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6第三单元实验3-6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6第三单元实验3-6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31 09: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化学高二选修6第三单元
实验3-6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醋酸时,当溶液的pH等于7,则此时(  )
A.醋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相等
B.醋酸和氢氧化钠完全中和
C.氢氧化钠过量
D.醋酸有剩余
答案:D
解析:
解答:当醋酸和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时发生反应CH3COOH+NaOHCH3=COONa+H2O,此时溶质为CH3COONa溶液呈碱性,若中和后pH为7,加碱量不足,溶质为CH3COONa和CH3COOH。
分析:本题考查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熟练掌握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形成的强碱弱酸盐水解成碱性是解题的关键 。
2. 某研究小组为测定食用白醋中醋酸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白醋放入锥形瓶中
B.称取4.0 g NaOH到1 000 mL容量瓶加水至刻度,配成1.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
C.用NaOH溶液滴定白醋,使用酚酞作指示剂,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时,为滴定终点
D.滴定时眼睛要注视着滴定管内NaOH溶液的液面变化,防止滴定过量
答案:C
解析:
解答:A项,应用酸式滴定管量取;B项,称取4.0 g NaOH,在烧杯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 000 mL容量瓶加水至刻度,配制成标准溶液,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 0 mol·L-1;D项,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醋酸溶液的滴定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滴定终点的判断等,题目难度中等。
3.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硫酸亚铁铵晶体过滤后用无水乙醇洗涤而不要用水洗涤主要是为了减少晶体损失
B.用标准NaOH溶液测定食醋总酸含量时应该使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C.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沉淀的颗粒较大时,可用倾析法将固体与溶液分离
D.制备阿司匹林时,将反应物置于水浴85~90℃的锥形瓶中充分反应5~10min,冷却后,向锥形瓶中加一定量的水可以促进产物的析出
答案:B
解析:
解答:A.硫酸亚铁铵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使用无水乙醇代替水进行洗涤,主要是为了防止硫酸亚铁铵晶体溶解损失,故A正确;
B.醋酸为弱电解质,滴定终点时,生成了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不能用甲基橙为酸碱指示剂,否则误差较大,应选择碱性变色范围内的指示剂如酚酞,故B错误;
C.减压过滤,利用大气压强原理,用减小压力的方法加快过滤的速率,可加快过滤速度,并能得到较干燥的沉淀,胶状沉淀会粘在滤纸上,颗粒太小的沉淀可通过滤纸,所以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沉淀的颗粒较大,静止后容易沉降至容器底部,常用倾析法分离,故C正确;
D.制备阿司匹林,将邻羟基苯甲酸与乙酸酐置于水浴85~90℃的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可防止有机物挥发,达到反应受热均匀,易于控制的效果,5~10min保证充分反应,邻羟基苯甲酸与乙酸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阿司匹林和乙酸,该反应为,冷却后,向锥形瓶中加一定量的水,乙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阿司匹林微溶于水,阿司匹林析出,故D正确,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洗涤、指示剂的选择、物质的分离以及制备阿司匹林等问题,学习中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准确把握实验操作,本题题目难度不大。
4. 在用0.1000mol/LNaOH溶液测定食醋总酸含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式滴定管没有润洗会使测定含量偏低
B.用移液管移取一定体积食醋时,应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将尖嘴贴紧容器
C.该实验应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D.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过量,只能重新实验
答案:B
解析:
解答:A.碱式滴定管没有润洗,标准液的浓度偏小,消耗标准液体积增大,浓度偏高,故A错误; B.移液管移液时,应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将尖嘴贴紧容器,故B正确;C.用0.1000mol/L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了CH3COONa,CH3COONa溶液中醋酸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呈碱性,根据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可知,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即酚酞,不能选用甲基橙和甲基红,故C错误;D.氢氧化钠过量,可向锥形瓶中加入定量的醋酸,重新滴定,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主要考查中和滴定,C为易错点,注意指示剂的选择方法,题目难度中等。
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中除了含有C、H、O、N等元素外,通常还含有S元素
B.生活中的水杯、奶瓶、食物保鲜膜等用品的主要材料都是聚氯乙烯
C.由于晶体硅具有半导体特性,因此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食醋的总酸含量是指食醋中醋酸的总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A
解析:
解答:A.蛋白质是由C(碳)、H(氢)、O(氧)、N(氮)组成,一般蛋白质可能还会含有P、S、Fe(铁)、Zn(锌)、Cu(铜)等,故A正确; B.聚氯乙烯水杯、奶瓶、食物保鲜膜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较大,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水杯、奶瓶、食物保鲜膜等用品的主要材料都是聚乙烯,故B错误;C.半导体硅不能用来制造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C错误;D.总酸含量即100mL食醋中含醋酸的质量,不是食醋中醋酸的总物质的量浓度,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成分、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和总酸含量,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氢氧化钠标准液滴定食醋中总酸含量时,水洗后的碱式滴定管未经标准液润洗,则测定结果偏低
B.制备阿司匹林时,有少量的副产物(聚合物),可用水来提纯阿司匹林
C.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苯酚不慎粘在手上,马上用酒精擦拭
D.用纸层析法来分离Fe3+、Cu2+,点样时样点应尽可能大,以使分离现象更加明显
答案:C
解析:
解答:A、水洗后的碱式滴定管未经标准液润洗,标准液浓度减小,滴定消耗体积变大,测定结果会偏高,故A错误;B、由于阿司匹林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故不能用水来提纯阿司匹林,应该用碳酸氢钠溶液,故B错误;C、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苯酚不慎粘在手上,马上用酒精擦拭,故C正确;D、用纸层析法来分离Fe3+、Cu2+,点样时样点应尽可能小,才能使分离现象更明显,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中和滴定,注意分析细致、认真,难度适中.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相色谱法可用于分离结构相近、性质相似的物质
B.做“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必须先将市售食醋稀释10倍,立即用蒸馏水洗净的酸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稀释液于洁净的锥形瓶中
C.受溴腐蚀至伤,先用苯或甘油洗伤口,再用大量水冲洗
D.向5mL 0.1mol/L KI中加入0.1mol/L FeCl3溶液5-6滴,再加入2mL CCl4振荡后分液,向水层中加入苯酚溶液呈现紫色
答案:B
解析:
解答:A.气相色谱法利用物质在气相和液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分离相近、性质相似的物质,如甲苯与乙苯分离,故A正确;B.食醋稀释10倍,减小实验误差,用蒸馏水洗净的酸式滴定管需要润洗,否则浓度偏小,故B错误;C.溴具有腐蚀性,易溶于苯或甘油,则受溴腐蚀至伤,先用苯或甘油洗伤口,再用大量水冲洗,故C正确;D.KI中加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碘在有机层,水层含少量的铁离子,则加入2mL CCl4振荡后分液,向水层中加入苯酚溶液呈现紫色,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及选择,为高频考点,选项A中气相色谱法及B中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为解答的难点,侧重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较大。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摩尔盐时用酒精洗涤产品,制阿司匹林时用冷水洗涤产品
B.培养明矾晶体时,为得到较大颗粒的晶体,应自然冷却,并静置过夜
C.铁钉镀锌前,先要用砂纸打磨直至表面变得光滑,然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5分钟,用水洗净后还需放入稀盐酸中浸泡,再用水洗净
D.做“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必须先将市售食醋稀释10倍,然后用洗净的酸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稀释液于洁净的锥形瓶中,锥形瓶不需要先用醋酸溶液润洗
答案:D
解析:
解答:A.摩尔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小,因此制摩尔盐时用酒精洗涤产品,可以减少晶体的溶解;阿司匹林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制阿司匹林时用冷水洗涤产品可以减少固体的溶解,故A正确; B.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才能得到较大颗粒的晶体,故B正确;C.电镀前应放入稀盐酸中浸泡除掉表面的杂质,故C正确;D.酸式滴定管需要润洗,不润洗相当于稀释了溶液,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明确得到较大颗粒的晶体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无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
B.双氧水不稳定、易分解.遇到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分解会加速
C.食醋总酸含量测定实验中,用25mL移液管吸取市售食醋25mL于锥形瓶中用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测定
D.将铜锌电极用导线相连分别插入两个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间用盐桥相连构成原电池
答案:B
解析:
解答: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醛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所以应该先加入碱溶液中和硫酸,再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故A错误;B.双氧水不稳定、易分解.在金属氧化物催化作用下分解会加速,故B正确;C.用25mL移液管吸取市售食醋25mL于锥形瓶中应加水稀释后再进行中和滴定,故C错误;D.将铜锌电极用导线相连分别插入盛有硫酸铜和硫酸锌溶液的烧杯中,中间用盐桥相连才能形成原电池,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淀粉的水解和醛的检验,过氧化氢的性质,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所涉及的考点多且很重要,是高考的热门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易错项为D,注意带盐桥的原电池构成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0. 下列实验中,由于错误操作导致所测出的数据偏低的是(  )
A.中和热(△H)的测定中,若使用简易装置时在大小烧杯之间垫有碎泡沫塑料(或纸条)
B.用标准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酸式滴定管洗净后,没有用标准盐酸润洗,所测出的碱液的浓度值
C.食醋总酸含量测定实验中,用移液管移取食醋体积时视线俯视标准线移液
D.在镀锌铁皮的锌镀层厚度的测定中,锌在酸中溶解后没有及时取出
答案:C
解析:
解答:A.碎泡沫塑料(或纸条)起隔热保温作用,不垫会使热量损失,所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偏低,故A错误; B.滴定管未用盐酸标准液润洗,会导致浓度偏低,所用体积判断,则测定结果偏大,故B错误;C.俯视标准线移液时体积偏小,测得含量偏小,故C正确;D.Zn、Fe均与稀硫酸反应,锌在酸中溶解后,应及时取出,否则使结果偏大,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中和热测定、计量仪器及使用方法、实验方案的评价等,难度不大,注意读数时俯视,会使所读取的数值大于液体的实际体积。
11由等体积、等pH的Ba(OH)2、NaOH、NH3·H2O三种碱溶液,滴加等浓度的盐酸将它们恰好中和,用去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V3>V2>V1 B.V3=V2=V1
C.V3>V2=V1 D.V1=V2>V3
答案:C
解析:
解答:Ba(OH)2、NaOH为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等体积、等pH的溶液中,所含n(OH-)相等,由H++OH-===H2O,可知二者消耗同一盐酸的体积相等,即V1=V2;由于NH3·H2O为弱碱,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NH3·H2OOH-+NH4+,故与Ba(OH)2、NaOH等pH、等体积的溶液中,n(NH3·H2O)>n(OH-),所以与同一盐酸反应时消耗盐酸的体积大。
分析:本题考查强弱电解质的电离、酸碱中和滴定以及简单计算等,题目难度不大。
12. 下列结论均出自《实验化学》中的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往新配制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显蓝色,用CCl4不能从中萃取出碘
B.当锌完全溶解后,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会显著减慢,此现象可作为判断镀锌铁皮中锌镀层是否完全被反应掉的依据
C.镀锌铁皮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锌发生氧化反应
D.食醋的总酸含量是指食醋中醋酸的总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D
解析:
解答:食醋中含有醋酸等有机酸。食醋总酸含量是指每100 mL食醋中含酸(以醋酸计)的质量,也称食醋的酸度。
分析: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蒸发、原电池等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化学实验的评价能力,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13. 已知锌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产生H2。某同学据此设计了测定镀锌铁皮镀层厚度的实验方案,将单侧面积为S、质量为m1的镀锌铁皮与石墨用导线相连,放入6 mol·L-1 NaOH溶液中,当石墨棒上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取出铁片用水冲洗、烘干后称量,得质量为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设锌镀层单侧厚度为h,锌的密度为ρ,则=h
B.锌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锌和石墨形成原电池,外电路中电流从锌流向石墨
D.当石墨不再产生气泡时,应过一段时间取出铁皮
答案:A
解析:
解答:镀锌铁皮与石墨用导线相连,放入6 mol·L-1 NaOH溶液中,构成的原电池中,锌为负极被氧化而溶解,石墨为正极,当石墨棒上不再有气泡(氢气)产生时,锌溶解完毕,因此应立即取出铁皮,否则,铁和石墨构成原电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发生吸氧腐蚀,引起实验误差。
分析: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原理,以及误差分析的判断依据,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加快,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4 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性质,通过实验(如图所示)比较加入苹果汁和橙汁的多少来确定它们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在实验时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实验时必须向两烧杯中同时滴加液体
B.淀粉?碘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必须相等
C.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必须相等
D.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不用相等
答案:B
解析:
解答:因为要比较加入苹果汁和橙汁的多少来确定它们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所以不必同时加入,滴数也不必相等,但碘的量要相等,每滴果汁的体积也必须相等才能进行比较。
分析: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想有说明力,必须要求外部条件一致,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说服力和可信性.所以我做时一定不能忽略这几点
15 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根据溶液电导率变化可以确定滴定反应的终点。右图是用KOH溶液分别滴定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示意图。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用NH3·H2O溶液滴定HCl和CH3COOH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解答:由KOH溶液滴定HCl和CH3COOH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关系图可以看出规律:①HCl被中和过程中电导率迅速下降,②CH3COOH被中和时电导率缓慢上升,③由拐点后迅速升高可推知强酸或强碱的量多少对电导率影响很大而弱酸和弱碱对电导率影响很小。根据以上三点分析NH3·H2O滴定HCl和CH3COOH混合溶液的过程为先中和HCl使电导率迅速降低,再中和CH3COOH,使电导率缓慢上升,后过量的NH3·H2O对电导率的影响很小(特别是在大量NH4+存在抑制NH3·H2O电离的条件下),故应选D。
分析: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贴近高考,注重答题的灵活性。该题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检验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影响溶液导电性的因素,然后结合图像灵活运用即可。
16 下列实验操作会引起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测定胆矾结晶水含量的实验中,晶体加热完全失去结晶水后,将盛试样的坩埚在空气中自行冷却
B.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加入待测液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稀释
C.为了测定一种白色固体的质量,将药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并需移动游码使之平衡
D.量取待测液的移液管用水洗后,没有用待测液润洗2~3次
答案:C
解析:
解答:A选项,加热失去结晶水的CuSO4在空气中冷却时会吸收水分,从而使“失去结晶水后的硫酸铜”质量增大,即“硫酸铜晶体含有的结晶水”减小了,所以,测定出的结晶水含量会偏低;B选项,无影响,因为这不会引起待测液的物质的量的变化;C选项,实际上,“白色固体质量”+“游码读数”=“砝码读数”,但测定结果仍是“游码读数”+“砝码读数”,所以,测定结果偏高;D选项,待测液被稀释,在滴定中测得的是稀释后的浓度,所以,测定结果偏低。
分析: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考点,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原理,特别是误差分析的判断依据,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20. 在25 mL的碱式滴定管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20 mL刻度处,现将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出,流入量筒内,所得溶液的体积为(  )
A.5 mL B.20 mL
C.大于5 mL D.小于5 mL
答案:C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滴定管的结构,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下方没有刻度的一段也充满溶液,所以当液面在20 mL刻度处时,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大于5 mL。
分析:滴定管最上端的刻度为0,且滴定管最下端的一部分溶液并不能通过滴定管刻度反映出来。
二.非选择题
17 某酿造厂生产的“老谢琼醋”是一种优质琼醋。某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对“老谢琼醋”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测定其中的酸(全部以醋酸CH3COOH计)的含量:用酸式滴定管取10.00 mL这种琼醋,置于已知质量的小烧杯中称得其质量为12.5 g,再用100 mL容量瓶稀释至100 mL,滴定时每次取20.00 mL于锥形瓶中,而选用的标准溶液是0.112 5 mol/L NaOH溶液,以及合适的指示剂。读取的数据记录如下,其中第3次滴定的读数请从下图中读取。
滴定次数 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体积(mL)
1 3.20 22.48
2 1.23 20.55
3 — —
(1)请把有关数据填入表中所有空格里。
答案:V1(NaOH)=19.28 Ml V2(NaOH)=19.32 mL V3(NaOH)=21.75 mL-2.45 mL=19.30 mL
(2)琼醋样品从取出、称量、稀释到取液过程中,下列仪器水洗后不应再用相应琼醋润洗的仪器是________。
A.酸式滴定管 B.烧杯
C.100 mL容量瓶 D.锥形瓶
答案:BCD
(3)滴定时在锥形瓶底垫一张白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明显地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滴定操作时,左手应____________,观察滴定管里液面的高度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
答案:挤压碱式滴定管的玻璃球|眼睛平视,使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5)选用的合适指示剂是________,变色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酚酞|无色变浅红色
(6)计算稀释后容量瓶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108 6 mol/L
(7)计算“老谢琼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________。
答案:5.2%
解析:
解答:(5)这里是用强碱滴定弱酸,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所以应选碱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故选酚酞试液作为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浅红色。(6)0.112 5 mol/L×19.30 mL×10-3 L/mL=c(CH3COOH)×20.00 mL×10-3 L/mLc(CH3COOH)=0.108 6 mol/L(7)10.00 mL这种琼醋中:
n(CH3COOH)=0.108 6 mol/L×20.00 mL×10-3 L/mL×(100 mL/20.00 mL)=0.010 86 mol
w(CH3COOH)=×100%=5.2%。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和组成的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判断,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流程中的试剂特征和反应现象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8. 金矿开采、冶炼和电镀工业会产生大量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其中含氰化合物以HCN、CN-和金属离子的配离子[M(CN)n]m-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测定污水中含氰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水样预处理: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在p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蒸出所有的HCN,并用NaOH溶液吸收。
②滴定:将吸收液调节至pH>11,以试银灵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
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Ag++2CN-===[Ag(CN)2]-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水样预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含氰化合物全部转化为CN-
(2)水样预处理的装置如图,细导管插入吸收液中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出
(3)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防止倒吸
(4)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将________(填“偏高”、“无影响”或“偏低”)。
答案:偏高
(5)准确移取某工厂污水100 mL,经处理后用浓度为0.010 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了21.00 mL。此水样中含氰化合物的含量为________mg·L-1(以CN-计,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09.2
解析:
解答:(1)根据题给信息,污水预处理的目的是将各种形态含氰化合物转化为可以测定的HCN,所以水样预处理的目的是将含氰化合物全部转化为CN-,故答案为:将含氰化合物全部转化为CN-;(2)为了保证生成的HCN全部被吸收,导气管要深入NaOH溶液中,故答案为: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空;(3)将导气管伸入NaOH溶液中有可能引起倒吸,所以将烧瓶位置挂高,使得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故答案为:防止倒吸;(4)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盐酸具有挥发性,也被NaOH溶液吸收,用硝酸银溶液进行滴定时消耗硝酸银溶液增多,故结果偏高,故答案为:偏高;(5)根据实验原理,2HCN~2CN-~AgNO3,m(CN-)=0.01000×21×10-3×2×26×103×10=109.2mg/L,故答案为:109.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定量实验原理及环境保护问题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大
19. 质监局人员监测市场出售的老陈醋的酸度(国家规定食醋中总酸量3.5g/100mL~5g/100mL),需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食醋中酸量测定.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用氢氧化钠和水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水_____mL(水的密度为1g/cm3).
答案:180mL
(2)若陈醋中的酸均看成是醋酸,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H3COOH+NaOH=CH3COONa+H2O,现有每瓶500mL的老陈醋,从中取出10mL加入指示剂,共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4g,恰好完全反应.请通过计算判断该食醋是否合格?
答案:该食醋是合格的
解析:
解答::(1)配制200g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200g×10%=20g;则需要水的质量=200g-20g=180g;又知水的密度为:1g/cm3;则水的体积为:V水==180mL;故答案为:180.(2)10%的氢氧化钠溶液2.4g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4g×10%=0.24g;设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x
CH3COOH+NaOH=CH3COONa+H2O
60 40
x 0.24g
60:x=40:0.24
解得:x=0.36g;
则100mL样品中含醋酸:100mL×0.36g/mL=3.6g;
100mL食醋中CH3COOH的质量在3.5g~5g之间;
故该食醋合格.
答:该食醋是合格的。
分析:这是一道密切联系生活的化学题,学生通过计算可感觉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公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已知任意两个量都可计算出另外一个量
20. 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1)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除去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
(2)装置③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3)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_______g;
答案:2.44
(4)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
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答案:ABC
(5)Ⅲ.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多少?
答案: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244 234
y 11.7g
244:y=234:11.7,y=12.2g
该样品的纯度为:×100%=97.6%
解析:
解答:解:Ⅰ.(1)装置②中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2)装置③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3)设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需要过碳酸钠的质量为x,
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244 32
x 0.25L×1.28g/L
244:x=32:(0.25L×1.28g/L)
Ⅱ.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大,原因可能有: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Ⅲ.设样品中过碳酸钠的质量为y,
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244 234
y 11.7g
244:y=234:11.7,y=12.2g
该样品的纯度为:×100%=97.6%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和混合物中样品纯度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带入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实际参加反应或实际生成的物质质量,否则就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大或偏小。
25. 查阅资料知道,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为了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设计了如图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答案:固体减少,有气泡放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完整,还需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属于钙盐,方法是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______(填字母).
A.Na2CO3溶液 B.AgNO3溶液 C.NaCl溶液 D.Ca(OH)2溶液
答案:A
(3)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解答:(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现象为:固体减少,有气泡放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A、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鉴别,故A正确;B、所有的硝酸盐都溶于水,不能鉴别,故B错误;C、氯离子和钙离子形成的氯化钙没有现象,不能鉴别,故C错误;D、该反应没有现象,不会反应,故D错误;故选A.(3)经(1)(2)可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验证鸡蛋壳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可以与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所以检验碳酸盐所用的试剂是盐酸和石灰水,钙盐检验用碳酸盐来检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6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