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山东济宁高一检测]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示意黑土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甲层是(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2.导致甲层从无到有、从薄到厚的因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地表生物 ③气候变暖 ④时间演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无氧环境),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4.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土壤组成部分分别是A ,B 。
(2)土壤水分和空气组成比例常常随外界 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是 (写字母)。图中B物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 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山东日照高一期末]我国耕作土壤类型多样,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最适宜耕作的土壤,但近年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现象严重。分布在江南丘陵地区的红壤土质黏重,耕作条件不佳。下表为甲、乙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据此完成7~8题。
地点 有机质/(g·kg-1) 氮/(g·kg-1) 磷/(g·kg-1) 钾/(g·kg-1) pH
甲地(吉林) 21.7 1.42 1.37 21.9 7.7
乙地(福建) 14.1 1.09 1.09 21.9 5.6
7.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化较弱,有机质来源少
B.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弱
C.植被稀疏,枯枝落叶较少
D.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强
8.两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养护,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 ②甲—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③乙—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 ④乙—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山东威海高一月考]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土壤碳的含量不仅与气温、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覆盖率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
10.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地带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据图分析( )
A.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大
B.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
C.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小
D.土壤含水量最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
12.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 )
A.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
B.溶蚀作用强,地下水位较高
C.土壤疏松,透水性好
D.降水少,蒸发旺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保护性耕作是指尽可能地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高效植保技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下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实行时的土壤和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M 23.5% 16.7% 3.2% 3.4% 34.5%
N 6.3% 25.5% 0.7% 14.6% 18.6%
(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 ,N 。这两个地区被誉为“ ”。
(2)材料二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 和 ,使大气中 减少, 增加。
参考答案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1.A 2.D 解析 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形成的土壤其剖面结构自上而下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等,所以甲层为腐殖质层。第2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枯枝落叶掉落、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积累的腐殖质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④正确。
3.C 4.A 5.A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5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无氧环境),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6.答案 (1)空气 矿物质
(2)气候
(3)B 肥力
7.D 8.C 解析 第7题,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主要是由于我国东北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多,加上东北气温较低,土壤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慢,降水也较少,有机质淋失少。而位于南方地区的乙地,气温较高,土壤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快,降水多,有机质淋失多,故有机质含量低。南方地区植被茂密,生长快,有机质来源多;乙地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故选D。第8题,甲地土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黑土流失、肥力降低,养护的措施为增施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乙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红壤的特性是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黏重。因此乙地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措施为补充生石灰,增施有机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等,②③正确。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不符合我国国情,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是针对土壤盐碱化的措施,①④错误。故选C。
9.B 10.C 解析 第9题,图示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山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B对。第10题,图中整体上海拔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多,说明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有相关性。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对。海拔高,光照强,A错。草甸区比森林区降水少,B错。高山区是夏季放牧,D错。
11.B 12.D 解析 第11题,据图曲线形态分析,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A错。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B对。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错。土壤含水量最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错。第12题,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是春季,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D对。
13.答案 (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
(2)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