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文中庖丁解牛时的场面描写。
2.梳理庖丁“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
3.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
4.体会儒道两家思想内涵的不同。
【重点难点】
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填空:孟子是 大师;庄子是 大师。(语言 寓言)
寓 言: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
二、分析“解牛名场面”
活动一(第一阶段):阅读课文,找出有关文惠君的描写。找出文惠君语言中的语气助词,并分析其比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何表达这样的语气。
1.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2.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明确:第一句中嘻、哉表达了文惠君因庖丁高超的解牛之术惊叹;“乎”表达了文惠君对庖丁如何达到这样高超技艺的好奇)
思考1:通过文惠君的语言 表现庖丁高超的解牛的技艺。(侧面)
思考2:文章从哪些角度正面描写庖丁解牛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视觉或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手足并用,膝肩共舞,和谐完美;触、倚、履、踦,一气呵成,优美流畅。听觉或声音:砉然、騞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清脆悦耳,富于韵律。)
思考3:究竟庖丁“技盖至此乎?”
三、分析“解牛进阶之路”
活动二: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庖丁是如何回答文惠君的?庖丁解牛的进阶之路是怎样的。
庖丁的进阶之路
阶段 效果 技/道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技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道
思考:庖丁还懂哪个角度阐释不同于其他厨师的解牛之道?
(明确:“刀”。族庖岁更刀;良庖月更刀;庖丁之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思考2:庖丁解牛由“技”而“道”的跨越以及其十九年若新的刀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活动一(第二阶段):阅读课文,找出有关文惠君的描写。找出文惠君语言中的语气助词,并分析其比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何表达这样的语气。
1.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2.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明确:第二句中“哉”、“焉”表达了文惠君听完庖丁的阐释之后恍然大悟的心理,他从庖丁的“解牛之道”中领悟到了“养生之道”。)
三、分析“养生之道”
活动三:阅读下面材料,填写下面表格,思考“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资料补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刀
牛
每至于族
(明确:“刀”比喻人;“牛”比喻复杂的社会。人要像庖丁的“刀”一样,要在复杂的社会中懂得避开“族”——祸乱、灾难、纷争等,才能“游刃有余”,保存生命、保全天性。)
四、比较各派学说
活动四:春秋战国,诸侯四起,连年战乱。针对这样的混乱现状,各家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比较本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和《庖丁解牛》谈谈儒道两家以怎样的主张来面对乱世。
纵横家:“武力”药方——巧取豪夺,劳民伤财
法 家:“律令”药方——严法苛律,驾驭臣民
儒 家:
道 家:
(明确:儒家——“仁政”药方——休养生息,教化百姓;道家——“无为”药方——顺应自然,善待生命。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以“礼”来达到“人人向‘仁’”的境界,这样符合“礼”的规范,并关注百姓,发展民生就可以使天下太平、有序,百姓安居乐业。道家主张顺势而为,不强求、主逐利、不争名,主张“无为”而治,要避开矛盾,掌握万事规律,才能不被世俗所累,达到自由境界。)
五、课下活动
文惠君闻庖丁之言,懂得了“养生之道”,你读完《庖丁解牛》懂得了哪些道理,请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收获,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