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文言文二则
(部编)四年级
下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课外拓展
四
课堂评价
五
课堂总结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诵读优秀诗文,感受古文的魅力,体会古人的精神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两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知勤学苦,
老来方知读书迟。
第一课时
《晋书·车胤传》
囊萤夜读
齐读题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用口袋装。
萤火虫。
题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
夜晚读书。
车胤(约333~约401) 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
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古文
恭 勤不倦
yān
学认字
以夜继日焉
gōng
qín
náng
囊
yíng
萤
gōng
恭
qín
勤
bó
博
pín
贫
学写字
拼音开关
上中下结构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náng
合理布局,避免拥挤。秃宝盖写得宽一些,各部件要写得紧凑,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gōng
下部是“小”的变形。撇捺舒展,竖钩写在竖中线上,左点与右边两点形成呼应,有顾盼之势。注意最后两点是左右点,不是上下点。
左部略高,右部略低;左部最后一笔提与右部的竖撇要穿插避让。注意不要漏写第四笔的短横。
qín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
2.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根据意思适当读出停顿。
读出节奏、读好停顿
对比读一读
A.以夜继日。
B.以夜继日焉。
文言文常用语气词。加上一个“焉”字感觉时间长,还能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感觉。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车胤。
肃敬勤勉。
通晓,明白。
疲倦。
译文: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贫穷。
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用夜晚接着白天。
译文: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囊萤夜读
练囊
用布袋装
白色的布袋
锦囊妙计
囊中羞涩
比一比
同一个词语,有时候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候表示一种动作行为。
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恭勤不倦
囊萤夜读
博学多通
表现
原因
第一句
第二句
梳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也可以根据前后语境理解。
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
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
在少年时代,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少年时代的车胤家境贫寒,但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克服困难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胤( )不倦,博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 )盛数十( )以( ),以夜继日焉。
填一填,背一背
恭勤
多通
练囊
萤火
照书
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类似的故事
囊萤映雪
译文:晋朝的孙康家中贫穷,冬天利用雪光读书。
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拓展延伸
课下背诵《囊萤夜读》,然后背诵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
课后作业
第2课时
《铁杵成针》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初读文本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认读词语
磨针溪 弃去 铁杵
老媪 欲作针 还卒业
zú
huán
ǎo
chǔ
老媪
ǎo
指老奶奶或者老婆婆。
老
逢
观察“逢”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细读感悟
对照文章听故事。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地点
象耳山 磨针溪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人物
李太白
世:世间、世上;
传:传说。
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
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
过
逢老媪
曰
问
理解“过是溪”。
“过”,组词:
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路过、经过、跃过
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
理解“问之”。
谁问?问什么?
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
李白问,问老媪:“你为什么磨铁杵呀?”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概括内容
简要说说故事的内容。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品词析句
自由读下面三句话,想一想: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相同,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是白话文,语言不简洁了。
未成,弃去。
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成”:完成
“弃”:放弃
反义词
“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问之,曰:“欲作针。”
李太白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想把它磨成针。”
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曰
六个字写出了一段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既然是一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想象补白,感受句式: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为什么不都用同一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
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
感其意
还卒业
变成诗歌,读一读。
趣味诵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
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谁来接着讲?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读书未成,弃去
铁杵成针
逢老媪方磨铁杵
有毅力
下苦功
感其意,还卒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