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17: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时,小语认为“悠”字需重读,小文则认为“辗转”需重读。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
2.请你结合本诗谈谈《诗经》的艺术特色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的悲惨故事,文中“ ”二字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烧炭的辛劳。
B.“把”“称”“回”“叱”“牵”等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了宫使专横凶残、蛮不讲理的样子。
C.“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形象写出了宫使对百姓毫不怜惜的丑恶嘴脸。
D.这是一首叙事诗,简洁而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老人烧炭、卖炭以及最后丢炭的经过。
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江送巴南①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②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③,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④,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②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③碧砌:青石台阶。④掩:掩映、关闭。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意境开阔,属于优秀的送别题材诗歌。
B.甲诗以“五津”,表达远行路途的遥远,“闻道龙标过五溪”的“五溪”与此类似。
C.乙诗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
D.乙诗前两句“巴南水”与“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故乡水”,都表现顺水行舟的轻快之感。
(2)简要谈谈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
(3)“烟笼寒水月笼沙”,有人赞杜牧“笼”字绝妙。请你结合所学,用自己的话对乙诗中的“笼”字做出赏析。
若耶溪上①
〔宋〕陆游
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村场:乡村集市。③菰(g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可以。
7.这首诗意象丰富,前两句中“霜风”“红叶”两个意象暗示的时令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对于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有人读出了愉悦,有人读出了落寞。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9.你觉得诗中的“兮”可译作什么(选填序号)?请分析。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②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③兮,行与子逝④分。
(选自《诗经·国风·魏风》,中华书局2015年9月版)
[注释]①闲闲:宽闲、从容的样子。②行:走。③泄(yì)泄:人多的样子。④逝:返回。
选( ),分析: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②分残漏③,孤灯落碎花④。二年随骠骑⑤,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遥远。②角:军营中的号角。③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④碎花:灯花。⑤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时空落笔,“三更”是指时间之晚,“万里”是指诗人离家之远。
B.颔联“寒”字一语双关,既表现了气候寒冷,也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凉的情感。
C.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是怀乡诗中的佳作。
D.本诗和《蒹葭》一样,都写了环境的凄苦冷寂,目的是渲染诗人内心的绝望。
1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晓角”和“孤灯”这两个意象使用非常巧妙:“晓角”是从听觉角度写的,“孤灯”是从① 角度写的,二者衬托出诗人② 的心绪,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阅读王勃的送别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②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密友。②遑:同“惶”,匆忙惊惶状。
13.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遑遑”言友人惶惶不安,巧用叠字,有音韵美。
B.颔联紧承上联细致描景,“千里”“百年”实指行程远近、时间长短,寄予深沉感慨。
C.“俱是梦中人”中的“俱”字,是说双方对等,都是彼此梦中之人,但由诗人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思念。
D.本诗为五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妥帖,全诗语言简练,情思真挚,含意隽永。
14.同样都是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请说说王勃在《别薛华》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②,伊人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④,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⑤,日入从所憩⑥。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⑦,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⑧,四时自成岁⑨。怡然有余乐⑩,于何劳智慧 ?
奇踪隐五百 ,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 ,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 ,高举寻吾契 。
【注释】①嬴(yíng)氏:指秦始皇嬴政。天纪:日月星辰历数,此指正常社会秩序。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合称。此指商山四皓。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④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yān):埋没。⑤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⑥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⑦节和:节令和顺。⑧纪历:纪年、纪月、纪日历书。⑨成岁:成为一年。⑩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五百: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界域。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人情世态。 旋:很快。幽蔽:深暗。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1)根据提示,完成《桃花源诗》内容的填空。
第1—6句: ;
第7—24句: ;
第25—32句: ;
(2)陶渊明用散文《桃花源记》和诗歌《桃花源诗》写桃花源,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者在叙写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不同。
(3)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俎豆犹古法”“于何劳智慧”的诗意表达?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6.诗的前两联中,一个“ ”字写出湖水浩淼,与天相接。一个“ ”字衬托出洞庭湖广阔激荡,气势博大。
17.尾联运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
《期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示例一]我同意小语的看法。“悠”形容忧思的样子,“悠”字反复使用,加重了感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所以应该重读。
[示例二]我同意小文的看法。“辗转”运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主人公夜不能寐的相思之苦和极其不平静的内心,所以我认为“辗转”应该重读。 2.现实主义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采取复沓的章法(叠字、叠词、叠句),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感。
【导语】《关雎》以雎鸠起兴,展现君子对淑女的倾慕与追求。诗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生动刻画相思之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则寄寓美好愿景。全诗采用重章叠句手法,通过荇菜意象的反复咏叹,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体现了《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关睢》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句意: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悠,忧思的样子。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字反复运用,加重了感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对于心中的女子苦苦追求,却求而不得,只得日日思念,辗转难眠,“悠”字集中表现了男子的相思之苦;辗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这是对男子的细节描写,男子因为追求淑女却求而不得,内心痛苦,所以才难以入睡,所以“辗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追求女子,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因此小南和小粤的看法都具有合理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分析合理即可。
示例:我同意小文的看法。“辗转反侧”直接描绘了君子因思念淑女而无法入眠、反复翻身的动作,比“悠哉”(形容思绪绵长)更能突出求之不得的焦灼感,情感更强烈。并且“辗转”为叠韵词,重读可增强动作的连续性,配合“反侧”更能体现坐卧不安的状态。
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以雎鸠和鸣起兴,如“关关雎鸠”的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重章叠句:通过“参差荇菜”的三次复沓,配合“流之”“采之”“芼之”的动作变化,形成递进式的抒情效果。四言句式:整齐的四字句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合双声叠韵词“辗转),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了《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含蓄典雅风格。同时,根据《关雎》描写男子对女子从追求、思慕到幻想与之成婚的过程可知,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情和婚姻观念 ,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展现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3. 烧炭运炭却被宫使掠夺 可怜 4.C 5.这两句运用了心理描写,通过“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细腻地刻画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突出了他为生活所迫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导语】这首叙事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与“宫使夺炭”的悲惨遭遇。诗人通过“满面尘灰”“十指黑”等外貌描写,“衣正单”却“愿天寒”的心理矛盾,以及“叱牛牵向北”的动作刻画,深刻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全篇不着议论而讽喻自现,“可怜”二字更是直抒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作者情感。
对于第一个空,诗歌讲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最终炭却被宫使掠夺的悲惨故事。诗中详细描述了卖炭翁在南山中伐薪烧炭的艰辛,以及他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中前往集市卖炭,却遭遇宫使强行夺走炭的过程,所以这里应填“烧炭、运炭却被宫使掠夺”。
对于第二个空,“可怜”二字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直接用“可怜”一词,强调了卖炭翁的悲惨境遇,他身上衣服单薄,却因为担心炭价低而希望天气更寒冷,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艰难的处境令人同情,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卖炭翁的怜悯之情。
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惜不得”三个字并非是写宫使对百姓毫不怜惜的丑恶嘴脸,而是写出了卖炭翁对自己辛苦烧制的一车炭被强行拉走时的无奈和不舍,体现的是卖炭翁的可怜与无奈,而非宫使的丑恶嘴脸,故选C。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诗人直接深入到卖炭翁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
“衣正单”表明卖炭翁身上的衣服非常单薄,无法抵御寒冷,这是他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然而,他却“愿天寒”,希望天气更加寒冷,因为他担心炭的价格会因为天气暖和而变得低贱。这种衣着单薄与希望天寒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卖炭翁的无奈。他为了能让自己辛苦烧制的炭卖个好价钱,即使自己饱受寒冷之苦,也宁愿天气更冷一些。
通过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他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身上衣裳口中食”,就不得不忍受这种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折磨,突出了他为生活所迫的悲惨境遇,使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通过对卖炭翁心理的描写,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同情。“可怜”二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卖炭翁这种悲惨命运的怜悯之情,也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引发读者对卖炭翁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6.(1)D
(2)甲诗情感乐观豁达,强调友情的超越性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乙诗情感凄清寂寥,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和氛围来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3)诗中的“笼”字形象地描绘了乱烟和飞月将离亭笼罩其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这种写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得离别场景更加生动感人。
【导语】这两首古诗均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同属送别题材,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描绘。甲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豁达的友情观,情感积极向上,意境开阔。乙诗《江亭夜月送别》则通过“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等句,渲染了孤寂与寒凉的氛围,情感更为深沉哀婉。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甲诗强调友情的长存与超越,乙诗则聚焦于离别的孤寂与凄凉,展现了王勃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与艺术手法。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
D.有误,乙诗前两句“巴南水”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故乡水”含义不同。乙诗中的“巴南水”只是简单地指出送别的地点在巴南,与水行轻快无关;而李白诗中的“故乡水”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水以深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同时也有顺水行舟的轻快之感(尽管这种轻快之感是夹杂在离愁别绪中的)。因此,将两者相提并论并认为都表现顺水行舟的轻快之感是不正确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情感。
甲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情感表达上显得乐观豁达。诗人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在诗人看来,即使与好友分隔两地也无妨,只要心意相通,即使身处天涯也如比邻一般亲密。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由此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乙诗《江亭夜月送别》在情感表达上则显得凄清寂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刻画出诗人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诗人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表达了离别时的孤独和无助。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乙诗“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的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其中的“笼”字用得非常绝妙。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乱烟和飞月将离亭笼罩其中的景象。这种笼罩不仅指物理上的覆盖,更指情感上的包围和浸染;表现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乱烟的迷蒙和飞月的清冷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使得离亭和整个离别场景都沉浸在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之中。这种写法既符合诗歌的意境和氛围,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7.C 8.示例一:我认为抒发了愉悦之情。诗人面对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家乡的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
示例二: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诗歌中的“霜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
【导语】这首诗描绘九月若耶溪秋景,霜风、红叶,秋意浓郁。诗人卸任归乡,于乡村集市饮酒,面对肥蟹、可烹之菰,尽显闲适惬意,借景与物传达出归乡的自在心境与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7.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内容理解。
结合“九月霜风吹客衣”可知,“九月”点明时间,在我国传统季节划分中,九月属于秋季;“霜风”即带着霜寒的风,是秋季常见的气候特征;结合“溪头红叶傍人飞”可知,“红叶”通常是秋天经霜后树叶变红的景象。由此可知,“霜风”“红叶”两个意象暗示的时令是秋季。
故选C。
8.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示例一:抒发愉悦之情。结合“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可知,描绘出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丽景致,这样的美景能让人心情愉悦。结合“村场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可知,诗人回到故乡后,在乡村集市与乡邻饮酒,面对肥美的蟹和可烹的菰,享受着美食,感受着故乡的人情。由此可知,整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故乡美景、美食以及人情时的愉悦之情。
示例二:表达落寞之感。结合“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可知,“霜风”“红叶”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客衣”表明诗人以“客”自居,体现出其在故乡却没有归属感。结合“村场酒薄何妨醉”可知,“何妨醉”写出诗人有借酒消愁之意,即便酒薄也要喝醉。由“菰正堪烹蟹正肥”可知,虽有美食,却也只是聊以自慰。由此可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
9. 选① 分析:译作“啊”,语调延长,能够较好地表现出采桑女辛勤劳作一天后,呼朋唤友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导语】《十亩之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兮”字的使用,增强了节奏感与抒情性,体现了《诗经》的典型风格。通过“闲闲”与“泄泄”的对比,诗人展现了桑田内外不同的生活场景,传达了对自然与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炼字。
诗句“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和“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描绘了在大片桑林之间和之外,采桑女们从容不迫、热热闹闹结束劳作准备回家的场景。“兮”字在此处若译作“啊”, 如“十亩之间啊,桑者闲闲啊,行与子还啊”,在诵读时语调得以延长,能凸显出采桑女劳作结束后,呼朋引伴一同回家的欢快、轻松之感,生动展现出她们即将归巢的愉悦心情,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所以是表示感叹语气,应选①。
②“表示赞叹语气,可译作‘哇’”,赞叹语气通常是对人或事物的高度赞美,带有较强的情绪冲击和欣赏意味。而在《十亩之间》中,主要描述的是采桑女劳作后结伴回家的日常情景,没有对具体人或事物进行突出赞美,没有明显赞叹的情感倾向,所以该义项不合适。
③“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作‘吗’”,疑问语气的句子往往带有询问、疑惑的意味,需要有提问的语境或疑问的内容。但诗中只是在陈述采桑女劳作后准备回家的画面和心情,没有任何询问或疑惑的语义表达,不存在疑问的语境,所以这个义项不符合诗意。
10.(1)驿亭之外,断桥的旁边,一株梅花孤单寂寞地绽放着,却无人欣赏。描绘了一幅孤寂凄清、落寞愁苦的荒僻野梅图。
(2)即使零落凋残变成泥,又被碾为灰尘,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词人托物寓意(或以梅自喻),以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自清、坚贞自守的品质。
【导语】《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词句中的画面,开放类试题,不改变原意,适当添加合理的想象和联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思是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
示例:一座驿亭之外,有一座断桥。在断桥的旁边,一株清冷的梅花正孤独寂寞的开放着,阵阵幽香,却无人欣赏。描绘了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零落成泥”,写出梅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梅的这种遭遇和诗人是很像的。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种处境和梅 被摧残极其相似。“只有香如故”,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梅的这种高洁坚贞也像极了作者。作者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梅如出一辙,本词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11.D 12. 视觉 孤独寂寞和思乡
【导语】戎昱的《桂州腊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夜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中,“三更尽”“万里赊”凸显了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而“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唐代怀乡诗中的佳作。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本诗写环境的凄苦冷寂,如“雪声偏傍竹”“孤灯落碎花”等,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并非是“绝望”;《蒹葭》中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等凄清的环境,主要是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也并非渲染“绝望”;
故选D。
12.本题考查写作角度及情感理解。
一空,结合颈联“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意为: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晓角”是军营中的号角声,诗人听到号角声,这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的。“孤灯”指的是孤独的一盏灯,诗人是用眼睛看到了这盏灯以及灯上落下的灯花,“孤灯”和“落碎花”都是诗人视觉所及的景象。由此可知,“孤灯”是从视觉角度写的。
二空,结合全诗来看,首联“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表明诗人离家万里,深夜未眠,思乡之情浓厚。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进一步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寂。再看颈联“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晓角”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传来,更添凄凉之感,“孤灯”独自燃烧,灯花落下,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此时诗人在异乡的寒夜中,伴着孤灯,听着晓角,这种情景衬托出了他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整首诗都围绕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展开,这些景象也进一步烘托出他强烈的思乡情绪。由此可知,“晓角”和“孤灯”二者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和思乡的心绪,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13.B 14.“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等句流露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深情与不舍,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意思相近即可)。
【导语】王勃的《别薛华》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与无奈。诗中,“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展现了送别的漫长与友人的惶惑;“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则深化了离别的悲情与人生的无常。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颔联意思是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本联并未细致描景,且“千里”“百年”是虚写;
故选B。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王勃的《别薛华》是一首深情厚谊的送别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情感。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意思是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后的无尽思念。无论友人离去还是留下,在诗人的心中,他们都是梦中常常出现的人,这种表述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也预示着离别后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的流露,是诗人对友情珍视的体现,也是送别时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这两句诗则深刻揭示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的命运和遭遇。王勃因触怒唐高宗而被贬谪,客居蜀地,仕途受阻,生活困顿。而薛华作为他的同乡密友,或许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诗人用“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来概括他们共同的命运,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
在这首诗中,王勃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还通过自身的遭遇和心境,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他将自己与友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承受着漂泊和苦辛,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命运的交织,使得这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5.(1) 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 介绍桃花源中人社会宁静、和平安逸的生活情境; 诗人发表世俗生活的浅薄和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的格格不入(不同)的议论感慨,抒发自己希望能驾轻风、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人们(包括古代圣贤和桃花源中人)的愿望。
(2)内容上,《桃花源记》主要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而《桃花源诗》则主要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记》以渔人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中将作者心情、态度隐藏其中,而《桃花源诗》诗人直接叙述桃花源历史,直接抒发自己感慨和愿望。
(3)遵循顺应自然、古法农作和生活,是作者对古代社会淳朴安宁生活的向往,既是对世俗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憎恶和否定,也是诗人对社会理想的一种寄托。
【导语】《桃花源诗》以秦始皇乱世为背景,引出贤者避世入桃源。诗中描绘了桃源人宁静祥和、自耕自足的生活,无苛税纷扰,民俗古朴。诗人借此批判世俗浮薄,表达对淳朴古风的向往,末句更显追寻理想境界、觅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尽显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第 1—6 句:诗句开篇提到“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这里以秦始皇嬴政扰乱社会秩序为背景,指出贤能的人纷纷躲避乱世,就像商山四皓隐居商山一样,桃花源中的人也选择逃至山中。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过去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被埋没,来的路径也荒芜废弃了。所以这几句清晰地叙述、说明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
第 7—24 句:“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等诗句,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互相招呼致力于农耕,太阳落山后各自休息。桑竹繁茂,人们按时种植豆类和谷物,春蚕结茧收获长丝,秋季丰收却无需缴纳王税。荒路交错,鸡犬之声相闻。祭祀仍遵循古法,衣裳没有新的样式。儿童尽情欢歌,老人自在游乐。人们通过草木的荣枯知晓时节变化,虽无历书却能感知四季,怡然自乐,无需费心劳神。这些内容全方位地介绍了桃花源中人社会宁静、和平安逸的生活情境。
第 25—32 句:“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诗人指出桃花源隐藏了五百多年,偶然被渔人发现如同打开了神奇界域。但由于桃花源的淳厚与现实社会的浮薄格格不入,很快又重新隐蔽起来。诗人询问游方之士,他们也难以揣测尘世之外的桃花源。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凭借清风,去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包括古代圣贤和桃花源中人)的愿望。这部分主要是诗人发表世俗生活与桃花源中民风不同的议论感慨,并抒发自己的追求愿望。
(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内容方面:《桃花源记》是以渔人的视角展开,详细描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等,进入桃花源后看到的房屋、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以及与桃花源中人的交流等,着重展现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则是从诗人自身的口吻出发,更侧重于整体讲述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像社会秩序、农耕劳作、人们的精神风貌等,强调生活的和平、安宁。
写作方法方面:《桃花源记》以渔人的经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读者跟随渔人的脚步一步步了解桃花源,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隐藏在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之中,较为含蓄。《桃花源诗》诗人直接叙述桃花源的历史,如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以及直接抒发对桃花源的感慨和自己的愿望,表达更为直接明了。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俎豆犹古法”中“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里指代祭祀等礼仪活动。桃花源中的人们依然遵循古老的礼仪和传统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作者对古代社会那种淳朴、安宁生活的向往。在当时动荡不安、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古老传统代表着一种纯粹和美好。“于何劳智慧”意思是为什么要劳神费心呢。在桃花源中,人们顺应自然,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无需像在世俗社会中那样为了利益、权力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既是诗人对世俗社会中这种不良现象的憎恶和否定,同时也通过描绘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之地,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寄托融入其中,希望能有一个没有纷争、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6. 混 撼 17.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从政(意近即可)
【导语】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诗中“涵虚混太清”与“波撼岳阳城”生动地刻画了湖水的浩淼与气势,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尾联以“垂钓者”和“羡鱼情”为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张丞相提携、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既含蓄又深刻。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涵虚混太清”可知,“涵虚”写湖水仿佛包含着天空,“混太清”则直接写出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的景象,所以“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浩淼,与天相接,水天不分的状态。由此可知,“混”字准确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水面辽阔、水天相连的壮观景象。
结合“波撼岳阳城”可知,“波撼”二字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湖水的波涛仿佛能够撼动岳阳城的画面,所以“撼”字有力地衬托出洞庭湖广阔激荡,气势博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可知,“撼”字生动地表现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磅礴气势。
1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知,“坐观垂钓者”将那些受到重用、能够实现抱负的人比作正在钓鱼的人,而“徒有羡鱼情”则把自己比作只能在一旁羡慕的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比作羡慕别人钓鱼有所收获。同时,“羡鱼”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这个典故原本表达的是光有愿望,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在这里诗人以“徒有羡鱼情”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出仕从政、实现抱负的愿望,却没有途径。而结合诗歌标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赠给张九龄。 由此可知,尾联运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从政,从而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愿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