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 积累运用 专项练习(浙江专用)(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名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懈怠时,我总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B.日夜操劳的周总理将一双袜子穿了30年,可谓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典范。
C.为了集体荣誉,不擅长跑的他刻苦训练,最终喜获佳绩,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我从小跟着爷爷下地,因此了解了不少农作物的特性。
2.下面古人读书的故事,分别说的是谁?主人公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家徒四壁,夏天的夜晚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见所用的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A.车胤 王羲之 匡衡 李白 B.车胤 王羲之 李白 匡衡
C.车胤 匡衡 王羲之 李白 D.匡衡 车胤 王羲之 李白
3.下列名言警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更优秀。
B.善于吸取教训,才能积累人生智慧,正如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C.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能启迪智慧,提升人格。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诫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抓住时机,不能等待。
4.下列名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会让自己做得更好。
B.面对错误,我们要有羞耻之心,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暑假里,我们要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
D.总书记鼓励大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5.下列句子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寒食》一文中,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B.尼尔斯是童话作品《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他由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孩子。
C.写作品梗概要先理清内容,把握要点:再保留“主干”,去除“枝叶”:最后锤炼语言,使语义清楚连贯。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的是:发现真理需要解决一百个问题。
6.下列选项中,关于句子的赏析判断错误的一项(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节来临之快。
B.《匆匆》一文中,“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通过反问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竹子与恶劣环境作斗争,赞美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
D.《草原》一文中,“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迁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河流的清亮透明。
7.下列句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们的家乡真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端午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忍不住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为了促进消费,政府实施了许多举措,如发放消费券,县长直播带货等,真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8.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9.四大名著是我国的传统经典,下列选项中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书中既有红楼春趣,也有气势磅礴的战争。
B.“扈三娘比武招亲”出自《西游记》一书,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C.《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些故事都和诸葛亮有关。
D.《水浒传》中到处都是英雄的豪情壮志,比如:宋江率军三打祝家庄,林冲智取生辰纲。
10.根据描述,你觉得小语阅读的书籍是( )
读书交流会上,小语分享了对____一书中人物的评价:这个十四岁的小男孩,他家住在瑞典南部,不爱读书学习,总是调皮捣蛋,好作弄小动物,但有时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
A.《汤姆 索亚历险记》 B.《骑鹅旅行记》
C.《西游记》 D.《格林童话》
11.小语平时也读了不少的书,但他仍然觉得自己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汲取鲜活的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的“( )”
A.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2.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家,其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B.即兴发言时要提前打好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C.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时,如果你的想法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那还是不要表达了。
D.我们在策划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活动目的是否合理,时间和地点是否可行,要做到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楚。
二、填空题
13.按要求填空。
(1)知音是一种文化。《伯牙鼓琴》中,伯牙的知音是 ,成语“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送别是一种文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浪漫;“ ,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依依不舍的惜别;高适的“ ,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乏乐观和豁达;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则包含对友人深深的祝福。
(3)自省是一种文化。当你停步不前时,要听取《礼记 大学》中所言:“ ,日日新, ”;当你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时,要想起“良药苦口利于病, 。”
(4)奉献是一种文化。《为人民服务》中这样写道:“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 ,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们的利益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4.根据课文内容、古诗文和名言警句填空。
(1)【雨中看人】烟衰雨笠,诗里常客:“黑云翻墨未遮山, ”是苏轼的喜悦;“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的欣喜;“渭城朝雨浥轻尘, ”是王维的离愁;“ ,润物细无声”是杜甫的赞叹。
(2)【月中寄情】月有圆缺,触景生情:“移舟泊烟渚, ”是孟浩然的羁旅之愁;“ ,不知秋思落谁家”是王建的思乡之情;“明月别枝惊鹊, ”是辛弃疾的愉悦之乐。
(3)【心向远方】心有光芒,奔赴远方:“捐躯赴国难, ”是曹植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快走踏清秋”是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
(4)【书中悟理】阅读经典,寻找自我:“太阳他有脚啊, , 。”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时光;“树欲静而风不止, 。”让我明白要孝敬父母;“ ,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让我懂得民族精神的可贵;“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让我明白了做事要一心一意。
15.根据课内外阅读填空。
(1)【品经典魅力】春日郊游赏花,吟诵“ ,一枝红杏出墙来”,领略烂漫春光;夏夜漫步乡间,吟诵“ ,听取蛙声一片”,感受宁静夜色;中秋举头望月,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 ”,倾诉无限乡愁;寒冬踏雪寻梅,吟诵“不要人夸好颜色, ”,涵泳梅花精神。小学毕业在即,临别之际,吟诵“ ,天下谁人不识君”,与同学共勉。
(2)【悟生活箴言】俗语“ , ”激励我们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不要等到需要知识时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了;成长的道路上,知心友人不可或缺,但寻觅良友并非朝夕可成,因为“ ,日久见人心”;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锐意进取的时代,我们要勤于反省、追求创新,正如《礼记》所言“ ,日日新, ”。
(3)【扬传统文化】数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文房四宝, ;五音调式, 。
16.根据提示,完成相关练习。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 了,我也茫茫然跟着 。(选自《匆匆》)作者扣住“脚”,运用了 手法,描写时光的流逝。由此,我想到了《长歌行》“ , ”一句,时间就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
(2)在开展美丽乡村研学活动时,同学们看到东风吹拂着柳枝,柳絮飞舞,吟诵起唐代韩翃《寒食》中的诗句“ , ”;看到伸出墙头的杏花,吟诵起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 , ”。看到石缝中破土而出的竹子,吟诵起清代郑燮《竹石》中的诗句“ , ”。
(3)弈秋, 之善弈者也。……虽与之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选自《学弈》)
“善”的意思是 ,由此推想“多谋善断”的意思是 。
(4)在《难忘小学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你制作的成长纪念册名字是《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 。
17.根据课文或积累完成下面填空。
(1)同桌同学把我的书借走了,到现在还没还。这真是刘备借荆州—— (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3)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闪耀。《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此不为 乎?”尽显思辨的智慧。
(4)“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今夜月明人尽望, ”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类似表达这种情思的诗句,请你再写一句:“ ”。
18.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诗词如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这是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等闲识得春风面, ”,这是赞美春天的欢喜之歌。
(2)“一寸光阴一寸金, ”我们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六年来,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知道了与同学相处要坦诚相待,因为孔子说过:“与朋友交, 。”我们知道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如王勃说的:“穷且益坚, 。”我们也会用“ , ”来勉励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9.按要求填空。
(1)【诗词品悟】诗中有春:《春夜喜雨》中的“ ,当春乃发生”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都写到了春雨和春色;诗中有志:《马诗》和《竹石》都是托物言志诗,能体现诗人远大理想或坚贞品质的诗句分别是“ ,快走踏清秋”“千磨万击还坚劲, ”;诗中有情:范仲淹在《江上渔者》这首诗中通过“ ,出没风波里”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 ”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中明理】我们也能从名言警句中深受启发,汲取力量。如:说话是一门艺术,有道是“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又如《文心雕龙》中“ ,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穷则变, ,通则久”则告诉我们落后就必须有所变革,才能不断发展;“ ,莫把无时当有时”告诉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
20.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在答题纸上填写。
(1)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匆匆》)
(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 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为人民服务》)
(3)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5)青,取之于蓝,而 。(《荀子》)
(6)我最近读过的一部外国名著是《 》,主人公叫 ,他(她或它)最吸引我的是 。
21.根据要求填空
①《有的人》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我还知道鲁迅先生《自嘲》中表明自己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诗句,是 。
②《最后一头战象》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我们还知道擅长动物文学的作家 还有日本的 (他的作品有《孤岛野犬》《山大王》)和美国的 (他的作品有《荒野的呼唤》)。
③《伯牙绝弦》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和 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④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们的阅读中,我们知道有写春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有咏夏的“ ,清风半夜鸣蝉”,有叹秋的“洛阳城里见秋风, ”,有绘冬的“ ,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往往借助寻寻常常的事物来传递丰富的感情比如那不起眼的小草,孟郊的《游子吟》中“ , ”借以表达对母爱的感恩,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 ,晴翠接荒城”抒发送别友入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 ”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风景画,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的喜爱。
22.背诵积累。
1.洗手的时候,日子 ;吃饭的时候,日子 ;默默时,便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 ,要看到 ,要提高 。中国人民正在 ,我们有责任 ,我们要努力奋斗。
23.小文梳理“yuan”的文化意蕴,请帮忙完成资料卡片。
园是田园,是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份悠闲;稻花香里说丰年, ,是一份丰收。 圆是团圆,更是游子的思乡之情。 ,不知秋思落谁家,乡愁是十五夜的那轮圆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月亮是家乡的化身。
圆是规律,是万物的周而复始。燕子去了,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有再开的时候。 源是根由,高尚品格源自理想信念。 ,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中国人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人固有一死,或 ,或轻于鸿毛,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生价值。
24.名句积累。
(1)跟着诗词去旅行,跟着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欣赏“ , 。萧萧暮雨子规啼”的生机盎然;跟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体会临行“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深情;跟着王建望月怀远,想象“ , ”的清幽月夜;跟着于谦借物言志,“粉骨碎身浑不怕, ”……诗词歌赋最能怡情养性,让我们一起读诗词吧!
(2)如图是小语同学画的一幅画,请你根据画面内容,为它配上两句诗。
, 。
25.根据积累或要求填空。
【诗词品人】读《石灰吟》:“ ,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读出了于谦 的品格。读《浣溪沙》: ? !休将白发唱黄鸡。”我读出了苏轼的 。
【文中明理】我们要珍惜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要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我们要听从他人中肯的劝告与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 。”
三、信息匹配
26.“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请选择习俗的寓意。
A.年年有余 B.福气盈门 C.祈福健康 D.辞旧迎新
(1)大年三十守岁:
(2)端午节挂艾草:
(3)建筑上刻蝙蝠:
(4)过年时候吃鱼:
四、基础知识综合
27.根据提示,完成相关练习。
(1)古诗传真情。阅读中,我们感受到明代于谦“ , ”的不惧生死、持身清白的心性;也领略到唐代王建“望月”意境下“ , ”的思念友人之情。
(2)文字蕴哲理。阅读中,我们发现《学弈》中“ ,弗若之矣。 ?”蕴含着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也明白苏轼“ ? !”承载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语言有滋味。朱自清“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如薄雾, 。”写出了时光流逝的滋味;《长歌行》中“ ,老大徒伤悲!”发出了年轻人要奋发图强的呐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 积累运用 专项练习(浙江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B D B C C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1.C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句意: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B.“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句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C.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喻不经意的事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从“不擅长跑的他刻苦训练,最终喜获佳绩”可知他获得佳绩是因为刻苦训练,而不是凭借好运或天赋。词语运用不恰当。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声音。比喻人往往熟悉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阅读积累。
①根据“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车胤。晋朝人车胤勤学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②根据“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③根据“擅长书法”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④根据“被誉为‘诗仙’”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言警句的理解。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指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没有告诫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抓住时机,不能等待。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言警句的积累。
A.“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该句是写面对错误要有羞愧之心,并非是同情心,名句与语境不相符。
C.“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意思是:指不要整天吃饱喝足没啥正事,不要因为懒惰而浪费时间。
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是: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并非需要解决一百个问题。
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B.有误,这句话不是反问,而是通过设问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这是描写中秋节的诗句,不是端午节。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故选C。
8.C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夸张,本句出自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万重山”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轻快的小船很快便已经穿过了重重的高山。
B.夸张,本句出自唐代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深千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汪伦和李白的情谊深厚。
C.比喻,本句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把“露珠”比喻为“珍珠”,“月”比喻为“弓”,表现出露珠晶莹剔透,以及明月弯弯的特点。
D.夸张,本句出自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万里沙”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黄河曲折蜿蜒的状态。
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了名著的积累。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
A.有误,《红楼梦》中没有战争描写。《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B.有误,“扈三娘比武招亲”出自《水浒传》一书,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扈三娘,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
C.正确。
D.有误,智取生辰纲的是杨志。“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
10.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积累。
A.《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B.《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讲述了瑞典有个叫尼尔斯的小男孩,他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经常捉弄小动物,因此受到了惩罚。他被小精灵变成一个小人儿。为了把自己变回原状,他骑着大白鹅跟着雁群游遍了瑞典。在这个过程中,他历尽艰辛,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还有见到了许多奇闻趣事,使他变得懂事了,最后他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C.《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到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了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D.《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广为流传。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十四岁的小男孩”“瑞典”“他不爱读书学习,总是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可以猜测是尼尔斯。
故选B。
11.B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
A.“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意思是在有资源、有能力的时候要考虑到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要等到失去了这些条件后再来后悔。这是一种警示人们要有前瞻性,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过于乐观,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输送活水啊。这句话告诉人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听了你的一番话,比读了十年书还要受益。这是一种赞赏对方的话语,表示对方的见解、建议或指导非常有价值,能在短时间内给人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有一天能够更新自己,那么就应该天天更新自己,不断地更新再更新。这句话的寓意是,人应该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创新,不能满足于现状,也不能停滞不前。
题中说“小语平时也读了不少书,但他仍觉得自己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接受种种不同思想、汲取鲜活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表达的意思一样。
故选B。
12.C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与文学常识的掌握。
C.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时,即使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也应该勇敢表达,这样才能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13. 钟子期 高山流水 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苟日新 又日新 忠言逆耳利于行 精兵简政 对人民有好处 改正错的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1)《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奉为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因为他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让他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和钟子期二人成为知音的这个传说就流传下来了,因为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书写时注意“我”“情”“孤”“影”“愁”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良”“药”“病”“逆”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精”“简”“政”“错”的正确写法。
14. 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街小雨润如酥 客舍青青柳色新 随风潜入夜 日暮客愁新 今夜月明人尽望 清风半夜鸣蝉 视死忽如归 何当金络脑 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子欲养而亲不待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为是其智弗若与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理解与默写。
(1)书写时注意“跳”“润”“酥”“青”“潜”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暮”“愁”“望”“蝉”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视”“忽”“络”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挪”“旋”“养”“惟”“弗”的正确写法。
15. 春色满园关不住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不知秋思落谁家 只留清气满乾坤 莫愁前路为知己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路遥知马力 苟日新 又日新 笔、墨、纸、砚 宫、商、角、徵、羽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1)书写时注意“园”“住”“稻”“丰”“落”“谁”“乾”“坤”“愁”“己”的正确写法。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就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书写时注意“遥”“苟”的正确写法。
(3)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分别是:笔、墨、纸、砚。
五音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分别是:宫、徽、商、羽、角。
书写时注意“墨”“砚”“徽”“商”的正确写法。
16. 挪移 旋转 拟人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通国 俱学 非然也 善于,擅长 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曾经的脚印 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就像脚印一样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记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以及综合实践的掌握。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出自朱自清的《匆匆》。作者扣住“脚”,“太阳”被拟人化,通过描述太阳挪移的状态和动作,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了太阳的生命力和动态。所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诗人用河水东流比喻一去不返的时间,劝诫人们珍惜光阴,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
书写时注意“挪”“旋”“复”“西”的正确写法;
(2)“春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盛的红杏探出墙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书写时注意“春”“处”“御”“满”“墙”“青”的正确写法;
(3)出自文言文《学弈》。“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善”的意思是:善于,擅长。由此推想“多谋善断”中“多谋”是很多智谋,“善断”:善于判断,故解释为: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4)为自己的成长纪念册起名字,并指出起名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我的纪念册的名字是《我们一起走过》,因为在小学生涯中,同学们、老师们一起走过一年四季的奋斗。
17. 有借无还 薄雾 游丝样 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歇后语。
刘备进荆州——有借无还:指刘备在起事之初曾向东吴暂借荆州立足, 后来刘备羽毛丰满与魏, 吴成鼎足之势, 也终未归还荆州。比喻借故占用, 拒不归还。
(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默写。
注意“薄”“雾”“丝”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默写。
注意“探”“汤”“热”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4)本题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注意“栖”“鸦”“谁”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类似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还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
18.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万紫千红总是春 寸金难买寸光阴 言而有信 不坠青云之志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言警句、诗歌默写。
(1)书写时注意“休”“将”“唱”“紫”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寸”“难”“坠”“逆”的正确写法。
19. 好雨知时节 草色遥看近却无 何当金络脑 任尔东西南北风 君看一叶舟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操千曲而后晓声 变则通 常将有日思无日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与谚语俗语的识记。
(1)注意“雨”的正确书写。
注意“遥”“却”的正确书写。
注意“络”的正确书写。
注意“南”的正确书写。
注意“叶”的正确书写。
注意“之”“乐”的正确书写。
(2)摘自《荀子·荣辱》,解释: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注意“帛”的正确书写。
摘自《文心雕龙·知音》,解释:掌握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懂得如何识别剑器。注意“操”“晓”的正确书写。
出自《易经·系辞下》,解释: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应该发生变化,如此才会让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得以不断发展。注意“通”的正确书写。
摘自《增广贤文·上集》,解释: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不要等到真正过上穷日子的时候才只能去回想当年富足的风光。注意“常”的正确书写。
20. 逃去如飞 千门万户 重于泰山 为人民利益 草色遥看近却无 谁道人生无再少 而青于蓝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以及古诗词的理解。
(1)本句选自课文《匆匆》,通过阅读课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完成填空。
这篇散文围绕“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展开叙述,先写了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最后写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匆匆" 而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本句选自课文《为人民服务》,通过阅读课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完成填空。
(3)本句选自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4)本句选自古诗《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杜鹃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5)本句选自《荀子》的《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
(6)本题将自己喜欢的外国名著写出来,将主人公以及吸引自己的地方写出来即可。
如:我最近读过的一部外国名著是《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叫鲁滨逊,他(她或它)最吸引我的是鲁滨逊拥有直面现实、不畏困难、不灰心气馁、坚毅顽强、积极进取的精神。
21. 臧克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沈石溪 椋鸠十 杰克·伦敦 钟子期 万条垂下绿丝绦 明月别枝惊鹊 欲作家书意万重 忽如一夜春风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远芳侵古道 溪上青青草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课文时,要了解作者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赞美鲁迅的。“横眉”是对敌人,“俯首”是对人民。对于作者椋鸠十和杰克·伦敦,要求我们了解即可。《伯牙绝弦》讲的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关于古诗的部分,我们要准确背诵,并且不写错别字。
22. 从水盆里过去 从饭碗里过去 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从我脚边飞去了 成绩 光明 我们的勇气 受难 解救他们
【详解】考查现代文默写。
(1)出自朱自清的《匆匆》。
(2)出自毛泽东演讲稿《为人民服务》。
23. 春色满园关不住 听取蛙声一片 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 有再来的时候 桃花谢了 千磨万击还坚劲 重于泰山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满”“蛙”“望”“照”“桃”“谢”“磨”“重”“泰”的正确写法。
24.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浸、净、阳、清”的正确写法。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日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观察图片,画上的人访友,友人却不在,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是那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墙头有一枝花探出了墙,画上的人正仰着头去欣赏那枝花。由此可以搭配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意思是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25. 粉骨碎身浑不怕 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旷达乐观 像针尖上一滴水 时间的流里 苟周于事 不必循俗 忠言逆耳利于行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通过石灰不怕“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表述,借石灰之口表达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词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作者以反问起笔,强调人生可以重来,门前的流水都能向西流,不要在老年时哀叹时光流逝,从中体现了出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书写时注意“骨、碎、道、流、滴、苟、周、循、俗、逆、”的正确书写。
26. D C B A
【详解】本题考查对习俗寓意的掌握。
(1)大年三十守岁:守岁有对旧岁的留恋,也有对新年的期待,寓意辞旧迎新。故选D。
(2)端午节挂艾草:有驱邪、消毒、祈福健康之意。故选C。
(3)建筑上刻蝙蝠:“蝠”与“福”谐音,建筑上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故选B。
(4)过年时候吃鱼:“鱼”与“余”同音,过年吃鱼象征年年有余,生活富足。故选A。
27.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被微风吹散了 被初阳蒸融了 少壮不努力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
(1)根据提示语“于谦”“不惧生死、持身清白的心性”可知应为明代于谦《石灰吟》,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心志。注意“骨、碎、浑”的正确书写。
根据提示语“唐代王建、望月、思念友人之情”可知应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作者以委婉的语气表达深深的对月思友怀远之情。注意“望、落、谁”的正确书写。
(2)书写时注意“俱、智、弗”的正确写法。
根据提示语“苏轼”“承载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可知应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词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该句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注意“道、再、尚”的正确书写。
(3)书写时注意注意“微、散、蒸、融、壮、努”的正确写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