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2.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体会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
3.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兰亭集序》比较阅读,探讨两位作者的生死观。
【重点难点】
1.理解他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2.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体会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他虽然箪瓢屡空,环堵萧然,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世人称道;他种豆南山之下,虽草盛豆苗稀,却依然自得,沉醉于自己的桃花源世界;他虽然仅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却依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东坡题跋》卷一引)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归有光,敬佩之情,无以复加。而《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
(二)家世背景
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
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
(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
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
(三)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29岁以前,居家读书。
29岁至41岁: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
【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
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文学常识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他有如下特点: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③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兮”字,虚词置于句腰,一般每句三拍。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辞以抒情为主,赋以叙事为主
三、整体感知听录音,读准字音。
1.靡途(mi) 2.眷然(juàn)
3.一稔(rěn) 4.惆怅(chóu)
5.轻飏(yáng) 6.熹微(xī)
7.酒樽(zūn) 8.壶觞(shāng)
9.眄庭柯(miàn)(ke) 10.流憩(qi)
11.出岫(xiù) 12.景翳翳(jing)(yì)
13.西畴(chóu) 14.窈窕(yǎo)(tiǎo)
15.耘耔(zi) 16.东皋(gāo)
四、注释译文
五、逐段理解
(一)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叙述了作者离家出仕、弃官归田以及写作本文的缘由。
2.选择“归去”的原因: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比冻饿更难以忍受。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志不在此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3.既然选择“归去”,当初又为何要出仕
(1)维持生计“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孟子:“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2)亲故劝说
(3)负之可能有四方之事,诸以惠爱为文
(4)合适的地点 “彭泽去家百余里”
(5)啫好的满足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二)1.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田园将芜胡不归 ”以喟叹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奚惆怅而独悲 ”回顺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反问句表达痛苦之强烈,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①“田园将芜”②“心为形役”
③“已往不谏,来者可追”④“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本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自责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自悔
“悟”“知”“觉” 自醒
“舟遥遥”“风飘飘” 轻松愉快
“问”“恨” 归心似箭
(三)1.第二段分几层,请概括每层内容
抵家、居室、涉园
2.到后诗人享受了有哪些田园乐趣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松菊犹存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三顾就荒,松菊犹存”“扶孤松而盘桓”有什么深刻内涵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抚孤松”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傲世的情怀。
5.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拟人、象征,借景抒情。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把云和鸟人格化,说明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四)1.“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促膝面谈的家庭之乐
乐琴书以消忧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与乡邻交往之乐、劳动之乐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巾车孤舟 出游之乐
3.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企保。这两句虽有此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谱而愉悦的。
(五)1、“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诗人感叹人生苦短,余日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
2、如何理解“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作者田园生活的全部元素,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质朴的情怀。
3.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怀良辰以孤往 悠游山水
或植杖而耘籽 躬耕田园 生活追求
登东皋以舒啸 独抒性灵
临清流而赋诗 寄情诗赋 精神追求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有什么作用
卒章显志
陶渊明一生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表明了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五、拓展探究
1.(素养提升)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归去来兮辞并序》“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情感表达上:作者感情真挚,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尤其是对仕宦生活的不满,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他随遇而安、乐天安命的思想。
语言运用上;音韵和谐,语言朴素,绝少修饰,近乎白描,呈现出一种天然的本色之美。
2.《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了生死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生死观。请对其观点的异同加以分析。
相同点:两者都认为生年有限、人生易逝。如《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 ”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
不同点:两者对生死的态度不同。王羲之的态度是回避的、悲观的,不敢正视死亡的必然性。他认为人生无常,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生命终归消失,因而为之无限伤感。例如他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了在生死面前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又借“古人”之口感叹“死生亦大矣”,并直接对人生的最终结局发出悲叹,如“岂不痛哉”“悲夫”等。陶渊明的态度是比较达观的,开朗的,看得开,敢正视。“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足,恬然自安,安度余生。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和悲悯,而是直面生死、乐天知命、视死如归。
【课堂练习】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登东皋以舒嘴,临清流而贼诗”。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国摆脱束缚,重返自然而心情欢快舒畅的句子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乌偻飞而知还”。
课后作业:背诵全文总结反思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