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21: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我的母亲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朱 德
新课导入
朱德同志故居
母亲,是鼓励史铁生勇敢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母亲,是冰心心中守护着红莲的荷叶;母亲,是诗人孟郊眼中春天温暖的阳光。母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平凡字眼,但又是守护我们的大英雄。母亲,对于朱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元勋之一朱德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自己母亲的。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始终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于1944年2月15日去世。
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写作背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 顽强的优秀品德。
2.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朱德
1886年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字词积累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妯娌( ) 和睦( ) 
衙门( yá ) 差役( )
横蛮( ) 不辍劳作( )
diàn

lǒng


shú
hèng mán
chuò
zhóu l

Chāi yì
词语积累
①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③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初步了解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13
第一层(2-8):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写母亲朴素的阶级觉悟,她仇恨为富不仁者,支持和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第三部分14-17
第一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层(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听读课文,交流收获
我读出了一位 母亲,表现在 。
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抓住关键词,
看看有何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第一段的作用
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本质特征,总领全文,
是全文的线索
引出下文,呼应题目
第一段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品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想一想
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反映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时间 事件 品质
作者小时候
1895-1900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1924-1927文革
1937-1944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
喂猪,不打骂,和睦
退佃,搬家,天灾
东借西凑供作者读书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农妇
不辍劳作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
仁慈宽厚
同情穷苦人民,反感为富不仁者,
有阶级意识,刚毅倔强,爱憎分明
有远见,明事理,
意图摆脱贫困和压迫
有远见,明事理,
有进步意识
勤劳
坚强能干,深明大义
热爱劳动
品读课文
1.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阅读第14-15自然段
2.作者从哪些方面书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
议论
②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 勤劳的习惯;
读读写写
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痛悼母亲的离去;
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阅读第16-17自然段
深入学习课文
研读文本
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研读文本
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研读文本
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研读文本
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写退佃搬家,用了“威胁”“逼”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地主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是作者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研读文本
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研读文本
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研读文本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研读文本
作者感谢母亲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给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根本原因。
研读文本
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深度探究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作者是革命领袖,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主旨归纳
板书设计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任劳任怨
勇敢坚强
送子读书
给予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赞扬母亲
忠于人民、民族、党
作业布置
你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的母亲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