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理解。
乡下人家(节选)
①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②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③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1)本段描绘了 、 、春笋破竹这三幅画面。
(2)句中说花“朴素”是因为 ,说花“华丽”是因为 ,这种说法实际上 (矛盾不矛盾)。
2.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B.这句话描绘的是竹笋破土而出的静态画面。
C.从“探出头”一词可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句话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生机盎然。
3.作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请你从①②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作批注说一说你体会到的情感。
4.课内阅读
天 窗(节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shǎn shǎn shuò shuò 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hēi yǐng,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biān fú,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māo tóu yīng……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的中断。 D.表示余意未尽,用以引发思考。
(2)“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biān fú”句子中的“这”指的是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赞美天窗激发了孩子们的 。
(4)根据选段仿写句子:你会从那小玻璃上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 ,无数 ……
再读课文理解语句段。
三月桃花水(节选)
①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②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③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④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⑤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5.《三月桃花水》中的桃花水是指( )
A.春水
B.流着花瓣的溪水
C.雨水
6.选文第1、2自然段写三月桃花水的 ,写出了它纤细的特点,其中第1自然段把三月桃化水比作 ;第3自然段把三月桃花水比作 ,像这样的比喻句我也能写: 。
7.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三月桃花水还会看见什么?仿照第4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写一句话。
8.写一两句你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诗句,并说说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细致观察琥珀快乐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9.选段主要介绍了( )(多选)
A.琥珀的样子。 B.由琥珀产生的推测。
C.琥珀形成的因素。 D.琥珀的大小。
10.(新题型)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填写下面的推测过程。
11.(语文要素)照样子,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松脂球是如何变成琥珀的? 查阅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我会回答:
我的问题: 我是用
的方法解决的,我的答案是 。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
12.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 (2)反义词
膨胀—( ) 露面—( )
全新—( ) 断定—( )
13.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请阅读选文并填空。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1) 。其中一些种类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另一种看法是:(2) 。
14.阅读文中画线句,并完成下列练习。
(1)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恐龙家族的壮大?
(2)这段话运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
15.选文中加点词“一些”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课内阅读《猫》节选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 增)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这种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搞 稿)纸上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 肠)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16.用“\”画去括号里错误的字。
17.选文中介绍的猫有什么特点?
18.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1)选段通过写猫的 和 ,再现了猫 时的表现。
(2)从“几朵小梅花”中可以看出 。
19.用“ ”画出猫是如何叫唤的。
20.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请用一段话写一写。
提示:注意冒号的用法:用一件具体的事来说明小动物的特点;如果能像老舍先生那样用上合适的语气词,读起来就更亲切了。试一试吧!
课内阅读。
①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②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③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③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1.文中“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写出了鸡雏 的样子,这和母鸡的“消瘦”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母鸡的 。
22.从文中画“______”的句子中,我们看到了一只( )的母鸡。
A.好斗 B.勇敢 C.欺软怕硬 D.惩恶扬善
23.第2自然段中,作者从母鸡教鸡雏生活技能、 、 这些点滴小事,写出了母鸡的负责、慈爱、辛苦。
24.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
B.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鸡,对母鸡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
C.“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特指前一句中的“鸡母亲”。
D.作者被母鸡身上表现出的母爱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
白鹅(节选)
①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 必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果然 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②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25.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画“ ”。
26.选文第①段将鹅的“厉声叫嚣”与狗的“ ”进行比较,突出鹅叫声 的特点。选文第②段运用比喻手法,将大模大样的鹅比作 ,突出鹅步调的 。
2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画线句是选文第①段的中心句。( )
(2)作者在写鹅的时候主要运用了明褒实贬的手法。( )
28.有生客进来时鹅会厉声叫嚣,如果鹅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两句,注意要符合鹅的性格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4单元课内阅读强化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群花绽放 绿竹成荫 花自由生长,不用打理 依着时令开放,美不胜收 不矛盾 2.B 3.选第①句作批注:从“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能看出乡下人家种花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简单随意却自有一番美好。通过对芍药、凤仙等几种常见农家花卉的描写,我体会到作者对乡下人家朴素又不失美好的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些普通的花构成了独特的农家风光,充满生活气息。
【导语】这篇《乡下人家》节选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三幅生动的乡村图景:门前花开的农家风光、屋后竹林的浓荫、雨后春笋的生机。作者通过“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矛盾修辞,既展现了乡村之美的质朴本色,又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礼赞。拟人化的"探出头"等细节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传递出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文字间流淌着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真挚热爱,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画面。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从“①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可知,本句描写门前种花的画面;从“②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可知,本句描写屋后种竹的画面。故本段描绘了门前种花、屋后种竹、春笋破土这三幅画面。
(2)句中说花“朴素”是因为这些花是农村常见的普通花卉,生长环境和种植方式自然随意,未经刻意雕琢,说花“华丽”是因为它们依时令顺序开放,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绚丽的视觉效果,这种说法实际上不矛盾。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B.句子中的“探出头”动态化地表现了竹笋破土的过程,结合“成群地”可想象其连续、活泼的动态场景,而非静止画面。
故选B。
3.本题考查批注能力。
批注需抓住关键词(如“朴素”“绿荫”)分析情感,情感多为喜爱、赞美或向往。
第①句:“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既写出农家花的自然质朴,又赞美其生命力,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第②句:“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短短数语,生动地描绘出屋后竹子的形态与生机。绿色的叶、青色的竿,色彩清新自然,“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不仅让人感受到竹林的凉爽宜人,更体会到作者对乡村宁静、质朴环境的热爱,屋后这片竹林为乡下人家增添了独特的景致 。
4.(1)B
(2)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
(3) 排比 想象力
(4) 眨着眼睛的钻石 像棉花糖般蓬松的、像巨龙般蜿蜒的、像公主裙摆般飘逸的云朵
【导语】这篇《天窗》节选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了想象力的瑰丽画卷。作者以"小玻璃"为媒介,将有限视野转化为无限想象——从一粒星延伸出"闪闪烁烁"的星河,从一朵云幻化出山峦、骏马、巨人的奇观。文本运用排比修辞("似的"句式)和递进式联想(“也许是…也许是…”),生动呈现了孩童在夜色中通过天窗展开的思维遨游。省略号的巧妙运用既保留了想象余韵,又形成诗意留白。全文以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过程,讴歌了天窗作为"想象触发器"的魔力,最终以"夜的美丽神奇"作结,完成对童真想象力的礼赞。
【详解】(1)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号有几种作用: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的中断、表示余意未尽,用以引发思考。
句子中“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同类词语“蝙蝠、夜莺、猫头鹰”,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字词含义的理解。
根据句子“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hēi yǐng,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中的内容可知,“是灰色的蝙蝠”是通过前一句中的“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出来的,故句子中的“这”指的是: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选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可知,句子中连续使用了三个“也许是……”这样结构相似的句子,所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结构上具有统一性的排比句式,赞美天窗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4)本题考查仿写、补写句子。
从“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可以看出来,从“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由“一朵云”想象到山、马、巨人;我们在补写句子时,也可以根据“一粒星”想象到类似的东西(萤火虫等),由“一朵云”想象到(棉花糖、羽毛、轻纱等)。如:你会从那小玻璃上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眨着眼睛的萤火虫,无数像棉花糖似的、羽毛似的、轻纱似的柔软的云朵……
5.A 6. 声音 春天的竖琴 春天的明镜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使者 7.它看见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头,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从诗句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三月桃花水与春天万物的和谐美丽。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将桃花水比作竖琴和明镜,既展现了水声的动感,又呈现了水面的清澈和倒影之美,赋予了桃花水灵动而富有生命的特质。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人们的互动,文章流露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与热爱,旨在唤起读者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的内容以及第③自然段“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可知,作者通过对三月春水的生动描绘,将其比作春天的竖琴和明镜,赋予了春水以生命和灵性。文章中第②段提到的“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和“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等细节,都是在描述春水带来的声音和景象,而不是指流着花的溪水和雨水。在文中,“三月桃花水”明显指的是春天的水,即春水。而“流着花瓣的溪水”虽然在描述桃花水时可能会出现的景象,但并非其本质含义;“雨水”则与桃花水无直接关联;“春水”则直接对应了桃花水的含义。因此可知,《三月桃花水》中的桃花水是指春水。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仿写句子。
从第①、②自然段“是春天的竖琴”“忽大忽小的水声”“拖拉机的鸣响”“纤细的低语”“叮当声”可知,是声音描写,写出了三月桃花水的动听、多变。由第①自然段“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可知,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第③自然段“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可知,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作春天的明镜。
结合第①、③自然段,参考例句格式“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来写,注意情境是“春天”,要符合情境。
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鼓手。
7.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第④自然段可知,句子格式为“它看见……怎么样”,展开合理想象。句子“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使用了拟人和比喻,将白云比作燕子翅膀上的装饰,营造出春天轻盈、活泼的氛围。仿写句子时先观察春天的其他特点,比如花朵盛开、小动物活跃、天气变化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描绘的元素。选择一个春天常见的景象,运用拟人或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一个新的句子。
如:它看见一群鸭子在河面嬉戏,水面立刻荡起一圈圈涟漪,它们欢快地叫着,像奏响一曲春天的乐章。
8.本题考查古诗词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平时的积累,写出关于春天的诗句,再写出从句中体会到的感受。
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我从诗句中感受到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9.AB 10. 11.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陆地下沉,海水淹没树林,松脂球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到地下深处,在高温和高压的持续作用下,松脂球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松脂球最终石化形成了琥珀。 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 联系上下文 从这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导语】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琥珀中包裹的古生物,通过细致的观察,读者能够从中推测出远古生态的详细情形。文章通过描述两个小昆虫在松脂中挣扎并最终被包裹的过程,体现了琥珀的形成以及它对于考古学的重要价值。此文不仅引发了读者对琥珀生动而奇特外观的兴趣,更启发了关于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文章以简洁却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古生物的世界。
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根据文章句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知,这里介绍了琥珀的样子;根据文章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可知,这里介绍了由琥珀产生的推测。
故选AB。
1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完成本题,要详细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课文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推测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每个故事情节都有根据。
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点出了“夏日”,这是松脂滴落的必备条件。第三、四自然段描写小苍蝇的活动以及松林、松脂,这是松脂滴落、包裹苍蝇的必备条件。第五到七自然段描写蜘蛛捕食小苍蝇的过程,第八、九自然段重点写“松脂包裹两只小虫”的过程,这是琥珀形成的关键。第十到十二自然段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第十三到十八自然段写发现琥珀的过程,并描写了琥珀的样子,推测了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的过程。按照以上分析把推测的依据和结论进行一一对应,便可完成本题,填写内容合理即可。
根据课文内容“琥珀是由松脂球形成的”,可以推测出结论:“发现琥珀的地方曾经有一片松树林”;
根据课文内容“琥珀中有两只小虫”,可以推测出结论:“两只小虫被松脂包裹住”;
根据课文内容“两只小虫待在一起”,可以推测出结论:“当时蜘蛛正在捕食苍蝇”;
根据课文内容“两只小虫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推测出结论:“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
11.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查阅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知,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从树干分泌出来的树脂带着浓浓的香味,可以流动;树脂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导致树脂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树脂变成了硬树脂;在高温和高压的持续作用下,硬树脂中的有机物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硬树脂最终石化形成了琥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一过程即可。
我会回答:地壳运动导致陆地沉降,海水淹没了原本的树林。在这个过程中,松脂球被砂泥等沉积物覆盖并深埋地下。随着时间和地质作用,特别是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松脂球内的有机物逐渐发生化学变化。这一系列反应最终使得松脂球石化,转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琥珀。
在提问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答案。
示例:我的问题:琥珀中的昆虫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这个问题我可以用查阅网络资料的方法解决的。
我的答案是:昆虫在树脂滴落时被包裹住,随后树脂逐渐硬化形成松脂球。由于树脂的隔绝作用,昆虫在松脂球内部得以保存。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化,松脂球被埋藏到地下,最终形成了琥珀,而昆虫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12. 膨大 躲避 崭新 推测 13.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 14. 排比 从运动方式、 体型差异、 食性对比、 性情差异运动方式表现了恐龙家族的壮大。 举例子 作比较 15.不能。“一些”表示部分,并非全部;去掉 ,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这与事实不符,这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导语】这篇科普选文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先介绍恐龙起源,再描述其多样化发展,最后聚焦飞行能力的形成。语言运用上,既有严谨的科学表述(如时间、形态特征),又通过对比手法(体型、食性)和形象比喻(“天之骄子”)增强可读性。说明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举例(不同种类恐龙)、比较(两足/四足)和数字说明(体重、身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过“一些”等限定词体现了科学表述的准确性,同时保留两种假说展现了科学探索的开放性。
12.本题考查近义词和反义词。
(1)膨胀:物体的体积或长度增大。结合句子“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可知“膨大”意思是指胀大。故近义词是“膨大”。
全新:整个都是新的,未曾使用或出现过的。从句子“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可知“崭新”意思是焕然一新、焕发出全新的面貌。故近义词是“全新”。
(2)露面:指亲自在公众场合出现,让人们看到自己的面孔。从句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可知“躲避”意思是指避开危险、困难或不愉快的事物,寻找安全或舒适的环境。故反义词是“躲避”。
断定:对事物做出明确的结论或预断。从句子“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可知“推测”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来猜想和判断不知道的。故反义词是“推测”。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概括。
从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可知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从句子“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可知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
14.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说明方法。
(1)从“有些……有些……有些……有些……”可知运用了连续四个“有些恐龙……”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从句子“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可知分别从恐龙的行走方式、体重大小和性格特征对比着写恐龙繁衍成了一个庞大家族。
(2)从“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可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恐龙身长、体重和性情方面的具体数据,突出了恐龙形态各异的特点。
从“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5.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都是十分严谨准确的。在解答此类 问题的时候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去掉以后句子的整体意思,做出对比,来体现出准确和严谨性。
“一些”表明并非所有树栖恐龙都具备滑翔能力或转移到树上生存,而是其中的部分种类。与后文“另一种看法”形成呼应,说明恐龙飞行的途径存在多种可能性。
故:不能删除。“一些”表明并非所有树栖恐龙都进化出飞行能力,体现科学表述的严谨性。删除后会使表述绝对化(变成“全部”),与科学事实不符。 体现了科学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16.增 搞 肠 17.温柔可亲,调皮可爱。 18. 动作 叫声 高兴 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9.它还会丰富多腔 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20.例: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它很可爱,黑白相间的毛,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花花”。睡觉的时候,它眼睛紧闭着,真可爱!走过去摸摸它的毛,真舒服。看到了吗?这就是我家淘气的小狗。
【导语】这篇《猫》的节选文字生动展现了老舍先生细腻的观察力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猫的习性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小梅花”的比喻既形象又温馨。文中大量使用短句和语气词,使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冒号的运用突出了猫的特点,而“咕噜咕噜”等拟声词更增添了文字的生动性。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猫的可爱形象,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小动物的温情,体现了老舍散文平实中见真情的艺术特色。
1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用身子(蹭 增)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这个句子中“蹭”表示摩擦,“用身子蹭你的腿”表述合理,“增”有增加等意思,不符合此处语境,应划去“增”。
“在(搞 稿)纸上彩印几朵小梅花。”在句子中“稿纸”指供书写或打印用的纸,“搞”有做、弄等含义,这里应用“稿”,划去“搞”。
“它还会丰富多(腔 肠)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句子中“丰富多腔”形容声音丰富多样,“肠”指内脏器官,不符合,划去“肠”。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句子“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能看出猫温柔可亲的特点,从“跳上桌来,在稿纸上彩印几朵小梅花”等语句可看出猫温柔可亲,调皮可爱。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句子“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跳上桌来”可知,描述了猫的动作。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可知,写了猫的叫声,这些都是猫高兴时的表现。
(2)从“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这种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彩印几朵小梅花。”可知,句中将脚印比作梅花,对脚印美化,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关键句。
结合“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可知,猫咪的叫唤习性。
20.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按照提示,先表明喜欢的小动物,用冒号引出具体事例说明特点,可适当用语气词。
如:我最喜欢小仓鼠哟!它圆滚滚的身子像个小绒球,可萌啦。它总爱把食物藏在嘴里,腮帮子鼓得大大的,模样特别逗人。每次我去给它喂食,它就会立马跑过来,小眼睛滴溜溜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快给我吃的吧。”
21. 肚子吃饱后圆滚滚 辛苦 22.B 23. 用身体为鸡雏提供温暖 让鸡雏在自己的身上嬉戏 24.C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母鸡让食、护雏、育雏、夜啼等行为,刻画了一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形象。语言平实,情感真挚,以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颂之情。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①自然段“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中“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鸡雏肚子吃饱后圆滚滚的样子,与母鸡“消瘦了许多”形成对比,突出了母鸡为了让鸡雏吃饱,自己却不惜消瘦,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22.考查句子理解。
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描写了当别的大鸡来抢食,母鸡全力出击,保护自己的儿女的食粮不被其它大鸡抢去,就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充分体现出母鸡的勇敢。
故选B。
2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②自然段可知,“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体现了母鸡对鸡雏成长的细心教导,展现出母鸡的负责。“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母鸡通过半蹲的姿势,用自己的身体为鸡雏营造温暖的环境,这一行为体现了母鸡对鸡雏的慈爱。“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母鸡容忍鸡雏在自己身上随意玩耍,即使被啄也不反抗,足见其慈爱与辛苦,默默承受着鸡雏的折腾,只为让它们快乐成长。
24.考查对段落的理解。
C.“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是作者由对鸡母亲的赞美,进而引发的对所有母亲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并非仅仅特指前一句中的“鸡母亲”,该选项理解不恰当。
故选C。
25.果然 必然 26. 狂吠 大和严厉 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容和傲慢 27. √ × 28.你是谁?你进来做什么?没看到我在这里吗?休想抢我的饭!
【导语】这篇《白鹅》节选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鹅的独特个性。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鹅与狗、鹅与鸭)和比喻修辞(京剧净角),突出了鹅叫声的威严和步态的傲慢。文本语言风格质朴中带着幽默,如“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的拟人化描写,使鹅的形象跃然纸上。观察视角独特,从听觉(叫声)到视觉(步态)多维度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整体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面写鹅的“傲慢”,实则暗含对这种率真性格的欣赏。
25.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强调实际发生的情况和之前的猜测、判断一致,有“不出所料”的意思。
必然:指事理上确定不移,一定会这样。它侧重于表达某种情况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或逻辑关系必定会出现的结果,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后来我看到( )如此”可知,作者先听旧主人说鹅能看守门户,之后实际观察到“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这与之前旧主人描述的情况一致,是对之前说法的验证,所以用“果然”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不出所料”的意思,故第一空选“果然”。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凡有生客进来,鹅( )厉声叫嚣”可知,只要有生客进来,就一定会出现厉声叫嚣的反应,突出这种行为的规律性和不可避免性,有一种很强的肯定语气,“必然”在这里强调了这种行为的确定性和规律性,突出了鹅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基于其天性的一种必然结果,故第二空选“必然”。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可知,将鹅的“厉声叫嚣”与狗的“狂吠”进行比较,突出鹅叫声响亮、警惕性高的特点。鹅在有生客进来或篱笆外有人走路时,都会发出声音,不亚于狗的狂吠,说明鹅的叫声很大,且像狗一样对周围的动静很警觉。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模大样的鹅比作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生动形象地突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特点。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中心句是能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文章第①自然段主要围绕鹅的叫声展开描述。画线句“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直接点明了鹅叫声的特点。后文通过“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以及生客进来、篱笆外有人走路时鹅的具体表现,如“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都是对鹅“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这一叫声特点的具体阐述和例证,所以该句是第①自然段的中心句。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2)结合文章可知,文中作者用“高傲”“架子十足”等词形容鹅,表面看是贬义词,但实际是借这些词突出鹅的独特个性,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对鹅的关注与喜爱,并非真正贬斥。例如描述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步态“大模大样”等,看似在批评鹅的傲慢无礼,实则是通过这种明贬实褒的手法,展现鹅的有趣与可爱。故此项判断为错误。
2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文中鹅的叫声和性格特点,想象鹅如果会说话,可能会说的话。需要结合鹅的严肃、郑重和呵斥的叫声,以及可能具有的攻击性行为,来合理推测鹅的语言。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哼,你是何人?怎敢擅闯我的领地,速速离去,休要惊扰了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