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经营制度。
2、结合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深化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本课分析】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较低,仅停留在“知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面上,给老师的教学预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需要老师提供一些资料,作一定程度的讲解。学生在政治必修一中学了部分经济常识,对本课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知识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
了解生产者和土地相结合的方式及由此所决定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以解读归纳课本内容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归纳事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中国古代统治者变更土地制度的史实,体会古代统治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重点: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方式
难点:井田制崩溃的原因和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政治必修一的经济常识了,哪位同学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得经济活动包括哪四个环节?(学生答: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生产过后就要分配了,那么分配主要有哪些方式呢?(学生答: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到农业方面,按这两个标准农产品应该分给谁?(学生答:农民和土地的主人)也就是说要看土地属于谁和谁在经营土地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大家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本节课讲了两个内容:土地属于谁就是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谁来经营土地就是土地的经营方式问题。
★“设计小贴士”:利用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课上学的内容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交代清楚了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指向性。
二、讲授新课
(一)土地所有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中国古代实行过哪些土地制度,分别出现于什么时候?
学生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后老师展示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
3、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
★“设计小贴士”: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是不是原始社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都有共产主义的觉悟呢?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如果不抱团生存,就会有人饿死冻死。
2、商周时期:井田制
井田制是归谁所有呢?
出示材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这说明土地归谁所有?(学生答:归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有)也就是说归天子所有。而天子代表了国家,所以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天子一个人管得过来那么多的土地吗?怎么管?(学生答:把土地分给各级贵族)这个过程体现了什么政治制度 (学生答:分封制),如果周天子不能代表国家占有全国的土地,分封制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学生答:没有)也就是说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这体现了我们课本前言部分的什么原理?(学生答:经济决定政治)也就是说,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设计小贴士”:形象地解释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展示材料:
田里不鬻(卖)。——《礼记·王制》
《礼记》主要记载了西周时候的政治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制度,据此,贵族可不可以互相买卖土地呢?(学生答:不能)而且在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贵族一旦犯错,周天子可以收回其土地。你说土地是属于贵族还是天子?老师个人认为事实上也是国有制。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土地制度称这井田制呢?大家看甲骨文中的“田”字
出示图片:
这四个“田”字,哪个能最形象的说明井田制?(学生答:最后一个)
我们汉语里面有两个成语:井井有条、背井离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乡有时又称乡井,现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背井离乡的井是土地的意思,不是说舍不得家里的一口破井。乡井就是乡土的意思。
★“设计小贴士”:丰富学生汉语文化知识,体现历史文化学科魅力。
井田中是分“公田”和“私田”的。
出示图片: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下面大家仔细阅读课本,思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种田分别由谁耕种,收获物又归谁呢?(学生答:公田和私田都由劳动者耕种,但是公田的收获物归贵族所有,而私田的收获物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根据《孟子》,公田怎么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学生答:八家的劳动者一起耕种)这是一种怎样的耕作方式?(学生答:大规模简单协作)还记得为什么这样耕作吗?(学生答:因为生产工具耒耜太落后)
3、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
(1)出现及确立过程
A私有土地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候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方面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什么进步?(学生答:铁制工具和牛耕出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那就不用再那么多人一起干活了,于是出现了什么耕作方式?(学生答:个体农耕)
干完井田里的活,劳动者还有闲暇时间,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改善一下生活,而当时又存在着大量的荒地,所以很多人都去开荒。对于荒地和荒地上的产品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都归了开荒者。于是就出现了私有土地。追根溯源,导致私有土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答: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也就是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
★“设计小贴士”:与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来解决本课的疑难问题。
大家想一下,劳动者是耕种作为井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田的积极性高,还是耕种开荒得来的私田的积极性高?(学生答:私田)这样,公田就逐渐的被抛荒了,这就影响到了谁的收入了?(学生答:贵族)贵族的收入同时又是国家财政的来源,所以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答:税制改革)
就是这样一个连锁反应:
出示材料: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开垦荒地、私田私有——公田抛荒——财政危机——税制改革
这说明这一系列变化的起点都在铁器牛耕的使用上,也就是说生产力的提高是这一切变化的根源。
★“设计小贴士”:用图示来整理思路,形象展示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的理论观点。
B税制改革
咱们山东地区的两个诸侯国最与时俱进,齐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都不再分公田和私田了,一律按实有土地数量收税。这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如果哪位同学在学校打架被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会找你爸妈,而不会找我,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你爸妈的儿子女儿,不是我的儿子女儿,同样的道理,国家如果因为某一块地而向我征税,是不是也说明了我和这块地也有着某种联系,就说明这块地是我的。所以这种政策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主观上有没有承认?(学生答:没有)那是什么时候从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了呢?
★“设计小贴士”:以形象的类比来说明抽象的理论问题。
C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井田,民得卖买。”可以买卖什么东西?(学生答:土地)既然能够买卖就说明土地属于个人私有了。能够买卖某样东西是你对它拥有所有权的主要标志,大家现在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对日本购买钓鱼岛如此反对了吧?此外,商鞅还“依军功行田宅”,规定凡杀一个敌人,就分田百亩,宅九亩,如果哪位仁兄表现特别勇猛,一下了杀了十个敌人,那能得到多少土地?(学生答:一千亩)种不过来怎么办?(学生答:卖掉)有没有更过日子的做法?(学生答:把土地租出去)这样这位仁兄就成了地主了。商鞅用这种方式培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
★“设计小贴士”: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依军功行田宅”带来的影响。
(2)形式
封建社会的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有哪些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答:君主、地主、自耕农),你认为谁占有的土地最多?(学生答:君主)大家看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用来干什么的,主要是君主的私人开支,也就是供皇帝一大家子生活用的和给臣下们赏赐用的私有土地,这块土地数量肯定不是最多的。(学生答:那就是地主)其实一开始最多的是自耕农,不过后来确实是地主最多,这也就说明了不断的有自耕农的土地流入到了地主的手中。这就是土地兼并。
(3)土地兼并
下面大家阅读课本,看一下哪些时期土地兼并比较严重,土地兼并的原因又是什么?
A汉代:土地买卖
B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初的土地兼并和宋太祖有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解除统兵大将的军权,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答:杯酒释兵权)那么他让解除兵权后的大将们去干什么?(回家置办家业,过富足生活)那还能抑制兼并吗。
★“设计小贴士”:扩充学生知识面,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增强课堂趣味性。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迅速,拥有巨额资产的大商人比比皆是,赚了钱以后的大商人们把钱干什么了呢?出示材料: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这则材料说明投资土地有什么优点?(收益稳定,保值增值)这也和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系,商业赚钱困难。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是越来越严重,下面大家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课本上《汉书·食货志》的引文,这则材料认为土地兼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学生答:商鞅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看来只要是私有的东西就存在买卖,就存在兼并。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看看土地兼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由材料分析得出:一、农民失去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二、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社会两极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
另外,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设计小贴士”:通过对课本上资料的解读分析土地兼并的根源和土地兼并的危害,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既然危害如此之大,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魏的均田制。
(4)抑制兼并:北魏均田制
大家了解一下,均田的主要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准使用,不准买卖,不准买卖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农民没有所有权)下面你仔细研究均田制,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大地主,你千方百计地想扩大自己的地产,你可不可以从均田制中找到空子。(学生答:桑田是限制买卖,也就说明了桑田是可以兼并的)这样,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后来就无田可分了,均田制在唐朝以后再也没有实行过。怎么避免均田制遭破坏呢?(学生答:露田、桑田都不允许买卖)也就是说废除土地私有制了。
★“设计小贴士”:通过以上分析再次强化学生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
(二)土地经营方式
关于土地经营方式我们上节课学过一种,也就是自耕农经营方式。如果农民手里没有土地,那该如何生活呢?
出示材料:
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有的农民家里还有点生产工具,还有些种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粮,就是没有土地,他就可以去给地主作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有的农民则是连最后一点种子粮都卖光了,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剩下,成了真正的无产者,这种人只有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生,这种人被称为长工或者短工。
展示土地的三种经营方式:
1、自耕农经营方式
2、租佃经营方式
3、雇工经营方式
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租佃经营方式的发展历程,请大家阅读课本,总结一下。
学生回答后总结展示:
(1)战国:产生
(2)汉代:普遍
(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济
(4)明清:主要的经营方式
为什么租佃经营方式会在战国时候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答: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可以买卖,就意味着土地兼并出现,有人失去土地就要租种别人的土地就成了佃农)
为什么汉代、宋代和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方式发展较快?(学生答:这三个朝代正是土地兼并比较严重的时期)
下面总结一下,土地私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出示正确答案图示:
土地私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租佃出现并发展
★“设计小贴士”:用图示来整理思路,形象说明土地私有是租佃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在租佃制下,地租的形式发生过比较大的变化。按标准可分为分层租和定额租。地租按交的东西可分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由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说明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什么地租形式?(学生答:分成租)在此种地租形式下,农民劳动的好坏与地主的收益有没有关系?(学生答:有)也就是说农民干活越好,收成越多,地主得到的也就越多。所以地主会非常关心农民的生产活动,可能天还不亮就去砸农民家的门让去干活。后来定额租变得较为流行,在这种地租下,地主还关心农民的生产活动吗?(学生答:不关心,到年底能交上地租就行)后来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地主们发现,有了钱什么都能买到,于是就直接收钱,这样,实物地租就变成了货币地租,这个时候的地主连农民种什么都不问了,只要能交上钱,就算你把这块地开手工工场也行。
★“设计小贴士”:用地租的变化过程来讲解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的原因。
【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
1.(史论结合题)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 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反馈:大部分同学能够判断出来材料说的是土地私有制,根据所学知识,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少部分同学做题不仔细,直接选了D。
2.(史论结合题)董仲舒指出,当时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反馈:基本全部做对,因为课上反复地强调过这一问题。
3.(史论结合题)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 ①赋役负担②自然灾害③地主盘剥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反馈:大部分同学做错,错选A项,没有意识到材料里的是自耕农,自耕农耕种自己的土地,不会受到地主的盘剥,受到地主盘剥的应该是佃农或者雇工。
4.(典型史料题)“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反馈: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对此题,只要能够读懂材料,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就能正确选出。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3、春秋以后:土地私有制
(1)出现及确立过程(2)形式(3)土地兼并(4)抑制兼并:北魏均田制
二、土地经营方式
1、自耕农经营方式2、租佃经营方式
(1)战国:产生(2)汉代: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济(4)明清:主要经营方式
3、雇工经营方式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导入新课时用政治课上所学的经济常识,以分配产品的标准将本课的土地所有制与土地经营方式两个问题引出。
(2)使用形象生动的例子和调侃的语言来讲解抽象的理论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对理论化知识的畏惧心理。
(3)两次用图示的方式展示历史上的一些连锁反应和因果关系,便于学生理清思路。
(4)本节课以课本作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5)在两目内容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把握该部分内容的整体框架。
(6)本节课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基本上采用了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资源。
(7)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身边的很多例子,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
(1)本节课的理论性太强,很多问题学生自己看肯定看不明白,所以需要老师多讲一些。
(2)本节课是选学内容,只有第一部分是课标内容,第二三目都不做考试要求,因此给了老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研究再灵活一些讲授。
(3)推荐资源:除教学参考书外
1、以往高三模拟题中出现的材料和题目。
2、本次远程培训中专题三作业(单元教学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中专家和指导老师推荐作业有关本单元的内容。专题四作业(研究性学习)中专家和指导老师推荐作业有关本单元的内容。
3、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7月版。
4、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