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
4.1厨房中的物质和变化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2.3物质变化的特征--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 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理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能够区分物质与非物质(如精神、思维)。
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并能通过“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判断。
2.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分类和比较,归纳物质变化的共性与差异。
运用推理能力,结合实验现象解释变化的本质(如溶解、生锈)。
3. 探究实践
能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特征(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并记录现象。
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变化类型(如蒸发食盐水证明物理变化)。
4. 态度责任
养成细心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习惯。
感受科学探究的趣味性,激发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教学教具和学具:
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聚焦(预设5分钟)
1.“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稍停顿)对,是一个矿泉水瓶!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这个瓶子里有东西吗?”
(预设学生回答:“有空气!”“是空的!”)
2.“有的同学说‘有空气’,有的说‘是空的’。那怎么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预设学生回答:“拧开瓶盖会听到声音!”“把瓶子压到水里会冒泡泡!”)
3.“听!‘嘶——’的声音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像空气这样真实存在的物体,都叫作‘物质’。那除了空气,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呢?请看大屏幕,判断哪些不是物质?”
(PPT展示选项:A精神、B思维、C面粉、D雨水、F辣椒)
(预设学生回答:“A和B不是物质!因为精神和思维是看不见的!”)
4.讲解:“没错!精神、思维是抽象概念,不是物质。而面粉、雨水、辣椒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变身‘厨房小侦探’,找找厨房里的物质,看看它们会变什么‘魔术’!准备好了吗?”《厨房中的物质和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
探索(预设25分钟)
1.分组活动:“在每组的桌子上,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包括面粉、水、铁锅以及辣椒。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的颜色和状态,尝试去了解它们是否能够溶解,是否能够流动,并将你们的观察结果详细记录在我们提供的表格中!”
(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则在各组之间巡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提问:“我们看到面粉是一种白色的固体物质,那么它在遇到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它会溶解吗?”
(预设学生回答:“我们尝试将面粉和水混合并搅拌,结果发现混合物变得浑浊了。但是当我们静置一段时间后,面粉颗粒会沉淀下来,这说明面粉并不溶于水!”)
3.“现在请大家用手触摸铁锅和它的把手,感觉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我们发现铁锅是黑色的,摸起来硬硬的;而把手是棕色的,感觉上更加粗糙!”)
4.讲解:“很好,通过你们的观察和触摸,我们可以了解到铁锅和把手的导热能力是不同的。”
5.实验演示(溶解食盐):“现在请看老师的操作,我们将食盐倒入水中,经过搅拌之后,食盐似乎消失了!那么,你们能猜猜看食盐是否还存在于水中吗?”
(预设学生回答:“食盐还在,因为水尝起来变咸了!”“如果我们将水蒸发掉,盐会重新出现!”“食盐不在了,因为盐的颗粒已经看不见了。”)
6.提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验证你们的推测呢?食盐溶解在水中是否会产生新的物质呢?”
(预设学生回答:“我们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蒸干,这样就可以看到是否还有食盐残留。”)
教师(总结):“非常正确!溶解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食盐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原来物质的变化还可以分为‘变身’和‘伪装’!接下来,我们将举办一个‘科学辩论会’,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和辩论,看看哪一种物质的变化更加神奇和有趣!”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提问、演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等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通过实验验证食盐溶解的可逆性,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研讨(预设8分钟)
1.教师(板书分类):“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举个例子,当冰块在室温下融化成水时,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状态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然而,当面包在烤箱中烤焦变黄时,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了化学变化,因为面包中的成分经过高温作用,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面包表面的焦黄色物质。”
2.小组讨论任务:“现在,请每个小组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你们认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且详细解释你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我们小组认为折纸飞机是物理变化的例子。因为尽管纸张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纸张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它仍然是纸,没有产生任何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火柴燃烧。当火柴被点燃后,它不仅产生了光和热,还产生了烟和灰烬,这些都是新的物质,因此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3.提问互动1:“为什么铁锅在长时间不用后会生锈,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铁锅生锈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因为铁锈是一种红棕色的氧化铁,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与原来的铁元素有着本质的不同。”)
4.提问互动2:“如果我们将一张纸撕成碎片,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撕纸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因为尽管纸张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但纸张的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它仍然是由纤维素构成的纸,没有产生任何新的化学物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板书分类和举例,清晰地为学生呈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核心区别——“新物质”的产生与否。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举例,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提问互动环节则进一步巩固知识,引导学生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面判断变化类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规律的认识。)
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
1.教师(联系生活):“回家后,请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变化:比如苹果切开变黄、水烧开冒气泡……记录在‘科学日记’里,下节课分享!”
2.趣味实验预告:“如果想做实验,可以试试把苏打粉和醋混合,看看会有什么神奇反应!”
(预设学生提问:“会冒泡泡吗?是什么变化?”)
3.教师回答:“会产生气泡,是化学变化哦!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
4.结束语(高举实验材料):“今天我们发现,物质变化就在身边!科学就像魔术,只要仔细观察,你也能成为小小科学家!下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趣味实验预告激发学生课后探索兴趣,教师解答预设问题,进一步巩固化学变化知识。结束语总结课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厨房中的物质和变化”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与生活化情境的融合,基本达成了四维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观察、分类和实验,初步理解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别,并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课堂亮点在于互动性强,如“矿泉水瓶实验”“溶解食盐演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非物质”概念(如思维)的区分存在困惑,需在后续课程中引入更多对比实例(如“空气”与“情绪”);此外,个别小组在实验记录时仅关注现象描述,缺乏对本质的追问(如“盐消失是否产生新物质”),未来需在实验指导中强化“现象—本质”的提问引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