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17: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因,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tiáo B.屋舍俨然shě C.甫行数里shuò D.汲井且浣衣wàn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舍骑步行 舍 (4)其丈夫方担粪灌因 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浮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鲧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同“休”,休息。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以其境过清 清: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4)民桥其上 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侧 皆 诡 石 怪 木 奇 卉 美 箭 可 坐 而 庥 焉。
8.【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9.【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貂》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①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②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③然而长,眼如望羊④,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⑤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世家》
注释:①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②数,弹奏的技艺。③几,同“颀”,长,高。④望羊,仰视的样子。⑤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旨: ②学学半 学:
③孔子适齐 适: ④与齐太师语乐 语: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结《虽有佳肴》所学及你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13.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上的不同之处,至少一处。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②?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③,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①醯(xī):醋,一种调味品。②盖其比也:大概他们的寿命(和外面人的寿命)差不多了。③焉:这里。
1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1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并怡然自乐 B.伐竹取道 近岁道相通
C.处处志之 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D.寻向所志 寻病终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17.下列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B.甲文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及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对话,凸显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善良纯朴的特点。
C.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后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
D.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完全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其中对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言过其实。
陶庵记①
〔明代〕归有光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②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③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②已而观陶子④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⑤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⑦,而性情不挠。昔虞伯生⑧慕陶,而并诸邵子⑨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释】①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减。②司马子长:即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③勃勃:兴盛的样子。④陶子: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⑤势分fèn:权势、地位。⑥查:同渣,即渣滓。⑦憯cǎn于肤:使身体受伤痛。⑧虞伯生:即元代著名学者虞集,字伯生,号道园,卒谥文靖。⑨邵子:即邵雍,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卒谥康节。
18.下列关于司马迁之书描述正确的是( )
A.感慨激烈、愤郁不平 B.平其心志、怡其性情
C.平淡冲和、悠然势分 D.以穷为娱、性情不挠
19.归有光认为君子对于事物权衡的尺度,应该① ,陶渊明的诗文可以穿越时间使读者的心灵② 。(用原文句子回答)
2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亦必有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B.而直以穷为娱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C.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D.夫穷苦迫于外 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日曝书画 曝:
(2)尾搐入两股间 股:
2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文章后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仔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24.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则是面墙之士 B.然后能自反也 始一反焉
C.虽有嘉肴 虽子羔、原宪之贤 D.无车马之资 操蛇之神闻之
2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学后才能认识不足,教后才能自我反省,从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学学半。
B.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句进一步论述了学与教的情境: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
C.乙文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历史的“学友”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
D.乙文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27.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与什么有关?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28.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B.无论魏晋(不要说,不必说)
C.杨谢而从之(感谢) D.子果来(结果)
29.根据文意,在括号里补充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至一家,老人谓( )曰
3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32.以上两文描绘的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甲】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鬟,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欻①然下地,已至和神国。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②。石际生青彩簵筿③,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④。……人无私积囷⑤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
(选自《玄怪录》)
【注释】①欻(xū),快速。②珉(mín),洁白如玉的石头。③簵(lù),竹名;筿(xiǎo)细竹。④哳(zhā),声音烦杂细碎。⑤囷(qūn),存储。
3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要者取之( ) (4)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 )
34.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 国 无 大 山 高 者 不 过 数 十 丈 皆 积 碧 珉
3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
36.陶渊明构建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结合【乙】文的内容简要分析和神国算不算是“世外桃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3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 俶尔远逝 俶尔:
38.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9.【甲】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予以简要分析。
40.【甲】【乙】两文都写溪(潭)水,写法有什么不同?
《期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A 2. 同“邀”,邀请 与世隔绝的地方 舍弃、放弃 正、正在 3.(1)桃花源中田间小路交错相同,村落间彼此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我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4.甲乙两文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导语】这两篇文言选段均描绘了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图景,展现了农耕社会的和谐之美。【甲】文以桃花源为喻,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寄托对乱世的逃避与对淳朴生活的向往;【乙】文则通过江北农家劳作的日常场景,凸显男女协力、万物得所的自然生机。两文皆以白描手法呈现安宁祥和的乡村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简朴劳作生活的倾慕,以及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永恒追慕。
1.本题考查字音。
B.屋舍俨然(shě)——shè;
C.甫行数里(shuò)——shù;
D.汲井且浣衣(wàn)——huàn;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1)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2)句意: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3)句意: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舍:舍弃、放弃;
(4)句意:这家男主人正给园子浇大粪。方:正、正在。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见;
(2)见:看到。油油然:形容禾苗生长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俱:都。耘:耕种。于:在。
4.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
根据【甲】文第①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再联系第②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由此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里没有战争、生活和谐安宁、人们安居乐业、自得其乐。从而反衬出当时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根据【乙】文“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作者路过一户农家,发现农家男女在院中劳动,孩子在院中嬉戏欢笑,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安宁、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结合【乙】文“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知,作者认为这样的生活怡然自得,很遗憾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呢,可见作者对这样安闲自得、恬静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共同之处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且都表达出了对这种和谐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桃花林溪水的源头就到头了,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5. 大约 凄清 像狗的牙齿那样 搭桥,架桥 6.(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的声音时大时小。 7.其侧 皆 诡 石 怪 木 奇 卉 美 箭/ 可 坐 而 庥 焉。 8.[甲]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乙]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悲凉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的情感,也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导语】 这两篇山水游记展现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典型风格。甲文《小石潭记》以“清冽”为眼,通过“空游无依”的游鱼、“犬牙差互”的岸势等意象,构建出幽邃凄清的意境;乙文《石渠记》则聚焦“幽奇”,以“乍大乍细”的泉鸣、“诡石怪木”的景致展现自然的灵动多变。两文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精细摹景中暗含贬谪之痛,将孤寂心境投射于山水之间,形成“以我观物”的审美范式,体现了唐代文人“借景抒愤”的典型创作心理。
5.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1)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2)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3)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4)句意:当地百姓在石渠上搭了一座桥。桥:搭桥,架桥。
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理解。
(1)重点词语:澈,穿透;布,映照。
(2)重点词语:幽幽然,幽静的样子;乍,突然。细:小。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意思是: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是介绍这个地方的景色,“可列坐而庥焉”介绍这个地方的用途。据此断句为: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间水声,如鸣珮环”表现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水尤清冽”从正面表现了水的清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乙文:“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表现了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变幻莫测的特点。
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主旨情感。
甲文用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思是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透骨,凄凉幽深。景物写得幽深凄清,也与作者贬官后那种孤寂、凄怆、抑郁的心情完全和谐一致。但孤寂、凄怆、抑郁的心情毕竟带有浓重的伤感色彩。正由于此,连作者自己也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要离开了。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可知,展现石渠的山水之景,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有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等,环境幽静美丽,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的感情。由此可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搭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两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越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流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减少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它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林木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10.①味美 ②同“敩”,教导 ③到,往 ④谈论 1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12.学习和教导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在教导他人时,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也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能力。 13.示例一:(表达方式)甲文以议论为主,着重在阐释道理;乙文以记叙为主,讲述孔子学习音乐的经过。
示例二:(写法)甲文以比喻论证开头,以“不食嘉肴不知其味”说明“不学至道不知其善”;乙文则通过侧面衬托的方式,以齐人的评价、师襄子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孔子的好学精神。
示例三:(语言)甲文多对仗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乙文语言朴实无华,偶有对仗和排比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甲文《虽有嘉肴》以类比手法,强调“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语言凝练,逻辑严密;乙文《孔子世家》则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刻画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叙事细腻,人物形象鲜明。两文一论一叙,形成互补:甲文重在说理,乙文侧重实践,共同诠释了儒家“学”与“教”的深刻内涵。文中“学学半”“三月不知肉味”等经典表述,成为后世传诵的教育箴言。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味美。
②句意为:“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为:孔子此时也去了齐国。适:到,往。
④句意为:孔子与齐国太师讨论音乐。语:谈论。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是故,所以;教,教导;困,困惑不通。
1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在《虽有嘉肴》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表明学习之后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后会明白自己的困惑。就像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学习新知识时,起初可能觉得自己懂了,但深入探究会发现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这就是“学然后知不足”。而当我们尝试给同学讲解问题时,会发现有些知识点自己其实没有完全掌握好,难以清晰地传授给别人,这便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就会自我反思,明白困惑就会努力提升自己。通过反思和自强,我们在学习上会不断进步,同时在教导他人的过程中,也会促使自己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教学相长”,学习和教导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甲文:以议论为主,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对“学”与“教”的关系进行论述,阐释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文中没有具体的事件叙述,而是围绕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乙文:以记叙为主,“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以及“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等语句,详细地讲述了孔子到齐国后的经历以及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的经过,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孔子的形象和品质。
写法: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比喻“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将抽象的“学道”之事,通过“食佳肴”这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行类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乙文: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如“齐人称之”通过齐国人的称赞,侧面表现出孔子学习《韶》乐时的专注和投入;“师襄子辟席再拜”则通过师襄子的动作,衬托出孔子在学习弹琴时深入领悟、达到很高境界,从侧面突出了孔子的好学精神。
语言:甲文:多使用对仗句式,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句子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乙文:语言朴实无华,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件,但也偶有对仗和排比句式,如“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整散结合,使文章在语言上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变化之妙,避免了单调,更能生动地表现出孔子学习时的状态和感悟。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接触景公。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学习它,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都称赞他。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了解作曲者的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有所深思,神情庄重,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他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老师说这曲子是《文王操》啊。”
14.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15.B 16.(1)(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喝了那里的水都能长寿,有的人活到一百二三十岁。 17.C
【导语】《桃花源记》描绘了渔人误入桃花源,其中百姓安居乐业,与世隔绝,展现出理想社会的图景。渔人离开后再寻无果,增添神秘色彩。《和桃源诗序》则是苏轼对桃源故事的评论,质疑其真实性,以菊水、青城山老人村为例,指出类似桃源能长寿之地不少,若被发现或成争夺之所,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二者皆围绕桃源相关话题展开,却各有侧重。
14.本题考查断句。
对文言句子进行断句,可从句子成分、句式等方面入手。“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这句话中,“根如龙蛇” 描述的是枸杞根的形态,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饮其水”的主语是“居民”,这里省略了,它与“根如龙蛇”不是同一个主语和谓语结构;“故寿”表示结果,是因为“饮其水”才导致“寿”。结合句意: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根如龙蛇 / 饮其水 / 故寿 。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快乐;
B.相同,名词,路;
C.代词,代指之前做的标记/助词,的;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词:今,现在。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2)重点词:其,那。皆:都。或:有的人。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做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顺序有误,应为“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B.表述有误。桃花源人设宴款待渔人的情节,可以凸显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善良纯朴的特点,而不是“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及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对话”;
D.“乙文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完全是虚构的理想世界”表述有误,乙文,结合“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可知,作者认为南阳、青城山的老人村和桃花源一样,都是长寿之乡,但并非虚构的理想世界;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18.A 19. 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 20.D
【导语】这篇《陶庵记》展现了归有光对两种处世态度的对比思考:司马迁的愤郁不平与陶渊明的冲淡超脱。作者通过“穷”这一境遇,探讨了士人如何在逆境中安顿心灵——司马迁以激烈抗争保持尊严,陶渊明则以审美超越化解困厄。文中“以穷为娱”的命题尤为深刻,将物质困顿转化为精神自由的契机。归有光最终选择陶渊明式的道路,在书房冠以“陶庵”之名,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标志着自身完成了从愤世到适意的精神蜕变。
18.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由选文第①段“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可知,司马迁之书的特点是:感慨激烈、愤郁不平;
故选A。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第①段“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可知,归有光认为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①空填写的原文应是: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结合选文第②段“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可知,百代以后的人,诵读陶渊明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因此陶渊明的诗文可以穿越时间使读者的心灵的句子是: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名词,方法/动词,说;
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C.副词,善于/名词,好的方面;
D.都是介词,可译为“在”;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陶庵记
(明)归有光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潇洒自然、悠然自在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而简直是把贫穷当作一种快乐。百代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啊。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陶渊明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他的性情没有受到干扰。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把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我如今又身处困窘,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
21. 晒 大腿 22.蜀中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23.启示:①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实践经验。牧童熟悉牛的习性,所以能指出画中的错误。②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杜处士能笑着认可牧童的看法,这种虚心的态度值得学习。③不同行业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认知,应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杜处士与牧童的对话,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杜处士虽珍藏名画,却未能察觉画中细节的谬误,而牧童凭借日常观察,指出画中牛斗时尾巴应夹入两股间而非摆动。文章借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强调专业知识的价值,提醒人们在不同领域应尊重实践经验。文章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既批判了脱离实际的盲目崇拜,也赞扬了实践智慧的重要性。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一日曝书画: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曝:晒。         
(2)尾搐入两股间: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好:喜爱。所宝:所珍藏的(书画)。以百数:用百来计算,形容数量多。
23.本题考查启示。
文章中“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一段,牧童通过日常对牛争斗时习性的观察,即他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一眼就看出了画家画作中牛的形态错误。这表明只有亲身实践,对事物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得出准确的认知,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处士笑而然之”,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杜处士听到牧童指出自己珍藏书画中的错误后,并没有因为自己喜爱书画且收藏众多而固执己见,而是笑着认可了牧童的看法。这体现出杜处士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在面对他人合理的建议时,应虚心接纳。
文中牧童作为放牛的孩子,长期与牛接触,对牛的习性十分熟悉;而杜处士虽然喜爱书画,收藏丰富,但在牛的习性这一专业领域不如牧童了解得透彻。牧童能凭借自身经验发现画作错误,这就说明不同行业的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在遇到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时,要多向像牧童这样有相关经验的人请教,这样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知识。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轴装饰起来,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24.C 25.(1)《尚书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26.A 27.学习。甲文:教和学互相促进,教是学的一半;乙文:做学问不进步就会退步(或: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开阔眼界等。言之成理即可。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乙两段文字,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甲文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指出学与教的相互促进。乙文则从为学者与自我、学友、书本及历史的关系切入,强调为学不进则退,提倡博学审问,联系实际,学有所用。两文均围绕学习展开,甲文侧重学与教的互动,乙文则强调学习的持续性与实践性,共同揭示了为学的深刻内涵与实践意义。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这/表判断;
B.反省 /通“返”,返回;
C. 即使/即使;
D.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1)重点字词意思: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是学习;其:大概;谓:说的。
(2)重点字词意思:独学:独自学习,没有与他人交流;孤陋:孤陋寡闻,见识狭窄,知识贫乏。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学学半”分析错误,甲文的中心观点是“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促进),而非“学学半”;
故选A。
27.本题考查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结合【甲】“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与学习有关;
结合【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可知与学习有关;
所以两段文字都与学习有关。
结合【甲】“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教和学互相促进的,“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教是学的一半;
结合【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做学问不进步就会退步;结合“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可知学习要有研讨的朋友;结合“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可知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结合“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可知要出门学习生活、开阔眼界。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28.D 29. 渔人 此家主人 30.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31.(1)这人把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桃花源中人)都感叹惋惜。(2)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 32.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导语】这两段文言文分别描绘了两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甲文通过渔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自给自足、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居民生活简朴,对外界变迁一无所知,体现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乙文则通过老人与杨氏的对话,描绘了一个物质共享、和谐共处的山中聚落,强调了共同劳动、无私分享的生活理念。两文均通过理想化的社会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D.句意:你如果真的来(这里住)。果:如果。
故选D。
2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词语补充。
(1)根据前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可知,是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后,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所以省略的成分是“渔人”。
(2)根据“至一家”以及后面老人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可以看出,老人是带着杨氏来到了山中大穴里的一户人家,然后向这户人家的主人询问是否能接纳杨氏,所以省略的成分是“此家主人”。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为:(我们这里的东西)都不私自收藏,和大家共同分享,所以可以一起居住。“皆不私藏”表明物品的处置方式,“与众共之”进一步说明是与众人分享,这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故可同处”则是前面行为带来的结果,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具,详细;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2)戒,告诫;或,如果;则,就;穴,山洞。
3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根据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中的人是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此地,这里没有战争,社会安定。且文中未提及等级差异,人们平等地生活。根据乙文“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知,大穴中鸡犬悠闲自在,居民聚居生活,没有纷争,社会安宁,从“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能看出人们共同分享物品,人人平等。
民风淳朴:根据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地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拿出酒食款待他,体现出民风淳朴。乙文中“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大穴中的人信任老人带来的人,“杨谢而从之”,杨氏能顺利被接纳,也可看出这里的民风淳朴,人们待人真诚。
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绘出桃花源中土地肥沃,人们有自己的田地、房屋等,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更体现出人们的自由快乐。乙文“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表明大穴中的人按人口分地,靠耕种、养蚕自给自足,“鸡犬陶冶”也从侧面体现出人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里的人)详细地说出,(他们听到后)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老人带着姓杨的人来到山里的一个大洞穴,鸡和狗都悠闲自在,这是居民聚居的大村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的人)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你们)能容纳他吗?”(这户人家的人)回答说:“您老人家肯把他带到这里来,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了。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枲(xǐ,麻)这类东西,都不私自收藏,和大家共同分享,所以可以一起居住。你如果真的来(这里住),不要携带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珍贵奇异等物品,(我们)所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东西一点也不缺少。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那个人)又告诫(姓杨的人)说:“你来如果稍微晚一点,那山洞就封着了。”临近傍晚,(姓杨的人)和老人一起出来了。
33. 同“邀”,邀请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的人 每天 34.其 国 无 大 山 / 高 者 不 过 数 十 丈 / 皆 积 碧 珉 35.(1)渔人(把自己听到看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2)没有什么经商买卖的事,因为谁也不贪图小利。 36.和神国是“世外桃源”,原因如下:①这里环境优美,草木茂盛,奇花异果,禽鸟啼鸣;②人们生活富足、和乐,余粮充足,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安乐;③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亲如一家;④民风淳朴,不私藏粮食,不求利。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段古文【甲】《桃花源记》和【乙】《玄怪录》中的和神国,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理想社会形态。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强调与世隔绝、自给自足,居民安居乐业,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逃避;而和神国则描绘了一个无私有财产、人人相亲、无需商贩交易的乌托邦,展现了更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两文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理想化的社会结构,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2)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句意:有需要的人就去取用。者:……的人。
(4)句意:国人每天相互结伴游览、唱歌。日:每天。
3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这个国家没有大山,最高的山不超过几十丈,都是由洁白如玉的石头堆积而成。“其国无大山”表达和神国的基本情况是没有大山,语义完整,应断开;“高者不过数十丈”补充说明即便有山,高度也不高,单独成句合理;“皆积碧珉”描述山的构成,与前文表意不同,需断开。
故断句:其 国 无 大 山 / 高 者 不 过 数 十 丈 / 皆 积 碧 珉。
3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为,对,向;具,详细;言,说;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②市易,经商买卖;以,因为;故,缘故。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乙】文中“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石际生青彩簵筿,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可知,和神国里最高的山不高,由洁白如玉的石头堆积而成,石头缝隙生长着青色彩竹、细竹,还有奇异的花朵、珍贵的果实,柔软的青草散发着香气,美丽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由此可知,和神国具备环境优美,草木茂盛,奇花异果,禽鸟啼鸣的特点,这与“世外桃源”中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契合。
结合“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可知,和神国的人们没有私人储存粮食的仓库,多余的粮食就留在田地里,有需要的人就去取用,并且国人每天相互结伴游览、唱歌,和乐舒畅,晚上散去时也不会有人喝得大醉。由此可知,和神国的人们生活富足,余粮充足,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安乐,符合“世外桃源”中人们生活和乐的特征。
结合“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可知,和神国全国的人,都相互亲近,就好像是亲属一样。由此可知,和神国的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亲如一家,这和“世外桃源”中和谐的社会关系一致。
结合“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可知,和神国的人们不私藏粮食,多余粮食可供他人取用,并且这里没有市场交易、商贩买卖的事情,是因为人们不追求利益。由此可知,和神国具有民风淳朴的特点,这也与“世外桃源”中淳朴的民风相符合。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和神国具备“世外桃源”的多种特征,所以和神国算是“世外桃源”。
【点睛】参考译文:
【甲】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地一一作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向西南方向前行,不知道走了多远,山和河越来越远,突然落到地面,就到了和神国。这个国家没有大山,最高的山不超过几十丈,都是由洁白如玉的石头堆积而成。石头的缝隙中生长着青色彩竹、细竹,还有奇异的花朵和珍贵的果实。柔软的青草散发着迷人的香气,美丽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没有私人储存粮食的仓库,多余的粮食就留在田地里,有需要的人就去取用。……国人每天相互结伴游览、唱歌,和乐舒畅的样子,到了晚上才散去,却从来没有喝得大醉的。……全国的人,都相互亲近,就好像是亲属一样,人们各自相互馈赠,给予很多。这里没有市场交易、商贩买卖的事情,因为人们不追求利益的缘故。
37. 空游:在空中游动。 俶尔:忽然。 38.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9.作者的情感是由乐而悲:先是有“闻到水声,如鸣珮环”的惊喜,而后是见到游鱼相乐的陶醉,而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环境中,联想到被贬的遭遇,不由得感到孤寂、悲哀。 40.甲文写水,既有“水尤清冽”的正面描写,又有第二段以鱼表现水静、水清的侧面描写,是正侧面结合的写法;乙文写水,先交待两岸怪石,再写“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湍急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为主。
【导语】两文皆为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甲文《小石潭记》写潭水清澈,借游鱼侧面烘托,作者情感由乐转悲,寄情山水排遣贬谪之苦。乙文《右溪记》写右溪怪石嶙峋、溪水湍急、竹木垂阴,描绘其胜境却无人赏爱,表达作者怅然之情。两文都借景抒情,甲文含蓄,乙文直接,展现作者不同心境与情感。
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游:在空中游动。
(2)句意: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3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准确翻译。
青树: 指青翠的树木;翠蔓:指翠绿的藤蔓;蒙:遮掩;络:表示缠绕;摇:摇曳;缀:牵连;参差:形容不整齐、高低错落;披拂:随风飘拂。
3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情感分析。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明显。文章开篇第①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听到悦耳的水声,作者内心感到愉悦、快乐,充满了惊喜之情,于是 “伐竹取道”去探寻小潭。接着在第②段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景象,游鱼的活泼可爱让作者陶醉其中,进一步沉浸在快乐之中。然而,到了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周围环境的幽深寂静,让作者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作者的情感是由最初发现小潭时的快乐,到赏鱼时的陶醉,再到最后因环境触发而产生的悲哀、孤寂,这种情感变化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密切相关。
40.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甲文《小石潭记》写水的方法多样。一方面,第①段“水尤清冽”是直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寒冷,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描写潭中的鱼在水中清晰可见,仿佛在空中游动,以及阳光直照水底、鱼影映在石上的景象,从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和宁静,属于正侧面结合的写法,使读者对潭水的特点有更深刻的感受。
乙文《右溪记》写水主要采用正面描写。文章开头“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先交待了小溪的位置和流向。接着“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先写溪水两岸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然后直接描述清澈的水流撞击石头,形成了洄流、悬流、激荡喷射的湍急景象,通过对溪水本身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描写,突出了溪水清澈湍急的特点,是以正面描写为主。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 (又) 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