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阳光测评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阳光测评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09: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20分)
1. (1)①谚;②销;③帷;④钟(每空 1 分,共 4分)
(2)B(2 分) 【解析】前文提到谷雨期间人们常感困倦欲睡,②
句“此时适当饮用谷雨茶,能清热利湿,化浊醒神,一扫疲乏症状”
承接上文,说明谷雨茶对缓解困倦的作用,应为首句;④句“但要注
意的是绿茶性凉,空腹多饮易伤胃损阳,故宜饭后饮用”指出喝绿茶
的注意事项,紧承②句;③句介绍红茶对胃的刺激性低于绿茶,⑤句
说明胃肠偏寒、消化不良的人群适合喝红茶,③⑤句是对喝其他茶的
补充说明;①句“另外,也可以选择花草茶,代茶饮”进一步补充其
他茶饮选择,所以顺序为②④③⑤①。
(3)D(2 分) 【解析】D项“但将酩酊酬佳节,更把茱萸仔细看”
描绘的是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不可能发生在谷雨时节。A项“暮春
时”“啼布谷”符合谷雨时节特点;B项“新茗”即新茶,谷雨茶是
谷雨时节的特色;C 项“牡丹热”“鱼肥”也与谷雨时节牡丹盛开、
鱼儿肥美相符。
2. 这种说法不对。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对农业生产、民俗活动
仍有指导意义,还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不应被摒弃。(4分)
3. (1)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2)白露未晞;在水之湄
(3)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每空 1 分,共 8分)
第二部分(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4. A(2分) 【解析】文中画线句强调歌谣的节奏主要靠重叠或复
沓。B 项“式微,式微!胡不归?”多次重复,体现重叠;C 项“桃
之夭夭”多次出现,是重叠;D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
佩,悠悠我思”句式相似,也体现重叠。A项没有明显的重叠或复沓。
5. 选文中作者先明确诗的源头是歌谣,再从歌谣的分类(徒歌和乐
歌)、节奏特点(靠重叠或复沓)等方面进行阐述,引用《礼记》等
古籍中的内容作为依据,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3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6. “潮落江平未有风”描绘出江面平静、没有风浪的景象,这种宁
静的氛围反映出乘舟人内心的平静与闲适;“时时引领望天末”体现
出乘舟人对越中青山的期待与向往之情。(2分)
7. 运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诗人通过“何处青山是越中”的疑
问,引发读者对越中山水的想象,虽未具体描绘越中山水的景色,但
巧妙地传达出越中山水之美。(2 分)
8. “何处青山是越中”意思是哪里的青山才是越中之地呢?这句诗
用语平常,却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诗人在旅途中,望着远
方,心中充满对未知的越中的好奇与向往,情感深远。看似简单的询
问,却包含了诗人对吴越之地的憧憬,体现了“造境飘逸,初似常语
而其神甚远”的特点。(4 分)
9. (1)汇合;(2)说出;(3)全,都;(4)①(每空 1 分,共
4分)
10. 图中溪水两岸怪石应倾斜盘曲,图中未体现;图中应有佳木异竹
垂阴相荫,图中未画出;文中溪水是南流,图中流向可能不符。(3
分)
11. (1)可以成为都市中的胜地。(2分)
(2)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的人。(2分)
12. 《右溪记》中,作者描绘右溪怪石、清流、佳木异竹等景物,营
造出清幽的意境,同时因右溪无人赏爱而“怅然”,融入了个人的失
落心绪;《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清澈的水、奇特的石、茂密的树等,
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也融入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之情。二者都抓
住景物特征制造意境并融入个人心绪,所以有此评论。(4分)
(三)现代文阅读
13. C(2 分) 【解析】C项“直接导致”错误,原文是“气候变化
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并非直接导致,且“对花粉严重过敏的市民
开始增多”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反映花粉严重过敏的市民似乎开始
增多”。
14. C(2分) 【解析】C 项“最主要是通过统计核算和监督考核等
手段”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重点保障最主要的手段是统计核算和监督
考核。
15. 国家层面: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强对
碳排放的管控;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完善花粉预案,做长期应对准备,
普及花粉过敏相关知识;个人层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如出
行佩戴口罩、护目镜,准备相关药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应对气
候变化贡献力量 。(4 分)
16. 【甲】处环境描写,描绘出傍晚川道里宁静、祥和的景象,为下
文巧珍帮高加林卖馍回来两人相遇的情节做铺垫,烘托出高加林等待
巧珍时的忐忑心情;【乙】处环境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傍晚川道宁静
而庄严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为高加林和巧珍在这样的环境中交流、
感情升温提供背景,也烘托出两人内心的紧张与羞涩。(4分)
17. 高明楼活动把高加林的教师职位弄掉,让他儿子上,这一行为使
高加林的生活陷入困境,为后文巧珍安慰高加林、向高加林表白等情
节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主线的发展,体现了次要人物触发关键事件、
影响故事发展的作用。(3 分)
18. 示例一:赞同。刘巧珍善良、真诚、勇敢,对高加林真心喜欢,
愿意为他付出,如主动帮高加林卖馍,还表示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
让他不受苦;高加林此时正处于人生低谷,需要安慰和支持,巧珍的
出现给他带来温暖。他们在一起,巧珍能给予高加林生活上的帮助和
情感上的慰藉。(4 分)
示例二:不赞同。刘巧珍虽然善良、真诚,但她和高加林在思想观念
上存在差异,巧珍满足于农村生活,而高加林心有抱负,不甘心只做
农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不同,在一起可能会产生矛盾,难以获
得真正的幸福。(4 分)
19. A 首民歌可能是刘巧珍在选文情境下唱的。因为 A 首民歌充满了
对心上人的爱慕与思念之情,符合刘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且具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与选文的乡村背景相符;B首民歌描绘的是太湖的美
景,与选文所处的乡村环境和情境不符。(3分)
第三部分(60分)
20. 略。 【写作提示】
任务一:写读后感,可先简述材料内容,如不同人对苍松、乞丐的
不同感受,以及天才感受力强烈等。接着从感受力对个人认知、创造
力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对同一部电影
不同人的看法、对自然景观的不同感受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感受力
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任务二:以《不一样的感受力》为题写作,若写记叙文,可讲述自
己或他人因感受力不同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和行动的故事,突出
感受力对生活的影响;若写议论文,可提出“感受力影响个人发展”
等论点,通过举例论证(如艺术家、科学家凭借敏锐感受力取得成就)、
对比论证(不同感受力的人面对相同情况的不同结果)等方法进行论
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 600 字,避免抄袭、套作,不出现真
实姓名和校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