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江苏专用)(含答案解析)
1.课内阅读运用。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2)“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中间四句上,其中 和 是“千山”的代表, 和 是“万水”的代表。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阅读理解。
忆秦娥 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②,长空③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④。雄关漫道⑤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娄山关:遵义市之北,四川与贵州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②烈:猛烈,强劲。③长空:辽阔的天空。④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⑤漫道:莫道。⑥从头越:从头再开始。
2.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 、雁群、 、 、 等意象,烘托出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
3.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 精神。
4.“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夕阳鲜红,艳若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手法描写景物,如残月如 、绿草如 等。
5.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
A.喜悦 B.壮烈 C.悲凉 D.哀怨
古诗阅读
竹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
[元]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联系古诗内容,填写生存的环境。
《竹石》中的竹子生长在 ,《墨梅》中的梅花生长在 。
7.对比阅读古诗,填写自己的想法。
(1)根据古诗内容,赞美诗中的事物。
的竹子 的梅花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 。
8.理解诗句意思。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古诗词鉴赏
9.对于杜甫的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物形象。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 ”。表现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句子是: , 。
11.《示儿》中诗人的遗愿是“ , 。”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不同点是表达方式不同:《示儿》是通过“ ”来表达的,写了诗人临终前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 ”来表达的,写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高兴心情。你还积累了这样的诗句有“ , 。”
课外阅读。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①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②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④,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①华盖: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②泛漂浮。③中流:河中。④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13.“运交华盖”是指 。
14.用“ ”画出表现鲁迅先生革命立场的句子。
15.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①“欲何求”“未敢”是说当时的文人都很胆小,不敢说话。
②“闹市”喻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的地方。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
③最后两句诗说明作者出于无奈,只好躲进自家的小楼,不再关心政治。
古 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⑤总关情⑥。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②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③些小:小小的。④吾曹:我辈,我们这些,我这样的。⑤一枝一叶:本意指竹子的每束枝叶,暗喻民间的老百姓的点点滴滴。⑥关情:关心,动情。
16.【品词析句】读诗句,完成练习。
理解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
17.【整体感知】读诗句,完成填空。
这首诗以“ ”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诗中由“ ”联想到百姓的疾苦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 。
阅读与欣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 。
1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绝胜”一词意思是 ,这句话抒发了诗人 之情。
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吕氏春秋》:“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③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20.补齐注释。
21.这首诗写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并没有写弹奏的技巧和琴声,而是重点写了 ,从 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将这个峨眉山上下来的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D.“不觉碧山暮”是说音乐听着听着就到了早晨,与前一句中的“霜钟”呼应。
23.“客心洗流水”中的“客”是诗人自谓,由此联想到孟浩然的“日暮客愁新”,我猜李白的这首诗在赞美琴声美妙、感慨知音的同时,也寓有 之情。
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4.词的上片写了很多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5.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26.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写道:“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同样写蝉,两位诗人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并完成练习。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
不同桃李混②芳尘③。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④万里春。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③芳尘:香尘。④乾坤:天地。
27.借助注释,写出画“ ”诗句的大意。
28.你读过的哪首诗与《白梅》在表达方法上相同?请写出这首诗其中的两句和这两首诗相同的表达方法。
诗句: , 。
相同的表达方法: 。
古诗阅读
竹石 墨梅
[清]郑 燮 [元]王 冕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9.联系古诗内容,填写生存的环境。
《竹石》中的竹子生长在 ,《墨梅》中的梅花生长在 。
30.对比阅读古诗,填写自己的想法。
(1)根据古诗内容,赞美诗中的事物。
的竹子 的梅花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 。
31.理解诗句意思。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阅读理解。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
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32.作者把人生比作一个 ,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 ,而世间万物的任何表演,总有收场的时候,正如 一样。
33.此诗把对人生的思考引向了更深的层次,从“雨点在无声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中,我们领悟到“落幕”并非意味着 。
34.诗中的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请用横线画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3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 特点。
38.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中抒发了作者郁闷彷徨、孤独失望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39.对古诗描写的时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4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三句点题,“有约”点出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
C.第四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
41.诗中的“ ”字,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 ”字,把诗人约客久等不至,内心十分焦躁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商山①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④驿墙⑤。因思杜陵⑥梦,凫雁⑦满回塘⑧。
【注释】①商山:山名,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②征铎(duó):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④明:使……明亮。⑤驿墙:驿站的墙壁。⑥杜陵:这里指长安。⑦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⑧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42.下面哪句诗最能表现出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季节 ( )
A.鸡声茅店月 B.人迹板桥霜 C.槲叶落山路 D.凫雁满回塘
43.全诗紧扣“ ”二字,选取了鸡声、 、 、人迹、 、槲叶、枳花等典型景物,将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44.诗中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诗句是“ ”。
4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思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江苏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1)C
(2) 五岭 乌蒙山 金沙江 大渡河
(3)表达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朗读停顿划分。
C.在这里,“金沙水拍”是一个整体的动作描述,指的是金沙江的水流拍打着陡峭的悬崖,而“云崖暖”则是对这一景象的进一步描绘,同时也隐含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时的温暖感受(这里的“暖”可能还带有象征意义,如胜利的曙光带来的温暖)。将“金沙水”与“拍云”分开,会破坏诗句的完整性和意义表达。正确的划分为:金沙/水拍/云崖/暖。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在《七律·长征》中,“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无数艰难险阻,而这些艰难险阻具体表现在中间的四句诗上。
“五岭逶迤腾细浪”中,“五岭”指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五座大山,它们连绵起伏,地势险峻。“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乌蒙”指的是乌蒙山,它同样是一座巍峨雄伟的大山。“千山”的代表是“五岭”和“乌蒙”。
“金沙水拍云崖暖”中,“金沙水”指的是金沙江,它是红军长征途中需要渡过的一条大河。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不仅描绘了金沙江水拍打悬崖峭壁的壮观景象,还通过“暖”字巧妙地传达了红军战士在渡江时感受到的温暖和希望。“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大渡桥”指的是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它是红军长征途中必须跨越的又一道天险。“万水”的代表是“金沙水”和“大渡桥”。
(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诗人以“更喜”二字直接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这里的“岷山千里雪”不仅描绘了岷山雪域的壮丽景象,更象征着长征途中最后一道艰难险阻的克服。“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诗人以“三军过后”来概括整个长征历程的结束,“尽开颜”则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胜利在望时的喜悦和自豪之情。这里的“三军”指的是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过后”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过了长征的全程。诗的最后两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红军战士在历经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即将迎来胜利曙光时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2. 西风 冷月 马蹄 喇叭 3.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4. 大海 鲜血 钩 茵 5.B
【解析】2.本题考查了诗歌内容概括。
上阙内容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上阙描写了西风、雁群、冷月、马蹄、喇叭等意象。
3.本题查了诗歌情感主旨把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心。
4.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句子仿写。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苍山”比作“大海”,“残阳”比作“鲜血”,通过对苍山和残阳的描写,表达了红军战士为中国革命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题干中景物即可,仿写时注意。
示例:残月如舟、残月如弓;
绿草如茵、绿草如毡。
5.本题考查对诗词感情基调的掌握。
《忆秦娥· 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 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 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因此感情基调是壮烈的。
故选B。
6. 青山的破岩之中 洗砚池头 7. 坚韧不拔 坚贞自守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8.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然坚强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解析】6.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由诗句“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竹子生长在青山的岩石缝隙之中。
由诗句“我家洗砚池头树”可知,梅花生长在洗砚池头。
7.(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出郑燮赞美竹子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
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读出诗人王冕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坚贞自守的美德。
(2)本题考查古诗的表现手法。
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赞美事物品格,以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叫做托物言志。通过描写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品格的,叫做借物喻人。
8.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注意将词义理解准确,适当调整语序和补充字眼,使句子通顺。
(1)“千磨万击”可以理解为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指坚强有力。“任”指任凭,无论。“尔”表示你。连成句子则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好颜色”理解为颜色好看,漂亮。“清气”指的是梅花的清香之气。“满”理解为弥漫。“乾坤”指天地之间。连成句子则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9.D 10. 生平第一快诗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1.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2. 爱国 悲 嘱托 喜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D.“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中,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选项D分析错误,故选D。
10.本题考查古诗情感理解。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中描写一家人都欣喜欲狂的诗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11.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诗中最后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为: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表明了诗人的遗愿。
1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都是爱国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同样的爱国诗还有很多,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
13.生逢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交了倒霉的坏运气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5. × √ ×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联系诗歌内容“运交华盖欲何求”可知意思是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运交华盖”是指生逢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交了倒霉的坏运气,“欲何求”、“未敢”都带有反语的意味,是极大的愤激之词,反衬出当时国民党统治者的残暴。
1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第四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这句是全诗主题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感情表达的最高潮。因此诗中表现鲁迅先生革命立场的句子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5.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
(1)“欲何求”“未敢”都带有反语的意味,是极大的愤激之词,写出了作者同当时国民党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不抱任何幻想,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极端蔑视和无比的憎恨,说法有误。
(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其中“闹市”喻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处。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作者在“破帽”与“闹市”, “漏船”与“中流”这两不相应且对立的事物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过”和一个“泛”,再一次形象地表现出作者临危不惧、激流勇进的战斗精神,衬托出革命战士在险恶环境中是何等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说法正确。
(3)“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中“小楼”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躲进”有暂时隐避下来的意思。 “躲"字,融合着巧与敢的双重意味。前一句十分风趣地道出了作者当时战斗环境的特点和善于斗争的艺术,反映出作者自信、乐观的心境和神情。后一句写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说法错误
16.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7. 竹子 忧国忧民 衙斋卧听萧萧竹 关切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意思是: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诗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间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所以本题中这首诗以“竹子”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诗中由“衙斋卧听萧萧竹”联想到百姓的疾苦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关切之情。
18. 小草 柳树 19. 远远胜过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18.考查古诗信息提取。
古诗译文: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这里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小雨、草、烟柳。
19.考查了词语理解、作者诗人情感表达。
绝胜:远远胜过。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20.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1. 诗人听琴时的感受 侧 22.D 23.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20.此题考查对古诗中字词的翻译及对文言文内容的识记。
该句出自《伯牙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21.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全诗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来自巴蜀的峨嵋山。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诗句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还提到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可以知道诗句重点写了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写弹琴的琴声,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22.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选项D错误,“暮”是傍晚的意思,不是早晨。“不觉碧山暮”是说音乐听着听着就到了傍晚。
23.此题考查对诗句思想感情的理解。
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指的是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李白的这首诗是李白在京任官职三年,弃官而去后飘荡四方流浪到四川时写的。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全诗一气呵成,路上遇知音,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和孟浩然当时的羁旅之思相似,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4.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5.C 26.辛弃疾写蝉展现了乡村夏季的景色,表达的是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孟浩然写蝉,表达自己官场失意,内心的悲伤和落寞。
【分析】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诗句的内容,写出夏天的声音有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所以声音的描写的可以衬托出气氛的欢乐以及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夏天的宁静。
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
本题中理解有误的是C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两句并没有写出词人隐退生活内心的不宁静。
26.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感情的分析和理解。
《秦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这首诗直抒胸臆,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感情真挚自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这两首诗前一首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落寞,后一首表达了辛弃疾的诗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27.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28.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
【分析】27.本题考查诗句翻译,注意结合重点字词分析。
清香发:指梅花开放,香气传播。乾坤:天地。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28.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细节分析。
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白梅》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熟悉的托物言志或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诗句即可,答案不唯一。
29. 青山的破岩之中 洗砚池头 30. 坚韧不拔 坚贞自守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31.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然坚强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解析】29.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由诗句“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竹子生长在青山的岩石缝隙之中。由诗句“我家洗砚池头树”可知,梅花生长在洗砚池头。
30.(1)本题考查古诗主旨的把握。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出郑燮赞美竹子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读出诗人王冕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2)本题考查古诗的表现手法。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赞美事物品格,以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叫做托物言志。通过描写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品格的,叫做借物喻人。
31.本题考查诗句翻译。注意将词义理解准确,适当调整语序和补充字眼,使句子通顺。
(1)“千磨万击”可以理解为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指坚强有力。“任”指任凭,无论。“尔”表示你。连成句子则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好颜色”理解为颜色好看,漂亮。“清气”指的是梅花的清香之气。“满”理解为弥漫。“乾坤”指天地之间。连成句子则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2. 大舞台 演员 舞台落幕 33.结束 34.这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一种坦然与豁达的态度,要踏踏实实地去 过我们的生活!
【分析】3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没有不下台的演员,没有不下台的演员,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可以得出作者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演员。而世间万物的任何表演,总有收场的时候,正如舞台落幕一样。
3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鼓掌一百零一次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可以得出“落幕”并非意味着结束。
3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的语句是“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诗人通过这短短的几行诗,让我们认识了人生,在诗人的热情召唤下,我们将会坦然地、快乐地、热情地、执着地、踏踏实实地去过我们的生活!
35.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6.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7.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38.D
【详解】略
39.C 40.C 41. 闲 敲
【解析】略
42.B 43. 早行 茅店 月 板桥 44.客行悲故乡 45.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深秋的寒霜
【解析】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