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课内片断,完成练习。
燕子(节选)
①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_______地吹拂着,_______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_______的柔柳,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的花,_____的草,_______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②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1.把语段补充完整。
2.第1自然段中把柔柳、 、 和 当作人来写,不说它们长出来了,而是说它们“ , ”。读起来热闹、欢喜,很有画面感。
3.第2自然段中,作者从2方面写出了小燕子飞行时 、 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斜飞”一词写出了小燕子高超的飞行技巧,若换成“飞行”就表现不出这样的效果。
B.这两段的基调是轻松、欢快的,我们应该用缓慢并且略带一点沉重的语调来读。
C.文章写出了小燕子行动时的迅捷轻盈、休憩时的安静祥和,动静相宜,很有画面感。
课内阅读
荷花(节选)
①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āi ái)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 涨)得马上要破裂似(sì shì)的。
②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 资)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5.选择文中( )里正确的字或读音,打“√”。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长得 的特点,这句话把荷叶比作 ,突出了荷叶又 和 的特点。
7.文中描写了白荷花 、 和 三种姿态,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作者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所以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读出 的语气。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②“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④“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⑤“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⑥“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⑦“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⑧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⑨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8.陶罐不再理会铁罐的原因是( )
A.铁罐能说会道,陶罐争辩不过他。
B.陶罐宽容、理智,不计较铁罐的无理取闹。
9.铁罐认为自己很 ,陶罐一碰就会 ,所以觉得陶罐不能和自己“相提并论”;而陶罐认为它们生来就是 的,并不是来 的,所以不想和铁罐争吵。
10.看到如此傲慢的铁罐,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理解。
鹿角和鹿腿(节选)
①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②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1.从选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观赏——( ) 均匀——( ) 新奇——( )
12.对画横线句子中的两个“多么”理解正确的是( )
A.写出了鹿自豪、骄傲的心理。 B.写出了鹿谦虚、低调的心理。
13.画曲线的句子是对鹿的 、 和 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鹿对自己腿 的心理。
14.同学们对“鹿角”和“鹿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A.鹿角虽然很美,但是无用,因此实用的鹿腿最重要。
B.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都有自己的用处与优势。
我赞同( )的说法,因为: 。
课内阅读。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 创造)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继承 传承)下来了。
15.用“_____”画出括号中合适的词语。
16.结合选段,将流程图补充完整。
剪碎或切断→ → →捣→
17.用“﹏﹏”画出这种造纸方法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18.阅读《赵州桥》(节选),完成练习。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回首遥望( )
A.第一 B.头 C.首领
②双龙戏珠( )
A.戏剧,也指杂技 B.开玩笑,嘲笑 C.玩耍,游戏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什么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
A.总起句,引出下文 B.关键句,画龙点睛
C.过渡句,承上启下 D.中心句,总结全文
(3)由第(2)题可知,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 的特点来写的,为了写清楚这一特点,选文详细介绍了 。
(4)选文中画“ ”的句子 (①是 ②不是)比喻句。这句话能用成语 (①绘声绘色 ②活灵活现 ③有声有色)来形容。(选填序号)
(5)观察右图中雕刻的精美图案,发挥想象,仿照选文中的优美语句将句子补充完整。
有的刻着
花钟(节选)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9.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伸展——( ) 察看——( ) 争妍斗艳——( )
20.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抄下来。
21.“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中“一现”一词说明昙花开放的时间 ,生活中人们常用成语“ ”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22.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补充下面的句子。
清晨六点,牡丹花 ;下午五点,紫茉莉 。
阅读。
①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②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③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④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⑤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23.文段介绍了法布尔实验的( )
A.目的 B.过程 C.结论
24.文段中加点的“大约”(可以 不可以)删去,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将法布尔在实验中的做法和他这样做的目的连一连,再补写横线上的内容。
我能感受到法布尔是一个做事 的人。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 路远,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区别于其他蜜蜂
带蜜蜂走了四公里路 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在蜜蜂身上做白色记号 让蜜蜂不明方向
26.语文要素☆ 借助关键词句梳理法布尔在放飞蜜蜂之后观察到的情况和内心的想法。
观察到的情况 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
内心的想法 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4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微微、如毛、千条万条、红、白、黄、青、绿 2. 花 草 叶 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3. 样子 声音 4.B
【导语】这篇《燕子》节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生机盎然的画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赶集似的聚拢”)和动态描写(“斜飞”“叽的一声”),将自然景物与燕子飞行姿态生动结合,营造出欢快明亮的春日氛围。文中“剪刀似的尾巴”“光彩夺目”等比喻和修饰词的使用,既准确捕捉了燕子的特征,又赋予文本诗意的美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形成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微”“黄”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①自然段“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运用拟人手法,把柔柳、花、草、叶当作人,赋予它们“赶集”“聚拢”这些人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②自然段“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体现小燕子飞行姿态轻盈,第②自然段“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写出了飞行时的外形和声音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B.这两段描绘的是春天小燕子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基调轻松、欢快,应该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来读,而不是缓慢、沉重的语调,故错误。
故选B。
5.āi 胀 shì 姿 6. 茂盛 大圆盘 大 圆 7. 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花瓣儿全都展开 花骨朵儿 赞美
【导语】这篇《荷花》节选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荷塘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以“挨挨挤挤”形容荷叶的繁茂,用“碧绿的大圆盘”作比,形象地刻画出荷叶的形态和色彩。对白荷花三种不同开放状态的描写,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绽放,富有层次感。最后将整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暗含对生命力的赞叹。全文语言清新优美,比喻贴切,通过对荷花的细致描摹,传递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
5.本题考查多音字和选字填空。
挨:āi,1.动词,靠近;紧接着。 2.介词,顺着(一定次序)。
ái,1.动词,遭受;忍受。 2.动词,困难地度过(岁月)。 3.动词,拖延。
挨挨挤挤:āi,挤来挤去。亦用以形容人多杂乱。
似:sì,1.动词,像;如同。 2.副词,副词,似乎,好像,表示不确定 3.介词,用于比较,表示超过(放在单音节形容词后面,相当于“于”)。
shì,1. 见“似的”。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也作是的。
似的:shì,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姿 :指形态、样子。
资 :指资源、条件。
姿势 :指身体的形态或动作的样子。
胀 :指物体因内部压力而体积变大。
涨 :指水位或价格上升。
饱胀 :指因吃得过多或消化不良而感到肚子发胀。
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 :形容荷叶之间紧密排列,没有空隙,说明荷叶长得 茂密 。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是一个比喻句,将荷叶比作 碧绿的大圆盘 ,突出了荷叶的 形状圆润 和 颜色碧绿 的特点。
由此可知,“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长得 茂密 的特点,这句话把荷叶比作 碧绿的大圆盘 ,突出了荷叶形状圆润 和 颜色碧绿 的特点。
7.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和第②段“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可知文中描写了白荷花 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 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和 还是花骨朵儿 三种姿态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作者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所以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读出 欣赏与赞叹 的语气 。
8.B 9. 坚硬 破碎 盛东西 互相碰撞 10.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铁罐和陶罐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铁罐傲慢自大,认为自己坚不可摧,而陶罐则谦逊理智,懂得自身的价值和用途。故事通过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暗示了傲慢与偏见的无意义,以及宽容与和睦的重要性。最终,铁罐的自负与陶罐的宽容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⑥自然段中“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可知,陶罐不再理会铁罐的原因是:陶罐很宽容,不与铁罐计较。
故选B。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你敢碰我吗,陶罐子!”第⑦自然段中“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可知,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陶罐一碰就会碎;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可知,陶罐认为自己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写出自己看到如此谦虚的陶罐和如此傲慢的铁罐时的想法,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即可。
如:傲慢自大往往会导致失败,谦虚宽容才能赢得尊重。
11. 欣赏 匀称 别致 12.A 13. 动作 神态 语言 十分不满意 14. B 事物各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鹿对自身角与腿的对比评价,生动展现了外在美与实用价值的辩证关系。文本运用拟人手法(“噘嘴”“皱眉”)和对比修辞(精美珊瑚角vs细弱腿),构建了童话式的叙事框架。语言风格兼具文学性与口语化,通过重复句式(“多么…”)强化情感表达。寓言内核触及自我认知的永恒命题,暗示片面追求外在美的认知局限,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价值判断的思考空间,体现了寓言文学“小故事大道理“的典型特征。
11.本题考查近义词。
在第①自然段“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这句话中,“欣赏”也有观看并赞赏的意思,与“观赏”意思相近,故填“欣赏”。
第①自然段“我的身段多么匀称”里的“匀称”,表示身材比例均匀、协调,和“均匀”意思相近,所以填“匀称”。
第①自然段“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中的“别致”,有与众不同、新奇独特的意思,与“新奇”意思相近,因此填“别致”。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可知,鹿在欣赏自己的身段和角时,连用两个“多么”,并且将自己的角比作“美丽的珊瑚”,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鹿对自己的外表非常满意,是一种自豪、骄傲心理的体现,而不是谦虚、低调的心理。
故选A。
1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从第②自然段“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可知这是对鹿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是鹿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从鹿的这些表现以及话语中“太细了”“怎么配得上”等词句,可以明显体会出鹿对自己腿的不满意。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选项A:它强调鹿腿实用所以最重要,忽略了鹿角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作用。
分析选项B:该选项综合考虑了鹿角和鹿腿,认识到它们各自有独特价值。
联系课文内容:文中鹿凭借鹿腿成功逃脱危险,体现鹿腿实用性;鹿角美丽让鹿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价值。所以应从整体看待,选B更合理。
示例:我赞同B的说法,因为:鹿角美丽,能让鹿自信,满足其对美的追求;鹿腿实用,在遇到危险时助鹿逃生。它们在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都很重要。
15.改进 传承 16. 浸 捞 晒 17.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文章结构清晰,采用说明文形式,通过时间线索(东汉时代)和工艺流程(剪碎→浸水→捣烂→晒干)的递进式叙述,使科技史实生动可感。文中运用“既……又……”的并列句式,准确概括了新型纸张“轻便好用”的双重优点。最后通过因果关系的表述(“所以”),自然引出造纸术得以传承的内在逻辑——经济性、实用性与普及性的统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明“以人为本”的智慧特征。
15.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改进”的意思是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
“创造”的意思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在文中,蔡伦是在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改变,使其变得更好,而不是完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造纸术,故选“改进”。
“继承”指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等),也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传承”指传授和继承。
文中最后一句说的是造纸方法被传递下来,用“传承”更能体现其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传播,故选“传承”。
1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从选段“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可知,制作纸的流程是先将原料剪碎或切断,然后“浸”在水里,接着进行“捣”的动作,之后把浆“捞”出来,最后“晒”干,从而完成纸的制作。
答案依次为:浸、捞、晒。
1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选段“用这种方法造的纸……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可知,上述句子就是这种造纸方法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故画波浪线的句子为: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18.(1) B C
(2)C
(3) 美观 石栏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4) ② ②
(5)两只鲤鱼,你追我赶,仿佛在水里快乐地嬉戏。
【导语】这篇节选文章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尤其是对桥面两侧石栏上雕刻的龙图案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龙的动态,使读者仿佛看到龙在桥上游动。文章结构清晰,先总述桥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细节展开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体而言,文章不仅展示了赵州桥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与智慧。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结合句子“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可知,句中“回首”指“回过头来”。其中“首” 指头。故选B。
②结合句子“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可知,句中“双龙戏珠”指两条龙在玩耍一颗宝珠。其中“戏”指玩耍、游戏。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结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可知,这句话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在文中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座桥不但坚固”承接上文对赵州桥坚固特点的描述,“而且美观”则引出下文对赵州桥美观方面的描写。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可知,本句在文中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对赵州桥坚固特点的描述,又引出下文对赵州桥“美观”方面的描写。尤其是对桥面两侧石栏上雕刻的龙图案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因此,这段文字围绕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来写。为了写清楚这一特点,选文详细介绍了石栏板上雕刻的精美的龙图案。
(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
结合文中画线句“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可知,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因为没有喻体,是夸张的手法。故选②。①绘声绘色: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②活灵活现:形容描绘得非常逼真,仿佛活的一样。③有声有色: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根据题干中的句子“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龙仿佛真的在游动,形象非常逼真。因此,最适合用来形容这句话的成语是“活灵活现”。故选②。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根据选文中的描述方式,仿照“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等句式,结合图中的图案,发挥想象,补充出类似的优美语句即可。
示例:有的刻着两条凤凰,展翅高飞,羽毛绚丽多彩。
19. 舒展 观察 争奇斗艳 20.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1. 短 昙花一现 22. 在夕阳中睁开眼睛 轻轻地伸了个懒腰
【导语】这篇《花钟》节选以优美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韵律。文章采用拟人手法,将不同花卉的绽放描绘得生动传神,如“吹起小喇叭”、“绽开笑脸”等,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态。结构上先总述后分述,中心句明确,围绕“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展开。语言富有诗意,“含笑一现”等表达既准确又充满想象力,暗含对生命短暂的哲思。全文通过时序排列展现自然规律,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能激发读者观察自然的兴趣。
19.本题考查近义词。
伸展: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舒展:伸展张开。
根据句子“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可知,“舒展”的意思是张开、伸展。在文中,“舒展”用来描述月光花的花瓣逐渐张开的状态。
因此“伸展”与“舒展”是一对近义词。
察看: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根据句子“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可知,“观察”文中指通过留意花朵开放的时间(如牵牛花凌晨四点开、蔷薇五点开等),发现不同花卉的开放规律。意思是主动、细致地查看自然现象,以发现其内在规律。
因此可知,察看与观察是一对近义词。
争妍斗艳:指竞相比美。
根据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可知,争奇斗艳:形容百花竞相开放,色彩鲜艳夺目,或比喻事物(如女子、艺术品)相互比拼艳丽与出众。
因此可知,争妍斗艳与争奇斗艳是一对近义词。
20.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阅读选文可知,本段主要写的是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同,所以中心句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及成语的积累。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中“一现”是说开完后马上凋谢,所以说明了昙花开放的时间短。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故生活中用“昙花一现”形容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短。
22.本题考查仿写、补充句子。
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分析可知,原句强调的是在几点,哪种花开放,而且把“牵牛花”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把“蔷薇”赋予人的动作行为“绽开了笑脸”,运用的是拟人手法,仿写时需要注意。
如:清晨六点,牡丹花从睡梦中醒来;下午五点,紫茉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起舞。
23.B 24.不可以 “大约”表示三刻钟的时间可能并不是完全准确的,这是法布尔的推测。 25.严谨
26. 蜜蜂向四面飞散 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法布尔对蜜蜂的实验,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科学探究精神。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蜜蜂在逆风中飞行的情景,突出了蜜蜂的本能和方向感。法布尔通过实验验证了蜜蜂的归巢能力,体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文章不仅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过程,还传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生命的思考。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①至⑤自然段内容“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可知,先是“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接着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然后对蜜蜂飞出去后的状态进行了观察,如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等,还记录了后续蜜蜂飞回来的情况,像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是一个完整的从准备实验、实施实验到观察记录结果的过程,所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实验过程。
故选B。
24.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可知“大约”一词表示大概、大致的意思,在这里是对时间的一种不确定的估计。文中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表明这三刻钟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长。如果删去“大约”,就变成了“在三刻钟的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时间刚好是三刻钟,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时间,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法布尔不可能精确地确定蜜蜂飞行的时间就是三刻钟整,可能会有一些误差。
因此可知,“大约”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更符合科学实验中对数据描述的要求,能够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实验的情况,所以不能删去。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可知,把蜜蜂放在纸袋里是为了让蜜蜂不明方向;
结合文明张第②自然段“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可知,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是为了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可知,带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是为了路远,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可知,在蜜蜂身上做白色记号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蜜蜂。
故:把蜜蜂放在纸袋里 —— 让蜜蜂不明方向;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 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带蜜蜂走了四公里路 —— 路远,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在蜜蜂身上做白色记号 —— 区别于其他蜜蜂;
从法布尔的一系列实验操作中,能看出他对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确保实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以得到准确的结果,体现了他严谨认真、考虑周全的科学态度。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可知,作根据作者的内心想法“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可以知道作者观察到的情况是“蜜蜂向四面飞散”;结合观察到的情况“刮起了狂风,蜜蜂飞蜜蜂飞得很低”,可以知道作者的内心想法是“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