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7:31:27

文档简介

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
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
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暮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
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
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
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鹨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
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
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
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一《红楼梦》十
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
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
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
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
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
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
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
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
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
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
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
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
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
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
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
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
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
第1页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下4月月考语文答案
现代文一
1.D2.C3.B4.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
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5.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
整化、完美化: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的空间:③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批注的八十
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为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
芹的精气神韵。
【解析】1.A.“在《红楼梦》的所有续本中…都应了…的预设”曲解文意。原文中有说“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
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可见并非所有续本。
B.“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己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材料二第1段“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
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
验深刻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残缺状态。
C.“《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范围缩小,材料二谈到了审美主客体、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并不只是“内
在原因”。
故选D。
2.C.“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这个新形象本质上
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受众创造的新形象
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
故选C。
3.
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
A.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说的是“残缺的艺术”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
的观点。
C.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是对“美的残缺”的否定,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材料二共分为4段,其中第1段为总论,提出观点“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
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
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
角度阐释原因。
第3、4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
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
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个方面阐释原因。
整体呈现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5.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概括出
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
以及“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
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
的空间:
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的
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
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
八十回后的二十回”概括出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
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最后作者为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
现代文二
6.B7.D8.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
忠勇(义)。
9.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物出场带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