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7:3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1.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三件事,分别是 、 和
2.选文第三段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A.时间 B.地点的变化 C.事情发展
3.选文第三段详写了 ,主要写了这一天 、 ,描写得很具体。
4.“彩排”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特殊的含义 B.表示着重指出。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讽刺或否定。
5.由“除夕”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请任写一句。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6.选文主要讲八儿 和 的过程。
7.画“ ”的句子中感叹号的作用是 ,“一切”指的是 , , , 。这样写,生动地把一个 的八儿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读画“ ”句子中,说说其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
9.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用“ ”画出与这句话对应的语句。
整本书阅读——提升能力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它们运回家的时间还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棍杠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但是,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这活儿要是干完了的话,除了在岛上转悠,寻找吃的以外,那我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干了。
10.上面语段选自 (国)作家 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
11.这部小说是以第 人称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
12.语段中划线句子中的“岛”叫 。
13.语段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14.你最近读了哪些名著?向大家推荐一本,并说出推荐的理由。
读过的名著:
推荐的名著:
推荐的理由:
阅读做题。
骑鹅旅行记(片段)
①唉,他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有谁会给他房子住呢?有谁会为他铺床叠被呢?有谁来让他在火炉旁边取暖呢?又有谁来保护他不受野兽伤害呢?
②太阳早已隐没,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夜幕自天而降,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大森林里开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
③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他惶惶不安地不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他们他是无依无靠的了……男孩子过去对动物都很残忍,对这只雄鹅也是如此,此时此刻他却只觉得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害怕得要命,弄不好会失掉雄鹅。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雄鹅又大又重,男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推到水边。
15.片段①与片段②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16.这场骑鹅旅行记让尼尔斯有了很大的改变,请结合上述片段举例谈谈他开始有了什么改变。
阅读。
匆匆
①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②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③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7.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的大海,表达了作者的淡然
B.在时光的大海里,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在时光的大海里,属于自己的时间数不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
D.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快,无声无息,表现了作者的无奈。
18.选文第3自然段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句,这些问句的作用是( )
A.巧妙地牵引情感,深化主题。 B.提出问题,进行探索。
C.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写出时间的流逝。
19.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饱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0.作者描写时间的流逝,可写的事情很多,为什么偏偏写洗手、吃饭、睡觉这么平常的小事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课内阅读——习得方法
【语段一】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节选自《那个星期天》
【语段一】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着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节选自《秋天的怀念》有删改)
21.【语段一】中描写了“我”做的四件事,请补充下图。
22.下列对“空空落落”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是“我”那时失落心境的一种体现。
B.写出了“我”等待母亲买菜回来时内心的状态。
C.这是对院子的环境描写,仅仅写出了院子的冷清。
23.对比两个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一描写“我”盼着母亲能带我出去走走:语段二描写母亲盼着“我”能跟她出去走走。
B.都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了人物一种真实的情感。
C.语段一主要通过动作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表达情感,而语段二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情感。
D.都描写了人物心情的变化,语段一中“我”的心情由焦急转为兴奋,语段二中母亲的心情由不安转为欣喜。
24.语段一中划线的句子描写了“我”看电影画报时展开的想象,语段二中母亲因“我”答应她可以外出走走而欣喜不已。请根据语段一的句式补充下面的句子。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想象儿子来到北海公园闭目凝神的样子,想象 ,想象 。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②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⑤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5.“那年春天”指的是 年的春天。
26.“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父亲的行为可以用词语“ ”来形容,表现了父亲 的工作状态。
27.“局势越来越严峻”体现在三件具体的事上,其中不包括( )
A.听母亲说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 B.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
C.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D.母亲不再说什么了
28.选文画“——”的句子是对父亲的 描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是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 的精神。
29.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资料,完成练习。
【资料】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1927年4月5日晚上,范鸿劼紧张地要求李大钊也立即撤离大使馆,但李大钊不肯撤离。李大钊说:“中国有句俗话,叫老将催后阵,作为共产党人,我一直信奉‘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我这个老将啊,要你们都安全了,最后才撤离!”
结合资料,李大钊不离开北京的原因是:
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0.选文中画“﹏﹏”句中“固”的意思是 ,“或”的意思是 。
31.本段引用了曾写过史书《 》的司马迁的话说明生死观,类似的名人名言还有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做人杰, ”。
32.用“ ”画出文段的中心句,此句和选段中的其它句子是 关系。
33.画“——”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词语“ ”;第二个“死”字表达了对那些为法西斯卖力的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词语“ ”。
34.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死重于泰山,请写出一个,并简介他(她)的事迹。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35.短文中的“?”是指 ,“!”是指 。
36.回忆课文内容,短文中加点的“这样的事例”指的是哪三个事例?
① ② ③
37.短文中引用华罗庚的话有什么好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使表达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B.有力地说明了在科学上要善于不断向人请教,这样自己的思辨能力才能提高。
C.强调了在科学的发现上,要善于观察并不断思考和探索,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38.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向别人请教,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真理。
B.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我们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以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C.我们要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问号”,才能发现 真理。
课内阅读。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1)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②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2)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39.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恳求——( ) 展现——( )
反义词:幸福——( ) 破坏——( )
40.文中画横线处(1)是 描写,(2)是 描写。
41.阅读短文,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到了父亲的怀表。
B.表里是个美丽的世界。
C.父亲把表打开,“我”看到了表里那美丽的世界。
D.“我”看到了父亲的怀表,高兴极了。
42.为什么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表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4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1-5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2.A 3.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放鞭炮 吃糖 4.A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可知答案。
2.本题考查写作顺序的赏析。
结合“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晚上”可知,这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故选:A。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结合“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可知,这一段是描写的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结合“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可知,主要写了放鞭炮和吃糖。
4.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彩排”不是指真正的彩排,而是强调过年的热闹和人们对春节的重视。故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故选:A。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积累有关“除夕”的诗句。
如: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6. 猜粥 看粥 7. 表现八儿惊异的程度之深 栗子融掉 饭豆肿胀 花生脱了皮 锅巴围着锅边成一圈 天真可爱 8.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在小孩子的眼中,食材在锅中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得鲜活有趣、有生命,也表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喜爱。 9.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导语】这篇《腊八粥》节选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了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充满童趣与生活气息。作者运用细腻的感官描写(如“面面的花生仁”“肿胀的饭豆”)和夸张想象(“枣子必大了三四倍”),生动再现了八儿对锅中食材变化的期待与惊喜。文中对话与心理活动自然交融,通过“惊异得喊起来”等细节,成功塑造了一个天真好奇、充满想象力的儿童形象。结尾处"粥的颜色是深褐"的意外发现,更在寻常炊事中增添了发现的乐趣,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温馨记忆。
6.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通读选文,粗略地整体感知选文内容;其次是细读选文,寻找并发现选文中有价值的句子(如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段尾句等)和有价值的关键词语;最后把这些有价值的句子和词语串联起来,就是选文的主要内容。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总起句“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可以提炼出关键词“猜想”;选文第二自然段中“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可以提炼成“看”。这样再结合选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就可以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即八儿猜粥和看粥的过程。
7.本题考查判断描写手法和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句子“‘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是对八儿的语言描写,“惊异”是对八儿的神态描写。感叹号的作用是表示惊讶的语气,
从第①段的句子“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可知“一切”指的是栗子融了、饭豆肿胀了、花生仁脱皮了、锅巴围着锅边成一圈,这两句话把八儿看到腊八粥之后的反应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八儿天真可爱的样子。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脱了红外套”将花生仁拟人化,生动展现煮粥时花生红衣自然脱落的过程,使画面充满童趣。用“红外套”比喻花生衣,既准确又充满生活气息,符合儿童视角的观察特点,前句写食材形态变化(动态过程),后句写锅巴成型状态(静态结果),形成完整烹饪画面,“围了锅边成一圈”通过动态描写,将静态的锅巴转化为具有空间感的圆形构图,激活读者视觉想象。
故:“脱了红外套”将花生仁的红色种皮脱落过程赋予人类动作(“脱”),使无生命的花生仁具备主动性,仿佛它有意为之。 拟人化的描写增强了画面感,让读者联想到花生仁像人一样“脱衣”,生动而富有童趣。
9.本题考查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前后照应的写法,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凑。选文中的前后照应是指内容上的照应。寻找内容前后照应的句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出关键字词,再根据句子的内容进行完整的判断,从而确定照应的句子。
本题所给的句子“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中的关键字是“猜”,而选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中的关键字也是“猜”。结合前后两句话和选文的整体内容,可以确定这两处为前后照应的关系。
故画出: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10. 英 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11. 一 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更加接近和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2.绝望岛 13.“我”是坚韧不拔、勤劳能干、乐观面对困境的人。 14. 《老人与海》《红楼梦》《西游记》 《老人与海》 通过老渔夫与大海的搏斗,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尊严,具有深刻的人生启示。
【导语】这段节选生动展现了荒岛生存的艰辛与主人公的坚韧性格。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和细腻的动作描写,将劳动过程的艰难具象化。巧妙暗示了孤独处境下的生存状态,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整体文字质朴却富有张力,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对生存困境的深刻写照。
1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结合第①自然段“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和第②自然段“除了在岛上转悠,寻找吃的以外”可知,这是《鲁滨逊漂流记》的经典情节。《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11.本题考查人称及作用。
结合第①自然段“我使出全力”和第②自然段“我没有其他的事可干了”可知,这部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这种写法能使叙述更真实生动,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除了在岛上转悠”及作品背景可知,这是鲁滨逊遇难后居住的荒岛。在小说中被称为绝望岛。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①自然段“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它们运回家的时间还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棍杠打。”可知,“我”不畏艰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造住所,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可见“我”是一个勤劳勇敢、乐观坚韧的人。
1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自己所学和积累,谈谈你读过哪些名著,并推荐一本,说说推荐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读过的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推荐的名著:《三国演义》
推荐的理由:《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生动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与谋略。其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经典之作。
15.表达情感方式的不同:片段①采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男孩子(尼尔斯)的孤独无助与恐惧不安(直接抒情)。片段②把感情融入环境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男孩子(尼尔斯)的孤独无助与恐惧不安(间接抒情)。 16.从他赶紧动手推雄鹅、拉雄鹅,设法把雄鹅弄到水边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又大又重雄鹅推到水边,救了雄鹅这一举动中看出尼尔斯不再一味地虐待动物,改变了残忍的一面,开始有了同情心和善良。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情感的方式。
片段①主要通过连续的设问来表达情感,一连串的“有谁……呢?”的问句,强烈地表达出男孩子的孤独无助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这种连续设问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直接抒情使读者更能体会到男孩子面临的困境和无依无靠的处境。
片段②主要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情感,描写了太阳隐没、湖面上吹来寒气、夜幕降临、森林里发出响声等,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从而烘托出男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这种通过环境描写来间接抒情的方式,让读者在感受环境的压抑时,也能体会到男孩子的心情。
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之前尼尔斯对动物很残忍,比如对雄鹅也是如此。但从片段中第③自然段“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他惶惶不安地不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他们他是无依无靠的了”,“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雄鹅又大又重,男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推到水边。”可以看出,当他在空中遨游的喜悦消失,感到惶惶不安时,他只觉得雄鹅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并且害怕会失掉雄鹅,于是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雄鹅弄到水边去,尽管雄鹅又大又重,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放弃。
这表明尼尔斯开始意识到雄鹅的重要性,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待雄鹅,而是努力保护和依靠雄鹅,体现了他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开始有了关心和保护他人(动物)的意识。
17.D 18.A 19.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饱含着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珍惜当下的勉励之情。 20.洗手、吃饭、睡觉等都是生活中平常的事,但正因为平常,以致让人不察甚至淡忘,选取这些事例来写才能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就在不经意之间,体现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叹惋。
【解析】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将时间比作大海,突出“我的日子”之少,结合上下文,此处的时间指“过去的日子”,而“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故选D。
18.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
第③自然段是作者对“匆匆”逝去的日子的反思。一连串递进的问句作者诠释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匆匆”的体悟,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没有作为的自责;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同时也包含了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珍惜当下的勉励之情。因此这些问句起到了表现情感、深化主题的作用。
故选A。
19.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和分析思想感情。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己未能充实度过每一天的自责。饱含着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以及对自己未能充分利用时间的自责与不甘。
这句话中的“不能平的”和“白白走这一遭”都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作者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不愿意让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他渴望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者选择描写洗手、吃饭、睡觉这些平常的小事来展现时间的流逝,实际上是非常精妙和深刻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日复一日的平常活动,正是我们生活中最真实、最贴近的部分,它们无声无息地占据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掉了大量的光阴。
这样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时间流逝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进而亲身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和迅速。
同时,这些平常小事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只有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才能发现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敏锐感知,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
21.玩跳房子 看着云彩走 翻看画报 22.C 23.D 24. 儿子看见北海的菊花尽情绽放的样子 儿子的脸颊被秋风拂过时惬意的样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个语段,分别描绘了孩子和母亲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状态。语段一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孩子在等待母亲时的孤独与期待,情感层次丰富。语段二则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刻画了她对儿子的深切关怀与期盼。两段文字均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真实地传达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和细腻刻画。整体上,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句子“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可知,“我”做的事情有:跳房子、看天上的云彩走、拨弄蚁穴、看画报。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语段一“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和“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可知,在那个星期天,“我”一直盼着母亲回来,但是母亲迟迟不回来,因此“空空落落”既是对院子的环境描写,也是“我”那天的心情写照。
故选C。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语段一“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和“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可知,“我”最终没有盼望到母亲回来带我出去玩,最后的“空空落落”可以看出“我”很失落,心情并没有由焦急转为兴奋。
故选D。
24.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结合语段二的内容可知,母亲一直希望儿子能够积极面对人生,可以围绕这一点回答。再结合语段一“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可知,句式应补充为“想象儿子在公园里欣赏菊花的样子,想象儿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
示例: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想象儿子来到北海公园闭目凝神的样子,想象儿子在公园里欣赏菊花的样子,想象儿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
25.1927 26. 早出晚归 忙碌 27.D 28. 语言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对革命事业充满责任感,无私无畏 29.革命形势严峻,他要留在北京指导工作,出于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他要最后撤离
【导语】这篇回忆录节选以质朴的笔触勾勒出革命先驱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的工作场景。通过“烧文件”“工友被捕”等细节描写,展现了1927年严峻的政治环境。文中父亲(李大钊)的语言描写尤为动人,“我哪能离开”的反问句掷地有声,配合资料中“老将催后阵”的宣言,共同塑造出一个坚守岗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形象。作者采用儿童视角叙述,以“蹲在旁边看”等生活化场景,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感。全文在平静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
2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段“1927年4月28日”和“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可知,“那年春天”指的是1927年春天。
2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文中“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可以看出,父亲早晨很早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这种行为符合“早出晚归”的特点。
父亲如此早出晚归,结合后文“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可知,当时局势动荡,父亲肩负着重要的工作任务,早出晚归的状态体现出他工作十分忙碌、紧张,父亲全身心投入工作,忘我的境界。
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④段“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可知,搜查、烧文件、工友被捕直接体现局势严峻。“母亲不再说什么”是结果,非体现严峻的事件。
故选D。
28.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以及改写句子。
直接引用人物说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里直接呈现父亲所说内容,属于语言描写。
反问句改陈述句时,去掉反问词“哪能”,把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去掉语气词“呢”,问号改为句号。即: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从父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在当时严峻的局势下,他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即便面临危险也坚决不离开,体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无私奉献以及坚定的革命意志等精神品质。
29.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资料中明确提到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这表明他承担着重要的领导职责。面对危险,他秉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信念,不愿轻易撤离,而是要把同志们的安全放在首位,等大家都安全了最后才撤离,所以他不离开北京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守革命信念,保障同志们的安全。
30. 本来 有的 31. 史记 死亦为鬼雄 3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论证 33. 崇敬 牺牲 痛恨 送命
34.刘胡兰,1945年,日本投降,小青所在的八路军回到山西,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蒋匪军和地主吕善卿对刘胡兰严刑逼供,刘胡兰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终,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解析】30.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常用作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故其中“固”的意思是:终究、本来。
其中“或”的意思是:有的。
31.本题考查的是课外知识的积累。
《史记》,是由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意“鬼、雄”的正确书写。
32.本题考查中心句。
中心句:能够高度概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通读语段并结合课文,可知主要讲述了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文段首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统领全文讲述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可知中心句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其他语句论证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故中心句与语段其他句子是论证关系。
33.本题考查的是情景中词语理解。
“死”死亡;失去生命。
“为人民利益而死”中的“死”表达了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敬仰之情,可以换成词语殉职(表示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中的“死”表达了对那些为法西斯卖力的人的痛恨之情,可以换成词语卖命。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写出一个革命先烈的故事即可。
如:李大钊,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5.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和探索 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36. 波义耳由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色发明了石蕊试纸; 魏格纳由海岸线和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由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发现人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37.B 38.B
【解析】35.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中可以看出。
3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
37.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中可以看出强调了在科学的发现上,要善于观察并不断思考和探索,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引用可以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所以B错。
3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中可以看出。
39. 请求 呈现 痛苦 保护 40. 语言 动作 41.C 42.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 43.好奇心特别强
【解析】39.本题考查近义词和反义词。
恳求:向别人以诚恳迫切的态度请求。
展现:明显地表现出。
幸福:一种让人感到满足、快乐和安心的心理状态,通常与美好的生活、情感满足等相关。
破坏:使事物受到损害或毁坏。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可知,“请求”有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的意思,和“恳求”意思相近;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可知,“呈现”指显出、露出。和“展现”意思相近;
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中“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可知,“痛苦”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与“幸福”相反;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可知,“保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与“破坏”相反。
40.本题考查描写手法辨析。
根据第①自然段中“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是只许看,不许动。’”这句话中的提示语“他对我笑着说”及说的内容可知,该句子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根据“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句话中“取出”“拨开”等动词可知,该句子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
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短文重点描述的是父亲把表打开,“我”看到了表里那美丽的世界。
A.只说“看到父亲的怀表”,太过简略,没有突出重点。
B.只强调表里的世界美丽,没有体现“父亲打开表让我看到”这一关键情节。
D.“看到怀表高兴极了”,没有准确概括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看到父亲打开怀表后里面的美丽世界。
故选C。
4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我们需要从文中找到父亲主动给“我”看表的原因。通过仔细阅读文段第①自然段中,可以发现文中明确提到了“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这就是父亲没有请求就主动给“我”看表的原因。
4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语段可知,该语段选自课文《表里的生物》,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那个能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文中第①自然段中“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体现了“我”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孩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