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仿真模拟卷(四)
1.B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白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自制酸碱指示剂,是因为紫卷心菜中的色素能溶解在酒精中,无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自制汽水过程中,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化学变化;自制即热饭盒过程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2.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A正确;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能将大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冲走;而汽油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够溶解油污,B不正确;Al3+、F-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是8,C不正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是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碳酸盐,例如活泼的金属单质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D不正确。]
3.A [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A正确;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B错误;向锥形瓶中加入铁钉,应先将锥形瓶横放,将铁钉放在锥形瓶口,然后将锥形瓶直立起来,C错误;使用托盘天平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D错误。]
4.D [湖泊池沼中腐烂的植物能产生沼气,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则《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A正确;《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B正确;《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C正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金、银、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因此金、银、铜均不能与盐酸反应,则该强水不是盐酸,D错误。]
5.C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2+x+11+2=23,x=8,A正确;根据元素中文名称造字规律,“钒”是“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B正确;由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钒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周期数,因此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C不正确;钒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因此钒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其符号为V2+,D正确。]
6.B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能电离出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据此可知:醋酸属于酸,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盐,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属于盐,福尔马林是甲醛溶液属于混合物,A错误;碳酸属于酸,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属于碱,磷酸氢二铵属于盐,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正确;柠檬酸属于酸,NH3·H2O能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高锰酸钾属于盐,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C错误;磷酸属于酸,氢氧化钾属于碱,粗盐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石灰浆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D错误。]
7.C [该饮用水中含有水、偏硅酸等,属于混合物,A错误;25 ℃ 时,pH为6.8~7.8,可能显酸性或中性或碱性,B错误;每100 mL该饮用水含钾≥10 μg,而不是钾的质量分数为10%,D错误。]
8.C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CuCl2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Fe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该金属是铜,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三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有氯化亚铁、氯化锌两种,错误;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两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锌一种,错误;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此时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正确;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说明溶质是氯化锌、氯化亚铁,若氯化亚铁部分参加了反应,滤渣中含有铜、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错误。]
9.C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CO2CH4+2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2×18)∶(12+16×2)=9∶11,A错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变成了甲烷分子和氧气分子,B错误;反应前水中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都为-2价,反应后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故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正确;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氧气为单质,不是化合物,D错误。]
10.C [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若pH<7,说明土壤显酸性,若pH=7,说明土壤显中性,若pH>7,说明土壤显碱性,A正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Al2(SO4)3, 但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C错误;废弃塑料带来的污染称之为白色污染,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白色污染”,D正确。]
11.B [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说法正确;②金属材料包括合金、纯金属,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说法错误;③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无限制使用化肥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A归纳错误;①食物变质是食物和氧气发生反应,采用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说法正确;②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补充维生素,说法正确;③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说法正确,B归纳正确;①向酸性土壤中撒过量氢氧化钠,调节土壤的pH,氢氧化钠腐蚀性强,说法错误;②去超市使用布包或者纸袋,减少“白色污染”,说法正确;③回收废旧电池,分离外皮锌皮,其余化学成分深埋地下,污染环境,说法错误,C归纳错误;①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先通入H2,排出装置内空气,以防爆炸,说法正确;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直接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说法错误;③在闻未知气体气味时,要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说法正确,D归纳错误。]
12.D [枯草的燃烧中有物质的燃烧,燃烧属于氧化反应,A正确;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CO3中含有植物需要的钾元素,B正确;草木灰溶于水呈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后会反应产生氨气,导致肥效降低,则不能混合使用,C正确;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碳酸钾不能与NaCl反应,D错误。]
13.C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A错误;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B错误;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C正确;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原溶液为稀硫酸,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从0开始,D错误。]
14.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图A中数字200.6的含义: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在原子中,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80-8-18-32-18-2=2;(2)由图B可知,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汞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正电荷的汞离子,其离子的符号是Hg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汞元素的化合价为x,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1)×2=0,解得x=+1,故Hg2Cl2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丹砂(主要成分是HgS)在空气中焙烧,就会得到汞,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Hg、S、O,生成物中含Hg,故生成物中还应含S、O,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硫,则该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gS+O2Hg+SO2。
答案:(1)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 2
(2)Hg2+ (3)+1 (4)HgS+O2Hg+SO2
15.解析:(1)“浇纸”是用滤网分离出纸浆,该操作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相似,均实现了固液分离;(2)普洱茶茶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3)由化学式可知,靛蓝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靛蓝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0=14∶5;(4)“淬火”的原理是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1)过滤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有机物 14∶5 (4)3Fe+4H2OFe3O4+4H2 置换反应
16.解析:(1)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知,③中有未溶解的固体,一定为饱和溶液,②③溶液质量相同,则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溶解,则②也为饱和溶液;根据信息可知,120 g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 g,硝酸钾的质量为20 g,则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2)图1中温度均相同,①为不饱和溶液,②③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为③=②>①;(3)由图2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可采用升温或加水的方法使③中固体溶解;(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正确;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B不正确;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硝酸钾晶体,C正确。
答案:(1)②③ 20 (2)③=②>① (3)加水/升高温度 (4)B
17.解析:(1)蛋壳需要经过粉碎处理,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2)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反应Ⅰ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操作a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4)氯化铵含N、P、K中的氮元素,故氯化铵在农业上可用作氮肥。
答案:(1)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CaCO3+2HCl===CaCl2+H2O+CO2↑
(3)过滤 (4)氮肥
18.解析:(1)仪器②的名称是锥形瓶;(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能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择D,故可选择的装置为BD或C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用CO还原CuO时,在F装置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加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该实验中对尾气进行处理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空气;(4)图2中的甲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且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与图1中的C装置作用类似,C装置中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答案:(1)锥形瓶 (2)BD/CD
CaCO3+2HCl===CaCl2+H2O+CO2↑
(3)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防止污染空气 (4)C
19.解析:①pH<7,溶液呈酸性,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酸溶液;②锌粒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③实验二中BaCl2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则待测液A是H2SO4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不反应,而盐酸、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四个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是实验四;⑤氢氧化钠变质,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变质后的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猜想一:NaOH、Na2CO3,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猜想二:Na2CO3;⑦猜想一成立,即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NaOH、Na2CO3,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余下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⑧滴加CuCl2溶液,氯化铜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有蓝色沉淀生成,a可行;滴加MgSO4溶液,MgSO4溶液和步骤一中过量的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干扰实验现象,b不可行;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c不可行。
答案:①酸 ②产生气泡 ③H2SO4 ④实验四 ⑤CO2+2NaOH===Na2CO3+H2O ⑥Na2CO3 ⑦2~3滴无色酚酞试液 ⑧a
20.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9 g+50 g-54.6 g=4.4 g;(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与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为99%作比较,若小于99%,标注不正确,大于等于99%,标注正确。
答案:(1)4.4
(2)解:设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
168 88
x 4.4 g
=
x=8.4 g
则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3.3%,93.3%<99%,所以包装袋上碳酸氢钠含量的标注不准确。
答:包装袋上碳酸氢钠含量的标注不准确。(共67张PPT)
2025年中考仿真模拟卷(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Na 23、Fe 56、C 12、Ca 40、O 16、H 1、Cl 35.5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东营中考)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自制无壳鸡蛋 [B]自制酸碱指示剂
[C]自制汽水 [D]自制即热饭盒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白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自制酸碱指示剂,是因为紫卷心菜中的色素能溶解在酒精中,无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自制汽水过程中,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化学变化;自制即热饭盒过程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一定只含一种元素
[B]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
[C]Al3+、F-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均为离子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都是碳酸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A正确;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能将大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冲走;而汽油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够溶解油污,B不正确;Al3+、F-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是8,C不正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是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碳酸盐,例如活泼的金属单质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D不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2024·湖南中考)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中,涉及的部分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其中安全、规范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加铁钉 [D]称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A正确;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B错误;向锥形瓶中加入铁钉,应先将锥形瓶横放,将铁钉放在锥形瓶口,然后将锥形瓶直立起来,C错误;使用托盘天平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2024·兰州中考)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B]《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
[C]《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
[D]《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强水为盐酸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湖泊池沼中腐烂的植物能产生沼气,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则《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A正确;《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B正确;《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C正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金、银、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因此金、银、铜均不能与盐酸反应,则该强水不是盐酸,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国家速滑馆的“天幕”用国产高钒封闭索编织而成。如图是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8
[B]钒属于金属元素
[C]钒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D]钒离子的符号为V2+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2+x+11+2=23,x=8,A正确;根据元素中文名称造字规律,“钒”是“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B正确;由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钒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周期数,因此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C不正确;钒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因此钒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其符号为V2+,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2024·大庆中考)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酸 碱 盐 混合物
[A] 醋酸 纯碱 小苏打 福尔马林
[B] 碳酸 熟石灰 磷酸氢二铵 石油
[C] 柠檬酸 NH3·H2O 高锰酸钾 冰水混合物
[D] 磷酸 KOH 粗盐 石灰浆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能电离出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据此可知:醋酸属于酸,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盐,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属于盐,福尔马林是甲醛溶液属于混合物,A错误;碳酸属于酸,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属于碱,磷酸氢二铵属于盐,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正确;柠檬酸属于酸,NH3·H2O能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高锰酸钾属于盐,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C错误;磷酸属于酸,氢氧化钾属于碱,粗盐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石灰浆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如图为某天然饮用水标签的部分内容。根据标签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每100 mL含量(μg/100 mL)
钙≥400
钠≥20
镁≥50
偏硅酸≥150
钾≥10
pH(25 ℃)6.8~7.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该饮用水是纯净物 [B]该饮用水一定呈酸性
[C]钙、镁、钠是指元素 [D]钾的质量分数为1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该饮用水中含有水、偏硅酸等,属于混合物,A错误;25 ℃ 时,pH为6.8~7.8,可能显酸性或中性或碱性,B错误;每100 mL该饮用水含钾≥10 μg,而不是钾的质量分数为10%,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CuCl2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Fe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该金属是铜,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三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有氯化亚铁、氯化锌两种,错误;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两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锌一种,错误;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此时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正确;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说明溶质是氯化锌、氯化亚铁,若氯化亚铁部分参加了反应,滤渣中含有铜、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2024·黑龙江中考)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获得氧气,实现“碳中和”,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8∶11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均不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2024·宿迁中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与实践: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B]化学观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2(SO4)3,故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
[D]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若pH<7,说明土壤显酸性,若pH=7,说明土壤显中性,若pH>7,说明土壤显碱性,A正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Al2(SO4)3, 但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C错误;废弃塑料带来的污染称之为白色污染,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白色污染”,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中正确的是( )
[A]化学与社会 [B]化学与生活
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
②合金、玻璃钢都属于金属材料
③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可以无限制的使用化肥 ①采用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
②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补充维生素
③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化学与劳动 [D]化学与安全
①向酸性土壤中撒过量氢氧化钠,调节土壤的pH
②去超市使用布包或者纸袋,减少“白色污染”
③回收废旧电池,分离外皮锌皮,其余化学成分深埋地下 ①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先通入H2,以防爆炸
②向燃着的酒精灯里直接添加酒精
③在闻未知气体气味时,要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说法正确;②金属材料包括合金、纯金属,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说法错误;③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无限制使用化肥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A归纳错误;①食物变质是食物和氧气发生反应,采用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说法正确;②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补充维生素,说法正确;③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说法正确,B归纳正确;①向酸性土壤中撒过量氢氧化钠,调节土壤的pH,氢氧化钠腐蚀性强,说法错误;②去超市使用布包或者纸袋,减少“白色污染”,说法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③回收废旧电池,分离外皮锌皮,其余化学成分深埋地下,污染环境,说法错误,C归纳错误;①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先通入H2,排出装置内空气,以防爆炸,说法正确;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直接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说法错误;③在闻未知气体气味时,要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说法正确,D归纳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枯草燃烧涉及氧化反应
[B]枯草烧后可得到草木灰,它含有农作物所需的钾元素
[C]草木灰不要与铵态氮肥混用
[D]草木灰水的主要成分能与氯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枯草的燃烧中有物质的燃烧,燃烧属于氧化反应,A正确;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CO3中含有植物需要的钾元素,B正确;草木灰溶于水呈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后会反应产生氨气,导致肥效降低,则不能混合使用,C正确;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碳酸钾不能与NaCl反应,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
酸中加入足量的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A错误;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B错误;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C正确;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原溶液为稀硫酸,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从0开始,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1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4分)
14.(8分)(2024·白银中考)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汞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图A中数字200.6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中x的数值是________。
(2)由图B可知,汞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3)甘汞常用于防腐剂和制药工业,其化学式为Hg2Cl2,Hg2Cl2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
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
2
Hg2+
+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神农本草经》记载,将丹砂(主要成分是HgS)在空气中焙烧,就会得到汞,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图A中数字200.6的含义: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在原子中,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80-8-18-32-18-2=2;
(2)由图B可知,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汞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正电荷的汞离子,其离子的符号是Hg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12分)(2024·云南中考)云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纳西族东巴纸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蒸煮、舂料、浇纸、晒纸等,其中“浇纸”是用滤网分离出纸浆,该操作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__(填操作名称)相似。
(2)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对此现象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
分子在不断运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白族扎染利用板蓝根作为主要染料,板蓝根中含有靛蓝(C16H10N2O2),靛蓝属于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阿昌族户撒刀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特点,“淬火”是制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技艺。“淬火”的原理是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有机物
14∶5
Fe3O4+4H2
置换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浇纸”是用滤网分离出纸浆,该操作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相似,均实现了固液分离;(2)普洱茶茶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3)由化学式可知,靛蓝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靛蓝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0=14∶5;(4)“淬火”的原理是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6分)(2024·枣庄中考)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如图1所示的三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多次实验,绘制出了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三次实验中所得溶液饱和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图1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用“>”“<”或“=”连接)。
(3)若要使③中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②③
20
③=②>①
加水/升高温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由图2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 ℃时硝酸钾溶液降温至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C.获得硝酸钾晶体常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B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知,③中有未溶解的固体,一定为饱和溶液,②③溶液质量相同,则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溶解,则②也为饱和溶液;根据信息可知,120 g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 g,硝酸钾的质量为20 g,则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2)图1中温度均相同,①为不饱和溶液,②③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为③=②>①;
(3)由图2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可采用升温或加水的方法使③中固体溶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正确;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B不正确;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硝酸钾晶体,C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8分)以蛋壳为原料生产高纯碳酸钙,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蛋壳主要含CaCO3,不考虑其他成分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蛋壳需要经过粉碎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
(4)反应所得的NH4Cl在农业上可用作________。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CaCO3+2HCl===CaCl2+H2O
+CO2↑
过滤
氮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蛋壳需要经过粉碎处理,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2)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反应Ⅰ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操作a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4)氯化铵含N、P、K中的氮元素,故氯化铵在农业上可用作氮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9分)
18.(8分)(2024·菏泽中考)图1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图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的装置为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用CO还原CuO时,在F装置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加热,可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对尾气进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锥形瓶
BD/CD
CaCO3+2HCl===
CaCl2+H2O+CO2↑
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防止污染空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某固体增氧剂(可与水反应产生O2)、饮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图2中的甲装置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装置作用类似。
C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仪器②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能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择D,故可选择的装置为BD或C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用CO还原CuO时,在F装置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加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该实验中对尾气进行处理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空气;
(4)图2中的甲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且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与图1中的C装置作用类似,C装置中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11分)(2024·广元中考)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①________溶液(填“酸”或“碱”)。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下表并分析:
酸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②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③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④________(填实验序号)。
H2SO4
实验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质疑讨论】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⑥_____________。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计实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下表,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变红
2~3滴无色酚酞试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思拓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⑧____(填字母)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a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①pH<7,溶液呈酸性,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酸溶液;
②锌粒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
③实验二中BaCl2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则待测液A是H2SO4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不反应,而盐酸、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四个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是实验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⑤氢氧化钠变质,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变质后的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
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猜想一:NaOH、Na2CO3,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猜想二:Na2CO3;
⑦猜想一成立,即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NaOH、Na2CO3,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余下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⑧滴加CuCl2溶液,氯化铜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有蓝色沉淀生成,a可行;滴加MgSO4溶液,MgSO4溶液和步骤一中过量的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干扰实验现象,b不可行;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c不可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8分)
20.(8分)(2024·长沙中考)某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为99%,小丽同学对此产生怀疑。她取9 g该小苏打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54.6 g。(已知: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计算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 ________ g;
(2)请计算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包装袋上碳酸氢钠含量的标注是否准确。(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结果精确到0.1%)
4.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9 g+50 g-54.6 g=4.4 g;(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与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为99%作比较,若小于99%,标注不正确,大于等于99%,标注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025年中考仿真模拟卷(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Na 23、Fe 56、C 12、Ca 40、O 16、H 1、Cl 35.5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东营中考)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自制无壳鸡蛋 [B]自制酸碱指示剂
[C]自制汽水 [D]自制即热饭盒
2.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一定只含一种元素
[B]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
[C]Al3+、F-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均为离子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都是碳酸盐
3.(2024·湖南中考)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中,涉及的部分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其中安全、规范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加铁钉 [D]称量
4.(2024·兰州中考)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B]《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
[C]《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
[D]《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强水为盐酸
5.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国家速滑馆的“天幕”用国产高钒封闭索编织而成。如图是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8 [B]钒属于金属元素
[C]钒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D]钒离子的符号为V2+
6.(2024·大庆中考)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酸 碱 盐 混合物
[A] 醋酸 纯碱 小苏打 福尔马林
[B] 碳酸 熟石灰 磷酸氢二铵 石油
[C] 柠檬酸 NH3·H2O 高锰酸钾 冰水混合物
[D] 磷酸 KOH 粗盐 石灰浆
7.如图为某天然饮用水标签的部分内容。根据标签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每100 mL含量(μg/100 mL)
钙≥400
钠≥20
镁≥50
偏硅酸≥150
钾≥10
pH(25 ℃)6.8~7.8
[A]该饮用水是纯净物 [B]该饮用水一定呈酸性
[C]钙、镁、钠是指元素 [D]钾的质量分数为10%
8.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9.(2024·黑龙江中考)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获得氧气,实现“碳中和”,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8∶11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均不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10.(2024·宿迁中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与实践: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B]化学观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2(SO4)3,故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
[D]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11.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中正确的是( )
[A]化学与社会 [B]化学与生活
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 ②合金、玻璃钢都属于金属材料 ③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可以无限制的使用化肥 ①采用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 ②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补充维生素 ③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C]化学与劳动 [D]化学与安全
①向酸性土壤中撒过量氢氧化钠,调节土壤的pH ②去超市使用布包或者纸袋,减少“白色污染” ③回收废旧电池,分离外皮锌皮,其余化学成分深埋地下 ①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先通入H2,以防爆炸 ②向燃着的酒精灯里直接添加酒精 ③在闻未知气体气味时,要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枯草燃烧涉及氧化反应
[B]枯草烧后可得到草木灰,它含有农作物所需的钾元素
[C]草木灰不要与铵态氮肥混用
[D]草木灰水的主要成分能与氯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C]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1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4分)
8 7 6 5 4 3 2 1 0 +0.5
14.(8分)(2024·白银中考)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汞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图A中数字200.6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中x的数值是________。
(2)由图B可知,汞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3)甘汞常用于防腐剂和制药工业,其化学式为Hg2Cl2,Hg2Cl2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
(4)《神农本草经》记载,将丹砂(主要成分是HgS)在空气中焙烧,就会得到汞,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5.(12分)(2024·云南中考)云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纳西族东巴纸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蒸煮、舂料、浇纸、晒纸等,其中“浇纸”是用滤网分离出纸浆,该操作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__(填操作名称)相似。
(2)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对此现象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族扎染利用板蓝根作为主要染料,板蓝根中含有靛蓝(C16H10N2O2),靛蓝属于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阿昌族户撒刀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特点,“淬火”是制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技艺。“淬火”的原理是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6 5 4 3 2 1 0 +0.5
16.(6分)(2024·枣庄中考)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如图1所示的三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多次实验,绘制出了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三次实验中所得溶液饱和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图1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用“>”“<”或“=”连接)。
(3)若要使③中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填一种即可)。
(4)由图2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 ℃时硝酸钾溶液降温至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C.获得硝酸钾晶体常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8 7 6 5 4 3 2 1 0 +0.5
17.(8分)以蛋壳为原料生产高纯碳酸钙,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蛋壳主要含CaCO3,不考虑其他成分的影响)。
(1)蛋壳需要经过粉碎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
(4)反应所得的NH4Cl在农业上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9分)
8 7 6 5 4 3 2 1 0 +0.5
18.(8分)(2024·菏泽中考)图1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的装置为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O还原CuO时,在F装置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加热,可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对尾气进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某固体增氧剂(可与水反应产生O2)、饮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图2中的甲装置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装置作用类似。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11分)(2024·广元中考)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①________溶液(填“酸”或“碱”)。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下表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②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③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④________(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下表,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⑧____________(填字母)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8分)
8 7 6 5 4 3 2 1 0 +0.5
20.(8分)(2024·长沙中考)某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为99%,小丽同学对此产生怀疑。她取9 g该小苏打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54.6 g。(已知: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计算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 ________ g;
(2)请计算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包装袋上碳酸氢钠含量的标注是否准确。(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