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 知识点总结+练习题
文学常识
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
体裁:小说。
文章主题
通过讲述云南哀牢山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情节结构
开端:“我”和老余在雨夜赶路,发现了小茅屋。
发展:“我们”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猜测茅屋的主人。
高潮:瑶族老人出现,也说不清茅屋主人是谁,之后遇见一群哈尼小姑娘。
结局:小姑娘们讲述茅屋的来历,解放军建造茅屋,梨花照料,后来大家都来照料茅屋。
写作特色
巧妙的悬念和误会: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和误会,如一开始对茅屋主人的猜测,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以花喻人: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以及雷锋精神。
插叙手法:文中通过插叙介绍了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随堂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1. 《驿路梨花》作者是____,他是____代作家,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 。
2. 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既指____ ,又指具有____精神的人。
3. 本文通过记叙____的故事,歌颂了____精神,以及____的美好品德。
二、文章内容理解
1. 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与误会?请简要概括。
2.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建造小茅屋?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 文中多次出现梨花,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 “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 从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
6. 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妙处?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三、简答题
1. 文中写瑶族老人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2.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彭荆风;当;小说
2. 自然界的梨花;雷锋
3. 云南哀牢山路边一间小茅屋的建造及照料;雷锋;各族人民助人为乐
二、文章内容理解
1. 两次悬念与误会。第一次,“我”和老余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结果不是;第二次,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后来得知解放军才是建造者,梨花姑娘照料,现在大家接力照料 。
2. 解放军战士看到路人在山间雨夜没有避雨的地方,为方便过路人,所以建造小茅屋。体现了他们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
3. ①渲染气氛,如“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氛围。②推动情节,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出对小茅屋来历的讲述。③象征美好品质,象征哈尼小姑娘梨花及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4. 表面指驿路上梨花盛开,香气弥漫;深层指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在祖国大地处处绽放,代代相传,赞美了这种精神的广泛传播 。
5. 可以看出她善良、热情、有责任感、乐于助人,接过姐姐的任务,悉心照料小茅屋方便路人 。
6. 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升华主题,象征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开遍大地,代代相传,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三、简答题
1. ①推动情节发展,瑶族老人的出现,带来新的悬念,使故事更曲折。②衬托人物形象,他对小茅屋主人的寻找和感激,侧面衬托出建造、照料小茅屋的人的高尚品质。③丰富文章内容,他的讲述使故事更完整 。
2. 写作顺序:顺叙和插叙相结合。好处:顺叙使文章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按时间先后叙述“我”和老余的经历;插叙补充交代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丰富文章内容,使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