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三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从元杂剧的创作来看,元杂剧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团圆结局。虽然这种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元杂剧的悲剧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元杂剧的悲剧意识。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设定的悲剧标准“悲剧是一个‘抗争’的故事”,“悲剧是一个‘痛苦’的、‘不幸’的故事”来看,元杂剧中有许多剧目都符合这一标准。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就都包含着这一属性。在这些剧作中,尽管元杂剧作家没有悲剧理论作指导,但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却是自觉的、强烈的。
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作家对人的命运的自觉关注方面,尤其是关注那些代表着正义与善良的平凡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命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那些正义的力量之上,把自己的同情给予了那些受摧残、被毁灭的善良人身上,这里体现着深层的美学意蕴。元杂剧所揭示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例如无辜的冤狱、残酷的盘剥、恐怖的凶杀等。人们喜欢用这种表现形式,反映他们在现实中存在的切身问题,借此表达自己向往自由平等、要求摆脱压迫和灾难的强烈呼声。但是他们对暴露出来的尖锐的悲剧性矛盾又无法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能借助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清官和好皇帝的形象,请他们出来为民理案除害,使受害者历经苦难后终能全家团圆。这种把解决悲剧矛盾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剧作家和戏剧观众的历史局限性,但同时也符合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也能为统治者鉴赏和提倡。可见,对生存困境和文化困境的整体深刻暴露是中国戏曲中悲剧意识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寻求在形式与情感上实现弥合、完成多维超越和解脱的最有效途径。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对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和反映,往往以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石、以群体性欲望(功业心、皇权欲、表现欲等)的实现为目标。比如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见谤,能无怨乎?”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文化形成以后,必然会影响悲剧意识的心理结构,从而也使中国的悲剧意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浓厚而强烈,并自觉把个体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与群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即“正心、诚志、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的追求能否顺利实现,除主观原因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制度、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上层建筑。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局部或整体既是古代知识分子赖以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又是产生社会悲剧力量的主体,而最能全面深刻感受、反映和表现它的社会群体是知识分子。所以,元杂剧作品表现的悲剧意识有着特定的内涵,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异且与正统文化要求严重对立时,悲剧意识则呈现为群体特征,它超越个体又必然借助个体表现出来,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与整体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元杂剧的作家们面对的悲剧性现实决定了他们的悲剧意识有着前所未有的浓度和强度。危机意识、痛苦意识、反抗意识、献身意识和传统的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为悲剧意识的具体构成要素,流荡在元杂剧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之间。
(摘编自尤奎东《从〈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看元人杂剧的悲剧意识》)
材料二:元代中外交流频繁,市场空前繁荣,朝廷十分重视商业经营。同时,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以及各部族之间频繁攻伐,由此衍生出的各项苛捐杂税,再加上朝廷对于汉民族的多项歧视性政策等多种因素,导致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在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失落的元代,“重利忘义”成为盛行的社会风气。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蔡婆这一角色平时以放高利贷为生,窦娥成为童养媳也是其父向蔡婆置换盘缠的结果。
在窦娥坚守的理想信念面临着重大考验时,窦娥如果委身小人,或许可以保全性命,但势必会牺牲蔡婆和自身的名节,然而如果想要保护蔡婆不受刑罚,自己就只能含冤认罪。于是,窦娥选择了舍生取义。王国维评论《窦娥冤》时称“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窦娥宁折不弯的人物性格貌似是导致其悲剧的一大原因,但她其实正是儒宋传统理想形象的化身,窦娥的悲剧其实更是动荡年代里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体系的悲剧。窦娥的价值信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被迫走向了异化,即越是坚贞、孝义,就越无法保全自身,正如剧中所言:“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摘编自陈甜甜《元杂剧〈窦娥冤〉中庄子悲剧意识的显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等元杂剧作家在没有悲剧理论的指导下,创作出很多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杂剧。
B.在元代,人们会借助杂剧这一表现形式来揭示社会现实,表达他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C.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悲剧意识的心理结构,促使人们自觉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统一起来。
D.窦娥的父亲将窦娥卖给蔡婆以换取盘缠,这是由当时社会盛行“重利忘义”的风气决定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是为了说明元杂剧中也有很多剧目具有悲剧性。
B.元杂剧的悲剧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强弱与剧作家身处的现实环境有关。
C.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围绕元杂剧的悲剧意识,逐层深入展开论述,逻辑性强。
D.两则材料都提到《窦娥冤》这部剧作,二者所起作用相同,都把它作为论述的对象。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二段中所说的“元杂剧作家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梧桐雨》主要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唐明皇还是杨贵妃,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这使作品内涵更深刻。
B.元代文人在贤妇剧中,让女性人物成为重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希望借助女性的智慧来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其写作时的心理状态。
C.元杂剧《汉宫秋》通过描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展现汉元帝作为一国之主,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只能生离死别的悲剧。
D.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尽自己最大能力保护赵氏孤儿,用生命和正义抵抗恶与暴力,体现了他们对命运的反抗。
4.元杂剧为何大多是大团圆结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元杂剧《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朽的钓台
干亚群
我从船上下来,雨丝钻进脖子,有点冷。腋下有伞,可撑,也可不撑。索性,不撑吧。
踏上石径,我想起了郁达夫。因他的《钓台的春昼》,我来了桐庐,去了桐君山,到了严子陵钓台。也是在晚上,只不过,他是渡船过去,我走的是桥。隔了七八十年,山上依然跟他文中描写得差不多,也有一轮微月,寂寞,冷清。郁达夫在《钓台的春昼》中写道,怕遇见丝瓜筋似的严子陵。读到此处,我不由得笑了。
吟诵钓台的碑林位于山脚下,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一首首诗,也像一个个文人的替身。他们从历史光阴的册页上走来,聚集在这里举行文学沙龙。来客中皆是大咖,如杨万里、孟浩然、杜牧、苏东坡……他们带着各自斑斓的经历,在钓台会一会严子陵,抒一抒内心的失意,对自己的境况发一发感叹,然后继续各自的日常:参加科举的,还得皓首穷经;被贬被流放的,还要跪地三叩,感谢皇恩浩荡。①严子陵是他们的星空,他们齐齐仰望着,在累了、困了时,借子陵先生的星光点亮内心的黯淡,让自己得以喘息。
当初,刘秀做了皇帝,新政起步,需要有得力的人才辅助自己,便想起旧时同窗严子陵来。
结果,严子陵躲了起来,不愿意入朝。于是,后人妥妥地把高风亮节与严子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想到严子陵便是不侍王侯、心性高洁,于是,严子陵在史书有时以隐士相见,有时以高士相称。
刘秀自然不甘心,于是来了个全国总动员,把他的画像发到各处,令当地县衙不遗余力地寻找。终于,有人发现一个披着羊裘在垂钓的人跟画像上的人很像,当即向朝廷禀报。于是,严子陵不得不收起钓竿,去洛阳会一会老同学。
赴洛阳路上,严子陵做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详解。以我个人的猜测,严子陵绝对不会错过行万里路、识万种人的机会。关心世事,忧牵黎民,这是读书人骨子里的基因。②跟历史上所有的朝代一样,东汉初创之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是绕不过去的弯。这一路上,想必严子陵心里装了很多东西。
到了洛阳,他的老相识侯霸捎书信于他,说是碍于朝廷的规制,刘秀只能晚上去见他。对严子陵来说,这种繁文缛节是很不适的,书信归还,口授于送信人,让他把话传给侯霸。史书上记载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话说得很直白,也很重,丝毫不给老相识颜面。于是,侯霸便把口信说与刘秀听。③刘秀一听,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说“狂奴”,阔别多年,严子陵耿介的个性仍是如此。
那个晚上,两人见面了,君臣礼节过后剩下的便是同窗。一个问,一个答,问答之间有机智,也有情谊。我想,这问答当中严子陵一定把路上的想法融入了谈话当中,甚至悄悄试探皇帝同学对治理天下的谋略。当晚,俩人同寝于一榻,严子陵一脚搁在了皇帝同学身上。这一脚,堪称经典一脚,出现了“客星犯帝座”一说。这给了严子陵一个辞别洛阳的好理由。
严子陵离开洛阳,隐居于富春江,继续持起手中的鱼竿,在波光粼粼中留给后人一个背影。他不羡慕三公,而只想做一个顺从于自己内心的人。多少诗人感叹这个背影,远远地望着,却怎么也靠不近。那些芜杂的念想,只能侧身于诗词之外。
一生浪漫而孤傲的李白,对严子陵也充满敬意。“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二》)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的名气非常大,但他的心思还是“济苍生安社稷”,心心念念等待皇帝的召见与重用。④李白一辈子在进与退之间徘徊、彷徨,既热爱自由,不愿被束缚,可又放不下入仕的热情与渴望。焦虑不安时,他便躲进诗词,在那里纵横一下情绪。过桐庐时,看到严子陵钓台,这位诗仙自然也难免心有感慨。尽管自己可能做不到心与浮云闲,可不妨碍他对严子陵垂钓沧波间的敬仰,于是留诗一首。
有次,我与一个朋友聊天,一张桌,一口茶,一句闲话。茶过半壶,我们说到了严子陵。
作为古代文人,奉儒守官应是人生的主导价值。严子陵之所以不愿意替皇帝做事,我认为,他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严子陵与刘秀是同窗,他们之间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刘秀说他“狂奴”,只有最熟悉的人才会说出这个词。那么,严子陵自然也了解刘秀,哪怕这个同窗做了皇帝,有一顶大帽子罩着他,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刘秀给他的官职是谏议大夫,他深知这个官职的分量:谏议大夫的崇高使命是死谏,就像武官战死沙场。问题自然就来了,死谏成就了谏议大夫,却会让皇帝失去颜面。独享死谏的荣誉,而不顾同学的威望,这也不符合严子陵的为人之道。
于是,严子陵辞别洛阳,坚决不出任刘秀所给的官职。他这一退,不能为君臣,倒保存了同窗之谊。一个高士,一个明君,他们彼此交相辉映,为东汉留下一段佳话。
严子陵选择山水之间,生动诠释了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洛阳,他便规劝皇帝要施仁政,可见他并不是逃避世事,而是对社稷安危、百姓安乐有着很深的关注;在钓台,严子陵是一心一意隐居的,就像中国画中的钓鱼翁,以一动也不动的方式,让钓台一寸寸地长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平静的叙述中加入了“我”对严子陵及钓台的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B.刘秀做了皇帝后想让严子陵入朝辅助自己,但遭到了严子陵的直言拒绝,后人因此赞叹严子陵心性高洁。
C.李白路过桐庐时,写下了《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二》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严子陵垂钓沧波间的敬仰之情。
D.在出仕为官与隐居山水之间,严子陵选择了后者,他的行为是对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生动诠释。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严子陵比作星空,突出了严子陵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B.②句介绍了东汉初年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暗含“我”对于严子陵不愿为官造福一方的行为的不满。
C.③句写刘秀听到严子陵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可见刘秀对严子陵充满了宽容之心。
D.④句写李白既想入仕却又不愿被束缚的矛盾心理,让他对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而不求入仕心生感慨。
8.作者认为,严子陵拒绝担任谏议大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干亚群的散文“具有一种诗意美”。请结合文章开头两段,从语言、意境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诗意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材料二: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当居第一。”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已桡A功臣B多封C萧何D至位次E未有F以复难之G然心H欲何第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高祖起为沛公”与“项庄拔剑起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含义不同。
B.“沛公谢之得解”与“始臣之解牛之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解”含义不同。
C.“以何得秦图书也”与“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D.“何也”与“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收藏的秦的图书成为有利因素,让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
B.萧何劝说沛公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再谋取天下,沛公听取了萧何的意见。
C.汉高帝用猎人和猎狗的比喻来说明萧何的功劳巨大,表示自己不能忘记萧何让本族几十人追随自己的恩情,令群臣心服口服。
D.关内侯鄂君认为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时,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让军粮供应不匮乏,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高祖,应居首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
(2)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14.两则材料都塑造了萧何的形象,但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题,写诗人悠闲地在院中听着雨声和风声,为全诗营造了闲适的氛围。
B.颔联中的“上”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色的流动之态,使得寒色浸染梧桐具有了动态感。
C.颈联描写孤灯照耀着低矮的卧榻,清脆的笳声飘过万家热闹的灯火,极具画面感。
D.尾联上句中“未归客”点明诗人的身份,下句则化用项羽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意。
16.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句子是“,”。
(2)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是直接抒情,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之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脊柱侧弯严重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 A 的问题。脊柱侧弯根据病因,( 甲 )。结构性脊柱侧弯是由于骨骼、肌肉或神经系统的缺陷或异常引起的侧弯。这种类型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并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非结构性脊柱侧弯是由于姿势不良、肌肉失衡或其他非骨骼原因引起的侧弯。这种类型通常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锻炼、矫正姿势等来逆转。
通常脊柱侧弯早期 B ,甚至让人觉得不痛不痒,因此常常被忽略。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会造成高低肩、长短腿、身体畸形、背痛,弯曲严重者会导致胸廓旋转畸形和胸廓容积下降,影响心肺功能,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瘫痪。
在家里自测孩子是否有脊柱侧弯的问题,第一步看孩子两肩是否等高;第二步看是否有一侧肩胛骨向后突起;第三步看肩胛下角是否等高;第四步看背部是否隆起;第五步看腰部是否有隆起;第六步看脊突是否是一条直线。如果发现孩子有脊柱侧弯的迹象,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评估,尽早干预,否则脊柱弯曲可能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加重。
预防脊柱侧弯,( 乙 ),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要调节桌椅至合适高度,臀部与椅背应处于紧靠的状态,使整个脊柱保持正常的状态。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有一些对脊柱发育不利的习惯,②有的话要尽早纠正。③要避免孩子长时间弯腰或扭曲身体、④不要跷二郎腿或瘫坐在沙发上、⑤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瑜伽、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和关节功能,减少侧弯的发生。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果家族中有脊柱侧弯的病史,应该定期进行脊柱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
18.提取上文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语,每个词不超过4个字。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结合文段整体内容,拟写一则预防脊柱侧弯的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准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不管外界如何诱惑,我们都应该听从它的指引。
——毛泽东
材料二: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
——苏格拉底
材料三:良知和悲悯是人类道德的两个支柱,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D 2.D 3.B 4.①剧作家和戏剧观众无法找到解决阶级矛盾的方法,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②大团圆结局符合统治者利益,得到统治者的鉴赏和提倡。 5.①体现在以窦娥为代表的封建底层百姓对不公的社会秩序和腐败政治的反抗中。
②体现在《窦娥冤》对当时黑暗社会和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暴露中。
③体现在作者关汉卿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中。
④体现在对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体系衰落的揭示上。
【答案】6.B 7.B 8.①严子陵淡泊名利。严子陵不羡慕三公,只想做一个顺从于自己内心的人,因此他不愿做官。
②严子陵深刻了解刘秀。严子陵与刘秀是同窗,他深知刘秀不会因为劝谏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③严子陵不愿损害皇帝的声望。严子陵担任谏议大夫后如果对刘秀进行死谏,会损害刘秀的威望,这不符合严子陵的为人之道。 9.①语言美:开头两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来了桐庐,去了桐君山,到了严子陵钓台”等,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句式错落有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具有诗意美。
②意境美:开头两段写“我”雨中到桐庐的情景,“雨丝钻进脖子,有点冷”“山上依然跟他文中描写得差不多,也有一轮微月,寂寞,冷清”等,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冷的意境,充满了诗的韵味。
【答案】10.BDG 11.C 12.C 13.(1)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
(2)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余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1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正面描写,通过萧何的言行直接展现其深谋远虑的形象;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汉高祖、关内侯鄂君对其的评价间接展现其智虑周全的形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何是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藏起来。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击破秦的就在其地称王。沛公已经先平定了秦,项羽后到,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封秦朝投降的将领为王来对抗汉王。汉王很生气,想要策划攻打项羽。萧何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吗?”汉王说:“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我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说服汉王使他领兵向东进军平定三秦。
材料二:
汉五年(前 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余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野兔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并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是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并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列侯们都已经受封,于是上奏位次。高祖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赏封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为难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王与楚军相对抗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时刻的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萧何应该排第一位。”高祖说:“好。”于是便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
【答案】15.A 16.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中间两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蟋蟀、梧桐、短榻、孤灯、清笳等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从而表达诗人羁旅之苦。
17.【答案】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答案】18.①脊柱侧弯 ②病因 ③危害 ④自测 ⑤预防 19.A不容小觑 B无迹可寻 20.甲: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 乙:应保持正确的坐姿 21.(1)语句①,可改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一些对脊柱发育不利的习惯。(2)语句④,可改为:跷二郎腿或瘫坐在沙发上。 22.(示例)侧弯的脊柱,无声的杀手!让我们共同守护脊柱健康!
23.【答案】例文:
良知为基明底线,悲悯耀世照苍生
在历史的浩浩长河中,良知与悲悯,如同两个支柱,帮助人类在万丈荒原上建立文明,又不断支撑着人类以道德建立起的贝阙珠宫,为困苦迷茫的灵魂遮风挡雨,为脚下的土地庇护四方。
正如一代伟人毛主席所言:“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前行,正是因为有良知的指引。
良知是一本精装的“是非律法”,为我们划定基本的道德底线,让我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恰如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出于对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免被法西斯捷足先登;但同样是出于良知,爱因斯坦却又一直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百年难愈的噩梦。良知也是一只精准的“指南针”,指引我们方向,让我们避免误入歧途,走向阳关大道。“毒奶粉”“毒豆芽”纵然红极一时,但走错了方向,终归只能落入销声匿迹之境地;相反,民族企业“娃哈哈”“老凤祥”坚守良知,反而成为了常青树。历史在不断进步,但良知始终如影随形,让人们及时停下脚步,做出取舍。
苏格拉底说:“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如果说,良知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做好自己;那么,悲悯情怀便是人类道德的“上限”,关照他人。
“悲悯不是为了给自身带来愉悦,而是包容他人的轻视、遗忘、憎恶。”年少不解《悯农》意,而今看到至善至孝的窦娥被阴险小人与丑恶世道所害,不由得潸然泪下;年少不解杜甫慈,可是看到他上雨旁风,骨瘦如柴,却还高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望天下苍生安居乐业,不能不心生敬佩;年少不解世间苦,可看到鲁侍萍一片真心错付、“木石前盟”天作之合却难成佳偶,禁不住痛彻心扉。即便微如蝼蚁,也是自然挥就的绚丽一笔。心怀悲悯,方见苍生。
而如今,尘世喧嚣,人心浮躁,人们的悲悯之心似乎日渐僵化,更有甚者,不少人连最基本的良知都已被浮华日益吞噬。坚守良知,心怀悲悯,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但请扪心自问,若无这一点星星之火,又何来燎原之势?熊培云有言:“心地温暖者,亦身体力行,脚踏实地。”所以,我辈中人,不如做这良知之塔上的小小守望者,若无火炬,我便为火炬。火光也许不大,却足够明亮,足以指引方向。
生而为人,时时以良知叩问自己,得半溪明月照亮前路;常常用悲悯关照他人,获一枕清风凉众生。如此,人类的精神家园方能日渐稳固,风雨难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