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项训练(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皑皑(ái) 农谚(yàn) 弥漫(mí) 挑拨离间(jiān)
B.雾霭(aì) 蛮横(hènɡ) 寒噤(jìn) 暴风骤雨(jù)
C.砂砾(lì) 旷野(kuànɡ) 怅惘(wǎnɡ) 接踵而至(zhǒnɡ)
D.闭塞(sāi) 凋零(diāo) 隧道(suì) 草长莺飞(yīnɡ)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喧嚷 枯燥 衰竭 震耳欲聋
B.指摘 迁徒 枷锁 轻歌漫舞
C.堕落 狡辩 诬蔑 不修边幅
D.彷徨 敦实 襁褓 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中高考改革的原因,使初高中学生不得不改变复习策略。
B.能够转变观念,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一个人进步的前提。
C.能让父母颐养天年的并不是丰裕的物质,而是晚辈的真心牵挂与关爱。
D.我的很重的心情突然渐渐地轻松了。
4.班级将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四句开场白,其中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清明时,我们吟:“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B.中秋时,我们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思念时,我们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送别时,我们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在浙江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个月所演的“年规戏”。
B.《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他是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D.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6.同学们为手册封面推荐了四幅书法作品,以下是他们的推荐理由,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一为张旭草书,灵动多变,奔放连绵,与清明节草木勃发的景物特点相吻合。
B.图二为米芾行书,以斜取正,飘逸自然,符合人们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愉悦心情。
C.图三为柳公权楷书,字体瘦硬,清健遒劲,与清明节天朗气清的气候特征相吻合。
D.图四为李斯隶书,蚕头雁尾,古朴典雅,符合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肃穆气氛。
7.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10月26日成功发射升空,航天员们将在太空驻留约6个月。假如在三位航天英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凯旋之日,你想作为学生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下列开场白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三位航天英雄好,祝贺你们凯旋,非常荣幸能够见证你们的凯旋时刻,想就青少年感兴趣的航天问题做一下采访。
B.我是学校的学生记者,非常荣幸能够见证你们的凯旋时刻,想就青少年感兴趣的航天问题做一下采访,不会拒绝吧?
C.三位航天英雄好!我是学校的学生记者,想就青少年感兴趣的航天问题做一下采访,这是你们的荣幸哟。
D.三位航天英雄好!我是学校的学生记者,祝贺你们凯旋,想就你们在太空中的生活做一下采访,可以吗?
8.上面一段话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②《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活”起来,《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③《上新了!故宫》以全新的视角展现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④这些节目推动打动人心的更多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文物、文化“热起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A.① B.② C.③ D.④
9.小语感觉下面这段话的语意不连贯,请帮他选择最恰当的排序( )
近期,关于增减中学课本中古诗词的讨论很热烈。讨论中学课本中古诗词增减的问题,其实质上是讨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化与弱化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们记忆效果好,适于背诵较多的古诗词。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瑰宝,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精华所在。所以说,背下的是诗词,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①背诵古诗词,记下来的是诗词,内化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享受的是艺术之美。
②因此,让青少年们多背一些古诗词是有益的。
③这对一个人思想情操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学兴趣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④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小时候背诵古诗词经历对自己的成长很受用。
A.④③①②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10.编辑部的同学举办了“清明短诗征集”活动,并要求来稿短诗中至少运用一处修辞。其中不符合要求的短诗是( )
A.打着响鞭的雨,催赶着两边的脚步/去年的青草,又活回来/翠绿爬上碑头/苍白的花,开在心里。
B.每年的今日/都有一茬思念/随着布谷鸟响亮的叫声/水汪汪地生长在后人的心间。
C.蒙蒙的细雨,织成一张粘粘的网/锁住我深深的依恋/奶奶的笑容呵/近在眼前。
D.杏花雨,落无声/酒残梦天放晴/闹中守住心底静/无风无雨过清明。
二、基础知识综合
11.走进东坡2号厅,小讲解员正在向观众讲解精选文物,绘声绘色地表达对苏轼的热爱与仰慕。阅读下面介绍文物的选段,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苏东坡一生历典八州,任职于杭密徐湖等地,皆是鞠躬尽cuì( ),造福一方。此次展出的许多文物,背后都①______(A.体现 B.彰显)其治理才能的故事。
②如,浮粟泉拓片,是苏东坡初上海南岛,暂住琼州驿馆,“指凿双泉”为当地百姓寻找洁净水源的故事。纪昀行书《苏轼游虎跑泉诗》轴、陆润庠行书《苏轼西湖诗》绢本镜心,使人想起苏东坡两任杭州的故事:疏浚钱塘六井,兴工开浚西湖,筑留名后世的苏堤,……。《滕县公堂记》朱拓,是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期间到所辖滕县视察所作,在此期间,苏东坡平贼乱、谋石炭、治洪水、修“黄楼”,政绩不凡。
③这一件件遗珍都是铁证,证明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学富五车、文思泉涌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超然忘我、寄情江月的“乐天派”,还是______。
④苏东坡的豁达乐观,缘于他的入世观念和治理才能。正因为有庙堂之上的苏轼,才显现出山野之间的东坡可爱;正因为有峨冠( )博带的苏轼,才②______(A.映衬 B.反映)出竹杖芒鞋的东坡纯真。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峨冠( )博带 鞠躬尽cuì(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 ②
(3)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4)博物馆正在招募苏轼主题文物展的“志愿讲解员”,你想报名。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在“志愿讲解员”面试中表达你的意愿和理由。
12.依据材料,完成填空。
[材料一]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材料二]
进入商代,古人开始使用点燃动物油脂的灯具。点油脂,需有盛油脂的容器,还需有中心柱,以使火焰不会在油面上蔓延。
[材料三]
《说文》:“辵(chuò),乍行乍止也。”(现代汉语“辶”是“辵”的异体字) 《说文》:“逗,止也。”
(1)“灯”字的繁体为“燈”,其包含“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逗”字的本义是: 。我是这样探究的: 。
13.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社戏》中,随母亲归①xǐng( )的“我”,终于可以看社戏了,先前的怅惘之情(A)。戏并不精彩,但悠扬的笛声并没有随“我”的离开(B),依然萦绕在草长②yīng( )飞的江南,萦绕在生命的深层,连同那淳朴的民俗。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
① ②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烟消云散 灰飞烟灭 B.半途而废 戛然而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②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慢城花海,处处即景。无论是春天的桃花盛开,夏日的莲花绽放,秋天的菊花璀璨( )还是冬日的梅花傲然,神仙湖花海四季如诗如画。尤其是郁金香花海,每到四五月份,大片大片的郁金香次第绽放。随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彩色海浪”,如同打翻了的调色板,令人叹为观止。沿花海一侧石板路前行,路两侧一路芬芳玫瑰,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荷叶田田,萼红灼灼,一池晶莹,俨然进入世外桃源。尘世间的一切声响都销声匿迹,俗世中的一切事务都了无羁绊,感受到的只有静谧、肃穆,好一个安xiáng( )的世界!”
花海法人代表某先生说:“花海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是多名青年组成的团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结果。他们思想解放,积极进取,不断突破与学习。‘慢城花海’让花海告诉了全世界。”
14.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璀璨( )
(2)安xiáng( )
15.以上语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16.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
(1)销声匿迹:
(2)羁绊:
17.根据对联的要求,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反映春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把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骚人搁笔费评章 ②春风吹绿千枝柳 ③梅子金黄杏子肥
④菊残犹有傲霜枝 ⑤时雨催红万树花 ⑥荷尽已无擎雨盖
上联: 下联:
18.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到四五月份,大片大片的郁金香次第绽放。
B.随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彩色海浪”。
C.花海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是多名青年组成的团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结果。
D.他们思想解放,积极进取,不断突破与学习。
三、综合性学习
19.此次研学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多项活动,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苏东坡以及苏东坡文化。
(1)请你帮忙设计两项与本次主题相关的活动。
示例:“东坡诗词”的古诗接龙比赛
活动一:
活动二:
(2)小文同学由于感冒发烧,临时不能参加本次研学活动,下面是小文向陈老师拟写的一则请假条,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请假条
尊敬的陈老师:
由于感冒发烧,使得我无法参加明天的“千古风流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研学活动,需要请假,恳请您批准。
请假人:小文
2024年4月29日
①这则请假条在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则请假条在内容上有一处不规范,请写出修改意见。
③这则请假条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为践行“低碳生活”,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相关主题活动。
20.下列四个选项是“节能低碳,共迎未来”宣传手册的四个部分。若将下面的材料添加到手册中,最适合放入的部分是( )
【材料】
排放量大、“富煤”结构、碳源集中是我国碳排放的三大特征。我国每年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3,位列世界榜首。
发掘低碳经济潜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从国际层面来看,目前全球形成的“碳中和”潮流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若能在“碳中和”潮流中取得相对领先优势,那么就能够极大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力,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从国内层面来看,节能低碳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从粗放式发展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A.低碳生产开发绿色资源 B.低碳生活共建和谐生态
C.低碳经济促进国家发展 D.低碳科技引领健康生活
21.同学们围绕“如何从衣、食、行、用等方面践行低碳生活”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在下面的讨论中,序号①至⑧的内容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并修改。
小前:①我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可以将自己不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进行二次加工,做成家里的抱枕。
小程:②这真是个好办法!我觉得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光盘活动”。③虽然可以让同学们节约粮食,还能让大家相互提醒,减少浪费。
小文:④对对对!我们还可以对大家的出行方式发出倡议,住在学校附近的可以步行上学;⑤距离稍远的可以乘公交出行,减少拥堵,低碳环保。
小化:⑥原来多关注身边细节,竟能有这样大的改变!⑦那我们在离开教室时,也要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习惯。
班长:⑧大家说得真好!实践一大步,文明一小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一处:
第二处:
22.下面的流程图呈现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过程。请根据图片信息,补充相应内容,注意语言简明、连贯、通顺。
你知道城市生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吗?首先需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 ,再通过比重风选和磁选的方式将破碎的垃圾分为 。其中对细砂、碎石等无机物可 ,这样就能使其变成崭新的建筑材料。
四、语言表达
23.身为团委一员的学生小亮,欣赏《千里江山图》这个舞蹈后,被舞蹈中展现的优美舞姿、体现的源远文化所折服,他提笔写了一段文字号召全校同学一起欣赏。以下是他的文字,划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场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它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②通过欣赏《只此青绿》,让我们对宋风雅韵有更深厚的认知。如果你喜欢民族文化,欣赏古典舞蹈,那你一定不能错过!
病句①
病句②
24.小文想在手册中发一则“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倡议书,请你将倡议书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书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此,我们发起倡议: (1)树立绿色文明观念,把个人环保行为视为个人文明修养的组成部分。 (2)不乱扔垃圾,不随意采摘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绿地。 (3) (4)
五、名句名篇默写
25.下面是李老师为校刊《漫话古典诗文》写的勉励寄语,请你用古诗文原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古典诗文别有洞天,藏有无数美景,也蕴含无限思绪。“八月湖水平,① 。气蒸云梦泽,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伫立湖畔,见到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③ ,④ ”(《关雎》),君子对文静美好的姑娘求而不得,以致夜不能寐;主人公面对眼前“⑤ ,白露未晞”(《蒹葭》)的景象,发出了“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喟叹;《子衿》中,女子思念心中的恋人,于是“⑥ ,在城阙兮”,小小行动彰显独立、自主、平等的精神实质。
祝《漫话古典诗文》刊物越办越好!
26.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现代文原句。
(1)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贺敬之《回延安》)
(3)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 ”运用夸张手法状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的壮阔景象。
(6)古人常常以花作诗,在中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包含“花”意象的诗句,请你写出这样的诗句: , 。
《期中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项训练(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A D D D D D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挑拨离间(jiān)——jiàn;
B.雾霭(aì)——ǎi,暴风骤雨(jù)——zhòu;
D.闭塞(sāi)——sè;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迁徒——迁徙,轻歌漫舞——轻歌曼舞;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成分残缺和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和“使”;
B.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可删去“能否”;
D.“突然”和“渐渐地”表意矛盾,可删去“突然”或“渐渐地”;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描绘的是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宫女仰望星空的情景,与“清明”(祭祖、踏青的节日)的时间及习俗不符;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而不是“每个月”;
故选A。
6.D
【详解】本题考查对书法字体的鉴赏。解答这类题目,可以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作答。楷书,字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严整;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笔画牵连,流畅自如;篆书,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草书,跌宕落笔,运转龙蛇,纵横洒脱,一气呵成;隶书,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D.有误,该作品是篆书,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
故选D。
7.D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交际。
A.未表明自己的身份,且未征询被采访者的意见;
B.缺少称呼语,“不会拒绝吧”这一反问给人一种压迫感,很不礼貌;
C.“荣幸”为谦辞,“这是你们的荣幸哟”谦敬不当;
D.使用称呼语,表明身份和意图,表示祝贺,并征求意见,礼貌得体;
故选D。
8.D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D.语序不当,应将“更多”放在“打动人心”之前,应改为“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
故选D。
9.D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首先④句承接上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们记忆效果好,适于背诵较多的古诗词”,通过调查结果进一步说明背诵古诗词对成长的积极影响,所以④句应排在首位;接着是①句从背诵古诗词的具体收获方面进行阐述,与④句中提到的“对自己的成长很受用”相呼应,是对④句的进一步解释说明,故①句排在④句之后;③句“这”指代①句中背诵古诗词的收获,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收获对个人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③句应紧跟①句;最后②句“因此”表示总结,基于前面提到的背诵古诗词对成长的积极影响,得出让青少年多背古诗词有益的结论,与后文“背下的是诗词,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衔接紧密,所以②句排在最后。综上,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
故选D。
10.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和理解。
A.“打着响鞭的雨”是比喻,把雨比作响鞭。“催赶”是人的动作,赋予雨人的行为,所以用了拟人。后面“去年的青草,又活回来”中的“活”也是拟人,青草复活了,赋予生命。“翠绿爬上碑头”中的“爬”同样是拟人,表现青草再次长满碑上了;
B.“都有一茬思念”这里“一茬”通常用于植物,比如一茬庄稼,所以把思念比作植物生长,是比喻。“水汪汪地生长”也是用水的状态形容生长,用了通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蒙蒙的细雨,织成一张粘粘的网”这里明显是比喻,把雨比作网。“锁住我深深的依恋”中的“锁住”是拟人,将依恋被网锁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本句诗歌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D。
11.(1) guān 瘁
(2) B A
(3)示例1:一个不折不扣、一流干练的行动派。
示例2:一个治理有方、造福百姓政治家。
(4)注意礼貌称呼,可以从工作热情,为海南宣传苏东坡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非常了解苏轼喜欢苏轼的个人爱好和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有讲解员的经历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峨冠博带(é guān bó dài):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后来比喻穿着礼服;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①体现:通常用于表示某种内在特质或抽象概念通过具体事物或行为表现出来,侧重于“具体呈现”。彰显:更强调“突出显示”或“明显展示”,带有一定的强调和褒义色彩,常用于表达某种特质或成就被明显地展现出来。在题目中,①处的句子是“背后都______其治理才能”,这里强调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显示”了苏轼的治理才能,带有“突出显示”和“褒扬”的含义,因此“彰显”更合适。故选B;
②映衬:通过对比或陪衬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强调两者之间的衬托关系。多用于具体或抽象事物的对比,需有主次之分,突出被衬托对象。反映:直接表现或再现事物的本质、现象,或对客观情况的反馈。强调“映射”或“体现”,无需主次对比。②处的句子是“正因为有峨冠博带的苏轼,才______出竹杖芒鞋的东坡纯真”,需通过“正式形象”衬托“随性形象”,因此选“映衬”更贴切。故选A。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补写句子时注意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修辞一致。结合例句“一个学富五车、文思泉涌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超然忘我、寄情江月的‘乐天派’”可知,前两个分句的句式结构为:一个+定语(四字词语)+定语(四字词语)的(名词/称谓)。内容上,应补充苏轼未被前文涵盖的重要身份或特质,体现逻辑层次,建议可以从政治成就或哲学境界切入。
示例1:一个勤政爱民、实干有为的政治家;
示例2:一个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的士大夫。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题干“招募苏轼主题文物展的‘志愿讲解员’……你想报名。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在‘志愿讲解员’面试中表达你的意愿和理由”可知,表达中应当包含称呼,意愿和理由,理由可以从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城市和文化宣传的责任感等角度切入。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尊敬的评委老师,我热爱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对他的生平事迹有深入了解。如果能成为讲解员,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向观众传递苏轼的精神内涵,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希望您能给我这个机会!
示例二:各位老师好!我热爱苏轼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曾多次研读他的诗词和生平故事。作为志愿者,我希望通过生动的讲解,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才华与精神,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若能入选,我会认真准备,为展览贡献一份力量。
12.(1)豆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符合古人对“灯”的“容器”要求;豆有高足,符合古人对“灯”的“中心柱”要求。
(2) 停留 从图片来看,“逗”指人暂停行程,进食;从《说文》相关释义来看,“辶”指忽走忽停,“逗”有停止之意。结合图文,相互印证,可探究出“逗”的本义。
【详解】(1)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由【材料二】“进入商代,古人开始使用点燃动物油脂的灯具。点油脂,需有盛油脂的容器,还需有中心柱,以使火焰不会在油面上蔓延”可知,古人使用的灯具要有盛油脂的容器和中心柱;结合【材料一】图片及《说文》中的选文“豆,古食肉器也”可知,“豆”是古食肉器,有容器的属性,其形状带有类似中心柱的结构,所以“灯”字繁体“燈”包含“豆”,是因为“豆”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它带有中心柱的结构特性符合古人灯具的构造要求。
(2)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①空考查信息提炼。结合【材料三】《说文》“《说文》:‘辵(chuò),乍行乍止也。’”“现代汉语‘辶’是‘辵’的异体字”“《说文》:‘逗,止也。’”可知,“辶”(“辵”)和“逗”的解释都围绕“停止”这一含义,由此能确定“逗”的本义是停止、停留。
②空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材料三】中的图片可知,一只脚走到盛有食物的容器前停止,因此可知,“逗”指人暂停行程而进食。《说文》中“辵(chuò),乍行乍止也。”指出“辵”意思是“突然行动又突然停止”;而且“逗,止也。”则直接指出“逗”有“停止”的意思。因此,【材料三】中图片和文字相互印证可探究出“逗”的本义是“停止、停留”。
13.(1) 省 莺
(2)烟消云散 戛然而止
(3)将“传承”与“创造”调换位置
(4)C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归省(guī xǐng):回故乡探望父母。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烟消云散:像烟和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无余。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这里形容先前怅惘之情像烟和云消散一样消失无余,用“烟消云散”恰当。
第二空,半途而废:事情没有完成就放弃了。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这里形容笛声没有随“我”的离开而突然终止,用“戛然而止”恰当。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本句是语序不当病句,应先“创造”,后“传承”,将“传承”与“创造”调换位置。
(4)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③句“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是承接上文的“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话题”,点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确定为第一句。
①句“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复指③句“民俗文化”,确定为第二句。
②句“因此”总结全文,点明民俗文化的意义,确定为第三句。因此排序为:③①②。
故选C。
14. cuǐ 详 15.叹为观止、世外桃源、销声匿迹、了无羁绊(写出三个即可) 16.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羁绊:束缚牵制。 17. ②春风吹绿千枝柳 ⑤时雨催红万树花 18.A
【解析】14.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璀璨:cuǐ càn,光明灿烂。
(2)安详:ān xiáng,神态、举止等沉静、稳重或从容不迫。
15.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世外桃源:shì wài táo yuán,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了无羁绊:liǎo wú jī bàn,完全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1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1)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2)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17.本题考查对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②句中“春风”和⑤句中“时雨”都是春季的典型意象,“吹绿千枝柳”“催红万树花”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柳绿花红的景象。而③句写的是夏季梅子、杏子成熟的景象;④句 “菊残”、⑥句“荷尽”以及“傲霜枝”描绘的是秋冬季节的景色;①句与季节特征关联不紧密。所以反映春季的对联是②和⑤。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柳”读三声,是仄声字,故上联为②,“花”读一声,是平声字,故下联为⑤。
18.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删掉“随着”;
C.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
D.语序不当,“突破与学习”要改为“学习与突破”;
故选A。
19.(1) 示例:“东坡文化”知识讲座, “东坡诗词”朗诵。
(2) 称呼要顶格写 没有请假时间,改为,需要请假一天。 删掉“使得”
【详解】(1)本题考查活动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常见语文活动有:演讲、朗诵、竞赛、征文、讲座、故事会、手抄报、看影视等。注意围绕活动的主题“了解苏东坡以及苏东坡文化”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东坡美食”制作体验,“苏轼宦游足迹”情景剧表演。
(2)本题考查拟写请假条。请假条的格式为:标题居中写“请假条”三字。称呼另起一行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交代清楚请假理由,请假的起止时间。落款包含请假人姓名和写请假条的时间,姓名在上,时间在下;
结合文中请假条可知,格式上看,称呼没有顶格写,因此需要将称呼顶格写;内容上看,“需要请假”表达不够清楚,没有写清楚具体请假的时长,因此可改为“请假一天”;从语言表达上看,画线句出现了缺少主语的问题,删掉“使得”。可据此回答此题。
20.C 21. 将第③句中的“虽然”改为“不仅”。 将第⑧句中的“实践一大步,文明一小步”改为“实践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22. 破碎 废塑料、有机垃圾和细砂、碎石等无机物 加入固化剂
【解析】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我国每年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3,位列世界榜首”以及“从国际层面来看……我国若能在‘碳中和’潮流中取得相对领先优势,那么就能够极大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从国内层面来看,节能低碳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从粗放式发展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可知,该材料主要围绕我国碳排放现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阐述了节能低碳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知,材料内容与“低碳经济促进国家发展”这一部分最为契合,应放入该部分。
A.“低碳生产开发绿色资源”重点在于生产环节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B.“低碳生活共建和谐生态”侧重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对生态的影响;
D.“低碳科技引领健康生活”强调科技在低碳领域对生活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选C。
21.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第一处,结合第③句“虽然可以让同学们节约粮食,还能让大家相互提醒,减少浪费”可知,“让同学们节约粮食”和“让大家相互提醒,减少浪费”之间是递进关系,并非转折关系。“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在这里使用不当。“不仅……还……”才是表递进的关联词,更符合语境。由此可知,应将第③句中的“虽然”改为“不仅”。
第二处,结合第⑧句“大家说得真好!实践一大步,文明一小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可知,“实践一大步,文明一小步”不符合常理逻辑,在倡导低碳生活这类行动中,每个人日常践行的低碳行为,看似是一小步,但汇聚起来会对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应该是“实践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由此可知,应将第⑧句中的“实践一大步,文明一小步”改为“实践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2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一空,结合流程图可知,最开始的步骤是“城市生活垃圾”指向“破碎”。由此可知,首先需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破碎”。
二空,结合流程图中“比重风选、磁选”之后,分出了“废塑料”“有机垃圾”和“细砂、碎石等无机物”这几类。由此可知,再通过比重风选和磁选的方式将破碎的垃圾分为“废塑料、有机垃圾和细砂、碎石等无机物”。
三空,结合流程图中“细砂、碎石等无机物”与“制建材”之间,有“固化剂”这一环节,箭头指向是从“固化剂”到“细砂、碎石等无机物”。由此可知,其中对细砂、碎石等无机物可“加入固化剂”,这样就能使其变成崭新的建筑材料。
23.①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场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的盛宴。②通过欣赏《只此青绿》,我们对宋风雅韵有更深厚的认知。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病句①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盛宴”。因此改句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场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的盛宴。
病句②中“通过…… 让……”的结构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让”,因此改句为:通过欣赏《只此青绿》,我们对宋风雅韵有更深厚的认知。
24.示例一:坚持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
示例二: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公园绿化等环保公益活动。
示例三:保护野生动植物;杜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参加与之相关的违法交易。
【详解】本题考查倡议书。
此倡议书的核心是“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因此所有倡议都应围绕环保、低碳、绿色生活展开。倡议内容应具体、可操作,便于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语言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传播。
示例一:合理使用水、电、纸张等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习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示例二: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环保袋、水杯、餐具等,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示例三: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示例四:坚持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
示例五:通过社交媒体、校园活动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理念,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生活的行列。
25. 涵虚混太清 波撼岳阳城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蒹葭萋萋 挑兮达兮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涵、撼、悠哉、辗转、蒹葭、萋、兮”等字词容易写错。
26. 寤寐思服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悄怆幽邃 城阙辅三秦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示例: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寤寐、膀、旗、怆、幽、邃、阙、辅、蒸、泽、撼”等字词容易写错。⑦⑧两句答案不唯一,饱含“花”的意象即可,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