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7认识酸和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7认识酸和碱(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16 21:18:19

文档简介

限时提能训练(七) 认识酸和碱
1.C [CaO2是由Ca、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A不属于碱;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B不属于碱;氢氧化钙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C属于碱;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D不属于碱。]
2.A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室温下,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其水溶液显酸性。]
3.B [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做好防护,B正确;石蜡不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C错误;盐酸滴到蛋壳上,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D错误。]
4.D [血浆的pH大于7,显碱性,A错误;胰液的pH大于胆汁的pH,所以胰液比胆汁碱性强,B错误;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C错误;苏打水中碳酸氢钠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饮用苏打水可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D正确。]
5.D [该方程式未配平,氢氧化钾前面化学计量数应为2,A错误;盐酸具有腐蚀性,B错误;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小,C错误;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趋近于4.0,D正确。]
6.D [紫色石蕊试液遇稀盐酸变红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蓝色,可以鉴别,A不符合题意;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镁,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B不符合题意;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氧化铜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C不符合题意;硫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D符合题意。]
7.C [反应①中的另一种反应物可能是碳酸钾,碳酸钾属于盐,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体,A正确;反应②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水,B正确;反应③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是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可能是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C不正确;反应④中也产生气体,即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但气体成分与反应①(二氧化碳)不同,D正确。]
8.A [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则随着氯化钠溶液的滴加,沉淀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但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改变,A符合题意;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而固体只有二氧化锰,则质量始终保持不变,B不符合题意;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则随着氢气体积的增大,氧气体积也不断增大,C不符合题意;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刚开始没有气体产生,待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此时才开始有气体产生,产生气体的曲线起点不是原点,D不符合题意。]
9.D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根据图像可知,pH逐渐增大,说明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B错误;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pH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盐酸pH<7,氢氧化钠pH>7,说明该实验是向稀盐酸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C错误;根据图像可知,45 s时,pH等于7,表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D正确。]
10.D [氢氧化钠变质实际上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图可知,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则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A正确;由图可知,0~50 s时段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说明此时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属于碱,稀盐酸属于酸,酸与碱的反应是中和反应,B正确;由图可知,100 s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还在增加,说明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正在进行中,则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100 s时溶液的pH>7,C正确;由图可知,200 s前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最大且不再变化,说明碳酸钠完全反应,由于加入的稀盐酸是过量的,所以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盐酸,D错误。]
11.C [向甲、乙两个等体积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与NaOH溶液(密度近似相等),拧紧瓶盖振荡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A正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甲、乙瓶变瘪的原因都是瓶内压强减小,B正确;向变瘪的乙瓶中滴加适量CaCl2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会产生白色沉淀,C错误;澄清石灰水与NaOH溶液的体积相等,密度近似相等,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NaOH溶液浓度大于溶液浓度,D正确。]
12.D [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无色,所以烧杯B内溶液无色,说明溶液呈中性或酸性,A错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则烧杯A内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则溶液的质量变小,B错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氯化氢分子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可观察到烧杯B内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并不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错误,D正确。]
13.D [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不溶于水,A错误;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B错误;碳酸铜是由碳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的,属于盐,C错误;中含有铜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数目比为2∶2∶1。所以改写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数目比也应该为2∶1,所以=,则=1,D正确。]
14.B [中和反应能够生成盐和水,但能够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A错误;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但此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B正确;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C错误;铝和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但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D错误。]
15.B [盐碱地用大水浇灌,相当于把碱的浓度降低,碱性变弱,A正确;铵态氮肥不能在碱性土壤中使用,否则会因产生氨气降低肥效,B不正确;改良该碱性土壤可加入酸性物质,利用中和反应改良,C正确;该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D正确。]
16.解析:(2)苏打盐碱地土壤呈碱性,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3)pH的测量可以使用pH试纸,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土壤浸出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由题干信息得知,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包含pH=9的作物为海水稻。
答案:(2)红 (3)pH试纸 海水稻
17.解析:(1)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A符合题意;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B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C不符合题意;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D符合题意。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室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
(4)将一定量的 NaOH 溶液加入稀盐酸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是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钠、氯化氢,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①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一定含氯化钠,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加入硝酸银溶液,均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确定溶质成分,不符合题意;
②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溶质是氯化钠、氯化氢,如果无明显现象,则溶质可能是氯化钠,也可能是氯化钠、氢氧化钠,一次实验可能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③如果溶质为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7,如果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溶液显酸性,pH<7,如果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一次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④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则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如果溶液不变色,则溶液显中性或酸性,则溶质为氯化钠或氯化钠、氯化氢,一次实验可能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1)AD
(2)CO2+Ca(OH)2===CaCO3↓+H2O
(3)产生蓝色沉淀  (4)③
18.解析:(1)稀盐酸显酸性,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3)性质③是盐酸和部分盐反应,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镁、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但镁属于金属单质、氢氧化镁属于碱,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均不属于盐,不符合题意。(4)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NaOH、NaCl。
答案:(1)红 (2)Fe2O3+6HCl===2FeCl3+3H2O (3)C (4)NaOH、NaCl
19.解析: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锥形瓶。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装置B中的现象是由紫色变红色。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Ⅱ.碳酸钙分解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由结论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氯化铜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钙,实验现象为有蓝色沉淀产生,即可证明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同时也证明了固体成分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即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酚酞试液,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即可证明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步骤一现象中为试管外壁发烫,且底部有白色不溶物,即可证明含有氧化钙,步骤三又证明含有碳酸钙,则可得到猜想二正确。
拓展与分析: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 100~1 200 ℃的证据是煅烧不同的时间,在1 100~1 200 ℃范围内生成的生石灰的活性度均较高。
答案:锥形瓶 由紫色变红色 澄清石灰水 Ca(OH)2+CO2===CaCO3↓+H2O 蓝色沉淀产生 碳酸钙 猜想二 无色酚酞试液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步骤一现象为试管外壁发烫,且底部有白色不溶物,即可证明含有氧化钙,步骤三又证明含有碳酸钙,则可得到猜想二正确 煅烧不同的时间,在1 100~1 200 ℃范围内生成的生石灰的活性度均较高
20.解析:(1)根据图像,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3.3 g。
(2)过程见答案。
答案:(1)23.3
(2)解:设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H2SO4+Ba(OH)2===2H2O+BaSO4↓
98 233
100 g×x 23.3 g

x=9.8%
答: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限时提能训练(七) 认识酸和碱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镇江中考)反应2CaO2+2H2O===2Ca(OH)2+O2↑可用于供氧。其中属于碱的是(  )
[A]CaO2 [B]H2O [C]Ca(OH)2 [D]O2
2.(2024·扬州中考) 室温下,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是(  )
[A]酸性 [B]中性 [C]碱性 [D]无法判断
3.(2024·广东中考)“体验蛋雕艺术,传承非遗文化”。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制作蛋雕:将蛋壳在熔化的石蜡中裹上蜡衣,用金属丝划穿蜡衣雕“花”,吸取适量10%的稀盐酸滴在划痕处,一段时间后,放入热水中熔去多余的蜡,做成蛋雕作品,如图所示。
关于蛋雕制作说法正确的是(  )
[A]石蜡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盐酸有腐蚀性,要做好防护
[C]石蜡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D]盐酸滴到蛋壳上有氢气生成
4.(2024·成都中考)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人体内的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
血浆 唾液 胃液 乳汁 胆汁 胰液
7.35~7.45 6.6~7.1 0.9~1.5 6.6~7.6 7.1~7.3 7.5~8.0
[A]血浆和乳汁均显酸性
[B]胆汁比胰液的碱性强
[C]可将pH试纸放入口腔测唾液的pH
[D]饮用苏打水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症状
5.(2024·深圳中考)扬扬同学发现染布前可以用盐酸洗去布料表面部分碱性物质(如KOH),染色后用5%、10%、20%的醋酸溶液与等浓度等质量的KOH溶液反应,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KOH来源:Ca(OH)2+K2CO3===CaCO3↓+KOH
[B]扬扬用盐酸清洗布料后不用用水冲洗,因为盐酸没有腐蚀性
[C]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大
[D]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趋近于4.0
6.(2023·枣庄中考)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下列选用的物质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镁条
[C]氧化铜 [D]硫酸钠溶液
7.小明同学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反应产生的部分实验现象梳理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中的另一种反应物可能是碳酸钾
[B]反应②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C]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
[D]反应④中也产生气体,但气体成分与反应①不同
8.(2024·枣庄中考)下列化学反应中y与x的关系,可以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选项 发生的化学反应 x y
[A] 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质量 沉淀质量
[B] 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反应时间 固体质量
[C] 水的电解 氢气体积 氧气体积
[D] 向盛有一定量生锈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稀盐酸质量 气体质量
9.(2024·新疆中考)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45 s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0.(2024·兰州中考)为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定CO2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B]0~50 s时段有中和反应发生
[C]100 s时溶液的pH>7
[D]200 s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11.(2024·包头中考)向甲、乙两个等体积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与NaOH溶液(密度近似相等),拧紧瓶盖振荡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
[B]甲、乙瓶变瘪的原因都是瓶内压强减小
[C]向变瘪的乙瓶中滴加适量CaCl2溶液,无现象
[D]NaOH溶液浓度大于Ca(OH)2溶液浓度
12.(2024·陕西中考A卷)如图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B内溶液已变为无色,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B内溶液无色说明溶液呈中性
[B]烧杯A内溶液的质量变大
[C]烧杯B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D]上述实验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3.(2024·苏州中考)宋代《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青绿依旧。其中绿色颜料来自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也可表示为 xCu(OH)2·yCu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u(OH)2易溶于水
[B]Cu(OH)2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C]CuCO3属于碱
[D]=1
14.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
[C]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铝和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也生成FeCl3和氢气
15.(2024·聊城中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为我国约3.4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提供了技术支持,适宜种植耐盐碱水稻土壤pH为8.8~9.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盐碱地土壤经大水浇灌,碱性会减弱
[B]该盐碱地适宜施用铵态氮肥,提高水稻产量
[C]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将土壤的pH控制在适宜作物生长的范围之内
[D]该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3 2 1 0 +0.5
16.(3分)(2024·吉林中考节选)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研究土壤酸碱性对种植业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苏打盐碱地因盐分重、碱化度高,一些作物难以优势生长。化学活动小组对苏打盐碱地的土壤样本进行了项目式探究。
【活动目标】探究苏打盐碱地土壤的酸碱性及开发利用。
【活动设计与实施】
任务一:测定苏打盐碱地土壤酸碱性
实验步骤:
(1)选取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过滤后得到土壤浸出液。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为________色。
(3)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土壤浸出液,滴在________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形成结论:苏打盐碱地土壤呈碱性,pH≈9,在农业生产中可因地制宜选择或改良作物。结合下表选出该地区适合种植的作物是________。
作物 小麦 燕麦 大豆 海水稻
适宜生长的pH范围 6.0~7.0 6.0~7.5 6.5~7.5 8.0~9.2
5 4 3 2 1 0 +0.5
17.(5分)如图是“碱的化学性质”,祝愿同学们破“碱”成蝶:
(1)若指示剂为无色酚酞,以下物质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________(填字母)。
A.Ba(OH)2 B.NaCl C.Mg(OH)2 D.Na2CO3
(2)若非金属氧化物为CO2,写出实验室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盐为硫酸铜,其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酸为稀盐酸,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其中,待反应结束后想确定溶质成分,只需单独使用下列用品或试剂做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gNO3溶液 ②Mg ③pH试纸 ④无色酚酞试液
7 6 5 4 3 2 1 0 +0.5
18.(7分)(2024·滨州中考)小海用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总结了稀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
(1)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 _________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试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Mg B.CO2 C.Na2CO3 D.Mg(OH)2
(4)小海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 ________(填化学式,不考虑酚酞)。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8 7 6 5 4 3 2 1 0 +0.5
19.(8分)(2022·枣庄中考)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2)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________(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 有________ 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名称)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________。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________(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 100~1 200 ℃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 5 4 3 2 1 0 +0.5
20.(7分)(2023·枣庄中考)为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方案:在烧杯中加入100 g该硫酸溶液,然后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滴加的氢氧化钡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你帮其解决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 g。
(2)求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