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铁杵成针》,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猜猜他是谁(游戏)。
2.引出李白:今天让我们继续追寻古之圣贤,感悟成长阵地。看,这就是穿越而来跟大家齐诵古诗的——李白(生读ppt)。
3.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成长故事,齐读课题:铁杵成针。
任务一:我读成长故事
(一)初读课文,读好节奏。
学古文的第一功夫就是读,首先让我们读好故事,手捧课本,挺直腰。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每个字音,自由读吧。
识字交流:杵 媪 卒
1.杵:看图片、注释理解记忆。(板书:借住注释)
2.媪:回顾诗句理解记忆:“白发谁家翁媪”。
师:在这首诗里,翁媪是怎么解释的?(老翁和老妇)
师:所以联系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文中的老媪咱们可以礼貌地称她为 ——老奶奶。
师:所以(板书:联系旧知)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一大妙招。
3.“卒”: 生活中哪里见过?
生:我在象棋里面见过。
师:见多识广。孩子,“卒” 在字典当中有四种理解,文中 “卒业” 的 “卒” 指的是?一起说 ——(完成)
师:学古文,除了要借助注释,还要借助字典、(板书: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
4.去掉拼音再生字词。
5.除了生字,本课还有一个多音字:感其意,还卒业。
师:多音字读得特别准,为什么读还呢?想想它的意思,谁来帮帮她,听她怎么说。
生:我看到注释这里 “还卒业”,就是回去完成了学业。我觉得这个 “还” 字的意思就是回去了。
师:真棒,你会(板书:联系上下文),还在这里指的是 ——回去了。表示回去的意思,咱们还能想到这些诗句,一起读——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多音字,就要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来定读音。
6.读句子:逢老媪方磨铁杵。
师:李白遇见了谁?(老媪)
师:老媪正在做什么?(磨铁杵)
师:所以人和事中间得稍停。来,看老师的手势读——逢 老媪 方磨铁杵。 生读。
师:你有进步,字音读准了,而且读古文的时候要节奏舒缓,声断气连。孩子们,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 ——
生:逢 老媪 方磨铁杵。
师:再来一次 ——
生:逢 老媪 方磨铁杵。
师:就是这个感觉。古文要读出节奏,请你跟着节奏,带着动作,自己再练读一次课文,自己练习。
生:自由练读。
师:节奏朗读很有意思,老师也想跟大家合作读。我读红色字,你们读黑色字——ppt。
(3)朗读古文
师:书声悠悠,把我们带到了古梅州象耳山下的磨针溪畔,遇到了一个小导游,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请一个小导游来读这个故事。——
生: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师:小导游读得入情入境,掌声送给他。这个古文故事出自于《方舆胜览》这本书,这是一本地理书,记载了南宋临安府管辖范围内的经济、文化、风土民情。古书,竖着排列,没有句逗,咱们也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读)
任务二:我讲成长故事
(1)解读古文
过渡:文化典故源远流长,我们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古时候。接下来让我们理解内容讲故事。课文共五句话,请你借助注释,以及刚刚所学的方法,来梳理故事的内容吧,小组内先说一说,再交流汇报。
第一句: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师:磨针溪,象尔山都是地名,所以遇到地名要保留。送你翻译小妙招——留。
第二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生:传说李太白在这座山中读书,但是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去了。
师:说得特别完整,读书山中,就是在山中读书,换个顺序句子就通顺了。送你翻译小妙招——调。
第三句: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师:谁经过这条溪?加上主语再说一遍。
生:李白经过这条溪。
师:遇见了谁?(老媪)
师:老奶奶正在做什么?(磨铁杵)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就很棒了。
生:李白经过这条溪遇见了老奶奶在磨铁杵。
师:掌声送给他,有进步,你看,理解古文的时候要补充完整,特别是那个省略掉的人称,把它加上,这就是翻译小古文的第三招——补。
第四句:问之,曰:“欲做针。”
生:太白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回答,想做一根针。
师:哪个字翻译成想要?“欲”是的,“欲”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欲,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欲,所以欲的意思是——想要。老奶奶说我想要 ——一根针。
师:之,是小古文中的老朋友了,同学们我们曾经在这些文章中见过它,你还记得它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回答,ppt出示。
师:看来联系旧知,对于我们理解小古文非常重要,你记住了吗?
第五句: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生:李白觉得老奶奶很厉害,他回去完成他的学业了。
师:嗯,有你自己的理解,孩子看课下注释,读出来” 感其意 “的意思。
生:“感其意” 的意思,是被他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就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师:像这样一行注释,一行原文,一行译文的学习方法,我们称为“三行对译法”,这是我们学习小顾问很重要的方法,希望以后大家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学以致用。
师:理解了故事方能讲故事,孩子们,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呢?一起来看。从前有座山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磨针溪,溪水潺潺,绵延不息。青草依依,绿意盎然。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起因是哪一句,一起读出来?
生: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师:那结果呢?读出来 ——
生: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师:一去一还,经过就是李白和老媪的相逢。接下来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这个逢字。跟着笔画来书空。真棒。李白顺山往下走,经过山下小溪边,这李白老媪在溪边一相逢,本欲弃去今又 —— 还的故事就发生了。
师:学古文讲故事,接下来我就请同学根据老师的连环画来跟大家分享《铁杵成针》的故事吧!
生: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太白就在象耳山上读书呢。但是李太白学业未成,便想放弃离开了。他走呀走呀,走到了小溪边,看见了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李白好奇地问,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呀?老奶奶回答,我要把这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被它的精神给打动了,于是回去刻苦读书,后来成为了大家都知道的诗仙。
师:谢谢你,孩子,你不光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讲清楚了过程,大家都为你鼓掌,你要再自信一些,好吗?
任务三:我悟成长故事
(1)李白诗拓展
师:从此之后,这条小溪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磨针溪,磨针溪也因为一个人而名扬天下,他就是李白。说起李白,怎么能不提到他的诗呢?李白一生写下了 9,000 多首诗,有1,000 多首流传于世,在我们小学课本上就有如此之多呢。这些诗会背吗?会,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名句吗?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佩服佩服,才学了得。孩子们,李白的诗早已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我们再一次跟随镜头,一起来感受诗仙的韵味,回顾李白的一生。
师:播放视频。
(2)情景诵读
师:李白何其伟大,可他小时候却是这样的,一起读 ——
生: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师:猜一猜,小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小李白在学习上遇到学习学不好,然后他自己就放弃了。
师:学不好,遭遇了挫折,所以放弃了,带着感受读一读。
生: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师:再猜一猜。
生:我觉得是李太白经常写不好诗,而且他还经常受罚。
师:太心酸了,带着感受一起读 ——
生: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师:正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故事就发生了转折。
再来读 ——
生: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师:老奶奶竟然要把那么大,那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针呐。此刻你就是李白,哪个符号最能体现你的心情和感受?为什么呢?
生1:问号,因为把一根铁杵磨成一根针,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师:李白不敢相信呐。所以他会说什么?
生:老奶奶,您是要把这么粗的铁杵磨成针吗?
生2:感叹号,因为做出这件事的话,证明你要下很大的功夫,简直是不可思议。
师:是呀,我们有这么多种感受,小李白陷入了沉思。成长的真谛,还得自己去体悟。恭喜李白感其意,欢欢喜喜还卒业吧!上山路远,学习路长,回到山上。
1.当他想睡懒觉的时候,他的眼前就浮现出老妇人在烈日炎炎下 。
2.当他调皮贪玩的时候,他的眼前就浮现出老妇人在寒风凛冽中 。
3.当他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他的眼前就浮现出老妇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 。
师:他从老奶奶这里悟到了什么精神?(板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个故事最终浓缩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悟精神
师:还卒业后的李白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借助资料寻找答案。李白学习文选,写得不满意就烧掉重写。《文选》当中有700 多篇文章,李白一篇一篇的熟读、背诵、仿写。背不出来的时候,他对自己说。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学不下去的时候,他又对自己说。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三十卷的文选,李白前前后后写了三次。正所谓 ——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人生的磨砺还在继续,青年李白处处碰壁,他没有放弃。读 ——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中年李白政治失意,他仍在坚持 ——
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李白境遇坎坷,他心境不改。
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李白取得了伟大的诗歌成就,那是因为 ——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孩子们,铁杵成真需要磨,人要成才也需要磨。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也在不断地磨砺自己,就这样,他成了我们敬爱的诗仙,也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4)布置作业,传播故事
师:可这故事未必是真的,何以看出?世传二字。
师:这故事流传至今已经过去 1,300 多年了,深受人们喜爱,希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你想把它讲给谁听?
师:希望你们在讲述故事时,能够把着这种不惧磨砺,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文化传承下去,那就让这些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永远流传。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坚持不懈
借助旧知
借助注释
组词法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读故事、讲故事、悟故事、传故事”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串联故事情节,讲述并传播名人故事,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够全身心投入,并正确理解古汉语的词义,不仅实现了熟知课文内容,而且实现了课文背诵,基本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