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30 08:4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l);△H=﹣4b kJ/mol
B.C2H2(g)+O2(g)→2CO2(g)+H2O(l);△H=2b 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l);△H=﹣2b 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H=b kJ/mol
答案:A
解析:解答:由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4b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2(g)+5O2(g)→4CO2(g)+2H2O(l);△H=﹣4bkJ/mol,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明确物质的量与热量的关系,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单位即可解答. 
2.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i) I2(g)+H2(g) 2HI(g)+9.48kJ
(ii) I2(s)+H2(g) 2HI(g)﹣26.48kJ,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54gI2(g)中通入2gH2(g),反应放热9.48kJ
B.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kJ
C.反应(i)的产物比反应(ii)的产物稳定
D.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答案:D
解析:解答:A.因为是可逆反应,所以不能进行完全,放热小于9.48kJ,故A错;
B.两反应能量差是由碘的状态不同造成的,所以两反应能量差即为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差26.48+9.48=35.96kJ,故B错;
C.一样稳定,都是HI的气态;故C错;
D.对于同一物质,固态物质的能量比气态物质能量低;因此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故D对;所以选D.
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是结合计算进行考查,所以应分两步:(1)写,特别注意注明各物质的状态,计量数可以是分数;(2)算,根据题意计算反应热;并且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表达与现行教材中表达不一样.. 
3.已知反应:A(g)+B(g)═C(g)+D(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此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可设计成原电池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A、B的键能总和小于C、D的键能总和
D.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答案:A
解析:解答:A.若此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可设计成原电池,形成电流,故A正确;
B.由图知C+D的总能量大于A+B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断开A、B的键能总和大于形成C、D的键能总和,故C错误;
D.该反应不一定是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可能光照反应,故D错误;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区别.
4.下列变化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  )
A.H﹣Cl→H+Cl B.H+H→H﹣H
C.Zn+H2SO4=ZnSO4+H2↑ D.HCl+NaOH=NaCl+H2O
答案:A
解析:解答:A.断键要吸热,故A正确; B.形成化学键要放热,故B错误;
C.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D.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反应的吸热放热情况,注意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5.下列变化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H2O(g)═H2O(l)△H=﹣44kJ/mol
B.2HI(g)═H2(g)+I2(g)△H=+14.9kJ/mol
C.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D.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的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解答:A.水由气态到液态是放热热的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热化学方程式中吸热为正,故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必定是放热反应,故C正确;
D.形成化学键必定放出能量,但不一定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所以选C.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6.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kJ热量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放出a kJ能量
D.该反应焓变为△H=+(a﹣b) kJ/mol
答案:D
解析:解答:A、依据图象分析判断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吸收(a﹣b)kJ热量,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吸收a kJ能量,故C错误;
D、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所以反应热△H=+(a﹣b)kJ mol﹣1,故D正确;所以选D.
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图象分析判断,注意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 
7.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B.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必为吸热反应
D.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C
解析:解答:A.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是对的,故A正确;
B.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是对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故B正确;
C.反应物的总能量既可以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又可以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必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铝热反应的特征为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所以选C.
分析:本题是对化学变化与能量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变化的实质与化学键的关系,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8.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是(  )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答案:C
解析:解答:A.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X的能量不一定高于M,故A错误; B.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Y的能量不一定高于N,故B错误;C.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故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但引发反应时可能需要加热,故D错误.所以选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放热反应的原因,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9.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在100kPa时,1mol金刚石转化为石墨,要放出1.895KJ的热能.试判断在100kPa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C.1g石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1g金刚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D.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中所含原子数前者多
答案:B
解析:解答:A.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能量越低越稳定,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金刚石比石墨能量高,1g石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1g金刚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故C错误;D.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中所含原子数相等,故D错误.所以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以及涉及到的能量变化,需要掌握的是能量低的物质稳定. 
10.已知25℃、101kPa条件下:3O2(g)=2O3(g)△H=+284.2kJ 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高,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答案:A
解析:解答:氧气转化为臭氧是吸热反应,3mol氧气生成2mol臭氧吸收的热量284.2kJ;
A、由能量低的物质转化为能量高的物质,需要吸热,故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故A正确;
B、由能量低的物质转化为能量高的物质,需要吸热,故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能量越低越稳定,故氧气比臭氧稳定,故C错误;
D、由题目知,氧气转化为臭氧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所以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吸热放热的判断以及能量高低与稳定性的关系. 
11.下列有关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图象的判断错误的是(  )
A.Ⅰ可表示放热反应 B.Ⅱ可表示放热反应
C.Ⅲ可表示爆炸反应 D.Ⅳ可表示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图可以知道: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所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当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时,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爆炸是剧烈的燃烧过程,反应物和产物能量差距大,过程表现为放热,故C正确;
D.弱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生成物的能量低于反应物的能量,故D正确.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理解和掌握,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D.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解答:A、反应前后遵循能量守恒,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吸热放热,故A正确;
B、需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有些反应只是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故B错误;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就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以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D、敞口容器中,常温下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所以恒压反应热等于焓变,故D正确;所以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了反应的实质,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原因,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酸碱中和之后应读取体系达到的最高温度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
答案:D
解析:解答: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发生,但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焓变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相对高低,故B正确;
C.最高温度为恰好完全反应的温度,利用初始温度与最高温度可计算中和热,故C正确;
D.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所以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故D错误;所以选D.
分析:该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条件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间的关系,需正确理解放热吸热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14.CO(g)与H2O(g)反应生成CO2(g)与H2(g)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两者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 CO2(g)和1mol H2(g)反应生成1molCO(g)和1mol H2O(g)要放出41kJ热量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O(g)+H2O (g)=CO2(g)+H2(g)△H=+41kJ/mol
D.CO(g)与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CO2(g)与H2(g)所具有的总能量
答案:B
解析:解答:从图象分析,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则A、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故A错误;B、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正反应放热,故B正确;C、正反应放热,应是△H<0,故C错误;D、反应放热,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故D错误.所以选B.
分析:本题通过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变化的图象,明确反应是放热反应来解决问题.
15.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在常温下一定不能发生
B.已知C(s)+CO2(g)═2CO(g);△H1和C(s)+O2(g)═CO(g);△H2,则△H1<△H2
C.已知:2SO2(g)+O2(g)2SO3(g);△H=﹣98.3kJ/mol.将1mol SO2和0.5molO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反应,放出49.15kJ的热量
D.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C(金刚石,s)=C(石墨,s);△H<0
答案:D
解析:解答:A.因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发生,如铵盐与碱反应,故A错误;
B.前者为吸热反应,后者为放热反应,故△H1>△H2,故B错误;
C.反应为可逆过程,将lmolSO2和0.5molO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49.15kJ,故C错误;
D.石墨比金刚石稳定,说明石墨的总能量小于金刚石的总能量,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放热,故D正确;所以选D.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能量,注意理解反应热与能量的关系,能量与稳定性的关系. 
16.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Sn(s、灰)Sn(s、白)△H=+2.1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灰锡和白锡的相互转化互为可逆反应
答案:A
解析:解答:A.由Sn(s、灰)Sn(s、白)可知,温度低于13.2°C时,白锡转化为灰锡,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A正确;
B.由Sn(s、灰)Sn(s、白)可知,温度高于13.2°C时,以白锡状态存在,常温下高于13.2°C,因此常温下以白锡存在,故B错误;
C.由Sn(s、灰)Sn(s、白)△H=+2.1kJ/mol可知,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灰锡和白锡的相互转化不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不是可逆反应,故D错误;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及物质的能量和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17.某一化学反应中,其产物的总能量为80kJ,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可能是(  )
A.100KJ B.60KJ C.50KJ D.30KJ
答案:A
解析:解答:因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产物的总能量为80kJ,所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80kJ,所以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关系.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B.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C.大多数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D.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D
解析:解答:A、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均属于放热反应,如碳的燃烧反应,故A正确;
B、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是放热反应,如氧化钙和水的反应等,故B正确;
C、大多数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入碳酸盐的分解反应,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但是属于吸热反应,故D错误;所以选D.
分析:本题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知识,抓住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对于特殊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的要熟练记忆来解答此类习题. 
19.将amL 0.1mol/LHCl溶液和b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实验中始终保持a+b=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摄氏度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0.1mol/L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答案:B
解析:解答:A.从图示观察起始温度即为实验时环境温度,因此该实验开始时温度是20℃,故A错误;
B.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过程放出热量,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故B正确;
C、恰好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盐酸体积为30mL,则碱的体积为20mL,c(NaOH)==0.15mol/L,故C错误;D.此实验只能表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他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所以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和反应,侧重学生图象及中和实质的考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比较综合,要认真分析解答.
20.下列有关中和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中,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B.准确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中,至少需测定温度4次
C.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l)+OH﹣(l)═H2O(l)△H=﹣57.3 kJ/mol
D.已知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H=﹣114.6 kJ/mol,则该反应的中和热为114.6 kJ/mol
答案:A
解析:解答:A.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金属铜的导热效果好于环形玻璃搅拌棒,所以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故A正确;
B.准确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一般要测三次温度,故B错误;
C.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H=﹣57.3 kJ/mol,故C错误;D.中和热指的是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故D错误;所以选A.
D.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和热的定义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注意测定中和热的关键是保温. 
二、非选择题
2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 I﹣I、1mol 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k J、299k J.则由氢气和碘反应生成1mol HI需要  (填“放出”或“吸收”)  k J的热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时,该反应为  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时,该反应为  反应.
答案:吸收能量|放出能量|放出 |5.5 |吸热 |放热
解析:解答: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
氢气与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I2=2HI
依据△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生成2molHI,△H=436KJ+151KJ﹣299KJ×2=﹣11KJ/mol,则生成1molHI放出的热量为:KJ=5.5KJ;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吸热;
故答案为:吸收热量;放出能量;放出; 5.5;吸热; 放热.
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原因,注意结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能量守恒定律解答. 
22.通常人们把拆开1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化学键 Si﹣O Si﹣Cl H﹣H H﹣Cl Si﹣Si Si﹣C
键能/kJ mol﹣1 460 360 436 431 176 3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Si、SiC、SiO2熔化时必须断裂所含化学键,比较下列两组物质的熔点高低(填“>”或“<”):SiC  Si,Si  SiO2
答案:>|<
(2)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SiCl4(g)+2H2(g)Si(s)+4HCl(g),
则2mol H2生成高纯硅需  (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kJ.
答案:吸收|236
解析:解答:(1)物质熔化时需断键,断键需吸收能量,而键能越大的物质,断键所吸收能量越大,熔点越高,依据图表中的键能数值分析可知,键能Si﹣O>Si﹣C>Si﹣Si,所以物质的熔点高低为:SiC>Si,Si<SiO2,
故答案为:>;<;
(2)2mol H2反应,需1mol SiCl4,则断裂4mol Si﹣Cl键和2mol H﹣H键,同时生成1mol Si和4mol HCl,则形成2mol Si﹣Si键和4mol H﹣Cl键.所以吸收能量为360kJ/mol×4mol+436kJ/mol×2mol=2312kJ,而放出能量为176kJ/mol×2mol+431kJ/mol×4mol=2076kJ,则整个过程能量变化为2312kJ﹣2076kJ=+236kJ,
故答案为:吸收;236.
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分析,原子晶体中键能和物质熔点的关系分析判断是解题关键. 
2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有  ;属于吸热反应的有  .①煅烧石灰石;②生石灰与水反应;③电解水;④钢铁生锈;⑤食物腐败;⑥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⑦制水煤气;⑧钠与水反应;⑨镁与盐酸反应;⑩酸碱中和.
答案:②④⑤⑧⑨⑩ |①③⑥⑦ 
解析:解答: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CaO),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是吸热反应;
②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属于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③电解水属于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水变成氢气和氧气,物质能量增加;
④钢铁生锈属于放热反应;
⑤食物因氧化而腐败,属于缓慢氧化是放热反应;
⑥Ba(OH)2 8H2O与NH4Cl反应是吸热反应;
⑦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属于吸热反应;
⑧钠和水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⑨盐酸与金属镁反应是放热反应;
⑩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所有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②④⑤⑧⑨⑩;①③⑥⑦.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学生应注重归纳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对于特殊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的要熟练记忆来解答此类习题,本题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24.在火箭推进器中装有强还原 剂肼(N2H4)和强氧化剂过氧化氢,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氧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mol液态肼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的热量.
(1)写出该反应热化学方程式:  .
答案: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kJ/mol 
(2)已知H2O(1)═H2O(g)△H=+44kJ/mol,则16g液态肼与足量液态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
答案:408.8
解析:解答:(1)0.4mol液态肼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的热量,32g肼燃烧放热641.625kJ;肼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kJ/mol;
故答案为: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kJ/mol;
(2)由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kJ/mol知16g液态肼与足量液态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热320.8kJ,生成2mol气态水.由H2O(1)═H2O(g)△H=+44kJ/mol可知2mol气态水变成液态水时又放出88kJ热量,所以共放热408.8kJ;故答案为:408.8.
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计算应用和分析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25.已知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量取50mL 0.25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量温度;
②量取50mL 0.55mol/L NaOH溶液,测量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混合均匀后测量混合液温度.
请回答:
(1)NaOH溶液稍过量的原因   .
答案: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
(2)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填字母).
A.沿玻璃棒缓慢加入 B.一次迅速加入 C.分三次加入
答案:B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
答案: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设溶液的密度均为1g cm﹣3,中和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J (g ℃)﹣1,请根据实验数据求出中和热为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温度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5.0 25.2 25.1 28.5 3.4
2 24.9 25.1 25.0 28.3 3.3
3 25.6 25.4 25.5 29.0 3.5
答案:56.85kJ/mol| 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H=﹣113.7kJ/mol
(5)若将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57.3kJ,原因是   .
答案:大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
解析:解答:(1)实验中,所用NaOH稍过量的原因是确保硫酸反应完全;
故答案为: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
(2)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故选:B;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故答案为: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50mL 0.25mol/L硫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0.25mol/L×2=0.025mol,溶液的质量为100ml×1g/ml=100g,温度变化的值为三次实验的平均值3.4℃,则生成0.025mol水放出的热量为Q=m c △T=100g×4.18J/(g ℃)×3.4℃=1421.2J,即1.421kJ,
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6.85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H=﹣113.7kJ/mol;
故答案为:56.85kJ/mol;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H=﹣113.7kJ/mol;
(5)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故答案为:大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
分析:本题考查中和热的测定与计算,注意理解中和热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