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21:0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小说创作的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3、能够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理解“套子”的深层含义。
4、学习本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套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探究展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小说创作的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知识链接
内容:
1、作者作品
契诃夫(l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短篇小说《变色龙》、《万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戏剧《万尼亚舅舅》《樱桃园》。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2、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方式:自学
预习交流
方式:抽查展示
内容: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识记
暖和( )惊吓( )憎恶( )祈祷( )辖制( )噩梦( )
撮合( )怂恿( )游说( )讥诮( )谗言( )熨帖(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应接不暇( ) 兴高彩烈( )战战惊惊( )共商国事( ) 谄言( )
哀声叹气( ) 没精打彩( )黄梁一梦( )
合作交流、展示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段--( )段 概括   
第二部分:( )段--(37)段,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 ”。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 段:
  发展: 段-- 段:写恋爱中的两件事——“ ”和“ ”。
  高潮: 段-- 段:写 与 的斗争。
  结局: 段:
  第三部分:38段-- 段:
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深刻理解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一、合作交流
内容:
(一)、课前检测
(二)、结合文本信息,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哪些有形?哪些无形?
生活上:( )形的套子
穿着
用具
出行
住处
反映了别里科夫 的性格特征
思想上:( )形的套子 (共五点)
反映了别里科夫 的性格特征
二、问题探究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他怕的是什么?
明确:
3、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联系背景)
明确:(提示: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
怕的根源:
4、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正的爱情?
1. 2.
3. 4.
总结:别里科夫在整个婚事中处于一个 的状态
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根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他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6、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大胆地猜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套子”的深层含义。
2、学习本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
一、深入学习
1、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明确:
2、 主题探究:你认为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
明确: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
社会的角度:
个人的角度:
3、请你试着总结小说是怎样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明确:
漫画式夸张笔法。
一方面是夸张人物( )本身, ;
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 ) , ;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 )”的( )和( );二是以( )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 )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他和华连卡姐弟的对比,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与姐弟俩的一推一笑,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斗争的胜利。
四.能力提升
1.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
讨论,明确:
2.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明确:(提示: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到底存不存在?)
小结: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这一类人维护的旧制度、旧秩序,和他们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的旧思想;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小说里经常出现这个“但突然间”。作家们是对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种种意外事件。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你们瞧。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也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见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倘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首,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一八八三年七月二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真诚而又卑怯、悲戚。
B.小说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小说灵活地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E.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把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头上,然后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
(2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可以看出切尔维亚科夫是怎样性格的人?(6分)
(3)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析。(6分)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