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阳六中 南漳一中 老河口一中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主命题学校:枣阳一中
分值: 100分 命题老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 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的时间轴描述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据此,从空间角度看( )
A. 早期人类演进具有趋同性 B.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类型
C. 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D. 食物物种交流比较频繁
2. 据文献资料记载,元朝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使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的技术;明朝政 府在运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冰库,给为宫廷运送新鲜果蔬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朝 在紫禁城内修建冰窖,用于冷藏蔬菜瓜果,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食物保鲜技术领先世界 B. 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C. 保鲜技术彰显皇家特权 D. 长途贩运依赖保鲜技术
3.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 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 临黔首,光耀大地。材料主要强调 ( )
A. 法律水平领先世界 B. 神话故事丰富
C. 法典道德教化功能 D. 君权神授思想
4. 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增长曲线图。图中 1600—1840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
A. 一条鞭法的实施 B. 玉米和番薯的引入
C. 摊丁入亩的推行 D. 户籍管理不断加强
5. 据 20世纪初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王朝时期的泥板文书记载,乌尔王朝的对外贸易管理机 构周密、高效、守法,每条商贸道路设有驿站,为商旅提供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该 时期乌尔王朝( )
A. 国内商业市场确立 B. 对外贸易兴旺发达
C. 多元文化互动频繁 D. 商业经营规模拓展
6. 中世纪大学中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 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做 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这说明中世纪 ( )
A. 大学教育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B. 创新教育推动民众思想解放
C. 欧洲已经全面覆盖高等教育 D. 西欧大学传承古典思想文化
7. 利玛窦在华时自称“ 海外鄙儒” ,服儒服并钻研儒家典籍,明朝士大夫呼为“ 利先生、 利子 ”。他写作了《天主实义》,引用《中庸》《诗经》等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 教教义,称“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 ” ,并援儒攻佛,同时带来三棱镜、望远镜 及世界地图。利玛窦的这些举措旨在( )
A. 学习儒学提高自身文化涵养 B.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 借助华夏文化减少传教阻力 D. 加速西方科技知识传播速度
8. 清代,闽浙总督卞宝第(1824—1892年)指出:“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 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 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 ……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 历次亏折,裹足不前。”其言论可用来论证( )
A. 地方官员倡导学习西方技艺 B. 晚清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C. 传统经济模式的封闭与守旧 D. 外来侵略冲击自然经济结构
9. 中世纪后期,因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欧洲各庄园的领主们需要大量货币。于 是,他们将庄园土地租借给农奴以收取货币地租。 14世纪中期,欧洲流行黑死病,大 量农奴死亡;与此同时,一些幸存的农奴,因无力承担高额地租,放弃租用土地,大量 涌入城市,成为手工工场自由劳动力。庄园制度加速瓦解。这种现象 ( )
A. 加剧了黑死病造成的灾难 B.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C. 刺激了原始资本加速扩张 D. 引发了基层社会治理变革
10. 17—18世纪,中国人口曾有多次大规模移动,其迁徙范围和方向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
确的是 ( )
A. 人口稠密省份向人口稀少地区迁移 B. 一条鞭法促使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C. 战乱和饥荒致使中原人口大幅缩减 D. 工商业繁荣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
11. 图 1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 ,图 2为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博物馆 馆藏的“ 图坦卡蒙金面具” ,图 3为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 阿伽门农黄金面具 ”
。这可用于说明( )
A. 古代文明都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C. 三星堆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B. 古代区域文明之间曾存在互动
D. 古代文明发展存在一定相似性
12. 宋代学者陈襄认为,学校设立“ 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周 礼)三物(“ 六德 ”“ 六行 ”“ 六艺” )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类,然后可以言 仕。”这反映了 ( )
A. 重义轻利的经济思想 B. 道德教化的价值取向
C. 宋代学校教育的普及 D. 词章技艺的手段途径
13. 崇祯年间,桐城士人方孔炤任职于兵部职方司时,撰写《全边略记》 一书,以全局的视 野阐述了明廷对女真与蒙古民族政权的战略得失、北方“ 九边 ”建设问题、东南沿海倭 寇的活动情况及海防建设等重要议题。由此可知,方孔炤( )
A. 关注理论学术研究 B. 具备全球战略眼光
C. 践行经世致用理念 D. 维系传统华夷秩序
14. 1912年,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说:“ 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 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讲到(西方)枝叶扶疏,华实烂 漫,不过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这说明梁启超( )
A. 对民族命运充满乐观性 B. 完全否定西方科学文化
C. 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 D. 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15. 辛亥革命前后,武汉地区初步形成近代工业体系(如图所示)。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①汉阳铁厂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产生辐射效应
②伴随着工厂的发展,武汉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工人力量壮大,为武昌起义爆发奠定了阶级基础
④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第Ⅱ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 共55分。
16. 【物种传播与交流】 (15分)
材料一 农作物的培育驯化路径图。
材料二 欧洲人在海外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其它民族饮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有 意识地发展与丰富自己民族的饮食文化。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 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域限制、 革新了传统饮食结构,催生了科学饮食的新理念。同时,人们饮食礼仪的规范化与丰富多样
化的饮食消费文化使全新的饮食文化更具革命意义。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农业起源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9分)
17. 【关税市场】 (14分)
材料一 19世纪 70年代,英国经济在美国和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下逐渐处于不利 地位。在德国,俾斯麦在 1879年开始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 1892年,法国采取了高关税政 策。美国则早在 1860年就开始实行保护性关税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巩固英国在世 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提高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围绕这一问题,20世纪初,殖民大臣约瑟夫 · 张伯伦发起了英国关税改革运动,主张对外国进口物品征税以此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自由 贸易者则持反对意见。这场争论最终导致保守党首相亚瑟 · 贝尔福辞职。 1906年大选中, 自由党获得决定性的多数席位成为英国的执政党之后,英国继续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摘编自滕淑娜《论20世纪初英国关税改革与自由贸易之争》
材料二 民国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新街的茶楼里,这种聚会,被称作 “ 茶会 ” ,也是中国人进行证券交易的最初形式。 1905年,英国人开设的“ 上海众业公 所 ” ,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设定会员(经纪人)100席, 其中外国人占 87席,中国人占 13席。该所除经营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外,还经营外商在 华公司的股票,如上海钢铁公司、上海电力公司、中国营业公司、中国垦殖公司(煤矿)等 股票。 1918年春,日本商人也在租界内成立证券交易所,并由日本驻沪领事馆发给营业执 照,取名“ 上海取引所 ” , 以经营棉花、棉纱期票及日本帝国公债为主。该所开业后,所 经营的纱布证券颇为兴旺,曾一度垄断了上海的花纱交易。但 1922年爆发的信交风潮中, 该所又从中兴风作浪,扰乱市面,为中国人民所厌恶。
——摘编自潘有刚《清末民初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兴起之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 20世纪初英国关税改革兴起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因素。 (8分)
18. 【美国人口迁移】 (14分)
材料一 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是从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 1848年欧洲革 命以后,移民浪潮一潮胜过一潮,移民人数呈现递增态势。在这些移民中,以西欧和北欧为 主,其中爱尔兰人和德国人数量最多。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历史学家称其为“ 伟大 的人类迁徙运动 ”。欧洲移民大量迁往美国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 19世纪上半叶, 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迅速发展,这些发展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同时, 欧洲许多封建国家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为逃避这种迫害,不少人漂洋过海,历经险阻来到 美国。不过,单纯因政治原因而移民美国的并不多。在德国移民中, 1848年德意志革命迫 使约五千名欧洲革命者逃往美国,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卡尔 · 舒尔兹和约色夫 · 魏德 迈。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亚洲移民美国的历史始于 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因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廉价劳动 力,吸引了亚洲人前往美国。 1785年, 3名中国水手跟随从广州起航的美国商船抵达马里兰 州的巴尔的摩,这被视为亚洲人移民美国的开始。 1847年,加州发现黄金后,以及太平天 国动乱,引发了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 1869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也吸引了大量华工。 美洲的文化和种族也发生了改变,全世界的移民带着他们的家乡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 统来到美洲,并从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
——摘编自【美】杰里 · 本特利、赫伯特 · 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 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 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不断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美国的亚欧移民浪潮。 (8分)
19. 【长城与中华文化】 (12分)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 长城 ”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 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 2019年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 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 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 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 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 长城两边皆故乡” 》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 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宜城一中枣阳一中曾都一中
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襄阳六中
南漳一中老河口一中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8
9
10
答案
C
B
D
B
B
A
C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y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与中国。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从空间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
呈现多元性,C项正确:人类演进具有趋同性,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文
明类型,排除B项;,从图示中看不出“食物物种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
据材料“元朝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使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冰
库,给为宫廷运送新鲜果蔬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朝在紫禁城内修建冰窖,用于冷藏蔬菜瓜果,保
证对皇宫的供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国的食物保鲜
技术与其他国家的食物保鲜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保鲜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
到保鲜技术彰显皇家特权,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食物的储藏,未涉及长途贩运,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
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漠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
黔首,光耀大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颁布的法典,颁布的目的是为了维
护专制统治和奴隶主阶层的利益,所以汉漠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行事主要是为了借助神的权威,宣
扬君权神授,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并未就《汉漠拉比法典》与当时世界上其他的法律作对比,所以
无法得出法律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神话故事是否丰富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C非主要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一1840年(中
国)。根据图示可知,1600一1840年,明清时期,由于高产作物玉米和番薯的引入,可以养活更多人口,
因此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现象,B项正确;一条鞭法的实施是明朝赋税改革,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但
不能直接促进人口增长,排除A项;摊丁入亩的推行,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有利于人口增长,但这不
能解释此前的人口增长原因,排除C项;清朝由于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的推行,户籍管理逐渐松弛,出现“永
停编审”,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
据材料“乌尔王朝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每条商贸道路设有驿站,为商旅提供服务”可知,
苏美尔人非常注重对外贸易的管理,注重对外贸易的通道配套设施的建设,说明苏美尔对外贸易的兴旺发
郭北六校联考*高二历史答案(共4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