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鼎盛的标志,最典型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首先,中华文明是一种从一开始就是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
最早认识到人类创造力量的民族。众所周知,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
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先民却认为火是自己当中的一员——燧人
氏发明的。这典型地反映出中华文化与古代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天上的神
灵,中华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信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
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唐代诗人始终将目光对准人间,唐诗不像古希腊诗歌那样将颂扬神灵当作最重要的主题。
从江南春雨到塞北秋风,唐代诗人描写的风光都是自然存在的人间山水,而不是虚构的天堂
乐土;从民间疾苦到文士不遇,唐代诗人描写的生活背后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幻想
的神话故事。王维、孟浩然等人在风光秀美的山水田园中潇洒徜徉,高适、岑参等人在风沙
弥漫的塞外大漠中驰骋豪纵,李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低
吟“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他们的诗作都是对人生百态的生动描绘,都是
对内心真实情感的淋漓抒发。
其次,中华先民以独特的方式来感受人生、领悟人生真谛。且以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
两位思想家孔子、庄子为例。孔子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这种积极有为
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升华进入诗的境界。庄子以浪
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
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儒、道两家相反相成,他们对人生的诗意把握足以代表中
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特的诗歌纲领:“诗
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在唐代诗人的眼中,生活中的任何场景、任何情感,都是洋溢着诗意的真实存在。毫不
夸张地说,现代中国人在需要抒发情感的任何场景中,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唐诗名篇来吟诵。
当你发现良辰美景转瞬即逝,想要及时游赏时,可读韩愈的《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
二十二舍人》;当你偶然来到山清水秀之地游览休憩时,可读王维的《青溪》与韩愈的《山
石》;当你移居择得佳邻、满心欣喜时,可读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当你在
暮色渐浓的黄昏心有所感时,可读韩愈的《秋怀诗》;当你思念远方的友人时,可读杜甫的
《春日忆李白》与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如此生动地反映人们内心喜怒哀乐的长篇短什,如此深切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一代
诗歌,称唐诗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亦宜乎!
可以说,当人们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时,唐诗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窗口。
而世界上其他民族通过阅读唐诗来理解中华民族,也可获得格外真切鲜明的印象,且可领会
其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位绝代美女,她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明眸皓齿及
翠羽明珰,还有眉尖颦笑及心底波澜。所以,在唐诗萌发之时,东亚邻国的人士就开始认真
阅读唐诗,并学习写唐诗。日本的遣唐使晁衡,与李白、王维皆结下深厚的友谊;新罗来唐
留学的崔致远,在唐时所写的诗歌甚至被后人编进《全唐诗》。此外,白居易对日本古典诗
歌、杜甫对朝鲜半岛古典诗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要向世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诗绝对是一张最合适、最精美的文化名片。
(摘编自《唐诗:璀璨华章成就“诗的国度”》)
材料二: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
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
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
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
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以及从
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
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
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
“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
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同样,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
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创造力量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以人本精
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B.古希腊诗歌把颂扬神灵作为最重要的主题,而唐代诗人却始终把目光对准人间,抒发真
情实感,描绘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能创造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诗歌纲领,是由于儒、
道两家对人生的诗意把握。
D.唐诗在萌芽之时就对东亚邻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遣使学习和编选唐时所写诗歌是东亚邻
国人士学习唐诗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华先民和古希腊人对于火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是为了论证中华文化和古代
西方文化的差异。
B.材料一中,孔子以积极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们都追求
人生的精神境界。
C.材料一中,唐诗是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精美的文化名片,盛唐气象更是这张名片上
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D.材料二论述了盛唐诗歌有开阔、雄浑、昂扬等特点,也论述了盛唐诗人有忧愁的事实,
体现了论证的严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子加入材料一第五段的一项是()
A.当你因时光流逝而心生惆怅、烦恼时,可读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B.当你在异乡适逢佳节而格外思念家乡的亲友时,可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当你被扬州的美景折服时,可读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D.当你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时,可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4.下列选项,关于两则材料的论证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称唐诗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将唐
诗比喻成明珠,生动地突出了唐诗的灿烂、珍贵。
B.材料一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孔子、庄子对待人生的态度,阐释了中华先
民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升华进入诗的境界的观点。
C.材料一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如唐诗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这是东亚
邻国人士在唐诗萌发之时就开始阅读它的原因之一。
D.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大量引用古诗名句,既阐释了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
诗歌的风貌,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可读性。
5.在班级举办的“李白、杜甫与盛唐气象”的讨论会上,A组引用余光中“绣口一吐就是半
个盛唐”的名言,提出了李白是盛唐气象典型代表的观点。作为A组的一员,请你以《蜀道
难》为例,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人们
鲁先圣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
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贫寒的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
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
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
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
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
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
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
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
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
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 他其貌不扬,那笨拙
的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
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
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
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
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有思想
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
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
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波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
的害群之马。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
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
的痛苦。
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
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
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
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14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
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
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14年辛苦的最好
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
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
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
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苍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
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很多时候演奏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变
成宝贵的经典音乐流传下来。
B.第②段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既揭示了荷马漂泊流浪的落魄,又表现了他寂然死去的
凄凉。
C.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
为“道大不能容”。
D.文章列举荷马、阿炳、苏格拉底、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
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苏格拉底门徒众多以及他的思想的影响之广。
B.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的目光和
智慧创作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
C.第⑥段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等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形象再现了苏格拉底饱受生活的
磨难和屈辱。
D.文章通过东西方伟人遭遇对比,突出了东方伟人的“稍稍幸运”阿炳在临死前被请到
艺术殿堂演奏,孔子未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8.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本文选材别具匠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
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
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
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
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
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
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①,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
不成诵也。门徒有问者,则为注记,而口不能说。作《左氏膏肓》《公羊废疾》《谷梁墨守》,
谓之“三阙”。言理幽微,非知机藏往,不可通焉。及郑康成②锋起而攻之求学者不远千里
赢③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选自王嘉《拾遗记》,有删改)
材料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
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选自戴圣《中庸·博学之》)
【注】①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②郑康成:即郑玄,东
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③赢:古同“赢”,背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郑康成A锋起B而攻之C求学者不远D千里E赢粮F而至G如细流之H赴巨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丢失、遗漏,与韩愈《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相近。
B.期年,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意思相同。
C.负,背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客何负于秦哉”的“负”意思相同。
D.措,废弃、搁置,与成语“惊慌失措”“措手不及”中的“措”意思都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逵从小就聪敏过人,五岁时就能过耳不忘,十岁时能背下“六经”,十一岁时通读经
书文字。
B.贾逵声名在外,前来求学讨教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不远千里,有的就近住下,他都能亲
自面授。
C.何休没有口才却有内才,他饱读经典,学养深厚,见解独到,撰写“三阙”,被誉“学
海”。
D.戴圣认为,读书只要肯提问、肯思考,那么即使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柔弱的也会变
得坚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虽然我们生来并不像贾逵一样天赋异禀,但仍可以有所成就。要想学有所成,我们该如
何做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湘月
姜夔①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瞑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②乘兴。倦网都收,
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③,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④。暗柳萧
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转徒于权贵之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七月十六日,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②夷犹:从容不迫。
③容与:悠闲自得。④名胜:名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问句开头,“长负清景”说明旧约未赴,可见此次出游的难能可贵。
B.“暝人”三句,写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词人和同游者一起乘兴泛舟湘江。
C.“倦网都收”句的“网”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网”,皆指尘世罗网。
D.下阅描绘弹琴、阔论的聚会场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飞星,富有诗情画意。
16.词人张炎推崇姜夔词风“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指清幽清雅的诗歌审美境界。
请从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表现手法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说说本词是如何体现“清空”
这一特色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
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陡峭的山势和瀑布巨大的声响。
(2)小刚参加成都大运会的开幕式时,不仅震撼于这场盛大的典礼,还被成都这座城
市的文化所吸引。在观看比赛之余,他参观了武侯祠,当看到墙壁上的《出师表》时,
想到诸葛亮的才智与功业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不由得深表痛惜。
(3)“影”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则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_”一句
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诺贝尔奖设立115年来,有529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者只有17位、
18人次,只占区区3%。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也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全世界女性的骄傲。
③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中国女性在智力方面同样A。女性在顺利“走出厨房”
后,能够赢得多么大的舞台,屠呦呦的成长之路,已给出了答案。在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潜力
方面,那些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难有作为的刻板印象和陈腐观念,纯属B和迂腐
之论。
屠呦呦的经历也充分说明,新中国所施行的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对女性发展和国家发
展的双重推动,屠呦呦的获奖,正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所结出的硕果。④随着国家愈加重视女
性人才成长,更多支持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举措出台,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
长的良好环境,更多的“屠呦呦”将在平等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没有“天花板”的空间里
C。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B.神医扁鹊、华佗,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医的辉煌。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
顿似的。
D.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0.“巾帼不让须眉,柔肩亦担重任”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言说:动物血液很脏,吃不得,都是动物血管里的垃圾毒素。A。首先,动物血
管里的细胞代谢产物经肝脏和肾脏过滤已转化为其他物质;其次,用于食用的动物血液会经
过杀菌等加工处理再上市。所以在正规商超购买的鸭血、鸡血、猪血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
吃。
吃动物血液制品有哪些好处呢?一是能补充蛋白质,动物血有“液态肉”之称,它的蛋
白质含量和肉差不多,并且易被消化、吸收,而脂肪含量却低于肉类;B,动物血液中
的铁是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的血红素铁,因此,食用这种血液制品有利于人体中铁元素的补充,
对缺铁性贫血有一定改善。
那么,C?首先要看标签、看成分;其次要看外观、察色泽;再就是闻气味、尝
口感;最后我们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很多人误以为农贸市场刚刚屠宰的鲜动物血液更
新鲜美味,但实际上,①如果屠宰、加工过程不规范,②动物血液容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
③食用后可能会造成发热、腹泻、恶心等症状,④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会出现更加严
重的病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字。
2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是耸立大地的风景,古代诗词有许多咏山佳句。杜甫想象自己登顶,有“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佳句;苏轼亲自登山,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题西林壁》)的慨叹;王安石成功登山之后,则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
高层”(《登飞来峰》)的感想。这三位诗人歌咏的诗句,让人体会到他们登山时的独特感受,
更让人浮想联翩,体悟探索、求知、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道理。
以上三联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B2.C
3.C4.B
5.①《蜀道难》想象丰富,笔调浪漫,从蜀道的高、险和战祸惨烈几个方面写出了蜀道之难,
体现了盛唐时期诗歌深远超逸的风格。
②《蜀道难》选用了“飞湍”“瀑流”“枯松”“绝壁”等意象,描绘出了蜀道的雄奇壮观
和大气磅礴,它是盛唐诗歌雄浑之气的典型代表。
③《蜀道难》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虽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去蜀地的担忧,但抒情奔放热
烈,足以体现出盛唐气象的特点。
6.C7.D
8.①苏格拉底立志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民众却将它视作异端,苏格拉底表示痛心;②苏格拉
底认为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是精神是永恒的。③苏格拉底想以死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精神。
9.选取的人物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①古今中外皆有。②既有社会底层,也有社会上层。
③既有艺术领域,也有思想领域。④既有生活困难者,也有思想孤独苦闷者。
10.CEG
11.C12.D
13.(1)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
节和聪明被人称赞。(2)多方面学习,详细的提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之行。
14.示例:①多读多记,深切领悟。贾逵“暗诵六经”“且诵且记”,乃至“诵经口倦”,
终以“舌耕”成名;何休广泛涉猎,“莫不咸诵”,且有独到感悟,被誉为“学海”。这种
含咏读书法值得我们学习。②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戴圣的“五之”学习法,涵盖了治学的
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借鉴。③坚定目标,持之以恒。戴圣强调求学过程中要有顽强毅力,以
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种毅力与恒心也是学有所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15.C
16.示例1: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
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
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清月冷水,形成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作者漂泊江湖、
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
示例2:意境营造上,姜夔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作者高洁清雅的情怀。如上阕“中
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一句,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
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
示例3:在表现手法上,姜夔善于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
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却是从想象入手,以虚写实。
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伤。
17.①.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转石万壑雷③.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两朝开济
老臣心⑤.形影相吊⑥.风移影动
18.A.出类拔萃B.无稽之谈C.一日千里
19.D
20.C
21.A.其实不然/其实并非这样;B.二是能改善缺铁性贫血;C.如何购买动物血液制品呢
22.③“造成”改为“引发”或“引起”④“和”改为“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