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二)(含答案)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质量评价(二)(含答案)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7 09:22:05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二)(第六章)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北、东两面与俄罗斯、朝鲜为邻
B.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山西省
C.南临渤海和黄海
D.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下列有关东北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
A.三面环山,平原广阔 B.河流稀少,含沙量大
C.地处内陆,交通闭塞 D.纬度较高,热量充足
3.关于图中甲、乙两地产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甲地农作物一年可达两熟
B.甲地农作物是水稻和甘蔗
C.乙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乙地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东北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山环水绕,物产丰富,特色鲜明,但近年来人口却流失严重。2010-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减少最多的10座城市,均位于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幅度都在30%以上,这10座城市大多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下图示意10座城市的分布,完成4~6题。
4.下列现象多出现在东北地区的是(B)
A.传统民居墙体厚,北窗较大,以平顶屋为主
B.冬季人们喜欢在户外溜冰、滑雪
C.当地的风味食品多以米制品为主,如汤圆、过桥米线等
D.肥沃的黑土地里播种着冬小麦、青稞等作物
5.这10座城市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D)
A.气候寒冷,不宜人居
B.偏居一隅,交通不便
C.人口老龄化,死亡率高
D.产业转型,难多路长
6.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可行性措施是(C)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B.大力发展林牧业
C.发展新兴产业 D.控制人口迁出
  读我国东北地区及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完成7、8题
7.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 (D)
A.茶叶、小麦、花生 B.棉花、青稞、玉米
C.甘蔗、玉米、水稻 D.甜菜、小麦、大豆
8.据图中信息判断,辽中南工业区是(C)
A.轻工业区 B.高科技产业区
C.重工业区 D.综合性工业区
  读我国东北区域图,完成9~11题。
9.②城市的主要职能是(A)
A.全国汽车工业中心
B.全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心
C.全国纺织业中心
D.全国电机制造中心
10.①城市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具有“异国情调”,这与哪个国家有关(C)
A.蒙古 B.朝鲜 C.俄罗斯   D.韩国
11.有关图中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a是哈大线,是东北物资外运的重要通道
B.b是滨绥线,经内蒙古自治区通往俄罗斯
C.b-c铁路线经过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D.③是a线与京哈线的枢纽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江平原湿地开发经历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回到北大荒”两个迥然不同的发展阶段。读我国某区域简图,回答12、13题。
12.河流R是(D)
A.黑龙江,只有春汛 
B.黑龙江,只有夏汛
C.松花江,只有秋汛 
D.松花江,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13.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开发为“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的原因是(C)
A.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水源不足
B.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木材不足,第二个阶段是因为热量不足
C.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第二个阶段是为了保护环境
D.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矿产不足,第二个阶段是因为资源日趋枯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东北地区为全国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河流A是乌苏里江,B是我国内海——渤海
B.山脉C是大兴安岭
C.①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D.②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5.目前东北地区农业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那么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D)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刚刚建立时,仅有的4艘大驱逐舰中有三艘是用东北地区工业城市命名的,分别是“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D)
A.市场  B.森林资源  C.科技  D.矿产资源
17.据图中矿产资源条件分析,鞍山市主要的工业部门是(B)
A.纺织工业 B.钢铁工业
C.造纸工业 D.风电工业
18.近年来,传统工业衰落,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适合该地冬季发展的旅游项目是(B)
A.去沼泽湿地保护区观鸟
B.欣赏冰雕,体验冰雪运动
C.骑马驰骋在绿色的草原
D.乘船欣赏松花江两岸风光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B)
A.土壤肥沃 B.地广人稀
C.交通便捷 D.开发历史悠久
20.该区域水稻种植北界不断北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D)
A.雨热同期 B.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C.黑土地肥沃 D.全球气候变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设备老化,矿产品利用率低,高耗能企业多,工业排污严重,工业产品没有竞争力等方面。
材料二 东北地区矿产、城市、地形图。
(1)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地区的山河大势,图中河流①是鸭绿江,山脉②是长白山。图中阴影区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松嫩平原,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4分)
(2)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吉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长春市素有“汽车城”之称,这里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和第一辆汽车,被誉为中国的“底特律”。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市发展汽车工业的有利条件: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至少两条)(3分)
(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时曾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请你依据对这句话的理解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冬天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服务水平,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至少两条)(2分)
(4)本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停止了在沼泽区的农垦项目,试分析这一措施的生态意义。(1分)
答:恢复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22.辽宁省盘锦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该地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水稻小知识   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一般在700~1 200毫米,春天水田泡田、插秧需要大量用水;七八月份是水稻生长的另一需水高峰期。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助于稻米风味物质积累,昼夜温差大也利于糖分积累,使稻米营养丰富品质更佳。
盘锦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 -9 -5 2 10 17 22 27 26 19 11 2 -5
降水量/ 毫米 5 5 10 35 60 80 170 180 65 40 20 8
(1)地理位置:盘锦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核心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入海口处有30多万公顷湿地,能调节气候,为水稻生产提供生态屏障。(1分)
(2)气候条件:盘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年中有九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大于0℃,适于种植粳稻。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水稻收获时,昼夜温差大,成为盘锦大米质优而甜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3)水源条件:盘锦的年降水量约678毫米,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水量,因此,辽河是盘锦稻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尤其是在水田泡田的春季。此季节辽河水量的主要来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2分)
(4)种植模式:盘锦很多地区采用“稻蟹共生”的生产模式(如图示意),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蟹共生”模式的好处有哪些 (2分)
答:丰富农产品的类型,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
资料一 近年来,盘锦的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机器插秧比人工插秧能增产5%左右,机械收割还能减少损失3%左右。当地建立智能育苗大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温度、光照、湿度调节,降低了天气因素影响。
资料二 盘锦率先在全国提出开创“互联网+认养农业”新模式,经营以“盘锦大米”为代表的系列农产品。认养地块安装了360度可视化系统,认养人可通过手机APP随时监测水稻的生长情况,“看着自己种的东西长大”。认养农田的人们获得了健康的农产品和新奇的体验。
(5)简述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两点即可)(2分)
答: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天气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等。
(6)请你对盘锦实施“互联网+认养农业”经营模式进行评价。(一点即可)(1分)
答:增加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销售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会更紧密,也增加了彼此的互利互信等。
23.伴随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东北经济发展持续回暖,城市经济出现多样化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积雪厚度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 东北地区人口及粮食占全国的比重。
材料三 东北城市和铁路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中长春到漠河积雪厚度的变化规律:积雪厚度变大,延吉比长春积雪厚度大,主要原因为延吉比长春距海近,且地处长白山迎风坡,降水比长春多。(2分)
(2)气温分布图中甲处虚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低(高或低),试分析其原因。(2分)
答:此处是大兴安岭,海拔高,气温低。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1分)
答:人口少,本地消费粮食少;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4)材料三图中A是滨绥线(铁路),乙地位于长白山脉腹地,海拔千米以上,地形复杂,但是人们仍然把铁路修到了这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答:开发矿产资源,发展边境贸易。
(5)伊春被誉为我国的“林都”,结合材料分析伊春市发展木材工业最有利的条件。(1分)
答:位于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
(6)为了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国家鼓励优先采用国产装备,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东北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分)
答: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单元质量评价(二)(第六章)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东两面与俄罗斯、朝鲜为邻
B.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山西省
C.南临渤海和黄海
D.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下列有关东北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面环山,平原广阔 B.河流稀少,含沙量大
C.地处内陆,交通闭塞 D.纬度较高,热量充足
3.关于图中甲、乙两地产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农作物一年可达两熟
B.甲地农作物是水稻和甘蔗
C.乙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乙地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东北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山环水绕,物产丰富,特色鲜明,但近年来人口却流失严重。2010-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减少最多的10座城市,均位于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幅度都在30%以上,这10座城市大多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下图示意10座城市的分布,完成4~6题。
4.下列现象多出现在东北地区的是( )
A.传统民居墙体厚,北窗较大,以平顶屋为主
B.冬季人们喜欢在户外溜冰、滑雪
C.当地的风味食品多以米制品为主,如汤圆、过桥米线等
D.肥沃的黑土地里播种着冬小麦、青稞等作物
5.这10座城市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气候寒冷,不宜人居
B.偏居一隅,交通不便
C.人口老龄化,死亡率高
D.产业转型,难多路长
6.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可行性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B.大力发展林牧业
C.发展新兴产业 D.控制人口迁出
  读我国东北地区及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完成7、8题
7.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茶叶、小麦、花生 B.棉花、青稞、玉米
C.甘蔗、玉米、水稻 D.甜菜、小麦、大豆
8.据图中信息判断,辽中南工业区是( )
A.轻工业区 B.高科技产业区
C.重工业区 D.综合性工业区
  读我国东北区域图,完成9~11题。
9.②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
A.全国汽车工业中心
B.全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中心
C.全国纺织业中心
D.全国电机制造中心
10.①城市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具有“异国情调”,这与哪个国家有关( )
A.蒙古 B.朝鲜 C.俄罗斯   D.韩国
11.有关图中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哈大线,是东北物资外运的重要通道
B.b是滨绥线,经内蒙古自治区通往俄罗斯
C.b-c铁路线经过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D.③是a线与京哈线的枢纽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江平原湿地开发经历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回到北大荒”两个迥然不同的发展阶段。读我国某区域简图,回答12、13题。
12.河流R是( )
A.黑龙江,只有春汛 
B.黑龙江,只有夏汛
C.松花江,只有秋汛 
D.松花江,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13.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开发为“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的原因是( )
A.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水源不足
B.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木材不足,第二个阶段是因为热量不足
C.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第二个阶段是为了保护环境
D.第一个阶段是为了解决矿产不足,第二个阶段是因为资源日趋枯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东北地区为全国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A是乌苏里江,B是我国内海——渤海
B.山脉C是大兴安岭
C.①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D.②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5.目前东北地区农业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那么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刚刚建立时,仅有的4艘大驱逐舰中有三艘是用东北地区工业城市命名的,分别是“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市场  B.森林资源  C.科技  D.矿产资源
17.据图中矿产资源条件分析,鞍山市主要的工业部门是( )
A.纺织工业 B.钢铁工业
C.造纸工业 D.风电工业
18.近年来,传统工业衰落,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适合该地冬季发展的旅游项目是( )
A.去沼泽湿地保护区观鸟
B.欣赏冰雕,体验冰雪运动
C.骑马驰骋在绿色的草原
D.乘船欣赏松花江两岸风光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A.土壤肥沃 B.地广人稀
C.交通便捷 D.开发历史悠久
20.该区域水稻种植北界不断北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雨热同期 B.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C.黑土地肥沃 D.全球气候变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设备老化,矿产品利用率低,高耗能企业多,工业排污严重,工业产品没有竞争力等方面。
材料二 东北地区矿产、城市、地形图。
(1)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地区的山河大势,图中河流①是 ,山脉②是 。图中阴影区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平原,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农作物熟制为 。(4分)
(2)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吉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 市素有“汽车城”之称,这里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和第一辆汽车,被誉为中国的“底特律”。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市发展汽车工业的有利条件: 。(至少两条)(3分)
(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时曾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请你依据对这句话的理解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 。(至少两条)(2分)
(4)本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停止了在沼泽区的农垦项目,试分析这一措施的生态意义。(1分)
22.辽宁省盘锦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该地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水稻小知识   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一般在700~1 200毫米,春天水田泡田、插秧需要大量用水;七八月份是水稻生长的另一需水高峰期。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助于稻米风味物质积累,昼夜温差大也利于糖分积累,使稻米营养丰富品质更佳。
盘锦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 -9 -5 2 10 17 22 27 26 19 11 2 -5
降水量/ 毫米 5 5 10 35 60 80 170 180 65 40 20 8
(1)地理位置:盘锦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核心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入海口处有30多万公顷 ,能调节气候,为水稻生产提供生态屏障。(1分)
(2)气候条件:盘锦属于 气候,四季分明。一年中有九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大于0℃,适于种植粳稻。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水稻收获时, 大,成为盘锦大米质优而甜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3)水源条件:盘锦的年降水量约 毫米,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水量,因此,辽河是盘锦稻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尤其是在水田泡田的春季。此季节辽河水量的主要来源是 。(2分)
(4)种植模式:盘锦很多地区采用“稻蟹共生”的生产模式(如图示意),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蟹共生”模式的好处有哪些 (2分)
资料一 近年来,盘锦的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机器插秧比人工插秧能增产5%左右,机械收割还能减少损失3%左右。当地建立智能育苗大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温度、光照、湿度调节,降低了天气因素影响。
资料二 盘锦率先在全国提出开创“互联网+认养农业”新模式,经营以“盘锦大米”为代表的系列农产品。认养地块安装了360度可视化系统,认养人可通过手机APP随时监测水稻的生长情况,“看着自己种的东西长大”。认养农田的人们获得了健康的农产品和新奇的体验。
(5)简述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两点即可)(2分)
(6)请你对盘锦实施“互联网+认养农业”经营模式进行评价。(一点即可)(1分)
23.伴随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东北经济发展持续回暖,城市经济出现多样化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积雪厚度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 东北地区人口及粮食占全国的比重。
材料三 东北城市和铁路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中长春到漠河积雪厚度的变化规律: ,延吉比长春积雪厚度大,主要原因为 。(2分)
(2)气温分布图中甲处虚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 (高或低),试分析其原因。(2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1分)
(4)材料三图中A是 (铁路),乙地位于长白山脉腹地,海拔千米以上,地形复杂,但是人们仍然把铁路修到了这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5)伊春被誉为我国的“林都”,结合材料分析伊春市发展木材工业最有利的条件。(1分)
(6)为了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国家鼓励优先采用国产装备,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东北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