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5 黄河颂/
5 黄 河 颂
学习目标
1.熟记“浊”“巅”等字的读音;熟记“狂澜”“屏障”等词语的字形。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重点)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难点)
知识备查
光未然(1913—2002年),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原名张光年。他作的歌词《五月的鲜花》,广为传唱。其组诗《黄河大合唱》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冼星海(1905-1945年),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我国革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相关人物介绍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知识备查
作品介绍
注: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知识备查
黄河之源
知识备查
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
知识备查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敌部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行军。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准备创作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时,作者接受冼星海等人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多 音 字
预习检查
qiǎng
勉强
qiáng
强迫
强
jiàng
倔强
píng
屏风
bǐng
屏除
屏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喂养。
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
形容水势广阔浩大,也形容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气势。
朗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
第二部分:全诗的主体部分,从望黄河到颂黄河,最后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2.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整体感知
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颂”
课文可分为朗诵词与歌词两个部分;歌词部分是课文的主体。
1.再读课文,这篇文章分为哪几部分?哪一部分是主体?
精读细研
2.齐读朗诵词,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黄河精神。这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精读细研
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3.大声朗读歌词部分,作者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的,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精读细研
望黄河滚滚
4.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特写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横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纵向展开到黄河流域的两岸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精读细研
5.作者是如何赞颂黄河的?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精读细研
①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历代世代子孙的哺育。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精读细研
②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比喻,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精读细研
③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巨人,黄河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歌颂了黄河的宽广和气势的磅礴。
精读细研
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同时直接抒情,把主体部分分为了三个层次。1.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2.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3.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6.“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说一说: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颂和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反复
方法指导
①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格叫反复。
②作用: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
③答题模板: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之情。
精读细研
1.回顾全文,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历史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②地理特征:民族的屏障
③自然特点:浩浩荡荡;铁的臂膀;
合作探究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作者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重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的,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你的想法批注下来。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劈”字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把中原大地分成了南北两面,显得有气势、有力量。
示例:
4.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合作探究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5.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合作探究
①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②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③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④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6.联系生活实际及时代背景,谈谈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7.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①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青。
② 黄河清,天下平。
③ 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④ 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⑤ 黄河不能停止奔腾,中华的血脉容不得玷污!
合作探究
示例: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诗词借助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激发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①: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它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
感悟②:
我们中华儿女要继承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坚信不管是雪灾、地震,还是金融危机,都压不垮伟大的中国人民。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作特色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突出了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的形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将黄河的呵护作用具体化了。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伟大精神”“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写作特色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形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
写作特色
诗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坚强不屈 奋斗不止
颂
望
——势不可挡
文化摇篮
民族屏障
哺育民族精神
主体
课堂检测
澎湃 生产;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狂澜 喂养。
哺育 巨大的波浪。
滋长 形容波浪相互撞击。
1.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课堂检测
【解析】《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A
2.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课堂检测
【解析】不是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而是突出某种感情。
A
3.“啊!黄河”一句的反复出现起了什么作用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拓展探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积累拓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拓展探究
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