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三顾茅庐
罗贯中
新课导入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得更精彩,尤其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教学目标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
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重点)
背景资料
《三国演义》
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
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字词积累
拜谒
失礼
傲慢
疏懒
愧赧
思贤如渴
鄙贱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叱
半晌
侍立
纶巾
鹤氅
末胄
涿郡
谬举
倾颓
挟天子
民殷国富
存恤
yè
lǎn
nǎn
bǐ
ɡuàn
dān
sè
chì
shǎnɡ
shì
ɡuān
chǎnɡ
zhòu
zhuō
miù
tuí
xié
yīn
xù
读shí。
词语积累
拜谒:拜访谒见。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
顿开茅塞: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忽然被打开了。形容突然理解、领会。
存恤:爱惜,体恤。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刘备、诸葛亮、张飞的形象特点。
深入文本
人物形象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人物形象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人物形象
张飞
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文本探究
1.“三顾茅庐”是个成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刘备拜访孔明时的虔诚态度?
(1)拜访次数——
(2)拜访前——
(3)拜访时——
(4)拜访后——
(5)拜访前后语言:
三访;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恐惊扰先生,对先生尊重有加);
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报,“拱立阶下”,半晌后,“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耐心等候);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斥责张飞无礼;自降身份,言辞恳切。
文本探究
2.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正
面
描
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献计,“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等。“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侧面描写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谦虚低调,淡泊名利;
为人谨慎,心思深沉,关心人民疾苦;
文本探究
3.第2自然段说说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4.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文本探究
5.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文本探究
6.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
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
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文本探究
“天时”
“地利”
“人和”
7.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
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文本探究
8.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写作探究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 文章写刘备拜访诸葛亮,层层烘托,反复渲染,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1.层层渲染,烘托形象。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态度“恭恭敬敬”;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经世奇才,从他未出隆中,已分天下便可以看出来。
2.人物形象鲜明。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前
关羽
张飞
玄德
刘备见诸葛
诸葛亮:雄才大略 处世谨慎
玄 德: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其礼太过
麻绳缚来
亲往拜谒 侍立阶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示例: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交志同道合、有崇高理想的朋友,不能无原则,意气用事。
课堂检测
“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性学习,阐述自己的理由,把探究的结果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