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八二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
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
1.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A.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 B.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西亚与埃及间存在文明冲突 D.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
2.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尊重,东方人也愿意接纳征服者带来的部分外来习俗。”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
A.受到东方各国人民的欢迎 B.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3.日本的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结束于1868年。下列关于幕府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幕府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政治的基础是庄园制和武士集团
③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④幕府政治后期实施锁国政策应对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试用过各式各样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制定保护选举的法律、实行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A.防止了封建专制王权的复辟 B.复兴了古希腊时期城邦政治
C.蕴含了向近代社会转型因素 D.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5.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表明阿拉伯人()
A.贸易深入到社会生活 B.成为世界文化交流桥梁
C.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D.建立起地跨三大洲帝国
6.马里帝国由1个中心区和3个外围行省组成,各省之下又分12个管理区,中央和地方官员都由国王任命。中央向各征服王国派监国使臣,向各城市派市长,农村则要求部落酋长负行政责任,各级行政系统完全听命于国王。由此可见,马里帝国()
A.封君封臣权责明确 B.封建官僚系统完备
C.地方自治色彩浓厚D.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6.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7.学者颜海英认为,古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对的孤立性,尼罗河谷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对外来因素进行缓冲处理,然后再逐渐吸收进来,这是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和生命力。这说明()
A.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特征B.埃及文明具有自身特质
C.区域文明得益于相互借鉴 D.埃及依赖外来文明传入
8.形成于古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犍陀罗艺术,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隋唐美术影响很大,成就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国古代艺术瑰宝,其特色是面容呈椭圆形,鼻梁如剑一般高而长,身着希腊式服装,衣褶多由左肩下垂。据此推断,该艺术是()
A.希腊城邦海外殖民产生的影响 B.古代罗马帝国对外征服的结果
C.亚历山大远征交流碰撞的产物 D.阿拉伯帝国融合东西方的结晶
9.中世纪早期除了在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皮革、毛皮等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大庄园雇佣交易人”来购买外面的商品并出售庄园的剩余产品,是站不住脚的。由此可知()
A.庄园有自给自足性 B.商品经济长期停滞
C.庄园生活水平低下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1297年《宪章确认书》就明确提到,该文件是以国王爱德华一世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而且“盖上朕之御玺寄往王国各郡”,君主还勒令地方的主教和官员负责向民众宣传,并且“允许(人民)基于该宪章中的所有条款发起诉讼”。该记载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格兰法律行政体系的运行机制:王国律令先由君主中央政府发布,相关政治文件随即发往各地,由地方官员宣传贯彻。该材料指出当时西欧的政治形势是()
A.王权加强B.城市兴起
C.教权至上 D.依法治国
11.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羽蛇神库库尔坎神庙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下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的形象,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推知,玛雅人()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D.重视供奉神灵
12.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13.15世纪末,一位航海家写道:“诸位贵族王公......决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归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惯常那样,采取陆道东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们还不能确知以前是否有人这样做过。”这次航行()
A.探索了北冰洋到亚洲的航路B.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C.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D.发现了欧亚贸易的新路线
14.有学者认为在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扩张到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自1299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扩张,的确会对传统东西方之间的陆路商贸路线构成威胁。材料表明()
A.历史的真相因为久远难以查明 B.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C.新航路开辟与奥斯曼帝国无关 D.历史解释应进行多角度分析
15.14世纪前后,意大利人摒弃了传统的基督教的克己自欲、守贫的价值观,开始追求一切美好和奢侈的事物。当时他们食用的各种珍贵食材有“波洛尼亚的香肠、莫德纳的夹心肘子......帕多瓦的精致面包和各种美酒。”由此可知()
A.人文主义思潮带动消费观念变革
B.物种大交换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C.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D.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传统观念
16.下表是1949-2008年中国签订的多边条约分类表。由此可知,中国()
年份 政治 经济 航运与海事 国际邮政通讯 知识产权保护 科教文卫 人权 劳工保护 环境保护 法律
1949-1978 7 1 4 3 0 6 4 0 0 1
1979-2008 48 48 35 21 15 29 21 18 30 9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C.构建了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D.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
17(20分).经济制度的适时创新往往能加速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
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当时遭到迫害的天主教徒移民到尼德兰,为当地带来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先进技术,这也养成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包容,是第一个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为便利日益扩大的海上商业贸易,荷兰人勇于进行经济制度的创新,最早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并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当时在缺乏国际安全体系的情况下,商船往往成为各种海盗劫掠的目标,于是,荷兰发展起了规模巨大的商业船队和海军。
-摘编自邱妍《浅析海洋与荷兰崛起》
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2分)
(2)“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根据材料二概括荷兰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8分)
18(20分).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中国旅行家杜环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另外,富贵阶层的投资还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材料三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的帝国,结合所学,指出其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和图2文明交流的不同。(8分)(1)帝国:阿拉伯帝国。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引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图一: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
图二:中古西欧的城市
图三:骑士文学
图四:中古西欧大学的分布
请阅读材料一,并观察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欧洲中世纪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四川省广元市八二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A
2.C
3.C
4.C
5.B
6.D
7.A
8.B
9.C
10.A
11.A
12.C
13.B
14.B
15.D
16.A
17.B
17.(1)表现: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城市大学的发展。(答出任意 2 点即可)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答出任意 2 点即可)
(2)先进的手工技术;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的创新;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环境宽松;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拥有规模巨大的船队和海军。(任答 4 点)
18.(1)帝国:阿拉伯帝国。
地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理由: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地理角度);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经济角度);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化角度,答到具体史实即可,如:翻译了大量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典籍,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任答 2 点)
(2)范围:图 1 区域性文明交流;图 2 全球文明交流;线路:图 1 以陆路为主,路线少;图 2 以海路为主,路线多;主体:图 1 中亚是链接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图 2 西欧主导文明交流;方式:图一以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图 2 伴随了武力征服与殖民扩张。(任答 3 个角度)
(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破坏文明的进程、和平更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18.示例:
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