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顾茅庐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三顾茅庐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12: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三顾茅庐
罗贯中
新课导入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得更精彩,尤其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教学目标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
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重点)
背景资料
《三国演义》
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
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字词积累
拜谒
失礼
傲慢
疏懒
愧赧
思贤如渴
鄙贱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半晌
侍立
纶巾
鹤氅
末胄
涿郡
谬举
倾颓
挟天子
民殷国富
存恤

lǎn
nǎn

ɡuàn
dān

chì
shǎnɡ
shì
ɡuān
chǎnɡ
zhòu
zhuō
miù
tuí
xié
yīn

读shí。
词语积累
拜谒:拜访谒见。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
顿开茅塞: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忽然被打开了。形容突然理解、领会。
存恤:爱惜,体恤。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刘备、诸葛亮、张飞的形象特点。
深入文本
人物形象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人物形象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人物形象
张飞
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文本探究
1.“三顾茅庐”是个成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刘备拜访孔明时的虔诚态度?
(1)拜访次数——
(2)拜访前——
(3)拜访时——
(4)拜访后——
(5)拜访前后语言:
三访;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恐惊扰先生,对先生尊重有加);
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报,“拱立阶下”,半晌后,“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耐心等候);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斥责张飞无礼;自降身份,言辞恳切。
文本探究
2.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献计,“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等。“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侧面描写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谦虚低调,淡泊名利;
为人谨慎,心思深沉,关心人民疾苦;
文本探究
3.第2自然段说说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4.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文本探究
5.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文本探究
6.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
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
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文本探究
“天时”
“地利”
“人和”
7.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
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文本探究
8.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写作探究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 文章写刘备拜访诸葛亮,层层烘托,反复渲染,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1.层层渲染,烘托形象。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态度“恭恭敬敬”;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经世奇才,从他未出隆中,已分天下便可以看出来。
2.人物形象鲜明。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前
关羽
张飞
玄德
刘备见诸葛
诸葛亮:雄才大略 处世谨慎
玄 德: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其礼太过
麻绳缚来
亲往拜谒 侍立阶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示例: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交志同道合、有崇高理想的朋友,不能无原则,意气用事。
课堂检测
“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性学习,阐述自己的理由,把探究的结果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