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10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满井游记(节选)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②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选自《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②乍:刚刚。
1.联系上下文,可知“鳞浪”指的是像 似的浪纹,“晶晶然”指的是 的样子。
2.用“ ”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游满井时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波光明亮的比喻句。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文中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 (季节)的芬芳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之情。
师旷劝学
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有改动)
【注释】①炳烛:点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阳 C.虽与之俱学 D.学而时习之
6.面对晋平公在求学方面的担忧,师旷说可以点燃蜡烛学习。他是怎么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7.读完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晚年要不要读书呢?为什么?
快乐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8.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B.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9.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省略的内容。
(1) 乃呼 儿出。
(2) 为 设果。
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0.语文要素:下列对杨氏子的巧妙回答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他巧妙地赞美了孔君平的高尚人格。
B.他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的话,既表现了他的聪明,又表现了他的幽默。
C.他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11.新角度 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夫子、熊夫子,杨氏之子又会怎么回答呢?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以下问题。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糜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鸽拂王旃而过③。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①田于云梦:在云梦打猎。②虞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③有鹄拂王旃而过:有天鹅拂过楚王的赤色旗。
1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思援弓缴而射之( ) (2)若欲闻射道乎?( )
13.给划线句断句,限划2处。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15.【甲】文通过两人学棋的对比,说明 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而【乙】文通过射箭的故事,除了强调这一态度外,还说明射箭时 的重要性,楚王“ ”的表现,证明他没有做到这一点。
轻松阅读。
匡衡①读书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④,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⑤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②不逮:不及,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孔。④怪:感到奇怪。⑤遍:普通,全面。⑥资:资助。
1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17.借助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觉得匡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20.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助词, 的。 ②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指弈秋的教导。④指鸿鹄。
(1)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2) 通国之善弈者也 ( )
(3) 虽与之俱学 ( )
(4) 一人虽听之 ( )
2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为/是其智/弗若与
22.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 “曰:非然也”应该读出( )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2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两人同时学棋,为什么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 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6.这是一个 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 》和《 》。
2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
B.因释/其耒而守/株
C.因/释其耒/而守株
28.宋人守株待兔的结果是“ ”。(用原文句子作答)
29.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判断关于宋人得兔这件事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宋人留心了,才会发现这只兔子,这说明耕作时只要处处留心,就会有很多耕作之外的收获。( )
(2)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不应该把它作为取得收获的一般经验。( )
31.下列对这个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事可以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想办法急于求成。
B.要努力做事,不要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
C.农夫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再次等到兔子。
阅读理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斯③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④,往来无白丁⑤。可以调素⑥琴,阅金经。无丝竹⑦之乱耳,无案牍⑧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神异。③斯:这。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素:不加装饰的。⑦丝竹:泛指各种乐器,这里代指乐曲。⑧案牍:官府文书。
32.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3.翻译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如果是你,你愿意住在这样的陋室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阅读。
讳①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何如?”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②,他不肯罢了。”
【注释】①讳:忌讳。②和:和棋,平局。
35.“负”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遭受;③仗恃,倚靠;④败,跟“胜”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负”应选哪种解释?(填序号)
(1)有自负棋高者( ) (2)连负三局( )
36.文中哪句话表现了此人“讳输棋”?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内容有趣,读来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B.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故事。
C.文章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讳输棋”的人物形象。
D.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寥寥数笔,就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并,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改动)【注释】①伊犁:在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官名。
38.下列选项中的“故”字与文中加点的“故”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沾亲带故 B.明知故犯 C.不知何故 D.因雨,故未干
39.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_____”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这篇文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翠鸟移巢
冯梦龙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及②生子,爱之,恐坠③,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④爱之,又更下巢⑤,而人遂⑥得而取之矣。
(选自《古今谭概》)
【注释】①患:灾难。②及:等到。③坠:落下,掉下。④益:更加。⑤下巢:把巢做低。⑥遂:于是,就。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42.“翠鸟移巢”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3.“翠鸟移巢”的结果是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荀子 荣辱》
自知之明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迁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44.解释。
(1)知: (2)岂:
(3)道: (4)怪:
45.翻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
47.《荀子》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这句话是下面哪一句?( )
A.不迁怒,不贰过。
B.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对比阅读。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高缭①仕②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③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⑤。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粥⑥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仕:旧称做官为任。③事夫子:侍奉晏子。④仄陋:这里指狭窄浅薄。⑤维:系,引申为辅助。⑥弼:纠正。
48.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个“不肖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10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 鱼鳞 光亮 2.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眼望去空旷开阔。 4. 春天 喜爱
【导语】袁宏道此篇游记以清新笔触勾勒早春胜景,尤见晚明小品文之灵动风骨。“冰皮始解”四字点破时令,以“镜之新开”喻水光潋滟,化静为动,尽显造化生机。其文白相济处,如“脱笼之鹄”既写物态,又暗抒胸臆,将解冻的自然与舒展的心境妙合无垠。尺幅之间,土膏水脉皆含温润,柳色波光俱带欢愉,非独记游,实为心灵解缚之录。笔墨间流淌的,正是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句子“鳞浪层层”可知,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鳞”指鱼鳞,用“鳞浪”形容波浪像鱼鳞一样细密整齐。
结合原文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可知,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晶晶然”形容光亮透明,对应“如镜之新开”,因此是“明亮、清澈”的样子。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结合原文句子“若脱笼之鹄”可知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用比喻表达作者从束缚中解脱后的自由愉悦。
结合原文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可知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将水波的光亮比作“镜之新开”,突出其清澈明亮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画线句“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通过视觉描写高柳、空阔和触觉描写土膏微润,展现早春郊外清新、开阔的景象。想象描绘的场景,组织语言表达即可,如:堤岸两旁是高高的柳树,土地湿润,视野开阔,表现出初春的生机和自然环境的辽阔。
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结合文中句子“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等句可知表明冰雪初融、天气转暖,符合初春特征。结合作者细腻描绘自然景物如“鳞浪”“晶晶然”,流露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5.B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7.我觉得晚年要读书。读书不分年龄大小,不论时间早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不同意义。师旷运用三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少年、壮年和晚年学习的不同状态:少年学习如“日出之阳”,充满朝气;壮年学习如“日中之光”,正处巅峰;晚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虽微弱却依然有用。文章强调了学习的终身价值,无论年龄多大,学习都能带来光明和进步。晋平公的“善哉”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体现了古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智慧。
5.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之”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主要包括: 1、代词:代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或“这/那”。 2、助词:用于修饰关系,相当于“的”。3、 动词:表示“到……去”,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A.臣闻之:我听说。之:代词。指前面提到的事情(师旷听到的内容)。
B.如日出之阳: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之:助词。”连接“日出”和“阳”,表示“的”。
C.虽与之俱学: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之:代词。指“他”(一起学习的人)。
D.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阅读原文,结合参考译文中的内容可知,晋平公文师旷,他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是不是已经晚了?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因此,他的核心观点是: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7.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先阐明观点,然后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说明理由。
如:观点:晚年应该读书。
理由:因为学习能带来智慧和生活乐趣,师旷的比喻也说明晚年学习比不学习更有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8.C 9. 孔君平 杨氏 杨氏之子 孔君平 10.A 11.李子是夫子家果 黑熊是夫子家兽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通过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展现了杨氏子的机智与聪慧。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杨氏子”是一个整体,指杨家的孩子,不能断开,正确的划分应该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B.“乃呼儿出”的意思是“于是就叫孩子出来”,“呼儿出”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中间不应断开,正确的划分是“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C.“孔”指孔君平,“指以示儿”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曰”表示说话,“此是君家果”是说话的内容,这样划分符合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节奏划分正确。
D.“未闻”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夫子家”是一个整体,修饰“禽”,也不能断开,正确的划分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省略成分的理解和补充能力。
(1)根据前文“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可知,是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父亲不在,所以是孔君平叫杨氏子出来。因此,第一空应填“孔君平”,第二空应填“杨氏”。
(2)结合上下文,杨氏子出来后为客人摆放水果,这里省略的主语是“杨氏子”,宾语是“孔君平”,即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故答案为:杨氏子;孔君平。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杨氏子的回答主要是为了巧妙应对孔君平的调侃,以维护自己家的“尊严”,并不是为了赞美孔君平的高尚人格,该选项错误。
B.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杨氏子的姓,就说“此是君家果”,是一种玩笑式的调侃。杨氏子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孔雀,回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种回答方式巧妙地运用了对方的逻辑来反驳,体现出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同时这种反驳方式不是严肃生硬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幽默风趣,所以该选项正确。
C.杨氏子听到孔君平的话后,马上意识到对方是在拿他的姓开玩笑,于是迅速从“孔”姓联想到孔雀。他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直接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果”,而是用一种委婉、巧妙的方式回应,既遵循了当时的礼仪,对长辈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又通过类比,让孔君平明白既然孔雀不是孔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能因为姓杨就说是杨家的果,让孔君平难以反驳,所以该选项正确。
故选A。
11.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于根据对方姓氏联想相关事物进行回应。所以当面对李夫子、熊夫子时,也应按照这个思路,分别从“李”和“熊”这两个姓氏出发,联想相关事物进行类似的巧妙应答。
示例:
如果是李夫子,杨氏之子可能会说:“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如果是熊夫子,杨氏之子可能会说:“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畜。”
【点睛】【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2. 拉,引 道理,方法 13.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14.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 15. 专心致志 目标专一 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导语】这两则文言寓言通过对比手法,共同阐释了学习与专注的哲学。【甲】文以弈秋教徒为喻,用“专心致志”与“鸿鹄将至”的鲜明对比,揭示心无旁骛的重要性;【乙】文则借楚王射猎的困境,通过养叔“十发十中”的典故,双关“专一”与“目标明确”的辩证关系。
1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中,“援”后面接的是“弓”,表示一种动作,结合上下文,是说这个人心里想着拉弓去射大雁,所以“援”解释为“拉,引”。
“若欲闻射道乎”这句话是屠龙子朱问常羊是否想要了解射箭的相关内容,从后文屠龙子朱讲述楚王打猎时射箭的故事以及养叔关于射箭的言论,可以知道这里的“射道”指的是射箭的道理、方法,所以“道”解释为“道理,方法”。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禽发”表示猎物被驱赶出来,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后面应断开。“鹿出于王左”和“麋交于王右”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描述了鹿出现在楚王左边、麋出现在楚王右边的情况,二者结构相似,中间应断开。
所以断句为“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为”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是”可解释为“这,这样”,在句中可灵活翻译为“因为这”,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即指代前面提到的两人学习结果不同这件事;“其”指代那个学习不专心的人;“智”指智力;“弗若”是“不如”的意思;“与”是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整句话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子通顺地翻译出来,所以最终可译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文中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进行对比,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却一心想着射大雁,最终学习结果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明显强调了学习时“专心致志”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乙】文:屠龙子朱给常羊讲楚王打猎射箭的故事,养叔能十发十中是因为他在百步之外只射一片叶子,目标明确。而楚王在打猎时,鹿出现在左边,麋出现在右边,又有天鹅飞过,他拉弓后却不知该射什么,这表明楚王射箭时目标不专一。所以【乙】文除了强调专心的态度外,还说明了射箭时“目标专一”的重要性,楚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没有做到目标专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有大雁要飞过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成绩却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乙】《常羊学射》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在楚王的右边交错出现。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飞过。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16. 于是,就。 用。 17.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18.我觉得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人。 19.学习要主动,学习要刻苦。
【导语】这篇《匡衡读书》以简洁的笔法生动刻画了西汉学者匡衡的勤学形象。全文通过“穿壁引光”和“佣作求读”两个典型事例,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主人公在艰苦条件下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文本结构精巧,先写其克服光照不足的困境,再叙其主动寻求读书机会,层层递进地塑造了一个聪慧而勤奋的读书人形象。语言质朴却富有表现力,“穿壁引光”四字尤见古人求学之智,结尾“遂成大学”的收束更凸显了苦学终有成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中对勤学精神的推崇。
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于是在墙壁上打穿了让他家的烛光照过来,“乃”的意思是于是。
“以书映光而读之”的意思是把书对着烛光后读书。“以”的意思是用,拿。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中“怪”的意思是感到奇怪,“愿”的意思是希望。
故句子翻译为: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够读遍您家的书。”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文章可知,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不畏艰难、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他虽然家境贫寒,没有烛光照明,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通过穿壁引光来读书。同时,他也懂得利用资源,通过为大户人家做工来获取读书的机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学业。
1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阅读文言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向匡衡学习:
①勤奋好学:匡衡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②不畏艰难: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匡衡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应该培养这种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③善于抓住机会:匡衡通过为大户人家做工来获取读书的机会,这体现了他的机智和敏锐。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和抓住机会,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④珍惜资源:匡衡深知书籍的珍贵,因此他倍加珍惜每一次读书的机会。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资源,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知识,都应该充分利用,不浪费一丝一毫。
【点睛】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 ④ ① ② ③ 21.C 22. B D 23.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4.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后一个人三心二意,不专心。
启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导语】这篇《学弈》通过对比两位学棋者的不同表现,生动阐释了专注力对学习效果的决定性作用。全文采用简洁的文言句式,以"弈秋"开篇奠定权威性,通过"专心致志"与"思援弓缴"的鲜明对比,凸显主题。结尾的反问句式"为是其智弗若与"引发思考,再用"非然也"的肯定回答强化观点,体现了先秦散文说理清晰、寓教于事的特色。
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思援弓缴而射之:“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拿弓箭去射它”,这里的“之”指代前面提到的“鸿鹄”,故选④。
(2)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之”在这里是助词,可译为“的”,故选①。
(3)虽与之俱学:“虽与之俱学”的意思是“虽然和他一起学习”,这里的“之”指代前面提到的“其一人”,即那个专心致志学习的人,故选②。
(4)一人虽听之:“一人虽听之”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指弈秋的教导,故选③。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正确的划分应该是“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是主语,“之”是助词“的”,“善弈者”是偏正短语作谓语,所以该项划分错误。
B.“使弈秋诲二人弈”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应划分为“使/弈秋/诲/二人弈”,“使”是动词,“弈秋”是宾语,同时也是“诲二人弈”的主语,“诲二人弈”是动宾短语作谓语,该项划分错误。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意思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要飞过来”,“一心以为”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有鸿鹄将至”是其具体内容,这样划分符合句子的语义和语法结构,该项划分正确。
D.“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应划分为“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表示“难道是”,引出后面的疑问,“其智”是主语,“弗若”是谓语,该项划分错误。
故选C。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是一个反问句,其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反问句的特点是答案就在问句之中,说话者其实是在强调并非是因为智力的原因,所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故选B。
“曰:非然也”:意思是“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这里是对前面问题的明确否定回答,态度十分肯定,所以要读出肯定的语气,故选D。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弈秋”是一个人名,不用翻译。
“通国”指全国。
“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善”表示善于、擅长。
“弈”指下棋。
“者”在这里表示“……的人”。
结合起来,整句话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4.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
做题时需要从文中对两人学习状态的描述来分析。文中提到“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说明前一个人学习时专注认真,全身心投入到学棋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表明后一个人学习时心不在焉,虽然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想着射大雁,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人专心致志,后一个人三心二意。
对于“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可从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来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如果心猿意马、三心二意,是很难成功的。
示例:
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前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后一个人学习时一心二用,心里想着射大雁,没有专注于学棋。
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棋艺比不上人家。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5.(1)C
(2)B
(3)A
(4) 誉 xiàn
(5)楚国有个商人卖盾时吹嘘盾无比坚固、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卖矛时又夸口矛极其锋利、没有什么刺不破,旁边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样,他顿时语塞,因为盾坚和矛利的说法自相矛盾。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诚实,自己说的话不能互相矛盾。在生活中,比如我答应同学每天一起跑步锻炼,可有时候又找借口不去,这就是自相矛盾,会让同学觉得我不守信。所以我们都要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有更多好朋友,别人也更愿意和我们合作。
【导语】《自相矛盾》构思精妙,以市井商贩的荒诞言行切入,通过“盾坚无不陷之矛”与“矛利无不破之盾”的悖论,在短小篇幅内构建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文本以白描手法勾勒市井百态,在夸张的情节中暗含对逻辑谬误的讽刺,最终以旁观者发问点破本质,令读者在会心一笑间领悟思辨之要义。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一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因此“陷”的意思是刺破。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的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吾盾之坚”是一个主谓结构,“吾盾”是主语,表示“我的盾”;“坚”是谓语,表示“坚固”。“物莫能陷也”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物”是主语,“莫能陷”是谓语,中间不应停顿。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意思是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是动作的对象,“陷子之盾”是具体的动作,二者之间停顿合理,符合语法和语义逻辑。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的意思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楚人”是主语,“有鬻盾与矛者”是谓语部分,主谓之间停顿正确。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夫”是发语词,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后面“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是并列结构,中间停顿恰当;“不可”修饰“同世而立”,二者之间停顿也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拼音相应的汉字是:誉(yù),意思是夸赞。加点字“陷”读作“xiàn”,指矛的尖锐程度可刺破任何东西。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作答时要从文本中精准提炼出故事核心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道理。仔细回顾故事,确定关键信息,即楚国商人对盾和矛的夸赞言论,以及面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提问时的反应。依据故事中商人的言行矛盾,总结出故事所讽刺的实质,也就是言行不一致、自相矛盾的情况。
示例:楚国商人同时夸耀盾的坚固和矛的锋利,当被问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时,他无法回答。故事讽刺了言行前后矛盾的现象。
(6)本题考查分析主旨。
本题属于“启示感悟+生活联系”类题目,需先总结故事道理,再结合实际举例。回顾《自相矛盾》故事内容,聚焦楚国商人夸赞盾坚和矛利,却因旁人提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无法自圆其说这一关键情节,从中挖掘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基于关键信息,提炼出如“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言行需一致”“避免夸大其词”等核心主旨。从学习、生活、社交等不同场景中,选取能够体现该主旨的具体事例,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主旨在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示例:结合故事内容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的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全,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让言行举止与实际行动相冲突。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6. 寓言 买椟还珠 画蛇添足 27.C 28.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9.兔子没有再次得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30. × √ 31.B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以《守株待兔》这则经典寓言为核心,通过多层次的题目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分析文本细节,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文章结构清晰,从故事类型、节奏划分到寓意解读,逐步深入,既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又启发他们辩证思考。整体上,这是一篇兼具传统文化传承与思维训练的优质阅读材料。
26.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
《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这类故事通常通过简短的故事情节,传达某种深刻的道理或教训。除了《守株待兔》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杞人忧天》《杯弓蛇影》等。
27.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
“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是于是(农夫)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因”:表示“于是”,为连词,应单独断开。“释其耒”:动宾结构,“释”是动词(放下),“其耒”是宾语(农具),不可拆分。“而守株”:承接前文,“而”表顺承,连接“放下农具”与“守在树桩旁”两个动作,应连读。正确的节奏划分是:因/释其耒/而守株。
故选C。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题需要用原文句子回答宋人守株待兔的结果。回忆《守株待兔》的原文内容,重点关注描述宋人守株待兔结果的句子。在原文中,明确找到描述结果的句子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因此,宋人守株待兔的结果是“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句话的意思是兔子没有再得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这是宋人守株待兔的结果。
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最后一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意思是兔子没有再得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兔:指兔子;不可复得:不可,不可能;复,再次;得,得到;身:指农夫自己;为:成为;宋国笑:宋国人的笑料,即被宋国人嘲笑。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故事中宋人偶然得兔并非因留心耕作,而是侥幸。将偶然事件当作耕作之外的“收获”方式是错误推论,原文通过讽刺否定这种行为。
故本题判断错误。
(2)兔子撞树属于极小概率事件,若以此为经验期待重复发生,显然违背常理。故事核心正是批判这种将偶然当必然的错误思维。
故本题判断正确。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这个选项与故事的内容相悖。故事中的农夫正是因为没有遵循耕作的客观规律,而是寄希望于不劳而获的偶然事件,才导致了失败。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B.这个选项与故事的主题高度契合。故事正是通过农夫的失败经历,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做事,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这个选项同样与故事的内容相悖。故事中的农夫虽然坚持守在树桩旁,但他并没有再次等到兔子。因为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个偶然事件,不可能通过坚持不懈或持之以恒来重复发生。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农民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于是,这个农民就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次得到兔子。兔子没有再得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32. 就 只,只有 33.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4.我愿意。因为陋室的环境清幽宁静,不受外界干扰,可以与自己欣赏的人相处。
【导语】这篇《陋室铭》以简练雅致的语言展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全文通过“山”“水”起兴,以“陋室”为载体,运用对比手法(鸿儒/白丁、素琴/丝竹)凸显精神世界的丰盈。核心句“惟吾德馨”点明主旨:物质简陋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居住者的品德修养。结尾用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和孔子反问,深化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哲理。文章骈散结合,节奏明快,展现了唐代文人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3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有仙则名”意思是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则”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那么。
“惟吾德馨”意思是“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可译为只是。
3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要紧扣注释理解字词,注意字词古今义差异,按照现代汉语语序和表达习惯进行调整,保证译文准确、通顺、表意清晰。
“上”:在这里是动词,意为“蔓延到、长到”。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变绿”,表明苔痕让台阶呈现出绿色。
“草色”:草的颜色,这里指室外草地的颜色。
“入”:动词,有“映入、透入”之意,形象地表现出草色透过帘子进入室内的情景。
“青”:同样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染上青色”,体现草色给室内带来的色彩变化。
示例: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个人观点的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先理解《陋室铭》中陋室的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再结合自身想法作答。
示例:
我愿意。
我愿意住在这样的陋室里。因为这里环境清幽,能让我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自然的宁静。而且能与博学的人交往,共同探讨学问,提升自己的修养,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远比物质的享受更重要。
我不愿意。
我不愿意住在这样的陋室里。在现代社会,我习惯了便捷的生活,陋室缺乏现代化的设施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会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比如交通、购物、医疗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我的需求。
【点睛】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平民(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5. ③ ④ 36.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37.C
【导语】这篇短文以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自负棋手讳言失败的形象。通过三局棋后的巧妙对答,展现了人物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文中“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等迂回表达,既保留了文言文的简洁韵味,又充满生活气息。作者善用对话推进情节,在短短百余字中,既完成了故事的起承转合,又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既体现了古代寓言的讽刺智慧,又具有现代幽默小品的特点,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3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有自负棋高者”意思是有自恃棋艺高超的人,“负”在这里是“仗恃,倚靠”的意思,即倚仗自己棋艺高。故选③。
“连负三局”意思是接连失败三局,“负”在这里表示“败,跟‘胜’相对”。故选④。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讳输棋”指忌讳承认自己输棋。文中此人不直接说自己输棋,而是用委婉模糊的表述来掩盖输棋事实,“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这句话没有一句直接承认自己输棋,充分体现了他“讳输棋”的特点。
示例: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文章中并没有动作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有一个自恃棋艺高超的人,和别人下棋较量,接连输了三局。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棋,下了几局呀?”他回答说:“三局。”又问:“胜负情况怎么样?”他说:“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打算和棋,可他不肯罢休。”
38.D 39.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呢? 40.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联系,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导语】这篇《拔树凿井》以简洁的文言叙事,通过佐领观察树木存活反推地下水源的智慧,展现了古人观察自然、善用逻辑的实践精神。文章结构紧凑,由现象到推理再到验证,层层递进。老树与水源的辩证关系,既体现了生活智慧,也暗含“见微知著”的哲理,颇具《阅微草堂笔记》“以小见大”的笔记特色。
38.本题考查多义字。
“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这里的“故”表示因果关系,意思是“因此”、“所以”。
A.沾亲带故:这里的“故”指“老朋友”、“旧交”,与文中的“故”意思不同。
B.明知故犯:这里的“故”是“故意”的意思,与文中的“故”意思不同。
C.不知何故:这里的“故”是“原因”的意思,与文中的“故”意思不同。
D.因雨,故未干:这里的“故”表示“因此”、“所以”,与文中的“故”意思相同。
故选D。
39.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苟” :如果(表示假设)
“其下” :树的下方(指树根所在的土壤深处)
“安得” :怎么能(反问语气,表示不可能)
句子意思 :现在城里有很多老树,如果树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呢?
40.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文章讲述伊犁城原本没有井,人们只能从河里打水。一位佐领通过观察老树的存在,推断地下必有水源,最终在树根处凿井成功。
佐领从“戈壁无水→草木不生”和“城中有老树→地下可能有水”的对比中得出科学结论。他不仅提出假设,还亲自拔树凿井,最终找到水源,体现“知行合一”。别人只知从河里取水,他却想到利用树木的生长规律寻找地下水。由此可知,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找到线索。从现象(老树存活)推导本质(地下有水),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再好的理论也需要行动验证,佐领的成功在于“敢想敢做”。
所以,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细心观察自然现象 ,能发现隐藏的规律(如树木存活暗示地下水源);运用逻辑推理 ,将现象与结论结合(“无水则树死,有树必有水”);敢于实践创新 ,突破传统思维(从依赖河水到主动掘井)。生活中要培养观察力、推理力和行动力,才能解决看似无解的难题。
【点睛】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41.躲避 42.爱之,恐坠 43. 自己和孩子都被人捉住 不要溺爱孩子
【导语】导语:《翠鸟移巢》是一则源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古今谭概》的寓言故事。这则故事以翠鸟筑巢育雏的经历为线索,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叙述,深刻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在决策过程中全面权衡利弊的重要性。
4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所给句子“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可知意思是: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避:避免。
4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可知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抓住关键词“爱之,恐坠”可知翠鸟移巢的原因。
4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 遂得而取之矣。”,抓住关键词“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可知翠鸟移巢的结果:翠鸟和孩子都被捉住。《翠鸟移巢》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父母对子女溺爱,娇惯,到头来是害了他们。
【点睛】参考译文:
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44. 认识 难道 遵循 异端 45.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 46.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47.C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荀子·荣辱》,通过“自知之明”这一主题,阐述了荀子对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深刻见解。文章强调,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怨天尤人,懂得命运的人不会抱怨命运,而怨天尤人者则显得无志且走投无路。荀子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指出君子遵循常道,而小人则追求怪异。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荀子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洞察,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自知之明”的解释为: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知”的解释为:认识、懂得、明白。
(2)“岂不迁乎哉?”的解释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岂”的解释为:难道。
(3)“故君子道其常”的解释为: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道”的解释为:遵循。
(4)“而小人道其怪”的解释为:而小人则遵循异端。“怪”的解释为:异端。
4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怨”是埋怨、怨恨;“人”指他人;“穷”在这里表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天”代表上天、命运;“无志”意思是没有见识、没有志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
46.本题考查作者观点。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荀子在本文中写到“自知之明”的人为君子,犯了错误不会抱怨别人,不会埋怨上天,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而爱“抱怨”的人为小人,犯了错,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责怪别人,抱怨老天,所以小人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因此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47.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
A.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B.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懂得礼义的人尊敬他人。
C.这句话出自《荀子·荣辱》。意思是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而小人则遵循异端。
48.因为楚王意在侮辱齐国和晏子,晏子用不肖者出使不肖国来反击楚王。 49.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 多谋、赏罚分明、任免有方的人。
【导语】这两则短文通过不同侧面展现了晏子的形象。甲文以出使楚国为背景,通过巧妙的语言交锋,凸显晏子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乙文则从用人角度,表现其严于律己、求过自省的为政品格。两文形成互补:前者见其对外锋芒,后者显其对内自省。叙事简洁而人物鲜活,对话描写尤为精彩,使晏子这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短文中“张袂成阴”等夸张修辞的运用,既增强文采,又强化了人物个性。
4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甲]内容可知,楚王借晏子矮小与齐国无人羞辱晏子与齐国。晏子称自己“不肖”,表面自谦,实则依据楚王逻辑,暗示因楚国“不肖”,才派最“不肖”的自己出使。此举以退为进,既巧妙回击楚王,又避免正面冲突,有力维护了齐国尊严,尽显晏子高超外交智慧。
4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甲文中,面对楚人开小门迎接以及楚王“齐无人耶?使子为使”的羞辱,晏子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不肖者使使不肖主”等巧妙言辞回应,既犀利地回击了对方,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能看出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在乙文中,高缭虽侍奉晏子三年,但因未曾指出晏子过错而被辞退。这表明晏子公私分明,认为下属应在工作中尽到辅助上司纠正过失的职责,对身边人要求严格,以保证自己行事正直。能看出晏子是一个严于律己、重视他人谏言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竟派你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一起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贤能的君主所在的国家,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不贤能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就应该出使楚国了。”
[乙]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晏子身边的人向晏子进谏说:“高缭侍奉您三年了,您一直没有给他爵位,现在还要辞退他,这在道义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晏婴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需要依靠周围人辅助纠正我的过失,这样才能行事正直。现在这个人侍奉我三年了,从来没有纠正过我的过错,因此我要辞退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