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历史3月月段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2.中古西欧初期,农奴普遍要自带农具和牲畜每周为领主自营地无偿劳作三至四天,即所谓“周工”、“献工”。到了中古西欧社会晚期即14世纪以后,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自己的劳役地租即缴纳货币地租。这种变化反映了()
A.西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瓦解
C.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D.农奴们已经获得了自由
3.英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统治时期扩大了对演出内容的管理范围,涉及宗教的各个方面,将宗教争议问题正式确认为国家政治问题,并出台一系列法令对戏剧表演进行管理,这一举措旨在()
A.巩固国王统治 B.建立民族国家
C维护新教权威 D.规范戏剧创作
4.11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没有专业法学家,日耳曼人统治者需要基督教会的教士帮助解释法律,建立法庭和制定审判程序。如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在制定法律时,让全体主教参加,教会主教同时又是王国的法官和财政顾问。由此可知,中世纪早期西欧()
A.王权借助教会巩固统治 B.司法程序严密而且公正
C.注重对法治精神的宣扬 D.世俗政权受到教权威胁
5.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
垃圾种类 市场用途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肥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
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6.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果阿、澳门、长崎、乌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上述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传统大西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拉美国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革新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D.商业革命深化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7.15世纪,意大利神学家米兰多拉提出: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的形象和上帝依自己模样创造出的犯罪之前的亚当很相似,和复活之后的基督很相似。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可以超越万物,而且可以进入神的境界,与上帝融为一体。米兰多拉的主张基于()
A.人文主义主张理性的追求 B.基督教会孕育了人文主义
C.文艺复兴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D.时代赋予人独特的精神内涵
8.11世纪以来,欧洲各地区王权如法、英等在政治上普遍采取在联合城市商人力量的同时,对内压制大封建主势力,对外或明或暗地抵制罗马天主教廷控制的治理策略,唯有德意志皇帝反其道而行之。这可能导致德意志()
A.皇权专制力量加强 B.神圣罗马帝国扩张
C.政治分裂经济落后 D.民族国家较早成熟
9.有学者认为,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原产于亚马孙的橡胶;中国民间引进了番薯和玉米,因为容易在山地种植,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度过了饥荒问题,却又使其陷入了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该学者意在()
A.阐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并非好事 B.指出世界走向近代的原因和过程
C.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D.揭示全球性物种交流网络的形成
10.有学者在谈及巴黎公社时指出,对于巴黎公社的“主人”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而农民想要的是独立的劳动和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农民阶级的需求未得到充分考虑 B.公社经济主张落后于时代潮流
C.资产阶级政府分化公社领导阶级 D.工人运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11.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材料中近代西方对中国形象构建的演变根源于()
A.整体世界初步形成 B.近代欧洲社会剧烈变革
C.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D.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
12.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在于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这说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A.阻碍了印度社会的长远发展 B.致力于殖民征服和经济掠夺
C.客观上引起印度社会的变化 D.历史进步性远超时代局限性
13.自1922年起,苏俄的工业企业开始恢复,工业总产值较上一年提高50%,1921年至1925年工业年均增长40%,19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的75%,机械制造业超过战前13%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开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
C.新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D.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4.在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中,印度、中国和波斯的形象差异很大,中国人和印度人基本上呈现出正面、美好形象,而波斯人则常被描述为负面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影响文学的创作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实 D.文学作品因主观创作而缺乏研究价值
15.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前2300年的西亚一带。此后,逐步向周围地区传播,首先波及南亚、中亚、欧洲。近年来,中国新疆地区公元前1000-前500年左右的古墓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铁制小件物品,由此联系到中国内地的发现,一些学者推测我国冶铁技术可能源于西亚、中亚,然后经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下列对学者们的推测,解读正确的是()
A.符合历史事实,考古发现在时空上符合传播逻辑
B.不正确,缺乏充分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如果新疆的发现被验证为人工冶铁,则推测正确
D.存在一定科学性,史实研究需要进行合理“想象”
16.布匿战争后,一些在西西里转战多年的罗马贵族,常常将西西里岛上那些辉煌的希腊城市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那里他们将自己融入到古老优雅的希腊文化中。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说:“我感激希腊,因为我所得到的艺术和成就无不来自于它”。据此可知()
A.罗马全盘复制希腊文化 B.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C.希腊文明因罗马而弘扬 D.希腊文化深刻影响罗马文明
17.如图为提供给高一(1)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该研究性学习最有可能的主题是()
A.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 B.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
C.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 D.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
18.如表是宪政学者梳理的美国建国以来的部分立国原则的规定,这反映出美国()
条目 具体规定
第7原则 政府的正当角色是保护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提供平等的事物。
第17原则 应当采取一种制衡与平衡的制度来防止权力的滥用。
第19原则 政府只被赋予详细定义的权力,其他的任何权力都属于人民。
A.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B.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践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D.限制政府权力的努力
19.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20.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土耳其、波斯、中国,在英属印度,动乱也正在加剧。1905年的俄国运动彻底唤醒了亚洲,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此种“觉醒”主要体现在()
A.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平等
C.追求民族与国家的完全独立 D.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21.拉美独立战争之后,几乎每个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是“共和政体、宪法、议会都成为摆设。”玻利瓦尔曾经这样说:“宪法形同废纸,选举是格斗,自由即无政府状态。”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种族歧视激化矛盾 B.欧美列强武装侵略
C.殖民影响根深蒂固 D.自然经济顽固阻碍
22.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原来的“大陆政策”,开始推行新的对外政策。见如表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德皇)威廉二世 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之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 德国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梯尔比茨 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这种状况对国际局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引发了一战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3.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公司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并且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工人超过6万人,这折射出此时期()
A.欧洲英法传统强国的衰落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
C.美德两国垄断了国际贸易 D.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24.如图反映了《凡尔赛条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慕尼黑3万多民众举行了抗议示威的情景。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条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上述现象()
A.揭示出德国战败的社会原因 B.为德国法西斯上台埋下隐患
C.加剧了德国内部的社会分裂 D.说明条约受到国际社会抵制
25.如图是大津巴布韦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在今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境内分布着数百处“石头城”遗迹。“石头城”出土的文物有波斯的上釉陶器、阿拉伯的玻璃杯、中国明朝青瓷残片。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非洲文明具有“内生、个性”和“共生、交流”的特点
B.文明的交往、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非洲的原住居民独立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古代区域文明
D.对外贸易在古代非洲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6.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尝试充满着危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纬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根本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不断有人病倒,不断有人死去。然而航海家们依然不畏艰难、冒险前行,其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B.西欧国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欧洲社会弥漫寻金热潮 D.西欧国家开拓新市场的意愿
27.古代印度笈多帝国时期编写的《摩奴法典》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它宣称每个人的道义责任是遵守自己的种姓传统,参加与生俱来的种姓集团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无论这种习惯多么粗陋、简单或不可理解。由此可以推断,种姓制度()
A.得到笈多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
C.推动印度教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 D.产生于印度教提供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28.《剑桥欧洲史》中这样阐述某次技术革命: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教育和应用研究。该技术革命()
A.尚未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B.使英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C.使得资本主义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 D.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9.如表内容是启蒙运动时期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
启蒙 思想家 主张
霍布斯 人都是自私的,在没有规则没有秩序约束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因欲求同一事物而发生战争。
洛克 人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放弃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按照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联合为共同体。
卢梭 在自然状态下,出于善的人性,人民互帮互助和谐共生,但随着私有制取代了原来的公有制,他们需要相互约定。
A.强调分权与制衡 B.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C.批判私有制产生 D.反映了人民主权学说
30.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啊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将它淹没”。然而古代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表明()
A.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B.最初的文明皆为大河孕育
C.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D.早期文明存在着相互联系
31.当代研究者更多地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人的科学”而不是法国传统的“理性至上”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原则还认为只要“人的科学”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它就仍然是不充分、不真实的。维柯、卢梭、赫尔德和柏克更鲜明、更直接地坚持人造物与自然界的不同并以此为论述的起点,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并探索了独立的人文研究方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近期学者研究成果比传统观点可信
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历史研究随着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32.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部分内容为“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据此判断,该宣言的发表()
A.加剧了同盟国和协约国间的对立 B.直接促成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
C.消除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D.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二、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34.货币印记
货币的历史和文字一样久远,他们都是用符号描述世界的方式。下面是一组英镑图案,英镑的正面均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而背面人物各有不同,如图所示:
注①:瓦特的主要合伙人。
结合所学,为上述图片信息撰写一份解说词。(12分)(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以上历史图片,从中任选三张及以上的图片,并找到一个主题,将三张图片的内容加以串联和阐述。(要求:
明确指出选择哪幅图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D
2.A
3.A
4.A
5.A
6.D
7.D
8.C
9.C
10.A
11.B
12.C
13.C
14.A
15.D
16.D
17.A
18.D
19.A
20.D
21.C
22.A
23.D
24.B
25.A
26.B
27.B
28.D
29.B
30.C
31.D
32.D
33.(1)影响:促进西欧城市经济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西欧与地中海区域的贸易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
(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得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汉莎同盟重要性的下降;贸易特权被被所在国收回;战争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地位。(每点 2 分,任答 2 点 4 分)
(3)趋势:贸易中心的转移;贸易量和范围的扩大;商业组织的变迁,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国家角色的增强,国家力量对商业的控制和影响增强。(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
33.英国在 17 世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此后国王逐渐 “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英镑正面图案均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头像。
16 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也为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
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掀起一场高效新动力革命。蒸汽机被应用在纺织、冶金、交通等领域,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马修 博尔顿帮助了瓦特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用磁力产生电流” 现象,实现电磁学的重大突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建立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掀起了一场生物学领域革命,有力地颠覆了上帝造人说。
34.我选择图二、图三和图四。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步伐,并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随着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完成,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为了争夺更多的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了海外殖民扩张活动,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召开的 “地图上作业” 从而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就是其突出代表。帝国主义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以中国的辛亥革命为代表,亚洲逐步走向觉醒,资产阶级肩负起领导本国民主革命的重任,推进亚洲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推进。综上所述,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地的面貌得以改变,人类的联系也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