通过主人公自述身世经历揭露社会弊病。杜甫新歌行如《兵车行》被称为“新乐府诗”,深受元稹、白居易推崇。张籍、王建笔下的风俗乐府诗,在情景场面、人物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古乐府应用于民间风教的导向色彩。其后,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融合《诗经》“风诗”的讽喻、教化精神。元稹、白居易强调《汉书·艺文志》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的功能定性,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白新乐府的刺时精神,在忧患意识较浓的宋代文人笔下得到强烈认同。如张来乐府多半是感发时事的新题乐府;周紫芝的乐府写作也极重视“有补于世教”,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明清易代之际,不少诗人以古体乐府存史刺世,皆为唐人纪实叙事古乐府写作精神的延续。如万斯同的《明史新乐府》、李邺嗣的《古乐府》等。以古体写作的新题时事乐府歌行,直到近代都有回响。唐代各类近体形式的乐府诗盛极一时,然经文人群体的努力,在抒情咏怀与纪实叙事两方面皆有显著成绩。
(摘编自梁海燕《唐宋乐府古体的嬗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人依人性和阴阳五行制定礼乐以教化百姓,如雅乐含人伦和宇宙之理等乐义,能感动善心,是重要的教化手段。
B.俗乐以娱人耳目为目的,旨在助长和满足个人欲望,能给人带来感官快乐,与雅乐相比,二者本质截然不同。
C.基于乐义冲突等因素,汉武帝将郊祀用乐交付乐府创作以满足其祭祀需求,这表明乐府在国家祭祀中处于核心地位。
D.汉武帝设立乐府,创新性地将俗乐融入国家祭祀,使其形成了雅乐与俗乐并存的新格局,但西汉末年乐府因复古崇儒风气而被裁撤。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古乐府的创作受鲍照影响很大,又融合“诗骚精神”,在唐人古体乐府纪实叙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唐乐府的内容。
B.李贺的《公无渡河》虽然保留了汉古辞“公提壶渡河而死”的基本情节,但劝止之辞脱离了原作的爱情主题,转向世情批判。
C.元稹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融合了《诗经》中“风诗”的讽喻、教化精神,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延续了传统乐府的一些功能。
D.元、白新乐府的刺时精神在宋代文人中得到广泛认同;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些诗人继承古乐府写作精神,以古体乐府存史刺世。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段提出“乐义”的概念,指出雅乐与俗乐的区别,为后文的论证奠定基础。
B.材料二分析唐代古乐府诗的社会功能,论证了其在艺术性上对汉魏乐府的超越。
C.从论证角度上看,两则材料分别从乐义和创作的角度进行论证,都有很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唐人古乐府在抒情咏怀与纪实叙事两方面的表现及影响。
4.材料一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论证过程都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请结合第四段简要说明。
5.同是乐府诗,两则材料所谈的“乐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长跑
谢昌静
冬天的清晨,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北风吹过来,透着骨节缝的凉。我甩动着双臂奔跑着。
这是一九九六年,我正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长跑运动员做准备。
父亲骑着自行车跟在我身侧,记录我每天跑完三千米全程所需要的时间。
早上完成锻炼,就去上学。
那个时候,我正对文学感兴趣。
我觉得文学和体育似乎隔着一座山,一面是要我用体力,一面是要我用想象力。
我时常在我的本子上抄一些美丽的句子:“第一缕春风拂过,林子就醒来了。河边卧着一棵老树,树心已被火烧空,只剩一圈厚厚的皮包裹着,头已被狂风刮断,大家都断定它死了,现在也抽出了淡黄的新芽。它身边的伙伴还未抽芽,便迫不及待地怒放出满树的鲜花……”
我喜欢这样优美的句子,我青春的身体,正处在抒情时代。
我喜欢看各种书籍,我的床头堆满了诗歌、小说。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没想到一读就读进去了。因为爱好文学,我的语文成绩很好,作文更是写得出彩,而班里的同学最怕写作文了。
父亲沉迷在自己的体育世界里。父亲常常在吃饭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你说,你就是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练上两年的篮球,姚明的女儿只消练一个月,哪怕她以前没摸过篮球呢,你能打得过她吗?”
父亲说这话的意思,是对我们练习长跑的反思?还是在寻找破圈的方法?
一段时间,跑步也没什么长进。
我们重新开始练习。放学回到家来,不做别的事,压腿哑铃翻棍各来一套,最后拖出练功垫,双腿靠着家里白绿相间的客厅墙,撑一分钟倒立。倒立的时候,脑子就充血了,眼睛涨得迷迷糊糊,直到我从墙上倒下来,吃饭都拿不稳筷子。
那年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父亲经常和我谈体育赛事。
体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理解了父亲的内心世界,我对父亲崇敬起来,我决定暂时放下心爱的文学,认真练习长跑。
在盼望中,秋季比赛的日程就到了。
大燕也在练习跑步,准备参加秋季比赛。大燕是我练习长跑的偶像。
大燕身材高挑,穿着运动服跑起来,十分地耀眼。她跑步的姿势让我想到一只森林里的小鹿。
有一天,我去大燕家玩。大燕的父亲下岗,和妻子经营一个卤菜摊;她还有一个弟弟在上学。我们说到马上就要举办秋季比赛的事。
大燕沉默了好久,说:“我的理想是考上市里的体校,要是考不上体校,我妈妈就让我回来,帮她卖卤菜了。”大燕望着我说:“你学习成绩好,一定会考上大学的。我学习不行,看能不能从体育方面打开人生。”
大燕的话让我惊讶,没想到她内心是如此忧伤。她在跑步时也会想到人生。
运动会那天,我和同学们到了体育场。
体育场已经有不少人了。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女运动员正在扩胸。我走到她身边,和她一起伸伸胳膊。她笑嘻嘻地问我:“你参加什么项目啊?”说到了一千五百米,她高高兴兴地说那正好,我俩参加的是一个项目。我问了一句:“你是什么学校?”
“我是体校的。”她说。
我一下子想到大燕,大燕如果考上了体校,也应该就是这样子吧。
在尖利的哨声中,比赛开始了。
那个女孩子早已甩开了我,不知去向,而我,还有一圈。就像很多事,一开始,我们会想着获胜,到了最后,只想着怎么完成。
白茫茫一片中,我看到终点裁判随意地记下了数据,边记边转身离开。
父亲终于知道我不是一棵体育苗子,心里很失望。但练习长跑给我带来的最大受益,是去图书馆借书。每天放学后的时间都是紧张的,我以最快的速度,背着沉重的书包,跑到离家三站路的图书馆去借书,借完书,再回到家,时间也正好。
有一次,听一位同学说,有一本叫《失乐园》的书好看,我便去图书馆借阅。管理员阿姨说,你一个小孩子看这书干啥。我更奇怪了,我为什么不能看这本书。管理员阿姨说,我给你推荐一本书。她拿了一本《中学生作文选》给我,我翻了一下,说这本书太浅了,我写的作文也在上面哩。说着,我的骄傲感满满。管理员阿姨又给我拿来鲁迅的《野草》,说这本不错。我说,我早看过了。管理员阿姨感到惊诧,我便张口来了两句:“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随着中考临近,父亲再也没有要求我去练习长跑。秋天,我考进了本市的重点高中。
大燕的体校梦没有实现,顺理成章地回来帮妈妈卖卤菜。
又过了二十年。
大燕已接过了她母亲的卤菜摊,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初,大燕的生意并不好。现在,她把卤菜放在外卖平台上卖,销量大增。
我大学毕业后,开了一家小公司,业余时间开始了写作,发表了多篇小说,也获得了本地的几个征文大奖。我曾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我的小说发表后,一般是不吭声的,大家都在忙于生计,谁会关注一个人在写小说。小说发表了,只有我自己是甜蜜的。有一天,我把发表的小说拿给父亲看,父亲一开始对此是不屑的。但过了好久,父亲还是看了,夸我写得好。得到父亲认可,我陶陶然起来。
年老的父亲开始关注养生之道,茶杯里总是漂着红色的枸杞,或是白色的人参片,希望能有个马马虎虎的好身体。
有时,我们会谈到少年时的长跑。父亲仰面靠在沙发上,认真地对我说,体育并不是为了得冠军,但人生总是要有点体育精神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展现“我”对文学和体育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我”内心的挣扎,巧妙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对立,深化了文本主题。
B.父亲提到姚明女儿练篮球,是为了强调即使天赋异禀也需努力,以此激励“我”坚持长跑训练,这是父亲对“我”跑步没有长进的反思。
C.文章写运动会那天,“我”与体校女运动员交谈的场景,主要是为了展现“我”与专业选手同场竞技时的紧张和对实现体育梦想的期待。
D.“我”成为一名作家,大燕接手了家里的卤菜生意,两人人生轨迹的差异展现了人生的多样可能性,体现了个人发展路径的多元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主人公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能更好地展现成长中的矛盾与感悟。
B.文章开头通过描写冬天清晨灰蒙蒙的天空和透骨的风,为主人公的长跑训练设置了艰苦的背景,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C.文章通过对话和叙述来展现大燕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大燕对体育梦想的执着追求及面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D.文中写父亲对“我”小说的态度转变,以及他对体育精神的阐述时,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富多彩。
8.文章第七段为什么要详细地写“我”抄写一些美丽的句子?请简要分析。
9.“长跑”在“我”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宣帝①太建十三年,隋主受周禅。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问将帅于高颎②,颎荐弼与擒虎,故置于南边,使潜为经略。
陈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并因宦者蔡脱儿、李善度进请。上倚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宦官近习,内外连结,纵横不法。赏罚之命,不出于外。大臣执政,皆从风谄附。
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又,江南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二年春,隋下诏曰:“陈叔宝穷奢极侈,俾昼作夜。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自古昏乱,罕或能比。可出师应机诛殄,在斯一举,永清吴越。”又送玺书暴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冬十月甲子,隋以出师。隋文帝开皇九年,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二十五卷》)
【注】①陈宣帝,本名陈顼,南朝陈的第四位皇帝,庙号“高宗”,是陈后主(陈叔宝)的父亲。②高颎,隋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辅佐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材料二:
颎不伐丧,义也,而何但言智也?夺人之国而无惭欺人之孤而不恤隋之君臣岂能守规规之义闵人之丧而不伐也哉?陈虽弱,江东之立国久矣,非其可以必得,未易倾也。君薨,嗣子初立,内难方作,而强敌压境,君臣皆惴惴焉。知其且亡,则有致死之心,以争存亡于一决。颎以偏师深入,未有不败者也。幸而请和之使至矣,假不伐丧之美名以市陈,养威而俟时,故隋智甚也。
不伐丧矣,许之和矣,陈之廷,愚者曰:“隋有仁义之心,不吾并也。”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无能为也。”于是君骄臣怠,席卷而收之也,易于拾芥。善胜敌者,不乘其忧危,而乘其已定之情、已衰之气,隋之智,非陈之所能测也。自弛于十年而国必亡,姑待之十年而必举其国,一智一愚,一兴一亡,于此决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八)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夺人之国A而无惭B欺人之孤C而不恤D隋之君E臣岂能守F规规之义G闵人之H丧而不伐也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字意思不相同。
B.从,跟从,随从,与《〈老子〉四章》“民之从事”的“从”字意思相同。
C.清,使 清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字用法不相同。
D.作,兴起,发生,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作”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后主疏于政事,在处理百司启奏时依赖宦官,并与张贵妃共同决策,导致朝政腐败,宦官近臣内外勾结,大臣多随风谄附。
B.陈高宗没有禁止陈朝侵扰掠夺隋朝边境,导致隋军入侵;后高宗去世,隋主班师回朝,遣使吊唁,陈后主的回信使隋主不悦。
C.王夫之看到了陈朝虽弱,但地处江东、立国已久、不易被攻陷的情况,认为隋朝能以偏师深入来削弱陈朝的力量,从而使陈灭亡。
D.王夫之认为,陈朝君臣不知隋选择不趁敌人忧危时进攻的智慧,骄傲懈怠,这时智慧愚蠢、兴盛灭亡就已决定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
(2)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无能为也。”
14.隋在灭陈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学古思边①(节选)
李白
山外接远天,天际复有云。
白雁从中来,飞鸣苦难闻。
足系一书札,寄言难离群。
离群心断绝,十见花成雪。
胡地无春晖,征人行不归。
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
【注】①这首古体诗是借鉴古的题材和手法创作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外接远天,天际复有云”,勾勒出一幅开阔辽远之景,为全诗奠定旷达基调。
B.“白雁从中来,飞鸣苦难闻”,采用视听结合手法,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C.“离群”一句在诗中指夫妻二人两地分离,展现出人物内心如被刀割般的痛苦绝望。
D.诗歌语言不事雕琢而意蕴深沉,情感真挚,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起来。
16.“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是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的两句是“,”。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用“玉箸”来形容思妇的泪,表达对征人和思妇的同情。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动物的叫声来渲染某种意境,比如李白或者杜甫的“,”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是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甲)。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看到梧桐叶易落,并非对时序特别敏感。
梧桐落叶早,(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是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在我的印象中,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梧桐籽炒食极香,极苏脆,所以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 ① 地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好像一个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摩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
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用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格外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 ② 的东西,我们却极其珍视,因为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8.文中第一段用“梧桐是秋的信使”比喻梧桐的报时作用,那么梧桐对于文中提到的多情的皇帝、天真的“我们”分别是什么呢?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下列语句补充完整。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内容贴切流畅。
对于多情的皇帝,梧桐是;对于天真的我们,梧桐是。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有两处错字,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书写正确。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结尾采用“俺们”这一称呼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沟通技巧,它将批评或建议夹在两个表扬或肯定性语句之间,就像三明治一样。这种沟通方式可以降低对方的防御性,使信息更容易被接受。
这启示我们,与人沟通可以采用更灵活、更艺术的表达方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C 3.B 4.①语言准确。在分析汉武帝“立乐府”的原因时,作者使用了“很可能与兴起于民间的太一信仰有关”这样的表述。这种谨慎的推测性语言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尊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结论。
②引经据典,论据可靠,增强说服力。引用《风俗通》和《汉书·礼乐志》等古代经典文献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历史真实性和说服力。
③采用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首先指出乐府的民间性和地方性特点,接着通过汉武帝郊祀乐的具体事例,最后得出“立乐府”的直接原因是郊祀乐的地方性。 5.①创作主体不同:汉乐府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乐府机构,唐乐府的创作主体是文人群体。
②功能与目的不同:汉乐府当时的一个作用是用于国家祭祀和仪式,具有娱乐性和仪式性;唐乐府是出于抗衡当时流行的近体诗歌形式的需要,用于抒情咏怀和纪实叙事,具有文学性和社会批判功能。
③作品特点不同:汉乐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重的民间性;唐乐府从汉魏乐府中汲取灵感,结合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进行创作,作品更具有文人化的特点。
【答案】6.D 7.D 8.①展示“我”的兴趣爱好,体现“我”的青春状态。通过这些优美句子,表现“我”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反映了“我”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向往,表明了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
②为后文相关内容做铺垫。这些内容为后文“我”不怕写作文,因爱好文学而在图书馆借书、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跋涉等情节做了铺垫。 9.①促使“我”重新审视自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在练习长跑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局限,最终选择回归文学领域,考进重点高中。
②丰富了“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长跑是“我”少年生活的重要内容,给“我”留下了独特记忆。长跑训练也使“我”对父亲的理解不断加深。
③培养坚韧的精神品质,体育精神伴“我”成长。长跑训练中“脑子就充血了”“拿不稳筷子”等细节,体现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锤炼;文章结尾父亲关于人生需要体育精神的箴言,也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答案】10.BDG 11.B 12.C 13.(1)自从隋朝君主接受禅让以来,与陈朝的睦邻友好关系非常深厚,每当抓获陈朝的间谍时,都会给予(他们)衣服和马匹,以礼相待并送他们回去。
(2)狡猾的人会说:“隋朝有可乘之机却不能利用,(他们)没有能力有所作为啊。”14.①隋朝在军事上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把贺若弼和韩擒虎二人安置在南部边疆,让他们暗中筹划灭陈事宜。
②对陈朝采取了长期的消耗策略:隋朝通过长期的骚扰和虚张声势,使陈朝君臣逐渐麻痹,放松警惕。
③揭露陈朝内部的腐败和荒淫,动摇陈朝的军心和民心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隋朝君主杨坚接受北周的禅让。隋主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向高颎询问将帅人选,高颎推荐了贺若弼和韩擒虎,因此把他们安置在南部边疆,让他们暗中筹划(灭陈的)事宜。
陈后主在政事上懈怠,各部门的启奏,都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呈递请示。陈后主倚靠着隐囊,把张贵妃放在膝盖上,与她共同决定事情。宦官和亲近宠信的人,内外勾结,肆意横行,不遵守法纪。赏罚的命令,不来自朝廷之外。执政的大臣,都随风谄媚依附。
自从隋朝君主接受禅让以来,与陈朝的睦邻友好关系非常深厚,每当抓获陈朝的间谍时,都会给予(他们)衣服和马匹,以礼相待并送他们回去。而陈高宗仍然不禁止(陈朝)侵扰掠夺(隋朝边境)。所以太建末年,隋军入侵。恰逢陈高宗去世,隋主立即命令军队班师回朝,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书信中称自己的姓名并叩首。陈后主的回信更加傲慢,隋主不高兴,把信拿给朝臣看。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子应效死力”,拜了两拜请求治罪。隋主向高颎询问夺取陈朝的策略,高颎回答说:“江南的水田成熟得早。估计他们收获的时候,稍微征调一些兵马,声称要突袭,他们必定会屯兵防守,足以耽误他们的农时。他们已经聚集了军队,我们就解下铠甲(表示不进攻)。再三这样做,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常事,以后我们再集结军队,他们必定不会相信。在他们犹豫的时候,我们就派军队渡江,登陆作战。另外,江南的房屋大多是用茅草和竹子建造的,储存的物资,都不是放在地窖里。暗中派遣使者,趁着有风的时候放火,等到他们修复好了,再去烧毁。不出几年,自然可以使他们财力都耗尽。”隋主采用了他的策略,陈朝人开始陷入困境。
开皇二年春天,隋朝下诏书说:“陈叔宝极其奢侈浪费,把白天当作夜晚。斩杀直言进谏的人,灭了无罪的人家。自古以来的昏庸混乱,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可以出兵顺应时机诛杀消灭(陈朝),就在这一次行动,永远使吴越地区清平。”又送去盖有玉玺的诏书揭露陈后主的二十条罪恶,还散发抄写的诏书三十万张,广泛地晓谕江外地区。冬天十月甲子日,隋朝出兵。隋文帝开皇九年,陈朝投降。
材料二:
高颎不乘人国丧之机攻打(陈朝),这是符合道义的,为什么只说他有智谋呢?夺取别人的国家却不感到惭愧,欺负别人的孤儿却不体恤,隋朝的君臣难道能遵守那小小的道义,怜悯别人的国丧而不攻打(陈朝)吗?陈朝虽然弱小,但是在江东立国已经很久了,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不容易被颠覆。君主去世,继位的儿子刚刚即位,内部的祸乱刚刚发生,而强敌压境,君臣都惶恐不安。知道国家将要灭亡,就会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来在一次决战中争取国家的存亡。高颎率领偏师深入(陈朝),没有不失败的道理。幸好请求讲和的使者到了,借不乘人国丧之机攻打的美名来讨好陈朝,积蓄威力等待时机,所以说隋朝是很有智谋的。
不乘人国丧之机攻打(陈朝)了,答应和(陈朝)讲和了,陈朝的朝廷中,愚蠢的人说:“隋朝有仁义之心,不会吞并我们。”狡猾的人说:“隋朝有可乘之机却不能利用,(他们)没有能力有所作为啊。”于是君主骄傲,臣子懈怠,(隋朝)像卷席子一样轻易地收服陈朝,比拾起一根草芥还容易。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趁着敌人忧虑危难的时候进攻,而是趁着敌人已经安定的情绪、已经衰落的士气(进攻),隋朝的智谋,不是陈朝所能揣测的。自己松懈了十年国家必定会灭亡,姑且等待十年就必定能夺取整个国家,一方智慧一方愚蠢,一方兴盛一方灭亡,在这里就决定了。
【答案】15.A 16.①比喻:将思妇的思念之情比作虚幻的梦境,强调其不真实和遥远,生动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②细节描写:通过“珠泪湿罗衣”这一细节,由衣物的浸湿暗示悲伤已难以承受,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③直接抒情:直接点明“相思”之情,将女子对征人的思念直接抒发出来,说这种相思就像梦一样杳渺虚幻、难以捉摸,形象地表现出了思念之深却又无法触碰的无奈与惆怅。
17.【答案】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答案】18. 对于多情的皇帝,梧桐是相思的弦音 对于天真的我们,梧桐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19.①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兴高采烈/兴致勃勃;②一文不值/一钱不值/平平无奇/司空见惯 20.表述不当:“所以太小了”改为“但是太小了”。
错字:①“苏脆”改为“酥脆”;②“摩蹭”改为“磨蹭”。 21.甲:树叶极易脱落 乙:但不会很快(早)就落光/但不是在秋天前就落光 22.①“俺们”是“我们”的口语化表达,语言上具有浓郁的北方地域特色。②强调了秋天所属的对象是“俺们”,表达了对秋天特有的亲近和喜爱。③与前文对秋天的时序性并不敏感的诗人形成对比。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的“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沟通技巧,它通过将批评或建议夹在两个表扬或肯定性语句之间,来降低对方的防御性,使信息更容易被接受。这种沟通方式的核心在于平衡正面与负面的反馈,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这种技巧不仅适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也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
“三明治效应”体现了沟通的艺术性。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和态度的交流。通过先给予对方肯定,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氛围,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后续的批评或建议。这种技巧强调了在沟通中要注重对方的感受,避免直接、生硬的批评,从而减少对方的抵触情绪。
这种沟通方式也反映了对他人尊重与理解的重视。在提出批评或建议之前,先肯定对方的优点或努力,表明了对对方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不仅能够增强对方的自信心,也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愿意接受反馈并进行改进。
“三明治效应”还强调了沟通的灵活性与策略性。不同的沟通场景和对象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在面对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时,灵活运用“三明治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信息,避免因沟通方式不当而引发的误解或冲突。
总的来说,“三明治效应”作为一种沟通技巧,不仅体现了沟通的艺术性、尊重与理解、灵活性与策略性,还强调了沟通效果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在日常沟通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达成更好的沟通效果。
写作时,开头部分可以引入“三明治效应”这一概念,说明良好的沟通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表达方式的艺术。中间部分可以深入探讨“三明治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首先,可以分析这种沟通方式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它能够降低对方的防御性,使其更容易接受信息。其次,可以结合具体场景,如职场、家庭、学校等,说明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种技巧。例如,在职场中,领导对下属的反馈如果采用“三明治效应”,既可以指出问题,又能激励员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如果夹在肯定之间,更容易引导孩子反思和改进。此外,还可以探讨这种沟通方式的局限性,比如在某些紧急或严肃的场合,可能并不适用。结尾总结“三明治效应”的核心价值,强调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灵活运用这种沟通技巧,提升沟通的艺术性。
立意:
1.巧用“三明治效应”,让沟通更顺畅。
2.善用沟通艺术,和谐人际关系。
3.运用沟通艺术,搭建理解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