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商务星球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材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介绍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独特位置和范围。接着,教材详细描述了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最后,教材讲述了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极地的地理知识,还能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对于南极和北极这样遥远而陌生的地区,缺乏直观的感受。同时,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极地的相关知识。为了克服学生对极地环境的陌生感,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实际案例,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极地的独特魅力。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描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 根据图文资料,阐述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综合思维
1. 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要素,说出这两个地区的差异。
2. 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区域认知
1. 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2. 认识到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措施。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制作一期“保护极地环境,从我做起”的板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3. 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和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难点
1. 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认识极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3. 提出切实可行的极地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
(1) 播放《感谢寒冷》科考人员在极地科考的经历视频,展示极地科考人员的装备。
(2) 提问:极地科考人员所携带的装备有哪些?为什么要携带这些装备?
(3)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的极端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 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极地的严酷环境。
(5)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6)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极地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提问
(1)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找出极地科考人员的装备。
(2) 讨论这些装备的作用,思考为什么需要这些装备。
(3) 通过视频中的场景,感受极地的极端环境。
(4)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 认真听讲,思考极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6)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1. 全神贯注观看视频,找出极地科考人员的装备。
2. 讨论这些装备的作用,思考为什么需要这些装备。
3. 通过视频中的场景,感受极地的极端环境。
4.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评价任务 装备齐全:☆☆☆
原因合理:☆☆☆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辅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讲授 活动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地图
(1) 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2) 请学生上台指图,围绕南极大陆的大洋有哪些?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哪些?
(3)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极地地区的海陆分布。
(4) 强调极地地区其在地球上的特殊位置。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是处于高纬度范围;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跨了360°;都包含极点,且在南极点上,四周的方向都是正北方向,在北极点上,四周的方向都是正南方向。
(5) 讲解如何在极地地区判断两个地点的相对方位。读图,判断A在B点的什么方向,C在D点的什么方向。
(6)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教师讲解
(1) 通过地图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强调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意义。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性。
(6)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极地地区位置和范围的理解。 1. 仔细观察地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2. 上台指图,围绕南极大陆的大洋有哪些?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哪些?
3. 在地图上说出极地地区的海陆分布。
4.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回答准确:☆☆☆
合作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二:自然环境特征 展示资料
(1) 展示地区的各大洲海拔统计图、南极气候统计图、南北极气候对比表格、景观图片等资料。
(2) 布置任务:分析极地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征。"南极地区为什么被称为‘寒极’‘白色荒漠’‘风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追问:(1)为什么南极地区如此寒冷?(2)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演化而成,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4) 教师讲解:(1)纬度因素: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纬度高,获得热量少,且南极地区每年有极夜现象,连续数月无太阳辐射,热量收入极少。地形因素:南极大陆平均海拔约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高海拔导致气温更低。冰雪覆盖: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雪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太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热量难以积累。(2)大陆漂移假说:南极洲过去可能位于一个温暖的地区,后来因为大陆漂移逐渐到达南极地区。
(5)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北极熊和企鹅,开展对话活动。提出活动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描述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自然景观特征,讲两个地区的差异以表格形式表示。巡视并指导学生的活动。
(6)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讲解
(1) 通过资料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4) 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5)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
(6) 通过小组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通过聆听故事、观看图片和视频,感受科考历程及我国在极地考察的成就。
2. 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讨论结果,推选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3.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4.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北极熊和企鹅的对话,填写表格,展示讨论成果。
评价任务 讨论积极:☆☆☆
表达清晰:☆☆☆
合作默契:☆☆☆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展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三:极地科学考察 活动三:极地科学考察 讲故事
(1) 讲述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故事,谁第一个登录南极点?
(2) 展示中国极地科考站的图片和视频,介绍极地科学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3) 布置任务:(1)想一想,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前后?(2)议一议,泰山站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4) 教师讲解:(1)此时是南极的夏季,气温相对较高,海冰大量融化,航道相对畅通;且2月前后南极有极昼现象,一天中几乎都是白昼,为考察队员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时间。(2)泰山站采用高脚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避免被积雪掩埋;泰山站使用特殊的保温材料,可以有效保持室内温度,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对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 通过故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
(6)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师讲解
(1) 通过故事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和意义。
(4)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极地科学考察的理解。
(5) 通过小组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极地科学考察领域的成就。 1. 通过聆听故事、观看图片和视频,感受科考历程及我国在极地考察的成就。
2. 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讨论结果,推选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3.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和意义。
4. 通过小组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任务 讨论积极:☆☆☆
表达清晰:☆☆☆
合作默契:☆☆☆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四:极地保护行动 活动四:极地保护行动 展示图片
(1) 呈现极地地区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海冰加速消融;过度捕杀野生动物,使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让美丽的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人类活动,臭氧层被破坏,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
(2) 介绍国际社会制定的相关保护条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强调保护极地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神圣责任,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3) 布置任务:思考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极地保护做些什么?"
(4) 活动:结合对极地地区环境的学习,制作一期“保护极地环境,从我做起”的板报,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内容最科学、最丰富。
(5)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
(6)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讲解
(1) 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理解。
(5) 通过小组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极地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1. 认真聆听,观看图片和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2. 表达自己对极地环境保护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极地保护倡议。
3.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通过小组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任务 思考深刻:☆☆☆
表达清晰:☆☆☆
合作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极地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
(1)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2)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3)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4)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
(5)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6)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内容。
教师讲解
(1) 通过回顾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 通过出示知识结构框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4)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5)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6)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内容。 1.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2. 通过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
3. 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4. 通过总结,提高总结表达能力。
评价任务 回顾全面:☆☆☆
总结清晰:☆☆☆
表达流畅:☆☆☆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1. 描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 根据图文资料,阐述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3. 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要素,说出这两个地区的差异。
B类作业
1. 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3. 制作一期“保护极地环境,从我做起”的板报,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内容最科学、最丰富。
板书设计
1. 位置和范围
① 南极地区:60°S以南,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岛屿和濒临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部分海域。
②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以北冰洋为中心,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周边陆地。
2. 独特的自然环境
① 地形: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平均厚度约2350米;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跨了360°。
② 气候:南极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酷寒、干燥和烈风;北极地区的气温比南极地区高,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比南极地区小。
③ 资源: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宝库,煤炭、铁矿储量巨大;北极地区生活着海象、海豹、鲸、鲱鱼、鳕鱼、北极熊、北极狐、驯鹿、雪兔等动物,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铁、金等金属矿产储量丰富。
3. 极地科学考察
① 考察历程及意义:极地科学考察始于19世纪末,主要目的是研究极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② 中国的科考站: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
4. 极地保护行动
① 问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海冰加速消融;过度捕杀野生动物,使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让美丽的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人类活动,臭氧层被破坏,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
② 措施: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保护条例,强调保护极地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神圣责任,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视频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极地有了直观的认识。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课堂时间安排有些紧张,部分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3. 对于极地环境保护的措施,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