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8: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淄博四中高 2024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两大题,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 90分钟。考试结束
后只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本人班级、姓名、考号、考场、座号用正楷字体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答第Ⅰ 卷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涂黑,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 0. 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作图时,可用 2B铅笔,要求字体工整,
笔迹清晰。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58分)
一、选择题
1. 以下条款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
第53条 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 ,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 ,冲走了农田和大麦 ,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
第 55条 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 ,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 ,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
A. 气候干旱推动灌溉农业发展 B.麦类是古埃及重要粮食作物
C.法律制度注重保护贵族利益 D. 国家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关系
2. 古代埃及神化法老并设官员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古代印度以严格的种姓制度进行社会治理;古代希腊则出现了众多城邦,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早期世界文明不同发展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
A. 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B. 宗教信仰体系存在着巨大差别
C.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被人为隔断 D. 农耕和畜牧业产生的时间不同
3. 下表为部分早期人类文明及其主要政治制度。这反映了早期人类文明的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希腊 古印度
君主专制制度 法老制度 城邦制度 种姓制度
A.同源性B.阶段性 C. 规律性 D. 多元性
4.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世界崛起了一系列帝国。图中描述的帝国是
◎经历 10年征战 ,灭亡波斯帝国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宣布君权神授 ,地方实行行省制 ◎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官职 ,推广希腊文化
A.亚述帝国 B. 波斯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5. 下图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这体现了古代
A.民族的交融 B.文化的冲突C.宗教的传播 D.文明的交流
6. 罗马大斗兽场的柱式来自于希腊,圆形拱门来自于两河流域的亚述;罗马法的抵押制度来自希腊,消费借贷制度来自西西里,有些契约制度来自埃及。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A. 缔造了统一的世界文化 B.促进了区域文化的融合
C.导致了文化中心的迁移 D.强化了民族文化本土性
7. 13世纪晚期,一些大批使用雇佣劳动的小庄园成为中世纪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因素发酵的霉菌” ,逐渐采取面向市场的经营方式。这一现象
A.受到了城市自治的影响 B. 起源于封建庄园的衰落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 民族国家的形成
8. 中世纪欧洲的国王是土地分封的终极来源,对贵族有管辖权。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也就是他的直接封主,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或者和其他任何人打仗。这可以用来说明欧洲中世纪
A.贵族权力得到提升 B. 世俗王权形同虚设
C.王权软弱权力分散 D.封君封臣关系稳定
9. 13世纪末,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为筹措军费,向法兰西教士大举征税,教宗卜尼法斯八世强烈不满,威胁开除腓力教籍。腓力下令禁止一切金银出口,阻塞了教廷的收入来源,并直接派兵前往教会驻地羞辱教宗,教宗愤恨而亡。这反映了当时
A. 王权与教权矛盾不可调和 B.国王权力得到加强
C. 基督教会垄断了世俗生活 D.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10. 中世纪西欧有三个界限分明的社会集团:组成军事贵族阶层的贵族、构成教会和知识显贵集 团的教士、从事劳动供养以上两个阶层的农民。到中世纪晚期,这种社会结构由于新兴城市和资产阶级的出现而开始改变。这一变化
A. 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地位 B. 是封君封臣制的发展
C.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D.带来庄园经济的瓦解
11.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整个课程设置只有文法、算学、几何等几门基础学科。阿拉伯帝国文化 传入欧洲后,英国、德国等公立学校的学科设计均与阿拉伯专科大学有内在联系。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高等学校的课程更是受阿拉伯大学影响加入了天文学、逻辑学、修辞学等课程。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A.推动了欧洲大学的发展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历程D. 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12. 10世纪以后,日本中小庄园领主为保护其土地不受豪族干涉,纷纷将土地“寄进”给中央更有实力的贵族。寄进者担任起一种“庄官”的责任,进行经营管理,并把土地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年贡”贡献给受寄进者,这一现象
A. 易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 B. 促进了幕藩体制的形成
C.扩大了天皇的统治基础 D.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13.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以下属于 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是
A.玉米、甘薯、小麦 B. 马铃薯、玉米、番茄
C. 茶叶、番茄、小麦 D. 玉米、棉花、水稻
14.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①建立起众多城市国家 ②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③发明了“浮动园地” ,扩大了耕地面积田 ④建造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A.古代欧洲文明B.古代亚洲文明 C.古代非洲文明 D. 古代美洲文明
15.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 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的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 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A.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B.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6.如表为16世纪年均出口到黎凡特和里斯本的胡椒(单位:吨)情况。这说明
年份 里斯本 黎凡特
1523—1536 780 1000
1537—1549 1300 1100
1557—1571 1200 1400
1572—1585 1000 1000
1591—1600 700 1400
(注 :里 斯本 是葡萄牙首都:黎凡特泛指地 中 海东岸地 区 )
(
B.传统商路依然重要
D.商业革命并未出现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欧亚陆上商路的中断
17. 图 2为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开启了东西方经贸交流之路 B.②航海家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
C.③建立起欧美两洲的直接联系 D. ④是到达东方的最佳航行路线
18. 16世纪以前,砂糖在欧洲被当作药品,而且只限于上流社会,是象征权势的特权商品。18 世纪,蔗糖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能 B. 殖民扩张和商业贸易的开展
C.工人运动改善了工作条件 D. 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的加强
19.地理大发现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使收取货币地租的传统封 建主陷入贫困或破产。而商品生产经营者既能够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这表明
A.价格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B.地理大发现引发了商业革命
C.殖民扩张巩固了西欧封建统治 D. 新航路开辟阻碍欧洲发展进程
2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评价某一时期说:“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 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该时期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C. 全球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D. 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
21. 14~16世纪,西方绘画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去除烦琐的装饰,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笔触上抛弃了传统的呆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热情奔放”。这一转变反映 出
A.宗教改革动摇了教会统治 B. 理性判断推动了自由平等
C. 人性复苏冲击了神学观念 D.科学发展摧毁了宗教迷信
22. 马克思强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 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指的是
A.但丁B.马丁·路德 C. 牛顿D.伏尔泰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者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文中的他们
A. 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B. 首次提出人文主义宗教观
C.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D. 开始形成理性化思维方式
24. 1641年,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三年法》和《根枝法》,规定议会至少要三年召开一次,把国教改为长老会教,使教会脱离国王而隶属于议会。同年11月,议会又通过了《大抗议 书》,试图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但查理一世拒绝在上面签字。这说明此时的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反复斗争B.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C.开始确立“王权有限”的原则 D. 议会成为挑战王权的基地
25.如表为美国南北战争前南北方实力对比。该表反映出
项目 北方 南方
州数(个) 23 11
人口(万人) 2200 900(奴隶约占 39%)
工业生产占全国比重(%) 91 9
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75 25
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 4 96
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 81 19
截至1865年海军船只(艘) 700 少量
人心所向 支持 反对
A. 人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B. 美国国内市场尚未实现统 一
C.工业革命已在美国广泛开展D.实力悬殊源于生产方式不同
26.德意志的机械制造厂从1848年的131家增加到1861年的 300多家:19世纪 60年代德意志的煤炭生产、机械动力、铁路运输都超出法国。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建立在铁和血上,毋宁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据此可知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 B. 工业革命推动德意志统一
C.工厂制在德意志的普遍建立D.分裂割据影响德意志发展
27.表1是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改革的部分内容。这说明二者都表1
俄国 日本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 改变身份,有权选择职业和拥有财 产。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干预农奴生 活…… 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从事农工商职业的人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
(
A.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C.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B.实现了职业的自由选择
D.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8.如图是 1860—191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煤炭产量变化图,据此判断,@应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9.18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女性多在家庭内部从事家务劳动。到了 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女 工已达 242296人,在所有工人中占比 57.75%,甚至在煤炭工业中女工占比也高达 39. 17%。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B.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 女 性 的社会经 济地位提高 D. 长久战争 损耗大量劳动力
第Ⅱ 卷(共 42分)
二、非选择题
30.读图释史。(12分)材料一
古代文明的扩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文化及东西方交流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地图册· 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参考示例的答题思路 ,对“古代文明的扩展”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6分)
示例:秦的统一
长期战乱 ,人民渴望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 ,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实力 ,远交近攻 ,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的统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各民族交融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阿拉伯帝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3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材料
3月 25 日是奴隶制和跨大西洋贩卖奴隶行为受害者国际纪念日。作为历史上最可怕的危害人类罪之一 ,这一贩奴行为合法持续了 400多年 ,到19世纪才停止。2023年 ,值联合国大会为此纪念日举行活动之际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 ,教育是打击种族主义“最有力的武器”;我们通过教授奴隶制的历史 ,帮助防范人类最邪恶的冲动。我们通过纪念奴隶制的受害者 ,让那些曾被无情剥夺了尊严的人恢复一定程度的尊严。
——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请以“奴隶贸易· 反思”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 :表述成文 ,叙述完整 ;立论正确 ,史论结合 ;逻辑正确 ,条理清晰。)
间相互平等。19世纪 40年代以后 ,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 ,他们在人数与消费能力方面逐渐占据主流。随着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中产阶层越来越愿意把时间与金钱花费在悠闲娱乐生活之上。人们活动范围日渐扩大 ,旅游业慢慢成为中产阶层可以企及的新活动 ,从此开启了法国人对度假的痴迷。从沙龙到露天舞会 ,悠闲生活方式转变的背后 ,是法国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旧制度向现代社会的真正更迭。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欧洲“沙龙”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19世纪法国社交形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 ,并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下表为欧洲“沙龙”发展史。
时间 主要成员 热门议题
17世纪前 贵族、新兴市民 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
17世纪 贵族、学者、艺术家 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 ;消 弭社会等级和歧视 ;文学、哲学 和政治
18世纪 更多元的社会群体 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
——摘编自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 ,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 ,它与沙龙的最大不同在于成员之
2024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C D B C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D C B C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答案 C B c D D B A A B
30.【答案】(12分)
(1)(6分)
背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农耕文明的优势,如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等。(只要能答出农耕文明优势,或其具体表现即可得 2分,如能答出希腊海洋文明的优势也可得分)
途径或表现:通过战争、殖民、贸易等途径,古代文明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等(或答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 帝国)。(能答出途径或表现之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表现只要能答出其中一个帝国即可。)
影响:古代文明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答(或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也与大帝国的兴起相互推动。(2分)
(2)(6分)
从疆域上看,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便于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从贸易上看,阿拉伯人通过海上和陆上商路进行贸易,范围广泛,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自身文化特点上看,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每角度2分,要有具体史实才能得分,笼统地说贸易繁荣、文化繁荣不能得分。)
31.【答案】
标题:奴隶贸易·反思
正文 :(背景 4分 ,如能答出发现美洲或殖民扩张得 2分 ,如能答出美洲需要劳动力或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了 16世纪 ,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陆期间 ,杀害了无数印第安人 ,迫切需要廉价劳动力来开发殖民地。(过程或表现 4分 ,需答出三角贸易并进行解释 ,如果仅答出三角贸易 ,没有做出解释 ,或简单地答奴隶从非洲到达美洲得 2分。)1501年 ,第一船非洲奴隶从西非海岸横渡大西洋 ,到达了新大陆。此后 ,奴隶贸易日益兴盛起来。17、18世纪是“三角航程”的鼎盛时期。“三角航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 ,殖民者从欧洲港口出发 ,到达非洲西海岸 ,他们以廉价的工业品换取奴隶。接着 ,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同美洲交换农矿产品。最后 ,把从美洲带回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运回欧洲出售。
(影响 4分 ,对欧洲和非洲的影响各 2分)非洲奴隶贸易长达四个多世纪 ,从 15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 19世纪末。西方列强由于贩卖非洲奴隶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 ,而非洲大陆则因此丧失了亿万生命 ,使大部分地区长期陷于混乱与停滞之中。
(总结与反思2分 ,如能体现出对奴隶贸易的批评或反思即可得分 ,要有具体内容 ,仅答简单的口号不得分)综上所述 ,奴隶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犯下的重大罪行 ,是早期资本主义血腥与残酷的见证 ,不仅是非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也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段极其黑暗的历史。
要表述成文 ,不能出现提示词和序号 ,篇幅不能太短 ,否则倒扣 2分
32.【答案】(16分)
(1)趋势 :成员从显贵阶层向大众化发展 ;议题从生活、文艺向政治、思想发展 ;形式从私密性向公共开放性发展。(4分。答出符合题意 2点即可 ,但要体现出从……到……的变化)
成因 :封建社会没落(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能答出资产阶级革命也可得分) ;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能答出思想解放或具体的解放运动均可得分) ;欧洲的文化传统。(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变化:成员关系更加平等;活动范围扩大 ;悠闲生活方式多样化。(任答两点即可 ,共 4分)原因:法国民主制度逐渐发展 ,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 ;工业革命的逐步
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 ,中产阶层群体日益扩大 ;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答思想解放才能得分 ,如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具体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得分)。(任答两点即可 ,共 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