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典型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1)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芾传
①李芾①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②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③,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②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后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元,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④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⑤而行。
③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带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曰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⑥,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芾:南宋末抗元将领,在长沙抗元之战中壮烈殉国。②荫:靠先人的荫庇。③稽籍出赋:清查户籍摊派赋税。④第:只。⑤恸:放声痛哭。⑥相藉:相互挨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前令束手不敢犯 犯:
(2)潭州兵调且 且: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
3.结合选文分析,李芾身上有何值得赞扬的地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文成公与和相①,同值军机大臣十数年,既薰莸②不相合,乃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相去十数武③。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安南国王阮光平至京,遣其臣馈公土仪④,公取一二物,使人出曰:“中朝公相问陪臣好。汝国王既诚心朝觐,其优赉⑤厚宠,皆出自皇上体恤远人之意,莫谓中朝公相不识顺逆二字也。”其陪臣汗流浃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公有上赐马,一日脱缰去,圉人⑥入告,公方观书,曰:“觅之。”既获,复命,公徐曰:“好。”仍读书如故,其相度有若此。
(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①和相:和珅,清朝贪官。②薰犹:(xūn yóu)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③武:半步,泛指脚步。④土仪:作为馈赠礼物的土产品。⑤优赉:(yōu lài)优厚的赏赐。⑥圉(yǔ)人:周礼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此诚宰相语 诚: (2)莫谓中朝公相 莫: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
6.请结合原文分析,阿文成具有怎样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①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感不解所以。后正会②,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③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陶侃: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②正会:元旦朝会。③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常语人曰 语: (2)尝造船 尝: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
9.选文写了陶侃的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曰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②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③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④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
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⑤亦亡。及其葬也,时届严寒,体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⑥大母。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市:买。③淡:素淡的食物(作名词)。④喀喀(kā):呕吐声。⑤大父:祖父。⑥事:侍奉,伺候。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1) 大吏闻于朝 闻:
(2) 无俟于教也 俟: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12.请结合文章概括文中能体现孝子“孝”的四个事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①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②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③,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建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赵佗自立为武帝,然上贵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节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孝文帝:汉文帝刘恒。②奉:继承。③绨(tí)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13.解词。
(1)直百金 直:
(2)佗遂去帝称臣 遂: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孝文帝在位时为什么能“海内安宁殷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更无所供( ) ②其告示云( )
17.翻译句子。
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
18.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 ”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隆初李御史慎修,德州人。身躯伛偻而敢言直谏,上于上元夜赐诸王公大臣观火戏,公安谏阻之,以为玩物丧志。上喜吟诗,尝召对,问能诗否,因进言:“皇上一日万几,恐以文翰①妨政治,祈不以此劳圣虑。”上韪②其言,载其言于诗。上尝召见曰:“是何渺小丈夫,乃能直言若此。”公奏曰:“臣面陋而心善。”上大笑。又当时以钱贵③故,诸大臣议变法制,公上疏阻之,历举前代之政,洋洋万言,已预料近日钱价俑贵之弊矣。
(节选自《啸亭续录》,有删改)
【注释】①文翰:翰,原指羽毛,后借指毛笔、文字、书信。文翰,这里指文章、文采。②韪(wěi):动词,以为是,即认为是对的。③钱贵:清政府规定千文制钱合银1两,银1两超过1000钱称为“银贵钱贱”,反之为“银贱钱贵”。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公尝谏阻之 谏:
(2)又当时以钱贵故 故:
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尝召见曰:“是何渺小丈夫,乃能直言若此。”
21.请结合原文分析,李慎修具有怎样的品格和才能。
参考答案
1. 冒犯 将要 2.仓促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 3.①刚正能干,李芾代理湘潭县县令时,当地有很多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李芾却能根据户籍收取赋税,不躲避权贵势力,使赋税和徭役分配非常公平。②不畏权贵,李芾毫不畏惧,坚决按照规定稽籍出赋,不向权贵低头。③忠君爱国,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李芾积极号召发兵,挑选壮士让其去救援朝廷。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即便爱女去世,他也只是悲痛一场后就毅然前往。在战争中,他亲自冒着節石督战,对受伤的将士亲自抚慰,每天用忠义激励将士。
这篇文章选自《宋史·忠义传》,主要讲述了南宋末抗元将领李芾的经历和忠勇事迹。李芾自幼聪慧,任职中公平执政,不畏权贵,能勇敢面对困境,并忠于国事。在元兵入侵时,他努力组织防守,即使面临亲人离世,也毅然决然地投入战争,为国捐躯。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李芾的可贵品质,令人敬仰。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犯:冒犯。
(2)句意: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且:将要。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关键词:
仓卒:仓促;命:命令;统:统率。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①段“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可知,在李芾代理湘潭县县令时,当地有很多有权有势的大家族,之前的县令都不敢招惹他们。但李芾却能根据户籍收取赋税,不躲避权贵势力,使赋税和徭役分配非常公平。从他敢于处理棘手事务,且能将事情处理得公正合理这一行为,可以看出他刚正不阿、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体现了他“刚正能干”的特点。
结合①段“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可知,面对当地有权势的大家族,其他县令都不敢有所作为,而李芾毫不畏惧,坚决按照规定稽籍出赋,不向权贵低头,这种不畏惧权贵势力,敢于依法办事的做法,体现了他“不畏权贵”的品质。
结合②段“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可知,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李芾积极号召发兵,挑选壮士让其去救援朝廷,展现出他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愿意为国家出力;②段“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他表示自己并非不懂得为自身考虑,只是世代受国家的恩典,现在被任用,就要以家许国,即便爱女去世,他也只是悲痛一场后就毅然前往;③段“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在战争中,他亲自冒着箭石督战,对受伤的将士亲自抚慰,每天用忠义激励将士。这些行为都表明他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保卫国家的行动中,体现出他“忠君爱国”的品质。
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他的祖上是广平人。生下来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了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就有了些名声。整治湘潭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避开权势,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元蒙军队攻取鄂州,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各郡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于是发布号令征兵,挑选壮士三千人,让当地的豪绅尹奋忠统领军队护卫君王,另召集百姓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川郡都已被元蒙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着泪说:“我怎会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湖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如今有幸被朝廷任用,我应该把家奉献给国家。”当时他所爱的女儿死了,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佑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蒙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促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箭石的伤害来督战。有受伤的将士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相堆叠,人们还是饮血发誓登城拼死一战。
4. 确实、果真 不要 5.和珅靠近和(他)说政事,他也总是漫不经心地应和着和珅。 6.(1)正直有立场,不与奸臣同流合污。(2)忠君爱国,不受小国使者贿赂。(3)临大事有静气,皇上赐的马跑了,也镇定自若。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这果真是真宰相说的话呀。诚:果真,确实。
(2)句意为:不要说我朝的公相。莫:不要。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就:靠近。言:说。亦:也。漫:漫不经心。应:应和。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阿文成公与和相,同值军机大臣十数年,既薰莸不相合,乃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相去十数武。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可知,他具有坚定的立场和正直的品质,与奸臣和珅不相容,从不相交。他在朝中不与和珅有任何接触,甚至在皇帝召见议政时,也刻意保持距离,显示了他不与奸臣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
结合“南国王阮光平至京,遣其臣馈公土仪,公取一二物,使人出曰:‘中朝公相问陪臣好。汝国王既诚心朝觐,其优赉厚宠,皆出自皇上体恤远人之意,莫谓中朝公相不识顺逆二字也’”可知,他忠诚于国家,对待外使态度鲜明。安南国王阮光平的使者前来馈赠土仪,他仅取一二物,并明确表示这是皇上的恩赐,而非他个人的接受,显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不受小国使者贿赂的高尚品质。
结合“公有上赐马,一日脱缰去,圉人入告,公方观书,曰:‘觅之。’既获,复命,公徐曰:‘好。’仍读书如故”可知,他临大事有静气,即使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也能保持镇定。当皇上赐给他的马脱缰而去,圉人慌张报告时,他仅淡淡地说“觅之”,等马找到后,他也只是淡淡地回应“好”,然后继续他的阅读,这充分显示了他临大事有静气的性格特质。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阿文成公与和珅,同任军机大臣十多年,像香草与臭草一般,贤愚不相合,除了被皇帝召见讨论政事以外,一点也没有交往,凡是站立在御阶的旁边,公一定与和珅相距十来步远。和珅靠近和他说政事,他也总是漫不经心地应和着和珅。安南国王阮光平到京城,派遣使臣馈赠公土特产,公拿了一两件,派人出来说:“我朝的公相向陪臣问好,你们的国王既然是诚心地朝见,这是他得到的优厚的赏赐,全都是出自皇上的体恤之情,不要说我朝的公相不认识顺逆两个字啊。”安南国王的陪臣汗流浃背,出来对人说:“这果真是真宰相说的话呀。”公有一匹皇上赐的马,一天脱缰跑了,养马的人进来禀告,公正在看书,说:“去找。”一会儿找回来来复命,公慢慢地说:“好。”仍然在读书,他的丞相风度像这样啊。
7. 告诉;对……说 曾经 8.陶侃都让人收集并且掌管木屑和竹头,大家都不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 9.①统领军务,勤于政事。②告诉别人要珍惜时间。③储存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头,木屑用于雪后铺地,竹头被人制成榫钉装配船只。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经常对人说。语:告诉,对……说。
(2)句意:陶侃曾经造船。尝:曾经。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皆:都;籍:收集;而:连词,表顺承;咸:都;不解:不明白。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可得:统领军务,勤于政事;
根据“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可得:告诉别人要珍惜时间;
根据“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感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可得:储存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头,木屑用于雪后铺地,竹头被人制成榫钉装配船只。
参考译文:
太宁三年五月,朝廷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交相庆贺。陶侃性情聪明敏锐、恭敬勤奋,整天盘膝正襟危坐,对军府中众多事务检视督察,无所遗漏,没有一刻闲暇,他常常对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醉!活着对时世毫无贡献,死后默默无闻,这是自暴自弃!”陶侃曾经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头,都令人登记并且掌管,大家都不明白有何用。后来元旦群臣朝会,正逢积雪后开始放晴,厅堂前面残留的积雪仍然潮湿,于是用木屑铺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所贮存的竹头制成榫钉装配船只。(陶侃)治理事务的仔细和缜密,一向如此。
10. 使……听到 等待,等 11.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12.①家里贫困,放弃学业奉养母亲;②辛勤劳作,给母亲吃珍贵的食物,自己却吃粗茶淡饭;③母亲生病,照看母亲非常周到,并呼天求救;④为父亲守丧,哀哭三年;⑤死前叮嘱自己的孩子侍奉好祖母。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 句意:大官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闻:使……听到。
(2) 句意:不需要别人的教导;俟:等待。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然:然而;方:正;以:表目的,来;因:因为;废:放弃。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根据“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可知,孝子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放弃了学业,转而辛勤耕作,以确保母亲能够吃到珍贵的食物。而自己则甘愿吃粗茶淡饭,这种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体现了孝子对母亲的深厚孝心。
(2)文中描述了母亲生病时的情况“母病喉,勺饮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孝子对母亲的病情非常担忧,甚至呼天求救,希望母亲的病能够好转。这种对母亲的关心和担忧,充分展现了孝子的孝心。
(3)根据“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苦块中,哀号三年”可知,在父亲去世后,孝子为父亲守丧三年,期间哀号不已。这种对父亲的怀念和尊重,体现了孝子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和孝道精神。
(4)在孝子临终前,他仍然不忘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好好侍奉祖母,这表明孝子的孝心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照顾上,还延续到了下一代,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延续。
综上所述,这四个事例充分展现了孝子对母亲的深厚孝心和对家人的关爱与尊重,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照顾母亲,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种孝道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译文:
在嘉定的曲江里,有一个叫做李维煌的孝子,字裕光。他的父亲李岩士在他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家里没有积蓄,母亲靠做针线活供他上学,他哭着说:“赡养父母是儿子的责任。如果儿子不养母亲,反而靠母亲养儿子,儿子的心怎么能安定呢!”于是,他放弃了学业,勤劳耕作,买来珍贵的食物给母亲吃,而自己却甘愿吃清淡的食物。母亲得了喉病,喝水都咽不下去,已经三昼夜了。孝子呼天求救,母亲梦见神人用针给她治疗,说:“我同情你儿子的孝心。”醒来后,出了一身汗就好了。
雍正七年的秋天,海风吹起,城中波涛汹涌。孝子住的房子破旧漏风,半夜房子摇摇欲坠。孝子赶紧背着母亲,趴在桌子下面。不一会儿,前后的房屋都崩塌了,只有他们躲避的地方完好无损。孝子的父亲去世一年多后,祖父也去世了。到他们下葬的时候,正值严寒,孝子身体虚弱,手冻僵在炭土里,在大雪中僵硬不动。治家的工匠们用火把他暖过来,又给他灌了热汤,他才苏醒过来。他五十五岁时去世。去世时他抱着母亲大哭,嘱咐他的儿子要好好侍奉祖母。相传他小时候,父亲去世,他睡在草垫和土块上,哀号了三年。每次他进出,邻居们都指着他说:“小孝子,小孝子。”大概这就是他的天性吧。乾隆三十年,大官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在曲江里为他建立了牌坊,在牌坊旁边建立了祠堂。
评论说:《孝经》这本书,是圣人用来教育人们如何做人的书。然而,世人正在读书以求得孝道,而李氏的儿子却因为孝道而放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中庸》说:“遵循本性就是道,修养本性就是教。”古代的人能够遵循本性的人,不需要别人的教导。否则,慈乌会反哺,羔羊会跪乳,它们读了什么书呢?
13. 同“值”,价值 于是,就 14.不能便利民众的事,就废止,来使人民获利(来有利于人民) 15.示例:①孝文帝衣食俭朴,为天下范,即位23年,衣食住行没有增加。②孝文帝勤政爱民,从不烦扰百姓,凡不利于民的事都废止,③孝文帝关爱百姓,面对匈奴背约入盗却不发兵烦苦百姓,④孝文帝以德报怨,深得人心,赵佗自立为武帝,孝文帝却待他为兄弟。(答出三点即可)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直:同“值”,价值。
(2)句意:赵佗于是去除帝号称臣。遂:于是,就。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语有:便:方便,便利;辄止:就停止;以:来;利:使……利。
15.本义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
从“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可以看出孝文帝生活俭朴;
从“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建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可以看出孝文帝勒俭为民,凡不利于民的事都废止;
从“上常衣绨衣,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以看出孝文帝衣食俭朴,率先垂范;
从“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南越王赵佗自立为武帝,然上贵佗兄弟,以德报之”可以看出孝文帝对待异己,以德报怨,深得人心。
参考译文: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家,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赵佗自立为王称作武帝,然而皇上却把赵佗的哥哥弟弟当作贵人,用德来回报,赵佗于是去除帝号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因此天下变得安宁富足。专心一意用道德教化老百姓,因此国内殷富,而礼节仁义兴盛。
16. 另、另外; 说。 17.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18. 担心引起百姓抱怨; 洁己奉公。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根据句子意思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
①句意: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更:另、另外。
②句意:他发布告示说。云:说。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是以:因此。恤:顾及。衰老:年老体衰。单身:独自一人。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人物形象。
①空:根据原文“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
②空:加引号是暗示我们用文中语言来概括他的品质,结合本文“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王恕为了不引起百姓的抱怨,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意在洁己奉公”即其心意在于“洁己奉公”,因此此空应填“洁己奉公”。
【参考译文】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引起百姓抱怨,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19. 劝谏 劝说 规劝 原因 缘故 20.皇上曾经召见他说:“你是身材多么矮小的人,竟然能够像这样直言进谏。” 21.①正直敢言,忠诚为国:劝谏皇帝不要玩物丧志(劝谏上元夜观火戏和阻止写诗),显示了他对国家关心。②沉着冷静,机智应变:当皇帝调侃他时(说他“是何渺小丈夫”),李慎修没有表现出胆怯或尴尬,而是机智地回答“臣面陋心善”,既显示了他的自知之明,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善意。③远见卓识:能够预见到变更法制可能带来的弊端,如钱价昂贵的问题。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李慎修直言规谏劝阻。谏,劝谏,劝说;
②译为:还有当时因为钱价昂贵的缘故。故,原因,缘故。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尝,曾经;何,多么;乃,竟然;直言,直接进言,坦率地说话;若此,像这样。
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身躯伛偻而敢言直谏,上于上元夜赐诸王公大臣观火戏,公安谏阻之,以为玩物丧志”可知,李慎修不顾自身形象,勇敢地向皇上进谏,在上元夜皇上赐观火戏时,直言这是玩物丧志,体现了他的正直和敢于直言;
根据“又当时以钱贵故,诸大臣议变法制,公上疏阻之,历举前代之政,洋洋万言,已预料近日钱价俑贵之弊矣”可知,李慎修预见到改变钱法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通过列举前代政事进行劝阻,展现出其具有远见卓识;
根据“上尝召见曰:“是何渺小丈夫,乃能直言若此。”公奏曰:“臣面陋而心善。”上大笑”可知,当皇上说李慎修是“渺小丈夫”时,他马上回奏“臣面陋而心善”,巧妙地回应了皇上的话,化解尴尬,体现出他的机敏应变。
参考译文:
乾隆初年有个御史李慎修,是德州人。他身材驼背却敢于直言进谏。皇上在上元夜赏赐诸位王公大臣观看烟火表演,李慎修直言规谏劝阻,认为这是玩物丧志。皇上喜欢吟诗,曾召见他,问他会不会作诗,(李慎修)趁机进言说:“皇上每天要处理众多事务,恐怕因为诗文而妨碍政事,祈求不要因此劳烦圣上思考。”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把他的话记载在诗中。皇上曾召见他说:“这是怎样矮小的一个人,竟然能如此直言。”李慎修上奏说:“臣面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皇上大笑。还有当时因为钱价昂贵的缘故,诸位大臣商议改变钱法制度,李慎修上疏阻止,逐一列举前代的政事,洋洋洒洒万余字,已经预料到了近日钱价飞涨的弊端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