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整理》习题
1、小明准备参加射击比赛,每天练习射击10次,下表是小明一周中每天击中靶心的次数.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击中靶心次数/次
2
4
3
5
5
8
7
(1)该组分组整理数据的标准是什么?
(2)小明哪一天的成绩最好?
2、下面是通过实验收集的40只节能灯管的使用寿命(单位:小时):
61,60,65,48,32,57,64,65,36,40,57,62,70,53,66,68,
54,58,60,64,62,59,44,52,63,59,62,48,54,63,62,64,
62,55,63,65,68,62,64,59.
(1)将这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整理.
(2)使用寿命大于(或等于)50个小时为合格产品,估算这批节能灯管的合格率.
3、某城市30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统计如下:
污染指数(W)
40
60
80
100
120
140
天数(t)
4
3
4
5
8
6
其中W≤50时,空气质量为优;50<W≤100时,空气质量为良;100<W≤150时,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根据优、良、轻微污染三种情况,将以上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4、某车间主任记录了10天内每天的出勤人数,结果如下:(单位:人)
95、98、97、99、96、94、99、100、100、93.可以看出,10天中出勤最多的一天为 人;最少的为 人.
5、某校抽查了50名九年级学生对爱滋病三种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结果如下表:
传播途径(种)
0
1
2
3
知晓人数(人)
3
7
15
25
估计该校九年级550名学生中,三种传播途径都知道的约有多少人?
《数据的整理》习题
1.某市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随机抽取了500名七年级学生进行检测,身体素质达标率为92%.请你估计该市6万名七年级学生中,身体素质达标的大约有 .
2.已知一组数据都是整数,其中最大值是242,最小数据是198,若组距为5,则分成 组.
3.统计15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成绩,平均分为55分,其中及格学生的平均分77分,不及格学生的平均分47分,则不及格学生的为人数为( )
A.40 B.49 C.101 D.110
4.在一个样本中,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小组内,第1,2,3,5小组数据的个数分别是2,8,15,5,则第4小组的个数是( )
A.15 B.20 C.25 D.30
5.有40个数据,共分成6组,第1-4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
第5组的占10%,则第6组占( )
A.25% B.30% C.15% D.20%
6.镇政府想了解李家庄的经济情况,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130户家庭中抽取20户调查过去一年的收入(单位:万元),结果如下:
1.3 1.7 2.4 1.1 1.4 1.6 1.6 2.7 2.1 1.5
0.9 3.2 1.3 2.1 2.6 2.1 1.0 1.8 2.2 1.8
(1)请把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试估计村中住户的平均年收入、整村的年收入以及村中户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百分比.
《数据的整理》教案
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能进行数据的整理,绘制成表,并能从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
教学目标
1.能将已有数据分组整理;
2.能将数据整理成表;
3.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衣服上的号码都有哪些,标志是什么?
学生:我看到有些衣服上标有M、S、L、XL、XXL等号码.但我不清楚代表的具体范围,适合什么人穿,但肯定与身高、胖瘦有关.
师:这位同学很善动脑,也爱观察.S代表最小号,身高在150~155cm的人适合穿S号.M号适合身高在155~160cm的人着装……厂家做衣服订尺寸也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范围分组批量生产.你觉得这种生产方法有什么优点?
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如下:
141,165,144,171,145,145,158,150,157,150,154,168,168,155,155,169,157,157,157,158,149,150,150,160,152,152,159,152,159,144,154,155,157,145,160,160,160,158,162,155,162,163,155,163,148,163,168,155,145,172.
你能按衣服的型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吗?
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思考,体会分组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小组交流对数据的整理,引发学生对分组必要性的认识,为新课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组整理的应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新课引入
例 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
3850 3900 3300 3500 3315 3800 2550 3800 4150
2500 2700 2850 3800 3500 2900 2850 3300 3650
4000 3300 2800 2150 3700 3465 3680 2900 3050
3850 3610 3800 3280 3100 3000 2800 3500 4050
3300 3450 3100 3400 4360 3300 2750 3250 2350
3520 3850 2850 3450 3800 3500 3100 1900 3200
3400 3400 3400 3120 3600 2900
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成表,从表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
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分组先确定组数还是先确定每组的范围?
(2)每组的范围大小都一样吗?
分组:1750~2000,2000~2250,2250~2500,2500~2750,2750~3000,3000~3250,3250~3500,3500~3750,3750~4000,4000~4250.
分别出现的次数:1,1,1,3,9,7,15,10,9,4
绘制成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在3250克~3500克的人数最多.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感知数据整理的基本步骤.
三、练习应用
以下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单位:万人),请把改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1961 1294 7185 3571 2471 4375 2746 3831
2302 7866 5443 5950 3689 4457 9579 9402
5724 6568 10430 4603 867 3885 8042 3475
4597 300 3733 2558 563 630 2181
解:
五、课堂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如何适当的对数据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