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位于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2课 ,在教材里是展现新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的重要篇章。教材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先是点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凸显外交政策制定的紧迫性,顺势引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我国外交基石。紧接着详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内涵及推广,该原则突破意识形态束缚,为国际交往树立典范,是教材核心要点。教材还着重讲述万隆会议,通过周恩来总理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展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化解矛盾、促进团结的外交智慧。从知识关联看,它承接新中国成立的时代背景,又为后续中国外交的拓展与深化做铺垫,助力学生系统理解我国外交发展历程,领悟外交对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 。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国际新闻,对国际关系有一定认知,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对外交轶事、国际会议等内容兴趣浓厚,像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的风采,能激发其探究热情。不过,此阶段学生抽象思维尚在发展,理解复杂国际形势、剖析外交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存在困难。他们易被外交事件的表面现象吸引,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方针等理论性知识的内涵,难以自主深入领会,需要教师借助实例、视频、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课本及阅读史料,能够说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并能够正确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局势以及我国的外交困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课本,列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以及“求同存异”的方针;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我国50年代外交成就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从中体会中国外交家的外交智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并结合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小组讨论,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外交成就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知道新中国外交政策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与 “求同存异” 方针等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理解复杂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视频——感受我国“外交天团”的霸气回怼,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第一任外交官是谁吗?进而引导学生一同学习第16课,见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高燃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 新课讲授 壹·困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1.近代中国的外交 【引导】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观察图片,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国外交。 【提问】根据材料和图片说说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旧中国的外交 回顾《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巴黎和约》的签订。 【回答】屈辱、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国外交,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知识拓展:建国初期,提出三大基本外交方针 【讲授】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基本保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一边倒”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回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回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建国初的外交成就(有利局势) 【引导】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内容归纳我国建国初的外交成就(有利局势)。 【提问】中、苏都有哪些外交的表现呢?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归纳与17个国家建立外交的特点。这会有什么作用? 【回答】①:与苏联建交。 【回答】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一起;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 【回答】②:与17个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回答】社会主义国家占多数。成功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道我国建国初的外交成就,分析其有力局势,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不利局势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提问我国建国初期的不利形势。 【回答】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进而分析我国建国初期的不利形势。
外交再次陷入困局 【过渡】出示三则材料,1950年后外交再次陷入困局,我们应怎样破局? 了解1950年后我国外交再次陷入困局,思考问题。 有助于为第二篇章的学习作铺垫。
贰·破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过程 【引导】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1953年7月,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引起中国周边国家的担忧与忌惮。周恩来总理是如何消除他的顾虑的?请大家小组交流。 【讲授】图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明误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提问】出示多张图片。请大家合作探究: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哪一项内容? 【1组】①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组】确定: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图示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合作探究,形成良好课堂互动。
3.意义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回答】①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对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叁·拓局——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 1.日内瓦会议 【引导】自主学习,归纳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概况。 【引导】出示日内瓦会议部分成果,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三项协议内容分别对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什么内容 【回答】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回答】体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 知道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2.万隆会议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提纲,请学生【教材研读】阅读课本P83,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介绍会前危机四伏——“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引导】出示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了解会中矛盾重重——充满“火药味”的万隆会议,继而引导【问题探究】假如我们采取这两种方式中 【回答】①目的: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②时间:1955年。③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④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曲折历程。
的一种,可能导致会有什么后果?【讲授】出示万隆会议的视频,介绍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讲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结合材料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请同学发言,说一说万隆精神是什么? 【提问】那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是什么?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讲授周总理的病逝以及其贡献对后世的影响 【讨论】①针锋相对、坚决驳斥陷入僵局、协议失败。②置之不理、沉默是金纵容气焰、加深误解。 观看视频,知道周恩来讲话 【回答】历史遭遇相同、面临问题相同;思想意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回答】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回答】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观看视频,直观看到万隆会议的场景,有助于历史学习。 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万隆精神、求同存异方针。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毅然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影响深远,为各国友好交往提供准则,迅速赢得国际认可,极大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巧妙化解分歧,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推动会议顺利进行,进一步拓展我国外交空间。这些外交成就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让我们明白外交智慧与实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小结升华,巩固所学内容,全面认识的外交成就,培养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