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北京时间2023年4月16日,我国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降水测量卫星之一,风云三号G星在离地球407千米太空中,可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高精度观测。下图为风云三号G星。据此完成1~2题。
1.风云三号G星观测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过程中气温( )
A.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B.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C.总体越来越高
D.总体越来越低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力,细颗粒物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的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秋末冬初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有( )
①强劲北风带来沙尘 ②进入冬季燃煤取暖 ③秸秆大量焚烧 ④植树造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所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
5.有雾霾的天气,总是让人感觉比较昏暗,其原因主要是( )
A.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地面辐射
C.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6.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的含义分别是A ,F ,I 。
(2)从能量上看,A>D的原因是 。
图中I的作用是 。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
原因是 。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年1月9日,一个由联合国支持的专家组在美国气象学会第103次年会上表示,因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化学品的一致行动,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巨大的空洞正在逐步缩小,有望在40年内得到修复。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臭氧集中分布在图中的( )
A.a B.b C.c D.d
8.臭氧空洞缩小将会使南极洲( )
A.整体气温迅速升高
B.陆地冰川面积减少
C.近地面紫外线增强
D.火山、地震频发
大气混合层是气象要素随高度分布趋于均匀的大气边界层,其下层空气湍流强,上层空气湍流弱。在众多城市污染物中,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下图为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我国北方某城市每日8次气象观测所对应的混合层高度。据此完成9~10题。
9.影响大气混合层高度呈现日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
10.据图推测该城市NO2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 )
A.1—2时 B.7—8时
C.13—14时 D.17—18时
2021年7月1日,敦煌的光热电站调动了3 700多面定日镜,拼组巨幅党徽为建党百年献礼。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12.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哪个过程相关 ( )
A.① B.③ C.④ D.⑤
13.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建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 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3)分析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风云三号G星可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高精度观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因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风云三号G星观测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臭氧层也位于平流层中;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无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故选A。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因此,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故选B。
3.D 4.C 5.A 解析 第3题,燃煤取暖和秸秆焚烧会使空气中细颗粒物增加,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强劲北风会加快大气流通,不易形成雾霾天气;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雾霾天气的形成条件。第4题,当近地面出现逆温情况时,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使得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更易形成雾霾天气。第5题,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天空显得比较昏暗;大气中的颗粒物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6.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昼夜温差较小
7.C 8.B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d为对流层,c为平流层,a、b为高层大气,其中a为电离层;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第8题,臭氧空洞缩小,大气会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会减少;臭氧为温室气体,臭氧空洞缩小会使地球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增强,但不会使南极洲整体气温迅速升高;温室效应增强,会导致南极陆地冰川面积减少;火山、地震爆发与地壳运动有关,与臭氧空洞缩小无关。
9.A 10.B 解析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大气混合层高度的主要是大气对流旺盛程度,大气对流旺盛的原因是大气温度高,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影响大气混合层高度呈现日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A正确;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也是影响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B、C、D。故选A。第10题,由材料可知,城市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一天中7—8时和17—18时一般是上下班高峰,汽车尾气排放量较大,大气污染较重,排除A、C;读图可知,7—8时大气混合层高度较低,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NO2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应是7—8时,B正确,排除D。故选B。
11.B 12.A 解析 第11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故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为④,过程即①→②→④。故选B。第12题,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主要是因为定日镜反射了照射在镜面上的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由上题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故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①或②有关,A符合题意;③示意大气逆辐射,④示意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示意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故选A。
13.解析 第(1)题,温室大棚是根据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第(3)题,大棚技术改变了冬季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了太阳光照。
答案 (1)热量 大气保温作用。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